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史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97835119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外高等教育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高等教育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高等教育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中外高等教育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高等教育史(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试分析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贡献及局限。中世纪大学在西方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实质是欧洲特 有的产物,它显然是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一。中世 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的 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至少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大学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它们的历史贡献如下:首先,中世纪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础这应该是欧洲中世纪大学最直接的 影响。在中世纪,大学虽然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组织和机构,但现代大学的组 织系统却与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此外,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是现 代大学学位制度的前身,它是在行会的影响下建

2、立的。其次,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改变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形成了主宰西方文化的 专业知识分子阶层,造就了一批把基督教带进理性之海的哲学一神学家,也培养 了一批管理教会和国家的行政人员、律师及教皇。特别是,它塑造了欧洲人说理 论辩的思维习惯,形成了西方不朽的学术传统。再次,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的城市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推动:新的学术兴趣的产生,现代学术群体和学 术职业的发端一一因为有了大学,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才有了突破性发展的 可能;形成了大学内部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思想与原则;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基 层院系组织;形成了处理与外部关系(政府,教会,市民)的基本准则:大学

3、自 治与学术自由以及对西方教育水平的提升。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对发展科学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 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既为当时各方面一流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与场所,又成为培养新一代 学者和思想家的苗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世纪大学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 它既打破了过去由个人进行大部分高深学问探求的传统,又是继城市学校之后, 对教会在教育和学术上的垄断权利的又一次更为猛烈的冲击。从古代希腊开始, 学术研究主要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学者之间很少进行探讨和交流,也很少有 专门进行高深学问研究的学术团体。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打破了这

4、种传统,使学术 研究成为团体的事业,使学术交流经常化并日益广泛。一方面,中世纪大学中有 许多是由教会许可建立的,由教会控制;在大学课程中,神学科目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和学生都是形式上的教会人员。但事实上,正是由于教会所授予的种种特权, 使大学有了教学和研究的权利。这样,首先是教会对教学资格的垄断被打破,接 着是神学对各种知识和学科的束缚被缓和。人们的眼光不再被局限在神学上,视 野因而开阔,知识因而增加,思维因而活跃,这就不可避免地最终产生对教会的 权威、对神学的怀疑。中世纪后期的许多异端思想都是在大学中产生的。同时, 大学的特权也客观上保护了异端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的特有地位和 作为

5、知识的中心,也使其成为新思潮的中心。总之,中世纪大学是教会的一种异 己力量,它在打击教会权威和神学的神圣性方面起了极为巨大的作用。对于人类 思想、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进。在中世纪的黑暗年代里,大学 是一个驱散愚昧、压迫阴霾的火把。但是,大学在社会发展中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中世纪后期,大学由于坚 持知识的传统形式,排斥一切新知识,从而被教会和国家当作维持现状的工具, 成为保守主义的堡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世纪大学毕竟 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是维持封建制度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显示出不适应 及保守性,或者说保守性在逐渐增大并走向反面。在全欧洲数百所大学中,与这

6、一时期欧洲汹涌澎湃的启蒙社会运动和新知识剧增,导致工业革命的各种重大科 技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相比,大学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学者本戴维指出, 这时期大学缺乏一种切实的在知识上的职责,过分强调传授已有知识,墨守成规。2. 试评析传统力量对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19世纪是英国教育全面改革的时代,也是功利主义与保守主义激烈交锋的 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 是牛津、剑桥大学两所古典大学,它们自1213世纪以来就统治着英国高等教 育,此时仍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在16世纪晚期17世纪早期教育大扩张中, 古典大学逐渐形成鲜明的国教主义与贵族主义。第二个

7、部分是以非国教学院与私 立学院为组成部分的阿卡德米学院。由从牛津、剑桥大学排除出去的清教徒与天 主教徒开设,主要教授自然科学与职业技术,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在科学教育与 职业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古典大学不愿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古典大学的 问题。传统力量对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首先,要从英国近代高 等教育发展的表现分析:大学拨款委员会政府向传统妥协的表现之一;城市 新大学的出现及其异常发展。从19世纪中期尤其是末期开始,英国高等教育的 发展表现其一为各类形式不一的高等教育机构趋于追求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即传 统大学中也逐渐增设部分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课程,城市大学等其他形式的新型高 等

