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自然之魅:生态风险视域下的责任伦理构序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9780737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返自然之魅:生态风险视域下的责任伦理构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返自然之魅:生态风险视域下的责任伦理构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返自然之魅:生态风险视域下的责任伦理构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返自然之魅:生态风险视域下的责任伦理构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返自然之魅:生态风险视域下的责任伦理构序(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返自然之魅:生态风险视域下的责任伦理 构序作者:曾鹰来源:理论导刊2014年第3期(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23000;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长沙410081)摘要:生态文明直接关涉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问题,应置身于人的生存境域,对人的世 界性存在予以心灵化探询;合理分析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风险,反思人类启蒙的局限性,诉诸于 生态启蒙,构序新的责任伦理。只有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确立生态本位,才可能走出生 态想象的迷区,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景观。关键词:生态风险;责任伦理;生态启蒙;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4)03-0038-04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

2、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忽视了价值生成的人性论根源,未能将人 之为人的问题作为生态伦理研究的哲学基础,不仅难以突破道德相对主义的窠臼,而且其建构 的生态伦理原则难以担保人之为人,造成了生态伦理学自身面临着安身立命的危机:对人与存 在的关系产生了遗忘。无论是以感官享乐为人生旨趣的消费主义,抑或是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 科学主义,都在“人定胜天”的狂妄中奴役和摧毁着人类的生存根基。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我国就明确了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十八大更是提出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升格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但如何 进行“生态启蒙”进而合理认识和把握生

3、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优越性,仍有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生态风险的后现代视角切入,分析如何构建责任伦理,重新思考生态伦理学的哲学 基础,并将这一基石归结于人性。一、生态风险:文明的活火山在社会学领域,“风险”常被界定为一定时期产生有害事件的概率与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积, 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的来源不是基于无知的、鲁莽的行为,而是基于理性 的规定、判断、分析、推论、区别、比较等认知能力,它不是对自然缺乏控制,而是期望对自 然的控制能够日趋完美。” 1进一步推演,我们认为,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即生态 系统所承受的人为风险,它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于人类实践活

4、动对生态的结构性破坏,产 生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成分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损害,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归纳起来,生态风险具有如下特征:(1)产生具有典型的人为不确定性,公众的愚昧、狂 妄、盲从、迷信构成了生态风险的源头,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或称“人造风险”。(2)存 在具有“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特征,随着风险责任陷入社会、空间、时间维度的不可预测性, 社会沦为了试验室,使得没有人承担事后的责任。(3)发展具有突发的变更性,当局部风险累 积到一定限度,便打破常态,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塌。(4)治理具有漫长的周期性,其爆发 与危害短期内

5、无法肃清,一旦从潜能转变为现实压力,极难防范和缓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潜在的威胁正在急剧变成现实,生态失衡下的“瘟疫”,如“非 典”、禽流感、“甲流”、疯牛病、转基因食品等,频繁爆发。生态风险宛如一柄时刻悬挂在 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无时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风险威胁的潜在阶段已经接 近尾声了。不可见的危险正在变得可见。对自然的危害和破坏,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影响链 条上,不再外在于我们的个人的经验;相反,它们越来越清晰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鼻 子。”2如今,人类对自然的不敬与否定,使得生态风险更是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对于全 部人口来说有无问题(to have or ha

6、ve not)变成生死问题(to be or not to be)”3 “自然问题成为人们日常思考的主题”,生态风险正在改造我们的现代性文化, “世界的重心正从社会转向自然”。人类乃是扎根于自然之中,永远不可能脱离自然,用马克 思的话说就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 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4生态风险是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的 直接后果,但不是纯自然领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身生存的世界之间关系的危机,必须 诉诸于对生存危机的反省来一次“心灵的革命”,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功利理性主义逻辑,将 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渗透到对道德现象

7、的思考当中。二、责任伦理:回归生态视角的伦理学范式从伦理的维度来看,人类作为道德代理人,应当用伦理责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自然 界生态进程。毕竟,人并非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托管者”,正如王充在论衡中谈到, “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按照韦伯对“祛魅”的理解,从信念伦理到责 任伦理的历史转向,是伦理学走出传统的思辨王国,日益融入世俗生活和人类实践的过程。在 一个“祛魅”的世界里,人们所需的不再是深陷于思辨王国的理论,而是能直面道德生活实际、 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伦理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更为彰显的是竞争和功利的契约关系, 这虽有利于理性化的政治管理与控制,但它带来的却是道

