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Ⅲ类切口中的应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9771373 上传时间:2021-01-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Ⅲ类切口中的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Ⅲ类切口中的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Ⅲ类切口中的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Ⅲ类切口中的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Ⅲ类切口中的应(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类切口中的应摘要:目的:探讨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在腹部类切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82例腹部手术术后属类切口的患者,按是否应用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分为A、B两组进行比较。A组:应用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40例。B组:常规缝合腹壁切口42例。结果:A 组40例均于术后45 d拔出引流管,有2例(5%)发生切口红肿、积液,其余38例均工期愈合(95%)。B组42例术后有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达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是一种满意防止腹部类切口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腹部;类切口/感染;

2、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陕西省潼关县人民医院自2006年3月2009年10月共收住各类腹部手术术后类切口患者82例,对其中的40例患者腹部切口采用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2例,均系腹部类切口患者,按是否应用引流管持续负压冲洗吸引分为A、B两组。A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078岁,平均44岁。腹部外伤合并肠穿孔6例,阑尾穿孔14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8例,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8例,急性重症胆管炎2例,其他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切口长度630 cm,右肋下斜切口2例,腹部正中切口8例,右侧经腹直肌切口6例,左侧经腹直

3、肌切口8例,麦氏切口8例,其他切口4例。B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1076岁,平均43岁,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6例,腹部外伤合并肠穿孔6例,小肠肿瘤穿孔2例,肠伤寒穿孔2例,阑尾穿孔12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10例,急性重症胆管炎2例,其他2例。切口长度及部位与A组基本相同。两组患者术中均有切口污染,均于术中缝合腹膜、肌层及皮肤前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充分冲洗切口。 1.2方法 1.2.1 引流管的制作:所用引流管均为福瑞达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F12-F16脑室引流管,根据切口长度每隔2 cm剪一直径0.5 cm的侧孔,保持侧孔不在同一方位。 1.2.2 引流管的放置:所有患者均于关闭

4、腹膜层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和甲硝唑交替冲洗肌层及皮下脂肪层,根据术中切口污染严重程度及切口长度来决定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和数量。术中污染严重或切口长度较长(10 cm)的可分别在肌层和皮下脂肪层与肌层交界处各放置一根引流管,术中污染轻或切口长度不长的(10 cm)可只在皮下脂肪层与肌层交界处放置一根引流管。要严密缝合腹壁各层,引流管两端均另行戳孔引出并固定。缝合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有漏水另行缝合加密,整个过程注意无菌操作。 1.2.3 引流管的冲洗:放置一根引流管,引流管上端接输液管,下端接负压引流瓶。若放置两根引流管,引流管两端均先用三通管连接起来,在上端接输液管,下端接负压引流瓶,用生理盐水和

5、甲硝唑交替持续滴入,保持负压100150 mm Hg(1 mm Hg=0.1333 kPa)之间持续抽吸,或简单期间直接用胃肠减压器与下端连接,保持负压吸引。术后3 d每天滴入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分别为750 ml、250 ml两者交替滴入,滴速为4060滴/min,24 h不间断负压吸引,术后45 d拔出引流管,清洁换药。 1.3切口的观察:切口感染诊断标准遵循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术后第3、5、7天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如发生皮肤切口红肿、积脓,及时切开引流并行浓液细菌学培养。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2 结果 A组40例均于术后45 d拔出引流管,有2例(5%)发生切口红肿、积脓,其余38例拔出引流管后均工期愈合。切口红肿的2例仅拆除12针缝线后用纱布条引流10 d愈合。B阻42例中切口严重感染到皮下脂肪层和肌层者2例,仅到皮下脂肪层者5例,切口感染率(17%)。 3 讨论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9.7%17.7%2,腹部类切口的感染与切口受污染的程度,清创清洗,缝合技术,营养状态,电刀的使用有重要的关系。术后切口的感染主要发生在皮下层;但严重的感染可深达肌层,这主要与皮下脂肪层血运差和术后皮下脂肪层和肌层积液引流不畅有关。腹部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多来自腹腔,细

7、菌污染切口难以避免,加之术后4872 h内局部创伤,组织水肿,渗出等因素,为细菌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局部环境。加之有些患者体质较差,又合并糖尿病等,尽管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腹腔及切口大量彻底冲洗,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但切口感染还是在所难免。因此尽早充分引流,清除组织渗液,降低切口中细菌的浓度,清除炎性介质就显得尤为必要。 尽些年来,已有国内外学者提出浅表切口术后持续负压吸引有利于清除渗液,减轻组织水肿,加速愈合,且已应用于感染的胸部切口,糖尿病切口,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腹部类切口极易于皮下脂肪液化的切口等3-6。本文方法在负压吸引的基础上加用大量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持续冲洗,并根据切口

8、污染程度和长度在肌层加放一根引流管,有以下优点:大量生理盐水和甲硝唑交替冲洗可稀释细菌和毒素,局部直接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的生长,降低切口内隐匿细菌的浓度,减少细菌及毒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夜,保持切口内清洁湿润,利于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切口内炎性介质积聚,减轻炎性反应;避免浓液引流不畅扩散,使感染局限化;降低切口内压力,减轻组织水肿,利于组织血液灌注;污染严重和切口较长的类切口,肌层增加一根引流管,可防止肌层感染,减轻感染的深度,缩短愈合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易行7。 在技术方面我们体会到要注意以下几点:切口腹膜、肌层、皮下脂肪层及皮肤层各层均要缝合严密、平整,以免术后冲洗漏水,皮下脂肪层3 cm的要缝合皮下,避免留有死腔,以免术后拔出引流管后皮下积液;引流管的粗细选择要根据皮下脂肪层的厚度选择相应的引流管,对于年老患者,皮下脂肪层菲薄的可将引流管放到肌层,强行放置到皮下脂肪层后可致切口张力增高,血运差,术后切口早期红肿;要保持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控制好冲洗滴数和抽吸负压。滴数控制在4060滴/min。负压控制在100150 mm Hg为宜。负压过大,冲洗液未能起到冲洗目的即被吸出;负压过小,冲洗液积聚在腔隙并经引流管口溢出浸湿体表敷料,影响切口愈合;引流管于术后45 d拔除,时间过长易致窦道形成.中华外科杂志,2001,39(5):77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