8、教育机构中又以牛津和剑桥大学作为发展的方向,在课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内 容。这些城市大学为了向伦敦大学申请学位,不得不在课程上向伦敦大学看齐, 而伦敦大学授予的学位不能不受传统大学模式的影响,因而为当地工商业服务的 需要逐渐淡化,人文主义和“自由教育”的倾向逐渐增强。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 的,到20世纪初,城市大学“完全脱离了当初重视高等技术培训的使命而趋于 追求具备传统大学的职能。” 可见,传统力量对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 重要的影响。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其政治、经济、文化根源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上,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渐取得了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 地位。但是到19世

9、纪80年代,英国被后起的美国赶上,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 甚至后来又相继被其他国家赶上和超过。英国经济之所以落后,其中不容忽视的 一条原因就是固守传统的历史惯性使然,进取心衰减,守成观念上升。其二是墨 守成规,死抱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其三是对新技术尤其是新技术革命反应迟钝。 政治上,17世纪英国爆发了新兴资产阶级向国王夺权的国内战争内战期间,大 学的发展受到严重干扰。在王权与宗教的控制下非国教者被排除在大学的圈子之 外。英国的大学固守古典课程,把自身的功能局限在为国家的绅士阶层和国教会 的牧师提供教育这一狭隘的范围内,殊不知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古典科目的 教育已不能满足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资产阶

10、级的需要,同时,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的发展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与国家的经济生活发生联系,而大学对此无动于衷。 这既是宗教和王权对大学长期控制的结果,也是大学在中世纪形成的封建性和保 守性传统的惯性使然。这种历史惰性使大学失去了在大学变革中寻求发展的主动 意识,成了时代落伍者。在文化上,英吉利民族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影响最大的 传统就是绅士文化,因为英吉利民族的理想人格是绅士崇尚古典人文精神,这就 使得英国形成了以“绅士文化”为集中代表的文化传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 提高绅士个人的道德素质,而不是为了某些特定职业进行训练。教育是改变社会 阶层的机构,而不是为工业培养劳动力的场所。通才教育备受尊宠而工

11、业及技术 的需要就被推到了边缘的位置,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上,人们对医生和律 师过分尊敬,而对工程师却轻视和贬低。英国传统保守主义的思维模式信守文雅 教育,恪守人文素质。“重人文、轻科技”的文化传统。正如英吉利民族长期历 史积淀下来的绅士文化一样,崇尚古典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使整个社会形成了“重人文、轻科技”的文化传统。英国民族对科学和技术教育存有明显的偏见, 在人文和科学技术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牛津和剑桥这两所 传统大学得到了贵族的大力支持其办学理念中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很多传统因素 和传统力量,而新型的城市学院或城市大学办学的初衷与这种文化背道而驰并以 微薄的力量试图去改变

12、它,但是最终还是被强大的传统文化力量所融化,回归到 传统上来。总之,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深深地刻着传统力量的烙印,教育是受一定 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并为之服务的。其后,英国近代高等教育一贯 奉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培养,并把人才培养 和国家的竞争力联系起来。近代,英国涌现出牛津、剑桥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 英国的教育模式也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才。3. 试比较19世纪初期德国与法国高等改革教育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成败得 失及原因与启示。19世纪初,当英、法两国都已建立了较为稳固和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时, 德国尚未摆脱政治上分裂和经济上落后的局面。19世纪初,

13、普法交战。1807年 普鲁士战败,蒙受割地之辱,哈勒、哥廷根等大学也随之失去。为了挽救德意志, 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威廉三世等一批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学术教育上的繁荣和精 神上的胜利,洗刷军事上失利带来的国耻。因此,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教育改革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时,有关大学教育改革存在着各种观点和看法, 其中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最大,并在19世纪初期成为德国 大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而在法国,19世纪初期,拿破仑通过建立帝国大学制,进一步加强了对高 等教育的控制。其中,综合理工学院被改造成为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高等教育机 构,其课程设置也随之以培养法国军事人才为目标。实际上,

14、不公综合理工学院, 此后陆续设置的其他各类学院,如物理和工业化学学院、高等商业学院等,都极 其重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并且同国家利益紧密相连。法、德高等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1)高校必须加快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法国政府十分 重视国际教育市场,近年来正在积极探索国际联合办学模式。法国正与德国政府 筹备合建一所德法学院。为推动国际教育合作,法国教育部部长在向报界发表谈 话时指出,法国应投身国际教育市场,发展国际合作,向国外开放高等教育;教 育部将设立国际合作局,国际合作预算将达70亿法郎;希望法国的大学校大力 招收留学生,使之占在校生总数的1/3。德国的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大