8、德的危机和自由的失落,就像康德告 诫我们的,“当道德价值成为问题的时候,这就不是一个关于人们看得见的行为的问题,而是 我们看不见的内在原则的问题。”524如今,人们已深陷“现代性道德谋划”的盲区,出于 对生态风险的深切关注,我们必须生态觉醒,重新赋予自然情感和自然理念以合法性,在系统 整体论范式下进行一种全新的责任意识和伦理精神一一责任伦理的构序。1. 进路:生态启蒙。启蒙(Enlightenment) 一词的原初意义是“照亮”或“启明”,即 为了治疗“神圣的瘟疫”,而接受理性之光的普照与引导。康德对理性有一种潜在的警惕,他 指出,启蒙就是“人类对他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状态的摆脱”,5117即从蒙

9、昧无知的状态解放 出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析和判断。然而,不能不看到,肇始于17、18世纪西欧的第一次启 蒙主要还只限于自然的科学化、理性化和方法的异化。随着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启蒙运动向人的 生活领域的扩展,启蒙逐渐表现为人的生活实践的科学化、理性化和技术统治的异化。为此, 我们必须对启蒙本身进行再反思:技术的滥觞,使技术理性已臻于极限,导致了 “生态危机”, 这其实是“文明危机的标志”;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所具备的可能性是有界限的,早已不堪 重负,在伽达默尔看来,一任这样发展,将会终结;人类正陷入一种无可救药的疾病,只有构 建新的启蒙,跨越人类为自身框定的藩篱,绝不能抹杀自然与人内在统一的维

10、度,才可能把我 们从这种不成熟状态中解放出来,摆脱“灭顶之灾”。然而,欧洲启蒙运动以后的主流观念,也即史学家史华慈所言的普罗米修斯-浮士德精神, 往往对自然抱一种掠夺式的功利主义态度,以及无视自然本身作为一个和谐系统的傲慢。为此, 蕾切尔卡逊提醒,当人类日益接近新天地的时候,或者说跨进太空宇宙时代的时候,他务必 保持谦逊,而千万不可傲慢行事。并一再强调,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 是生物学和哲学处于低级幼稚阶段的产物。而在福柯看来,新的“启蒙”可以理解为一种态度, 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哲学生活。它在对我们所是之内涵的批判同时,也成为关于强加给我们的 界限的历史考察,成为逾越这些界限

11、的可能性的实验。当前生态批判的任务依然蕴涵着对启蒙 的信念,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劳作,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一定意义上,当代启蒙是由现代新风险所诱发的,它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是 一种风险意识的启蒙。“在人类已经进入核技术时代、基因技术时代或化学技术时代的今天, 所有的风险和危机都不仅仅有一个自然爆发的过程,而且还有一个在极大范围内造成惶恐和震 颤从而使早已具体存在的混乱无序之状态日益显现的社会爆发的过程。” 6针对焦头烂额的处 境,贝克强调当代启蒙的主导理念是“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校正”的反思精神,“风险 社会从本质上表明自己是个自我批评的社会,不仅是针对个别情况进行批评,而

12、且还在原则上 进行自我批评。” 7可见,当代启蒙不同于强调“理性至上、主体至高、人性至尊”的启蒙运 动,可称之为“第二次启蒙”。在现实层面,以“尊重他者”为己任的“第二次启蒙”首先表 现在生态保护领域,并在全球形成大规模的环保运动,它实质上是生态启蒙。深刻体察到人类 所处的是风险世界,风险文明是人类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迫使我们去理解并驾驭风险。同时, 对奉为圭臬的科学与技术神话进行批判,重新厘定科学与技术的使用范围和界限。此外,尊重 不同区域的生态多样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生态文化和传统,倡导多样性生活。为此,世界 著名生态学家托马斯柏励(Thomas Berry )将“人”理解成天地的“心”,

