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7610132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推进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推进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推进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推进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推进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一、 推进信息化数据资源整合结合电子工程的实施,梳理信息资源目录,健全数据采集机制,统筹建设市、区两级大数据汇聚中心,完善各级业务数据库和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并实现与国家基础信息库对接。建立昆明市关键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全人大依法监督工作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完善昆明市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宏观经济数据库,实现信用、交通、环保、医疗、教育、旅游、养老等重点领域的数据汇聚和交叉检验。整合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城管执法、园林绿化、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社会管理等行业数据,建立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和市情

2、综合数据库。二、 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一)有效支撑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新需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驱动国家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力支撑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网络强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和创新创业提供重要基础支撑。1、5G网络5G移动通信网络将加速部署,特别是5G独立组网模式部署,将大大提升万物泛在互联和行业专业接入服务能力,开启移动通信行业差异化场景服务新时代,有力支撑行业信息化特殊差异需求。2、数字基础设施网,端组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将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形成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医联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成为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支撑。3、公共应

3、用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批公共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面推进,集聚算力、算法和算数等各类技术开放平台,将有力支撑产业共性应用和创新创业。4、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实现全球服务,太空互联网将进入探索试验期,有效支撑空天海等各种特殊场景下信息化建设需求。(二)将有望实现多点突破和价值全线提升一是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将会得到有效弥补,高端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重要基础软件等领域国内企业将有可能乘势崛起,大型网络科技企业都会积极投入巨额资金推进基础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防技术引发生存危机,ICT产业全链条多点受制于人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二是ICT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产业生态打造、商业化应用等诸多方面有望取得

4、一定突破,特别是在云服务、手机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5G智能终端、语音图像识别技术等领域有望实现全球领跑。三是国内企业信息技术产品高端综合集成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将会全面提升,国内ICT企业将会从产业链价值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部分高端信息产品中国制造有望享誉全球。(三)将全面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将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网络的普遍安装和互联、软硬综合集成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服务种类的创新丰富,都将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将驱动经济按照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各领域产业数据驾驭能力全面增强,电子商务、在线服务、共享经济、智能制造

5、、移动应用等各种业态将会全面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产业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全面创新发展,有效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加速推进,智能城市、城市大脑、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小镇、互联网+服务、移动服务等发展,将综合驱动社会信息化进入全面互联、综合集成、智慧应用的发展新阶段,全面推动社会服务提档升级。(四)将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信息流引领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未来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竞争对数据依赖性将会越来越强,数据流通速度、使用成本、汇聚能力和驾驭能力将成为决定各行各业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一是构建有效利益激励

6、机制和技术支撑机制,打通数据流动肠梗阻,促进数据无缝实时流动,将成为绝大多数部门和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举措。二是发展产业互联网,构建行业交易信息中介服务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业数据信息枢纽和技术知识创新枢纽,将成为企业把握产业竞争主导权的重要抓手。三是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深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升场景应用和服务能力,将成为各行各业提升竞争力的利器。(五)设将引领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型数字建设将开启信息化发展新局面,全面推动基础设施统建共享、决策治理数据支撑。一是基础信息库、电子签章、电子认证等基础设施统建共享步伐进一步加快,电子证照库、电子签章、电子认证等将有力支撑互联网

7、+服务推进,小程序将成为自助服务的重要载体。二是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将加速倒逼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有望打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长期困境。三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将成为提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履职决策能力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监管的推行,不仅提升在线服务、实时感知、在线监管、预警预测等能力,更是能够促进经济社会运行数据的汇聚,推动数据说话、数据决策的数字建设。(六)将全面开启人类发展新空间和竞争新赛道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和物理空间并驾齐驱的人类发展新空间,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竞争等都将产生新的影响,未来网络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将

8、会深入影响人类发展和竞争格局。一是网络空间将为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提供支撑,网络空间中企业发展不受资源环境约束,电子商务、在线服务等网络空间服务模式将推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大提升企业市场拓展、经营管理和产业链协同等能力。二是网络空间将开启全球竞争新赛道,国家间网络空间博弈更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将围绕数字贸易、数据跨境流动、网络安全等问题进行博弈,网络空间规则制定将会展开更加激烈的斗争,并对全球经济、贸易等都产生重大深远影响。(七)将成长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中坚力量网络科技企业代表先进生产力,网络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将加速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竞争力全面跃升。一是网络科技企业将成为推动国家信息科技从

9、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主力军,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器等长期制约我国信息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产品和技术,有望依赖网络科技企业实现全链条突破,产业安全可控能力大幅增强。二是网络科技企业将成为国家重要数字基础设施创新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社交娱乐等应用服务平台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放创新平台,将成为网络科技企业引领和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三是网络科技企业将成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实施的主力军,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支撑,加速助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

