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医学技术】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97484011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3.9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医学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医学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医学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资源描述:

《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医学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医学技术】(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布氏布氏杆菌病的护理杆菌病的护理2017041220170412 1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概述2医学技术上世纪上世纪50-6050-60年代,我国(不含港澳台)人间布年代,我国(不含港澳台)人间布病严重流行,报告发病率超过病严重流行,报告发病率超过1/101/10万;万;7070年代起疫情逐渐下降,到年代起疫情逐渐下降,到8080年代和年代和9090年代初期年代初期,疫情得到基本控制;(,

2、疫情得到基本控制;(19921992年,人、畜间疫情降年,人、畜间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至历史最低水平)90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人间布病成为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2023-4-43中国布病流行概况中国布病流行概况3医学技术l20082008年,人间布病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创历史年,人间布病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报告病例新高,全国共报告病例2776727767例,报告发病率为例,报告发病率为2.15/102.15/10万。万。l20102010年全国报告病例数年全国报告病例数35

3、04335043,分布在全国,分布在全国2626个个省市自治区。省市自治区。l20112011年全国总报告病例数年全国总报告病例数4265442654,比,比20102010年上升年上升76117611例。病例分布在全国例。病例分布在全国2828个省市自治区。个省市自治区。4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5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是一组布氏杆菌是一组球球,没有,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布氏杆菌病 外层为脂多醣外层为脂多醣(LPS)中层外膜蛋白中层外膜蛋白(OMP)内层细胞质膜内层细胞质膜 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6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 电镜下的布氏杆菌电镜下的布氏杆

4、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7医学技术 布氏菌属可分为6个种:及。本菌属分型对临床和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羊种菌致病力最强,感染后临床症状重。布氏杆菌病8医学技术 本菌属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漂白粉数分钟内能杀灭。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在奶及乳制品、皮毛、冻肉等中能长时间生存(2个月以上)。布氏杆菌病9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10医学技术流行病学l 本病为全球性疾病。l 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西藏等牧区。其他各省均有病例发生。l 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次为,猪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l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未经检疫的牛羊的引入,使在疫区才会发生的布病呈

5、现多发的态势。布氏杆菌病11医学技术 主要为病畜。包括绵羊、山羊、黄牛、水牛、奶牛及猪。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病12医学技术u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人传人的实例很少及猪,其次是犬。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见到。13医学技术流行病学v-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v-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v-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布氏杆菌病14医学技术u可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可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传染。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传染。

6、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本病。u人类普遍易感。人类普遍易感。15医学技术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病16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17医学技术 发病机制复杂,以及均不同程度地在发病中起作用。布氏杆菌病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l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l 菌血症阶段;菌血症阶段;l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l 慢性布病阶段;慢性布病阶段;l 慢性纤维化阶段慢性纤维化阶段18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 淋巴管 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 增生性炎症淋巴结炎 肉芽肿性淋巴结炎 (形成原发病灶)布氏杆菌

7、病19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20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21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22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 当病灶部位的当病灶部位的被细菌致敏并再次接被细菌致敏并再次接触抗原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触抗原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形成包裹感染灶的。部分患者肉芽组织发。部分患者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出现后遗症。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出现后遗症。23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l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l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淋巴结:充血、浆液

8、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l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l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l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24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l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l肺部:卡他性肺炎肺部:卡他性肺炎l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

9、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l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l运动器官: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滑囊炎和腱鞘炎。25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26医学技术 潜伏期13周(3日至数月)。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布氏杆菌病27医学技术(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热型不一,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羊型菌感染发热明显,牛型菌感染低热者多。布氏杆菌病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体温下降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体温

10、下降时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发热性时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发热性疾病不同,有一定诊断意义。疾病不同,有一定诊断意义。28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体温曲线(波状热)体温曲线(波状热)29医学技术 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布氏杆菌病 特别是晚上出汗明显增多。特别是晚上出汗明显增多。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30医学技术 l 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为关

