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一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7401235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PT 页数:159 大小:1.4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资源描述:

《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一(1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史观与中学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主讲主讲 潘树林潘树林 20132013年年2 2月月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斯塔夫里阿诺斯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

2、者在这作者在这里强调里强调 A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先看几道试题先看几道试题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食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角的转换体现了A.A.生态史观生态史观

3、B.B.全球史观全球史观 C.C.社会史观社会史观 D.D.革命史观革命史观一、一、历史新课改要求史学观念的更新历史新课改要求史学观念的更新二、二、几种新的历史观几种新的历史观三、新史观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三、新史观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四、新史观与中学历史考试测量评价四、新史观与中学历史考试测量评价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一、一、历史新课改要求史学观念的更新历史新课改要求史学观念的更新 传统史观及其局限性传统史观及其局限性(二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中 有关史学观念的表述有关史学观念的表述一、一、历史新课改要求史学观念的更新历史新课改要求史学观念的

4、更新 (一一)传统史观及其局限性传统史观及其局限性 历史观,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史解释模式。20世纪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史观。他把史。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什么是什么是“史观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

5、则性解释或概念。1 1、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史的根本见解。1919世纪世纪4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历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历史理论。史理论。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它创立以来,不断

6、现,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它创立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2 2、五种社会形态史观、五种社会形态史观 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一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该史观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式。该史观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7、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时代。时代。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的苏联。年代的苏联。它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它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苏联史展,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苏联史书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变成了完全的阶级书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

8、变成了完全的阶级斗争史。斗争史。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一卷第一卷中指出:中指出:“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外衣”。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国史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革命史观或阶级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革命史观是

9、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历史,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罗荣渠所说:,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罗荣渠所说:“按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按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为史发展被概括为两个过程两个过程论。论。在这个在这个革命史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革命史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世界历史也是以世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该史观还特别影响了我国史学界该史观还特别影响了我国史学界对对历史分期历史分

10、期(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国史和世界史),并也,并也因此出现诸多学术争议。因此出现诸多学术争议。如世界历史分期,根据这种观点:如世界历史分期,根据这种观点:1640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针对整体史观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针对整体史观将世界近代史的起点提早到史的起点提早到15001500年前后,该史观年前后,该史观认为把世界近代史的起点提早到认为把世界近代史的起点提早到1616世世纪,不仅不符合历史实际,而且违背纪,不仅不符合历史实际,而且违背了历史规律。了历史规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历史学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历史学科的构建曾经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

11、贡科的构建曾经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但该史观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献。但该史观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现在它已经不能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现在它已经不能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了。和时代的要求了。该史观存在明显的该史观存在明显的局限局限:一、其时代性很强。一、其时代性很强。该史观是在苏联该史观是在苏联内外斗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外斗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我国也是在类似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在我国也是在类似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具有相当的现实需要。但现的,当时具有相当的现实需要。但现在这些背景已不复存在,该史观也就在这些背景已不复存在,该史观也就丧失了其时代性。丧失了其时代性。二、二、它包

12、容性小它包容性小。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题、文明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题、文明多样性问题。多样性问题。三、三、解释能力有限解释能力有限。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某些历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某些历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渡问题。该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该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也缺乏解释能力。存的现实也缺乏解释能力。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不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不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史观的基线是

13、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史观的基线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贯穿整个历史。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贯穿整个历史。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时代都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一切时代都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若将这个命题解释为疑的。但若将这个命题解释为“历史的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斗争全部内容就是阶级斗争”,就显得太狭,就显得太狭窄,抹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内容,窄,抹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内容,需要需要对它作重新审视。对它作重新审视。(二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中 有关史学观念的表述有关史学观念的表述 1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对“课程性质课程性质”的的叙述中,既强调叙述中,既强调“用

14、历史唯物主义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学会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析问题、解决问题”,又提出要,又提出要“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过程”。2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的叙述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15、的设计与实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3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对“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的叙的叙述中提出:述中提出:“通过历史必修课,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4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对“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叙述的叙述中提出:中提出:通过学习,通过学习,“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深入地了

16、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线索”,了解,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论和方法”,“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逐步形成科学的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界观和历史观”。在对在对“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积极探索解

17、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5 5、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对“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的叙述的叙述中提出:中提出:“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问题