10、合。四是网络科技企业将成为国家影响力和竞争力输出的引领者,随着网络科技企业云服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服务的走出去,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将会有全面的质的提升。(八)将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聚焦点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将会成为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将会在各个领域全面爆发,围绕数据采集存储、传输流通、开发利用的治理将会进一步完善。一是数据采集存储将会得到严格的规范,尤其是对APP个人信息采集、存有个人信息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维将会有全面规范,APP个人信息滥采滥用、信息系统个人信息监守自盗和漏洞泄露等现象将会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数据传输流通安全形势更为严峻,随着数字经济发

11、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数据资源需求量猛增,企业间的数据交易、数据跨境流动等都有很强需求,但现有技术能力将很难支撑数据安全、平稳、有序流动的需求。三是数据开发利用安全问题将会全面爆发,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深度关联挖掘等数据滥用问题将会大规模出现。三、 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昆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窄带物联网(NBIoT)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存在规模普遍较小、布局不合理和能效不高等问题。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基

12、础设施普及率低。(二)信息产业技术应用有待加强数字技术尚未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改变预测域维护、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应用及产业培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企业大多处于初创发展期,市场前景不清、投资融资困难、没有稳定运营盈利模式的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支撑产业培育发展需求。智慧产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突出。智慧应用和服务需求正处于培育阶段,不能形成规模化运营,对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的需求与相关产业形态的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矛盾。(三)信息化与实体经济融合还需加深制造业企业仍是以生产单一的功能性产品为主,智能化、信息

13、化目前更多处于离散化、自发生长的状态,尚未形成围绕核心技术形成协作共赢的产业集群,无法分享智能化、网络化时代产品需求爆发性增长的机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融合发展明显不足,信息技术对化工、装备、冶金、物流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支撑有限。信息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于协同制造、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跨界产业。(四)信息资源共享整合难度较大全市统一数据标准与数据接口建设有待提升,孤立系统多、数据采集难度大,数据资源短缺、协同效率偏低,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全方位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制尚不完善,信息孤岛、智能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基础数据资源分散在各行业中,存在跨部门

14、、跨层级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标准不统一、平台不连通、数据不共享、业务不协同等问题,社会动态数据等资源的整合共享问题仍然突出。(五)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昆明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建设全面深入的大趋势下,数字化发展保障机制仍不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产业政策支撑力度不够,创新创业环境不完善,资源配置和建设投入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难以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发展要求。国际化、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团队引进不足。创新创业园区特色不鲜明、产业上下游链条不通畅、空间载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存在。四、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已经进人信息时代

15、,信息生产力属于新兴的社会生产力,信息社会代表着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使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二)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许多国家在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方面投人巨量资金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增加更为迅速,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处在不断姗长之中。(三)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的交易活动不断增长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销售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方式发生的交易倾在其全部交易倾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在未来的时期,电子商务交易额必将持续地增长。(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差距在不断拉大发达国家企业的初级信息化

16、过程基本上已经完成目前已进人高级信息化建设阶段,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多仍然处于初级信息化建设阶段。(五)企业信息化艰涩可以提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式经营经济增长和杜会发展虽快,但为此投入的成本也比较高。据有关统计1953一1985年,我国国民收人增长96倍而能源消耗却增长了14倍。进人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总水平与日本相当但GNP却只有日本的/6;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比较稀少的闰家,我国不能再继续靠能洲和原材料的过度消耗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五、 信息化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信息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缩小

17、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我国信息化已走过两个阶段正向第三阶段迈进。第三阶段定位为新兴社会生产力,主要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这两项技术掀起了计算机、通信、信息内容的监测与控制的4C革命,网络功能开始为社会各行业和社会生活提供全面应用。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已经连续5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市场5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截至2010年,我国医疗整体IT市场投资规模达到120多亿元。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86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9%。2010年,我国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812亿元。未来几年是物流信息化大发展的几年,物流信息化市场

18、需求增长幅度将超过20%,后几年增长速度更快,2015年增长速度将达到30%以上,保守估计2011-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644%,2011年国内市场整体规模将突破20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流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5112亿元。此外,电力信息化、金融信息化、酒店信息化等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信息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在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建设领域仍有不同程度的不足。相信随着我国政策的支持和产业问题的解决,我国信息化将进一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六、 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一)规模小和质量不

19、高信息产业在总量上具有相当规模,但总体规模小,质量并不高。在经济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成为第一、第二大产业,而中国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全国工业行业中仅排7到8位。中国信息产业的总量水平也较低,仅接近于1990年前后新加坡、英国的水平。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份额中,美国占30%以上,日本占20%以上,而中国仅占35%。(二)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差总体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相比,中国技术水平的差距主要是技术创新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极为不足,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中国VCD产量虽然居世界第一位,但VCD的关键元器件解码芯片和机芯却都需要

