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796106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5.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

2、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简介作者,师生互补阿西莫夫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 。“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

3、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刚才同学们看书时应该发现文中68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他阐述出来? 明确: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

4、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一段:(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

5、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整理方法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说明方法:A作诠释、打比方: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B列数字: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

6、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C举例子: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小组讨论归纳:(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7、,“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2、讨论: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五、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六、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8、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知道了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恐龙灭亡之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 被压扁的沙子,试着填一下下边的框。(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明确: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

9、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命大量灭绝的灾难。 证据: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性质:一般情况下会反弹,但是很缓慢,能保持几百万年。在850度高温下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为此,还特地用了金刚石与之作比较。)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感受风格(结合课后练习二)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3即非常纯的沙子。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10、。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学生明确: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2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

11、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目标导学三:比较两文,明晰异同1、两文相同之处:(1)文体相同,内容相关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12、(3)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

13、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2、两文不同之处:(1 ) 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2) 运用的材料不同学生讨论后明确: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3)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 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目标导学四:拓展迁移,发散思维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哪种学说成立的

14、科学依据)。四、小结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 想象、分析 、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 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五、板书设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案【相关资料】1.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众多。1979年2月,阿西莫夫出版了第200部作品。1985

15、年突破300部。到了1987年8月,已上升到394部。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过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专家称,他至少出版过480部著作。目前尚没有人做过计算过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垒起来会有多高,但他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极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纪录。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同时也是著名的门萨学会会员,并且后来担任副会长。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16、。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2.关于地壳运动。地壳是由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人们能够直接感觉

17、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3.关于板块运动。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的是洋底。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

18、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4.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

19、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

20、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5.关于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科幻小说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能让读者间接了解到科学原理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文笔夹杂着一丝对未来想象的感性。一 预习内容1. 看拼音写汉字。tn tin y w fng g g pio y li

21、sh ling q ji nn cho x zh m hu xng yn sh zhu s zh zhu xi di 2.根据意思写词语。(1)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 )(2)时间消逝;悄悄逝去。 ( )(3)1.随身带着。2.经受或容许以特定方式带。3.作为部分经常装备佩带。4.手里拿着。( )(4)1由于地壳运动压力而形成的连续波状弯曲的岩层。2皮肤上的皱纹。( )(5)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6)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7)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8)1逆流行向江河源头。比喻向前推算、探

22、索事物的由来。2指回顾过去的人和事。( )(9)1细致周密。2周密;细密。3严密;紧密。4细致坚实。( )(10)1佛教语。谓宿世恶业所致的灾难。2泛指灾难。( )恐龙无处不有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作者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3.本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理清文章结构,画出文章结构图。被压扁的沙子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作者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3.本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理清文章结构,画出文章结构图。5.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

23、自的作用。(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6.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ll034米。海

24、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把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陆板块翘起来。 四、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相关内容,深入理解文章多媒体显示: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下表。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最后老师总结,多媒体显示完成后的图表。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

25、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六、拓展延伸(课后完成)结合下列四则小资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

26、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七、

27、总结课文:从这两篇短文和上述四则小资料可以看出: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了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三)、试一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场灾难。 明确: 故事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

28、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

29、继续探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由多媒体展示侏罗纪公园影片的几个片断,让其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三、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1、多媒体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学生齐读生词(生词由多媒体展示)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

30、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2、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小组讨论归纳:(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

31、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3)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创新精神。3、理清文章思路: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讨论归纳: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L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

32、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四、研读重点 探讨难点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小组讨论归纳:(1) 层次: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2)顺序: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

33、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七、作业1、 抄写生词三遍2、 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一、 导入 新课 激发兴趣由多媒体展示小孩玩沙子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篇短文被压扁的砂子标题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二、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学生 默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师生讨论归纳: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

34、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提示: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 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3、 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提示:“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

35、文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1) 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提示: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咖热 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佣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2)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

36、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5、 理请思路讨论归纳: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37、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

38、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2、 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探讨。3、 课后练习三七、作业1、 查找有关资料,探索恐龙为什么会灭绝。2、 课外阅读阿西莫夫其他的文章。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