13、8心系自然, 为天地操心,成为人之天职。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问题丛生交错的时代,面对生态风险和生态灾难,稍有不慎便深陷技术 垄断文化的泥潭,为了使人们从新的“控制自然”的独断论和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中走出来, 必须击碎“自然界是无限”的迷梦。正如贝克所言:“西方的现代化一方面制造出一连串危机, 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进一步现代化,即更先进的科技、更高的生产力、进一步的功能分化、系 统的更加合理化,找到克服这些危机的途径。然而,现代化的各种矛盾、冲突、缺陷、危机使 得现代化的合理性日益动摇,以至于人们再也找不到新的出路。” 9在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 斯看来,时空抽离化机制使人类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共同体,为应对

14、全球性的生态风险,人类迫 切需要构序新的责任伦理,以防范各种风险及其变异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从现代系统论分析, 这一新的责任伦理所皈依的,正是颠覆了经济理性的生态理性。2. 坐标:生态理性。那么在风险丛生的世界,究竟什么是生态理性?将伦理道德扩大到自 然界,就是扩大共同体的边界,也是人类重塑道德情操的一种企盼。生态理性就是在这一现实 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它是对生态危机之忧患意识的理性升华,显示了人类为消除生态危机而 做出的道德努力。由于资本主义逻辑缺乏自然和文化的维度,“生产也是破坏”,任何生产都 与对生态环境的戕害相联,呈现出资源有限性与利润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自然承受能力的有限 性与利润无限

15、性之间的矛盾。正如高兹指出的,“生态理性在于,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尽能少 的、有高度使用价值和耐用性的物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并因此以最少化的劳动、资本和自 然资源来实现这一点。”10生态理性堪称是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准则:“更少但更 好”。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基于对生命神圣性立场上的主客体的同一,“自然在表面上与人生相反, 在本质上却与人生相成。”11人与自然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价值并非只存在于人的头脑 中,同时也存在于现实世界,并非只是我们将价值赋予自然,自然也给了我们价 值。” 12175为此,我们的道德评价应当改变过去对待自然物的实用主义态度,必须对人的 价值标准进行调整,因为“当一

16、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与美丽的时候,它 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13和谐、稳定和美丽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 研究当代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不但要有科学的事实、数据判断,也要有伦理的价值审视。在希腊语中,生态是指生存居所与持家之道,可是,如今对大多数人来讲只是外部环境。 这样一来,就将一种包括伦理、家政在内的自然生存空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具性的环境外 壳。但现实表明,“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真正的全球责任的问题。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生物、 地质、水和大气的领域:它是一个对围绕着我们的世界、环境和子孙后代的责任的问题,它关 系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14所以,我们在此倡

17、导的责任伦理就是通过强化人类的风险 意识和责任意识,来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内在约束控制的准则。它首先所指向的是一种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只是要求纯净的空气或是反对污染,而且还意味着民众对自己生存空间和 方式的选择。要想改变人对自然的工具性态度,必须对自然的价值系统进行重新估价,充分认识到大自 然的价值绝非依附于人类而存在。人们爱护大自然不应完全出于人自身的功利性考虑,更重要 的应该是基于对大自然的内在性、独立性的尊重和敬畏。依据现代系统理论来分析,“生态” 是指生命与世界存在的整体敞开的进程状态,而不是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理性的内在属 性遵循三大原则:(1)生态优先。生态理性着眼于人类的未

18、来是价值理性,是我们时代最高的 价值理性,是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类似于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2)共生互生。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 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生态 理性着眼于人类所处世界的资源有限性和枯萎性、毒化性,强调栖居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存, 充分体现出一种限度论的理性节制主义的共生论智慧。(3)社会正义。福斯特认为,新的发展 形式追求适度,而不是数量叠加。它必须以人为本,尤其要优先考虑穷人而不是利润和生产, 强调满足基本需求和确保长期安全的重要性。栖居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19、,只有在此基础之上 才能讨论人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理性用现代系统论对待生态风险和危机,倡导一种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之道,既彰显适度发展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双赢战略,又折射出一种维系社会正 义的良序观。3. 皈依:生态本位。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在文化和伦理一书中阐述了 敬 畏生命”伦理学,他指出,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 伦理动能。16霍尔姆斯罗尔斯顿III更将哲学在当代转向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严肃反思, 称之为哲学上的“荒野转向”(wild turn)。因为在他看来,“荒野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源, 对我们的体验有工具性价值”,荒野乃是人