18、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三三)新课标、新教材中体现的新史观新课标、新教材中体现的新史观 新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已新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已淡化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史淡化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而更多地体现出新史观观),而更多地体现出新史观的特色

19、。的特色。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历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的更新起到十分重史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的更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的作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已淡化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已淡化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而更多地体现

20、出新史观的特色。争史观),而更多地体现出新史观的特色。1、专题式的编排已基本打破了、专题式的编排已基本打破了旧史观的影响旧史观的影响 课标和教材不再按社会形态划分课标和教材不再按社会形态划分编排历史,很少使用原始社会、奴隶编排历史,很少使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课标和教材不再按社会形态划分编排历史,课标和教材不再按社会形态划分编排历史,很少使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很少使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这在中国史部分尤为突出。念。这在中国史部分尤为突出。(2 2)初中课标)初中课标板块板块+主题主题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已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已基本基本

21、打破了旧史观打破了旧史观的影响的影响 (2 2)新版初中课标和教材世界史内容)新版初中课标和教材世界史内容明显明显体现了整体史观体现了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特征(全球史观)特征 课标指出:课标指出:“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从从1616世纪初至世纪初至1919世纪末。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纪末。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

22、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世界历史。”“”“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体”。课标又说:课标又说:“进入进入20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

23、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课标和教材在课标和教材在世界历史分期世界历史分期问题上问题上也体现了整体史观。也体现了整体史观。课标又说:课标又说:“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课标和教材在课标和教材在世界历史分期世界历史分期问题问题上也体现了整

24、体史观。上也体现了整体史观。3 3、历史新课标中、历史新课标中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1 1)高中)高中新课标及有关新教材积极而审慎地吸取已为新课标及有关新教材积极而审慎地吸取已为中学界普遍认同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新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中学界普遍认同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新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伸到2020世纪末世纪末2121世纪初。世纪初。从现代化理念看,旧的历史大纲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政治民主从现代化理念看,旧的历史大纲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政治民主化。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野,体现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以全新的视野,体现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化。必修部分必修部分提出

25、的教学要求是: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选修部分选修部分近代社会的民主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思想与实践更是政治民主化的专门史。更是政治民主化的专门史。整体上看,整体上看,三个必修模块即主要讲述政治三个必修模块即主要讲述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在介绍近现代世界历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介绍近现代世界历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26、和科学技术方面发展的情况、特点和趋势等问和科学技术方面发展的情况、特点和趋势等问题上,体现出现代化的发展线索。题上,体现出现代化的发展线索。当然,新课标也存在当然,新课标也存在“现代化现代化”主题并不主题并不是特别突出的问题。在必修教材中,思想文化是特别突出的问题。在必修教材中,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域的“现代化现代化”问题较少涉及。问题较少涉及。(2 2)初中)初中新课标和教材新课标和教材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在中国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方面都有体现。课标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方面都有体现。课标指出:指出:“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27、。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旧课标和教材在中国近代史板块中专旧课标和教材在中国近代史板块中专门有一个主题为门有一个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近代化的起步”。4、历史新课标中、历史新课标中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标及有关历史教材都突出体现了文明势,新课标及有关历史教材都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再过多涉史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再过多涉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高中高中新课标的三个新课标的三个必修模块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人类政治文

28、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度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历史历史选修选修模块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萃等六个模块。这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史相关问题的。几种版本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几种版本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文明史观。随着史

29、学研究的进展,文程度的渗透了文明史观。随着史学研究的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

30、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精华的开放态度。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

31、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了基础。从人类文明出现到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15世纪,亚洲、非洲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义务教育历史课标中义务教育历史课标中中国古代史板块的第一个主题为中国古代史板块的第一个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世界古代史板块中有世界古代史板块中有“上古人类上古人类文明文明”、“中古亚欧文明中古亚欧文明”、“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等主题。等主题。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相关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相关教科书教科书都直接体现都直接体现了文明史观,了文明史观,各类教科书都加强了直接反映文各类教科书都加强了直接反映文明史

32、成果的科技文化史的分量。明史成果的科技文化史的分量。如如川教版川教版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第一学习主题是第一学习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更是直接更是直接按文明史观构建了学科体系,教科书的第一学按文明史观构建了学科体系,教科书的第一学习主题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史前时期的人类”(第(第1 1课课 人类的形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成与文明的曙光),第二学习主题是),第二学习主题是“古代亚古代亚非文明非文明”,第三学习主题,第三学习主题“古代欧洲文明古代欧洲文明”,第四学习主题是第四学习主题是“古代文明的交融古代文明的交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