20、进口;中国彩色电视机的批量生产国产化率已在95%以上,但芯片和显像管的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此外,中国国产集成电路生产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很低,市场占有率仅为20%;,高档产品无力生产,也只能依赖进口。到目前为止,芯片、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核心软件等一些关键技术,仍由发达国家所主宰,业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主要瓶颈。(三)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电信支撑网建设和业务发展滞后于通信能力发展;通信产品制造业发展又滞后于网络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发展协调不够。邮政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不合理,基础业务增长缓慢,业务拓展和市场开发

21、比较薄弱,网络布局及服务手段、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还不适应市场需要。电子行业结构性矛盾仍然较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一些地区和部门争上热门产品、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在VCD、移动通信、手提电脑等制造设备方面,存在品牌过多、分散经营、产品雷同、重复生产的不正常现象,既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也不利于企业竞争。(四)档次不高,附加值低,营销能力较弱出口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营销能力较弱。中国信息产业出口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阶段。虽然近几年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在不断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从根上本扭转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的不利局面。两难境地是:出口电子产品多数属

22、于低档次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而进口的电子产品则多数属于高档次的、高附加值的产品。1998年,中国出口的有线电话机平均单价为1223美元/台,而进口电话机平均单价则高达19035美元/台,进口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1556倍。与境外的信息企业营销能力相比,中国信息营销能力还有很多不足:营销体系不健全;进出口权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市场占有的层次较低。(五)开发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开发能力明显不足。中国基础信息技术产业和软件产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不少产品设计技术与生产技术要依赖进口才能解决。有相当比例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还处于引进和模仿阶段,自主创新生产比重还相当低。致使一些尖端产品与美国、

23、日本相比至少落后10年以上,一般信息技术要相差23个发展阶段。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加大了电子信息产品的投入,但开发能力仍然严重不足。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偏低,严重制约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阻碍了电子信息产品档次的提高和附加值的增加。此外,电子信息产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很低:一般发达国家都在75%以上,而中国的转化率仅为15%。七、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一)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推动领域信息化工作领域信息化是指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诸如金关、金卡等工程,都属于这个范畴。提出领域信息化的意义在于避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共享,网络联用。如

24、,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金卡、金关、金税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将财政、税务、金融、外贸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逐步实现网上纳税业务的全过程,完成国税,地税和关税的电子支付,减少或消除纳税中的漏洞。这样的工程项目就典型的领域信息化项目。推进这一领域信息化、必须将相关业务统筹考虑、建立综合性的数据库,对纳税人的资信和纳税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实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业务的电子监管。(二)在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导下搞好区域信息化一是要加快建立区域内共享及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库,把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设先进的、适用的、规范的、安全的、综合性的

25、公用信息基础网络;三是要积极研究制定既符合国家法规标准,又适合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四是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全面的、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化服务队伍;五是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六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成为信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小区,创立地区特色,努力构筑推进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三)总结典型经验分类指导推动企业信息化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细胞,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又是支撑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质是与物质

26、流、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各种数据、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使用过程,产品和资金是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具体体现。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要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二是要按照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和规划目标,抓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三是要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工作。总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一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一项

27、战略任务,也是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的一项战略任务。希望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努力寻找开展国际合作的共同点,共同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蓬勃发展。八、 信息化发展机遇(一)数字经济时代到来,信息化发展前景广阔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美国、欧盟等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振兴实体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战略,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积极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发展中国家抢抓产业链重组和调整机遇,以信息化促转型发展,积极谋求掌握发展主动权。目前,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

28、合,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加快信息化发展,建设数字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为我国加速完成工业化任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的重要聚焦,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然战略选择。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了数字经济发展在国家的战略地位。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现代信

29、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二)数字云南建设,为我市信息化发展提供政策机遇云南省高度重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为推动云南省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积极融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云南省全力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和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等为基础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三)云南省加大数字信息经济战略支持云南省于2018年成立了建设数字云南领导小组、设立了数字经济局,从政策、体制

30、机制等多个层面不断加大对数字经济支持力度。在2019年首届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上,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揭牌成立,并落户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为昆明数字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助推信息化迈向高地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明确提出将昆明市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打造功能完备的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和智能高效的区域性国际智慧城市。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积极构建开放发展通道,努力吸引外来投资,加快推动营商环境改善,争创国家自由贸易区试点城市。伴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

31、新通道建设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发展,昆明作为一带一路前沿枢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门户的优势更加凸显,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带动全省产品、服务贸易出口和数字经济相关内容的发展,提升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在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的进程中,昆明市基于大生态,依托信息化,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努力构建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数字经济新格局。(五)昆明数字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是推动信息化的主要抓手,深化

32、数字经济融合应用成为战略焦点,一是实践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二是加快提升数字化水平。昆明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昆明市成立建设数字昆明领导小组加快推进数字昆明建设,出台了信息化、电子信息产业、大数据、先进制造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昆明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办事难、环节多、效率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作为云南省省会、全省唯一特大城市和龙头城市,集中了全省18%的人口,汇集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70%以上的科技创新资源、9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云南省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我市共有21个产业所占的比重位居全省第一,有67家世界五百强落户昆明,享有较高的综合资源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