20、类经验最重要的“源”,“是一个伟大的生命之源, 我们都是由它产生出来的。这生命之源不仅产生了我们人类,而且还在其它生命形式中流动”, “在历史上是荒野产生了我,而且现在荒野代表的生态过程也还在造就着我。” 12213这种 “基于人类生存,促进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不仅实现了从“是”到“应 该”、从描述到规范、从自然(事实)到文化(价值)的转向,而且实现了从主观价值到客观价值、 从外在价值到内在价值、从工具性价值到目的性价值的转向。1226生态风险不仅是“生态本身”的危机,更是人类关于生态的“伦理价值”的危机,人类应 当“像一座大山一样地思考”,将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重新纳入到

21、自然中来,同时,不 仅将各种生命当成达到我们目的的手段,而且当作我们自身的目的”。17以生态合理性为根 本理念,以抽象的理论形式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否则,就会如卡尔 逊告诫的那样,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在“祛魅”了的现代世界中,道德已处于无担保的状态,伦理学与生态学联姻成为当代伦 理学最具建设性的发展趋势。保护生态平衡及其相应的道德责任,构成了人类道德更新的根本 性内容。无可否认的是,道德聚焦已从道德行为者的自我审视转移为制定伦理的准则规定, “责任的责任”一一决定实际行动是否符合责任要求的责任,已从道德主体变成超个人的代理 机构,它们被授予唯一的道德权威。当我

22、们重新意识到自然的存在不是被人类赋予了价值,而 是其本身就是一种实然的、自足的整体,才可能真正寻回人类自身的所在,恰如人格主义哲学 家鲍恩指出的,“存在比行动更深刻(Being is deeper than doing)。生态本位不仅要告诉 人们如何行动,更重要的是还要告诉人们如何存在,如何认识自身和自身所寄居的世界,“牢 固地扎根于自然”,18从“机械人”走向“自然人”。三、结语:走出生态“想象”的迷区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超越于技术文明框架的生态文明,根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 控制和生态恢复,它是政治文明的折射,不单是表征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注定成为人类生 存的基本样式。为此,在生态文

23、明建设中,我们强调构序新的“责任伦理”,这不仅是一种共 生的生态伦理,也是公正评价全球生态危机的一种责任,“既是源于伦理学作为一门价值学科 而具有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也反衬出生态伦理与当代政治紧密关联的宿命”。19 由此,它为人类规定一种绝对的道德义务,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秉持 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以开放性的态度,强调人的主体性内含的责任,协同处理同代人之间 的公正、代际公正、物种平等三大道义关系,在“价值核心”与“价值生态”之间保持一种有 机的张力,以突出其应有的内在生命力和外在适应力。只有引入生态维度对启蒙理性内在的局限进行反省,我们才能确立起新的世界观一一“复

24、魅”(Re-enchantment),复自然之魅,还自然以真,将自然视为一个神圣的完整的实体存在、 一个伟大的生命共同体,赋予其尊严和意义,为道德找到担保者,从而大大拓展人类的道德视 界以及道德主体的谱系,自觉形成“类意识”或“类本质”。我们保护大地共同体等生态系统, 将人之外的自然纳入道德关怀,正因为心灵生态是人类应有的新的心灵状态和生活方式,并非 以“道德代理人”自居,而是改变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和最深层的敏感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 “共同福祉”。参考文献:1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一一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2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

25、.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4.3 Hans Jonas.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20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58.5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孙少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一一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

26、与现实,2003,(3).7 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 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1.8 李世雁.走向生态纪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4: 1.9 章国锋.反思的现代化与风险社会一一乌尔里希贝克 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10 Andre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M. South End Press, 1980: 16.11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5.12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III.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 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

27、000.13 美莱昂波德沙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 人民出版社,1997: 213.14 Hans Kung. A Global Ethic for Glob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M.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 ss,1998:65.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95.16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 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17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一一科学魅力的再 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44.18 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M.庄晨燕,邱 寅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77.19关键英.生态政治与道德共识J.社会科学辑刊,2012,(2).责任编辑:孙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