11、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 1个月个月才出现者。才出现者。l 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l 关节炎可分两类: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另关节炎可分两类: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l 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痛固定在某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痛固定在某些大关节。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些大关节。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布氏杆菌病31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左侧关节炎左侧关节炎,伴有伴有发热、不适及肌发热、不适及肌肉疼痛。肉疼痛。32医学技术

12、 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布氏杆菌病33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l 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而出现睾丸肿痛,多为单侧,前列腺炎、卵巢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l 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l 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34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 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

13、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懒汉病”、“爬床爬床病病”。35医学技术 l 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脾多为轻度肿大。l 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腔淋巴结亦可受累。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布氏杆菌病亦有发生化脓,破溃而形成瘘管者。36医学技术 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有10%以上复发。复发常发生于急性感染后数月,亦有发生于治疗后2年者。这可能是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逃脱了抗生

14、素和宿主免疫功能的清除。布氏杆菌病37医学技术 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l 本期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l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的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l 此外常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布氏杆菌病38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骨和关节的器质性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椎骨前缘被损害:椎骨前缘被侵蚀。侵蚀。39医学技术可分两型:(1)慢性活动型:体温正常或有低热,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血清学检查阳性;(2)慢性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体征和症状仅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布氏杆菌病40医学技术 布

15、氏杆菌病41医学技术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增多。部 分患者有血小板减少。血沉:血沉增快,以急性期发热患者更为显著。血沉增快,以急性期发热患者更为显著。肝功:可出现各种异常改变,但无特异性。肝功:可出现各种异常改变,但无特异性。布氏杆菌病42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主要取血或骨髓作培养,后者阳性率高于前者。43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44医学技术 包括流行地区有接触羊、猪、牛等家畜或其皮毛,饮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急性期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神经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慢性期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血、骨髓或其他体液等培养阳性或P

16、CR阳性可以确诊。血清学检查阳性,结合病史和体征亦可作出诊断。布氏杆菌病45医学技术 布氏杆菌病46医学技术 包括休息等。高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头痛、关节疼痛剧烈者应用镇痛剂。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布氏杆菌为细胞内细菌,因此病原治疗的抗菌药物应选择能 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 的药物。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采取 联合用药联合用药 和和 多疗程疗法多疗程疗法。布氏杆菌病47医学技术 WHO推荐和联用,疗程6周。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OOmg/d 6周加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l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复方磺胺甲

17、恶唑(TMP-SMZ)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期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每片含TMP8Omg,SMZ4OO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布氏杆菌病48医学技术 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布氏杆菌病49医学技术l1、体温过高:与布氏杆菌感染有关。l2、疼痛:关节痛:有关节炎症有关。l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出汗过多有关4、潜在并发症:脑膜脑炎及脊髓炎。50医学技术l1、消化道隔离。l2、病情观察:体温变化 关节有无红肿、疼痛表现 男性患者注意有无睾丸肿大及疼痛 淋

18、巴结及肝脏、脾脏变化 治疗后病情变化等。l3、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l4、饮食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并保证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成人每日入量3000ml,出汗多或入量不足者静脉补液。51医学技术l5、症状护理 出汗过多应给予混水擦浴,及时更换内衣裤及寝具,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关节痛给予服用解热镇痛剂,也可局部湿热敷,并采用支架保护损伤关节,防止受压。协助患者翻身、按摩、肢体被动运动,防止关节强直与肌肉挛缩。l6、药物治疗护理 告知患者利福平可引起肝脏损害,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本药还能使分泌物、排泄物变成桔黄色,服药前就应告知患者,以免引起恐惧。l7、心理护理 患者常感重病在身,易有恐惧、焦虑表现。慢性期迁延不愈,常有抑郁。护士应根据不同病期患者不同的心里表现给予心理护理,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配合有关检查及治疗,消除顾虑。以利于疾病早日康复。52医学技术l1、进行预防教育,特别是对牧民则更显重要。讲述管理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特别强调要加强个人防护及进行预防接种,以防止发病。l2、介绍本病有关知识,如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说明本病复发率高,急性期常采用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疗法,发避免复发及慢性化,说服患者安心住院治疗。、l3、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复发率较高,出院后仍应避免过度劳累及注意增加营养,并应于出院后1年内定期复查。53医学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