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97394891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6.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二00三年四月第一章总贝U 1第二章技术标准4第三章森林经营区划18第四章调查方法20第五章统计与成图30第六章质量管理33第七章调查成果35附表格式1. 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2. 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统计表3. 林种统计表4. 乔木林面积蓄积按龄组统计表5. 生态公益林(地)统计表6. 红树林资源统计表7. 用材林面积蓄积按龄级统计表8.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按可及度、出材等级统计表9.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各树种株数、材积按径级组、林木质量统计表10 .用材林与一般公益林中异龄林面积蓄积按大径木比等级统计表11. 经济林统计表12. 竹林统计表13

2、. 灌木林统计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调查目的与任务为了统一全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范围、内容、程 序、方法、深度和成果等技术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等制定本规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 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主要任务是查清森 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 经济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

3、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 护与利用意见。调查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 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 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 学经营的重要依据。第二条调查范围与内容一、调查范围森林经营单位应调查该单位所有和经营管理的土地;县级行政单位应调查县 级行政范围内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二、调查内容(一)调查基本内容包括:1. 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复查)经营 区划;2. 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3. 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4. 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

4、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5. 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二)下列调查内容以及调查的详细程度,应依据森林资源特点、经营目标和 调查目的以及以往资源调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由调查会议具体确定:1. 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调查;2. 森林土壤调查;3. 森林更新调查;4. 森林病虫害调查;5. 森林火灾调查;6. 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7. 生物量调查;8. 湿地资源调查;9. 荒漠化土地资源调查;10. 森林景观资源调查;11. 森林生态因子调查;12. 森林多种效益计量与评价调查;13. 林业经济与森林经营情况调查;14. 提出森林经营、保护和利用建议;15. 其它专项调查。

5、第三条调查会议制度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行调查会议制度。二、调查前,开展规划设计调查的经营单位由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 县级行政单位由上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县级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第一次 调查会议,召集政府有关部门、经营单位、调查承担单位,以及与当地森林开发、 经营、利用关系密切的单位参加。组织、协调、确定规划设计调查的重大事项, 落实调查经费,讨论、审定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调查工作中各部门、 各单位的任务和责任。三、调查结束后,经营单位的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由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 持,县级行政单位调查成果由上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共同主持, 召开由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

6、参加的第二次调查会议,对调查成果进行审核。调查 成果经审核通过后,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后方可使用。第四条 各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12月份将本省(区、市)开展森 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第五条调查间隔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间隔期一般为10年。在间隔期内可根据需要重新调 查或进行补充调查。第六条调查承担单位资质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必须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证书的单位承 担。对非持证单位完成的调查成果,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承认。二、对林地面积在10万hm2以上,或者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基地1万h m2以上的单位,需委托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

7、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三、其它单位的调查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第七条采用本规定之外的调查新技术、新方法时,调查承担单位应事先提 出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并向所在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 并报送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在调查中应用。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调 查的成果应符合本技术规定。第八条跨行政区域和经营范围的各项林业工程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 查应参照本规定执行。各省(区、市)可在本规定基础上,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 相应的技术规定(实施细则),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第二章技术标准第九条地类一、分类系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

8、两大地类。其中,林地 划分为8个地类,见表1。林地分类系统表表1序号一级二级三级1有林地乔木林纯林混父林红树林竹林2疏林地3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其它灌木林4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封育未成林地5苗圃地6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7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它宜林地8辅助生产林地二、技术标准(一)林地1. 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 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 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 上;当林带的缺损

9、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 距8m时按片林调查。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 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 (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 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 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2)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 附着有红树科植物和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3)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2. 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 9之间的林地。3.

10、 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 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 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 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 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 的有关规定执行。(2)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4. 未成林造林地(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和飞 播造林(包括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

11、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 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m 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70%或保存率为65%)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 上,且分布均匀。(2)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 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表2单位:年营造方式400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400mm年降水量以下 地区南方北方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封山育林5-83-65-104-68-155-8飞播造林5-74-75

12、-85-77-105-7人工造林直播3-82-64-83-64-104-8植苗、分殖2-52-42-62-53-83-6注:1、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2、大苗造林、工业原料用材林由各省(区、市)自行规定;3、青藏高原参照北方地区。5.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 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6. 无立木林地(1) 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 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2) 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 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3) 其它无立木林地 造

13、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林地; 造林更新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 需要保留的土地。7. 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1) 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荒地等。(2) 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 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等。(3) 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

14、林地的其它土地。8. 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 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集材道、运材道;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二)非林地指林地以外的农地、水域、未利用地及其它用地。第十条 森林(林地)类别按照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二个类 别。(一)生态公益林(地):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种 质资源、科