33、 2)历史部历史部分,更是直接引用了文明史观,该部分的标题分,更是直接引用了文明史观,该部分的标题是是“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传承的文明”,提出,提出“本专题以人类本专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线索,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中国社会发展为线索,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2005)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

34、,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初中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初中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20112011版新课标版新课标虽在这方面的表述有较大减少,虽在这方面的表述有较大减少,但仍有不少内容。如但仍有不少内容。如“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

35、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的重要性”“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

36、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没有象初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没有象初中课程标准那样明确提出那样明确提出“文明文明”的概念,但实际内容也的概念,但实际内容也明显的体现了文明史观,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明显的体现了文明史观,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明史观,

37、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等。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都注意从文明演进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都注意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

38、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前言中所说,“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

39、文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方面,新教科书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方面,新教科书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政治运作为研究的重点,突出了政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政治运作为研究的重点,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分量。对制度文明加以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分量。对制度文明加以浓笔重彩的反映,必修模块的九个专题中有五个专

40、题涉浓笔重彩的反映,必修模块的九个专题中有五个专题涉及制度文明。及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课标和教科书从文明史角。课标和教科书从文明史角度客观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全度客观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全面阐述了两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从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面阐述了两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从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的完备、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德意志帝国宪法国政治新体制的完备、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等方面,阐释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历史地位。对新的制定等方面,阐释了资产阶级

41、代议制的发展和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治文明方面的成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中国成立以后,在政治文明方面的成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也做了充分反映。治体系也做了充分反映。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方面,改变了旧大纲版教材侧重于政治史的方面,改变了旧大纲版教材侧重于政治史的倾向,加强了经济史的地位,并且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倾向,加强了经济史的地位,并且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展中起决定作用。以大量笔墨介绍了以大量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

42、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同时还特别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同时还特别关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史的问题,突出了文明的物质关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史的问题,突出了文明的物质成果。在成果。在世界史世界史方面,课标和教科书突出了工业革命引方面,课标和教科书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在当代人类文明成果方面,普遍关领的工业文明历程,在当代人类文明成果方面,普遍关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总趋势和各国经济新成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总趋势和各国经济新成就,岳麓版教材还特别关注到就,岳麓版教材还特别关注到“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出现。的出现。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

43、教科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剧变和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剧变和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段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段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说法,有的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的说法,有的

44、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中国在农耕文明轨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向”。(。(曹大伟等主编曹大伟等主编历史(必修历史(必修),长沙:岳麓书社,),长沙:岳麓书社,2008)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会的全方位

45、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1861年改革也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初中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明的角度看,初中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

46、。五种文明五种文明:二、几种新的历史观 观念改变行动观念改变行动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 中学历史新课改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新历史观需要新历史观v几种主要的新史观几种主要的新史观(一)(一)(二)(二)全球(整体)史观全球(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四)(四)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五)(五)(三)(三)生态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一)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史观v我国现代化研究概述我国现代化研究概述v参考论著参考论著v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v部分文章及观点介绍部分文章及观点介绍v现代化史观内容总结现代化史观内容总结 现代化是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

47、业革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它“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会的全球性大转变”。-罗荣渠罗荣渠 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础上,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转化。”-钱乘旦钱乘旦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来,现代化研究成了中年代来,现代化研究成了中国史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且史学界也国史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且史学界也是现代化问题研究的主力军。该主题研是现代化问题研

48、究的主力军。该主题研究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世界近现代史和究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领域。中国近现代史两个领域。这里主要介绍世界近现代史学界的现这里主要介绍世界近现代史学界的现代化研究和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的一些代化研究和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的一些方面。方面。除译介国外现代化理论的一些著作外,我国史学界除译介国外现代化理论的一些著作外,我国史学界的现代化研究首先是从历史观着手的。的现代化研究首先是从历史观着手的。在研究吸收西方现代化理论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吸收西方现代化理论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罗荣渠提出了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罗荣渠提出了“一元多线一元多线”

49、的历的历史发展观。重新考察生产力在历史大变革中的作用,史发展观。重新考察生产力在历史大变革中的作用,从迄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从迄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三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和工业生产力三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中发现,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其发展道路可产力中发现,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其发展道路可以多模式,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样的。对根据以生产力以多模式,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样的。对根据以生产力标准划分的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标准划分的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演进四阶段的总结分析,