15、致可分 为两类:一是与其他欧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及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德国高校也积极参与高等教育 国际化活动。德国许多大学都设有国际事务办公室,直接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 比较法、德两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国际化程度并不太高,法国的 精英教育(大学校)国际化程度更低,但是他们十分重视国际化发展。1999年, 以法、德两国为核心的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及大学校长聚集在意大利的 波伦亚,共同商讨欧洲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问题,签署的波伦亚宣言确立了 在2010年前建立“欧高等教育区”的发展目标,过程被称为“波伦亚进程”。尽 管该“进程

16、”目前还主要是欧洲范围内的国际化,甚至带有浓重的欧洲国家联盟 抵御、抗衡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日益强大的 影响力的痕迹,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出清晰的启示:高等教育必须打破相对封闭 的办学模式,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唯有尽快全面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科技、学术、 教育等方面及人力、财力等资源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可能凝练学科方向,在世界 范围内发现、吸引和培养出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科研、教育水平,从而吸引 和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有可能办出一流的大学。具言之,就是要逐步建立一流 的科学实验室平台,以国际化的视野选择研究突破的方向,让国际上优秀的科研 人员带领最优秀的学生(主要是博士

17、生),深入开展国际水准的研究2)高校应尽一切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吸引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良 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环境。师资质量决定了高校科研和教学水平与质量,也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德国大学教授岗位数的控制极为严格,基 本稳定不变。德国专门为青年人才增设800个“青年教授岗位”,目的是留住本 国的优秀人才不流向国外。法国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为了扩大影响,吸引多国 拔尖人才来主持科学实验室,让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列雷恩教授主持ISIS研究 所。马雷恩教授坦言,就法国所能提供的待遇本身而言并不具备太大优势,但 它采取很多锲而不舍的感情投入和措施,全力以赴地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学

18、习条件和环境,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使该所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并吸引 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加盟。和发现优秀人才相比,能够吸引并能让优秀人才很好地 开展工作、早出成果则更难。为此,必须敢于和能够在实验平台和待遇上进行投 入,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目前中国高校积极提倡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 人,但普遍存在着待遇提高上的困难。一方面是高校自身的创收能力不强;另一 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无论从绝对数的增长还是从占GDP总值的比例来 看,都远远不够。一所高校乃至一个国家能够提供给优秀人才的综合待遇水平, 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其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优秀人才的数量和水平。3)在大力发展大众化高等教

19、育的同时,要重视发展精英教育和职业技能教 育法国的高等教育是普及化的,所有取得中学会考证书的中学生,均有资格免费 进入综合性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是极为重要的。与此同 时,法国在世界上独有的大学校制度,则是着力培养精英人才的。只有经过严格 筛选的少数预科班(或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能进入大学校。国家投入在大学校的生 均经费比投入在一般性大学的生均经费高出48倍。大学校的生师比也远低于 一般性大学,以著名的大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为例,其生师比仅为2: l左右, 而其专职教师与管理、辅导人员比例亦达1: 1之高。法国教育部官员曾说:“要 将最大的投资用于最优秀的人才。”法国的精英教育

20、尽管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弊端, 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最成功、最有成就的人才绝大多数出自大学 校的毕业生。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几乎是世界著名大学里规模最小的高校, 每年只招收200余名学生,但却培养出了 10名诺贝尔奖得主、6位菲立兹奖得 主、1位总统、2位总理和大量社会精英。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与德国水平接近,充分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但在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教育功能却逐渐弱 化。从国际竞争高度着眼,在部分办学实力较强的高校适度加强精英教育,是应 当考虑的一项重要工作。法、德两国也非常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注重实践教

21、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实 践性教学所占学时比例较高,德国的一些学校甚至高达50%以上。法国高级技 师学校提供多种类型的专门课程,如技术课程或工程课程,学生毕业后获高级技 师文凭。这样的学校有1 700多所,为社会培养高级蓝领工人和第三产业高级服 务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的应用技术性大学,专业范围有限,但十分注重学 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应用性,培养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毕业后 进人工作角色快。一直以来,中国对职业技能教育重视不够,发展不快,社会吸 引力不强。虽然政府已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并鼓励企业投入教育事业,大力发 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但除传统的公立大学文凭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外,职