15、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 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1. 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1)国家公益林(地):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务院 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国家公益林划 分标准执行林策发200188号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2)地方公益林(地):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 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2. 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划分标准执 行GB/T18337.2-2

16、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国家公益林(地)按照 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 位差异一般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地)。(二)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 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第十一条林种一、分类系统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五个林种、二十三个亚 林种,分类系统见表3。林种分类系统表表3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一、生态公益林(地)(一)防护林11.水源涵养林12.水土保持林13.防风固沙林14.农田牧场防护林15.护岸林16.护路林17.其它防护林(二

17、)特种用途林21.国防林22.实验林23.母树林24.环境保护林25.风景林2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27.自然保护区林二、商品林(地)(三)用材林31.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32.速生丰产用材林33. 一般用材林(四)薪炭林41.薪炭林(五)经济林51.果树林52.食用原料林53.林化工业原料林54.药用林55.其它经济林二、技术标准(一)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 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 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有 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流程在500km以

18、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 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 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 脊以内;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 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雪线以下500m和冰川外围2km以内;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 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 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 持林:东北地区(包括

19、内蒙古东部)坡度在25度以上,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 坡度在35度以上,华东、中南地区坡度在4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 土流失的;因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 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3. 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 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 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与沙地交界250m以

20、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海岸基质类型为沙质、泥质地区,顺台风盛行登陆方向离固定海岸线100 0 m范围内,其它方向200m范围内的;珊瑚岛常绿林;(5)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4. 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 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 以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1) 农田、草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500 m范围内的;(2) 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草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 林带、林网、片林。5. 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崩塌、固定河床为

21、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1)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 雁翅林;(2) 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3) 红树林或海岸5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6. 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1) 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的 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 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各50m以内;(2) 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

22、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 在防火线以外)各50m以内,其它地区1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7. 其它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 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二)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 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 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 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 边境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其宽度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划定; 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 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

23、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包括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3) 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母树 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4) 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 的有林地,包括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森林、 林木、灌木林。(5) 风景林: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风景名胜 区、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 森林、林木和灌木林。(6)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

24、地,包括自然与文化 遗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 名木等。(7) 自然保护区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 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 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三)用材林: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 的,按照工程项目管理,采取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 速生丰产用材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缩短培育周期,获 取最佳经济效益,森林生长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

25、丰产林国家(行业)标准的森 林。3. 一般用材林:其它以生产木材和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四)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五)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他副特产品为 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 果品林: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 食用原料林: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3. 林化工业原料林:以生产树脂、橡胶、木栓、单柠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 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4. 药用林:以生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5. 其它经济林:

26、以生产其它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三、林种优先级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 林的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国防林、自然保护区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 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防火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 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第十二条 树种(组)、优势树种(组)与树种组成一、树种(组)主要调查树种(组)原则上与“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 一致。 各省(区、市)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林木目录(第一批)等规定,根据 需要增加新调查树种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

27、门备案。二、优势树种(组)在乔木林、疏林小班中,按蓄积量组成比重确定,蓄积量占总蓄积量比重最 大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未达到起测胸径的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小班,按株数组成比例确定,株数 占总株数最多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经济林、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丛数最多的 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三、树种组成乔木林、竹林按十分法确定树种组成。复层林应分别林层按十分法确定各林 层的树种组成。组成不到5%的树种不记载。第十三条龄级、龄组、生产期与竹度一、龄级与龄组乔木林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各树种(组)的龄级 期限和龄组的

28、划分标准见表4。表4中未列出的树种(组)由各省(区、市)根据其 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过程及经营利用目的确定,速生丰产用材林、短轮伐期工业原 料用材林的龄级与龄组由各省(区、市)依据相应树种(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经营 培育方向确定,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二、竹度竹林的龄级按竹度确定。一个大小年的周期一般为2年,称为一度。一度为 幼龄竹,二、三度为壮龄竹,四度以上为老龄竹。三、生产期经济林划分为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生产期。具体划分标准 由各省(区、市)制定,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表表4单位:年树种地区起源龄组划分龄级期限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红松、

29、云杉、柏木、紫杉、铁杉北部天然6061-100101-120121-16016120北部人工4041-6061-8081-12012120南部天然4041-6061-8081-12012120南部人工2021-4041-6061-808120落叶松、冷 杉、樟子松、 赤松、黑松北部天然4041-8081-100101-14014120北部人工2021-3031-4041-606110南部天然4041-6061-8081-12012120南部人工2021-3031-4041-606110油松、马尾松 云南松、思茅 松、华山松、 高山松、北部天然3031-5051-6061-808110北部人工2