50、打破了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演进四阶段的总结分析,打破了世界史的传统框架。世界史的传统框架。现代化概念:现代化研究覆盖经济现代化概念:现代化研究覆盖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范畴,没有确切的公认历史学等学科范畴,没有确切的公认定义。定义。我国世界史学界,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我国世界史学界,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涵盖对现代化自身理论的探讨、对先主要涵盖对现代化自身理论的探讨、对先进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作出解释和总结、进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作出解释和总结、为后发现代化国家选择发展战略这样三个为后发现代化国家选择发展战略这样三个层次。经过从时间问题的哲学探

51、讨,学术层次。经过从时间问题的哲学探讨,学术界逐渐把界逐渐把“近代化近代化”和和“现代化现代化”混用的混用的局面统一到局面统一到“现代化现代化”。我国世界史学者根据现代化理论对我国世界史学者根据现代化理论对世界近现代史作出新解释的首先是对世界近现代史作出新解释的首先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现代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现代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发展趋势;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发展趋势;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和动力,涉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和动力,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变迁;现代化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变迁;现代化是从是从1515世纪前后萌芽,西欧

52、早期工业世纪前后萌芽,西欧早期工业化为发轫的延续至今的长期的社会发化为发轫的延续至今的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展过程。关于西欧原初现代化启动问题、世界现关于西欧原初现代化启动问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浪推式前进进程、各国现代化代化进程的浪推式前进进程、各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界长期以来的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界长期以来的难点和热点。难点和热点。我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长期以来的一大我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长期以来的一大重点是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发展重点是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发展史。对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主史。对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拉美、东亚和西北亚。要集中于拉

53、美、东亚和西北亚。我国对东亚现代化的经验和模式尤为关我国对东亚现代化的经验和模式尤为关注。我国学者就东亚现代化中的文化因素注。我国学者就东亚现代化中的文化因素作了并不拘泥于韦伯理论的新探索。作了并不拘泥于韦伯理论的新探索。现代化研究为世界史学界引进了多学科的现代化研究为世界史学界引进了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宗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宗教世俗化、城市化、家庭核心化、教育普及教世俗化、城市化、家庭核心化、教育普及化、社会心理个性化、全球一体化等历史潮化、社会心理个性化、全球一体化等历史潮流

54、,都需流,都需引进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引进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生态学、未来学心理学、生态学、未来学等学科进行系统研等学科进行系统研究。这些跨学科研究极大丰富了对世界近现究。这些跨学科研究极大丰富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认识和阐释体系。代史的认识和阐释体系。关于现代化的跨学科研究关于现代化的跨学科研究进一进一步打破了旧有的研究格局,还原步打破了旧有的研究格局,还原了历史的丰富多彩,从而直接为了历史的丰富多彩,从而直接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科学化决策提供参考,并使历史学学化决策提供参考,并使历史学研究在内容上更能引起大众的兴研究在内容上更能引起大

55、众的兴趣。趣。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20 20世纪中国史学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世纪中国史学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打破了支配古老的旧史学两千多年的传统循环打破了支配古老的旧史学两千多年的传统循环史观,接受了从现代西方传来的各种进化史观、史观,接受了从现代西方传来的各种进化史观、发展史观。面对席卷世界与中国的历史新潮流,发展史观。面对席卷世界与中国的历史新潮流,越来越多的史学家立足于现世,将中国乃至整越来越多的史学家立足于现世,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变革,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个世界的发展变革,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这一通常被称为

56、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这一通常被称为“现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和进程,作为史学研究的历史趋势和进程,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对象。从较广泛的意义上,完全可以把百年从较广泛的意义上,完全可以把百年以来关于中国与世界现代发展变化的各种以来关于中国与世界现代发展变化的各种研究,统称为研究,统称为“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研究”。具体地说,。具体地说,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到自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到自下而上的革命,再到今天仍在深入展开的下而上的革命,再到今天仍在深入展开的全方位的改革与现代化这样几个大的发展全方位的改革与现代化这样几个大的发展时期。时期。详可参见:林被甸详可参见:林被甸

57、/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历史研究兴起与发展历史研究199805199805(一)参考著作:(一)参考著作:1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993年版年版2 2、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民出版社,1993.121993.123 3、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世界与中国的现、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974 4、北京大学