22、业 技能教育等学历和文凭往往在社会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而根据我国社会经济 快速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各种适合社会各层面需求的高等专业和职业技能教育 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4. 高校要从制度体系上鼓励教师进行原创性、基础性的知识创新法、德两 国有关高校教师管理体制的规定很相似。高校中教授是公务员,一旦被聘为教授, 则为终身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教授的岗位设置、待遇、聘任等实行直接管理。 教授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源予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办学理念,就是要给大学以自主,使大学及其教师 能在不受(或较小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之下,自主

23、、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 这种制度对于法、德两国教授进行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 保护。另外,法、德两国高校中,一个学科专业一般只设一个教授岗位,这也从 制度上保证了每一名教授都会有数量充足的助于、辅助人员组成的梯队,甚至每 一名教授都配备一名秘书。但是,这种制度对教授的激励力度明显不够。法、德 两国有关人士也意识到这项制度的弊端,但考虑到历史传统和其他原因,近期改 变的可能性不大。相对而言,目前中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较多表现出了激 励有余、“宽松”不足的倾向。特别是一些高校实行了量化考核办法,在对教师 教学科研工作进行强有力激励的同时,也导致教学改革难度加大,教师问合作减

24、弱,教师身心压力过大,尤其不利于原创性、基础性研究的开展,易使重大研究 成果夭折。因此,中国高校应根据各自校情的不同,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人事分配制度,使激励、压力与宽松、自由和谐统一。5. 高校要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把学生看成是高校办学的主 体之一 “帮助每个学生度身设计未来的道路,在公民终身教育中起更大作用”, 被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列为21世纪大学的两项重要使命。法、德两国高校学 生的地位很高,研究生(主要是指博士生和博士后)被看成为科研的主力之一,许 多高校直接将博士生视为科研人员。法国许多大学校的学生自入学起就享受工资 待遇。法、德两国高校内部一

25、般有3个决策性的委员会,负责校长人选的推选等 重大事项的决策,其中,学生至少在12个委员会有几个席位。法、德两国几 乎没有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但却有庞大的资助服务机构,其工作人员多以服务 者而非管理者的姿态出现。即使像学籍注册、学习申请、考试申请等管理色彩浓 厚的工作,也多是通过网上进行的。相反,学生自治、自我管理的组织在学校中 地位很高,在学生中影响很大。法、德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领域,但鉴于大 多数学生入学时并不了解自身的学科倾向,故准许学生自由、自主地选择或调整 最终学习专业。由于国情不同,中国高校对学生管理与服务的任务要重得多,但 我们仍应学习和借鉴法、德两国

26、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不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管理、 服务的客体,也应看成是主体之一,让他们参与到高校内部管理中来,此举不仅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学生对学校的感情,还可以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和效果。对学生各种文化社团及其活动,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创造宽松环境, 要尽量使学生在自由、自主、和谐、丰富多彩的氛围中成长。此外,也应积极创 造条件,加快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跨专业学习等工作的进程。6. 关注德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现象德国亚琛大学校长劳胡特教授指出:“现代 大学校长的基本任务是收集、过滤信息,实行鸡尾酒式的分层管理机构,采用对 话式管理。在德国,传统式的大学校长一般都从本校教授中产生,这一点与法

27、国 的现状一样。但在现阶段,60%左右的德国大学校长是新式校长,即不必具 有教授资格甚至不从事科研工作的专职校长。”这种校长职业化倾向,反映了当 前德国高校对校长责任的新认识。“校长首先和最主要的职责是管理,是看中他 的管理才能,而不是科研才能,因为那是教授的责任。职业化的校长才更有可能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高校的管理工作之中。至于新式校长在管理中所需的专业 方面的知识,可以请专家进行咨询。”相比较而言,由于国情不同,中国大学校 长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量要比德国大学校长大得多。他们一方面要承担庞杂的管理 工作,另一方面又必须同时兼顾专业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这对中国大学校长 的精力、体力要求太高,压力太大。因此,德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做法,对于中 国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迅猛发 展,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求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注入了新 的动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高等教育应科学借鉴法、德两国高等教育发展 中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及高素质人才培养 需要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