58、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罗荣渠、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与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97。5 5、罗荣渠,董正华编:东亚现代化,北京大学、罗荣渠,董正华编:东亚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19971997。6 6、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化进程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 20042004。7 7、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19971997。8 8、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现代、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现代

59、化研究商务印书馆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2003。9 9、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99。1010、(美美)亨廷顿等著:现代化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11993.111111、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社19881988。1212、美帕森斯:现代化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美帕森斯:现代化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198

60、819881313、张旅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张旅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日本现代化研日本现代化研究,文津出版社究,文津出版社19931993。1414、洪朝辉:美国现代化进程新论,杭州大学、洪朝辉:美国现代化进程新论,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社19941994。1515、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版社19881988。16、李庆余、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人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人民出版社民出版社1994。17、李庆臻、李庆臻,金吉龙:韩国现代化研究金吉龙:韩国现代化研究济南济南出版社出版社1995。18、刘天纯:、刘天纯:日本现代化研

61、究日本现代化研究:日本现代化的日本现代化的奥秘何在奥秘何在?东方出版社东方出版社1995。19、姜德昌、姜德昌,夏景方主编:资本主义现代化夏景方主编:资本主义现代化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989。20、金计初等著、金计初等著拉丁美洲现代化四川人民拉丁美洲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21992。21、(美美)罗伯特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等著现代化理论海尔布罗纳等著现代化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1989。22、许纪霖、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史:1800-1949.第一卷,三联书店1995。23、(德德)沃尔夫冈沃尔夫冈查

62、普夫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525、冯天瑜主编:现代化进程研究专、冯天瑜主编:现代化进程研究专辑辑 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000。2626、刘祖熙著、刘祖熙著:改革和革命: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俄国现代化研究研究(1861-1917)(1861-1917)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01。2727、张蕴岭主编:亚洲现代化透视、张蕴岭主编:亚洲现代化透视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001。2828、(南朝鲜)金日坤著:儒教文化圈的、(南朝鲜)金日坤著: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伦理秩序

63、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儒教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民大学出版社19911991。2929、何传启著东方复兴、何传启著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现代化的三条道路路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20032003。3030、林承节主编:印度现代化的发、林承节主编: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01。3131、嵇立群:文明的支点:科技发、嵇立群:文明的支点:科技发展与世界现代化进程,首都师范大学展与世界现代化进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2005。3232、夏诚:世界现代化史纲:第一、夏诚:世界现代化史纲:第一卷卷,世界体系的形成与第一轮现代化

64、世界体系的形成与第一轮现代化 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1999。(二)参考论文:(二)参考论文:1 1、杨宁一:、杨宁一:20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简论历史教学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简论历史教学2001062001062 2、吴恩远:、吴恩远:“世界现代化进程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的一些新观研究中的一些新观点世界历史点世界历史1999051999053 3、文军: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文军: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转变天津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1997051997054 4、叶南客、李芸:世界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再认识、叶南客、李芸:世界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再认识学

65、习与探索学习与探索1996061996065 5、叶南客:三元革命、四个长波、五大特征、叶南客:三元革命、四个长波、五大特征-世界世界现代化历程与特征的社会学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现代化历程与特征的社会学透视南京师大学报1996021996026 6、林被甸、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林被甸、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历史研究展历史研究199805199805 7 7、钱乘旦:变动与适应、钱乘旦: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认识史学集刊认识史学集刊2002022002028 8、张江露: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现代化发展轨、张江露: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现代化发

66、展轨迹与模式的比较迹与模式的比较 J.J.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2003,(20).9 9、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武汉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2002062002061010、李海东:现代化及美国史再解读、李海东:现代化及美国史再解读-评美国现评美国现代化道路世界历史代化道路世界历史1998051998051111、李庆余:试论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三次大辩论、李庆余:试论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三次大辩论南京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199802199802第二次大辩论见李庆余第二次大辩论见李庆余南京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199502199502、199610199610)1212、刘祖熙:试论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刘祖熙:试论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机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机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1200301(农奴制度、(农奴制度、专制制度、东正教是其主要的障碍机制。)专制制度、东正教是其主要的障碍机制。)1313、邹兆辰、邹兆辰.从英国史研究到世界现代化进从英国史研究到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程研究-访钱乘旦教授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