30、021-3031-4041-606110南部天然2021-3031-4041-606110南部人工511-2021-3031-505110杨、柳、桉、檫、楝、泡桐、木麻黄、枫杨、软阔北部人工511-1516-2021-30315南部人工56-1011-1516-25265桦、榆、木荷、 枫香、琪桐北部天然3031-5051-6061-808110北部人工2021-3031-4041-606110南部天然2021-4041-5051-707110南部人工11-2021-3031-505110栋、柞、槠、栲、樟、楠、椴、水、胡、黄、硬阔南北天然4041-6061-8081-12012120南北人工

31、2021-4041-5051-707110杉木、柳杉、 水杉南部人工511-2021-2526-35365注:飞播造林同人工林。第十四条立地因子一、地貌极高山:海拔5000m(含)以上的山地;高山:海拔为3500-4999m的山地;中山:海拔为1000-3499m的山地;低山:海拔低于1000m的山地;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m;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二、坡度I级为平坡0-5度;11级为缓坡6-15度;III级为斜坡16-25度;级为陡坡26-35度;V级为急坡36-45度;丑级为险坡46度以上。三、坡向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及无九个方位确定

32、坡向。四、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六个坡位。五、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层厚度(一)腐殖质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分三个等级:厚:5cm;中:24.9cm;薄:2cmo(二)土层厚度土层厚度根据土壤的A层+B层厚度确定,厚度等级见表5。土层厚度等级表表5单位:cm厚度级A层+B层厚度亚热带山地丘陵、热带亚热带高山、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厚层土8060中层土40-7930-59薄层土40500030002500中等3000-49991000-2999500-2499不良3000100070%60%50%90%80%70%250-69%40-59%30-49%70-89%60-79%45-69%350%40

33、%30%70%60%45%七、可及度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可及度分为即可及、将可及和不可及。即可及: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将可及:近期将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不可及:因地形或经济原因暂时不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八、径阶与径级组林木调查起测胸径为5.0cm,视林分平均胸径以2cm或4cm为径阶距并采 用上限排外法。径级组的划分标准为:小径组:6-12cm;中径组:14-24cm大径组:26-36cm;特大径组:38cm以上九、大径木蓄积比等级对本经理期主伐利用的复层林、异龄林,以小班为单位,将林分中达到大径 木标准的林木蓄积占小班总蓄积的比率,分为以下三级:I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

34、占小班总蓄积量大于70%。II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为30-69%;Ill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小于30%;十、林层林层划分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 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小于30m2;2. 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高相差20%以上;3. 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4. 主林层郁闭度大于0.30,其他林层郁闭度大于0.20。十一、郁闭度、覆盖度等级(一)郁闭度等级高:郁闭度0.70以上;中:郁闭度0.40-0.69;低:郁闭度0.20-0.39。(二)覆盖度等级密:覆盖度70%以上;中:覆盖度50-69%;疏:覆盖度30%-49%。十二、群落结构类型完整结构:具

35、有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4个植被层的森林。复杂结构:具有乔木层和其它1-2个植被层的森林。简单结构:只有乔木一个植被层的森林。十三、自然度天然林按照植被状况与原始顶极群落的差异,或次生群落位于演替中的阶段 划为3级:I: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的植被;II: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植被或处于演替中期或后期的次生群落;III:人为干扰很大,演替逆行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植被阶段或天然植被几乎 破坏殆尽,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十四、散生木和四旁树(一)散生木生长在竹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上达到检尺 径的林木,以及散生在幼林中的高大林木。(二)四旁树在宅旁、村

36、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面积不到0.067hm2的各种竹丛、林 木。十四、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一)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森林覆盖率= 土地总面积x 100%+ 土地总面积(二)林木绿化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面积林木绿化率 =吊 由而壬口 X 100% +吊 由而壬口四旁树占地面积(1)土地总面积x100%x100%x100%土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注:(1)四旁树占地面积按1650株/hm2 (每亩111株)计。第三章森林经营区划第十六条经营区划系统一、经营单位区划系统(一)林业局(场)林业(管理)局f林场(管理站)f林班;或 林业(管理)局f林场(管理站)f营林区(作业区、工

37、区、功能区)f林 班。(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管理局(处)f管理站(所)f功能区(景区)f林班。二、县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县f乡f村;或县f乡f村f林班。经营区划应同行政界线保持一致。对过去已区划的界线,应相对固定,无 特殊情况不宜更改。第十七条林班区划林班区划原则上采用自然区划或综合区划,地形平坦等地物点不明显的地 区,可以采用人工区划。林班面积一般为100-500hm2。自然保护区、东北与内蒙 古国有林区、西南高山林区和生态公益林集中地区的林班面积根据需要可适当放 大。林班区划线应相对固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 业经营水平较高的集体林区,应在有关境界线上树立不同的

38、标牌、标桩等标志。 对于自然区划界线不太明显或人工区划的林班线应现地伐开或设立明显标志,并 在林班线的交叉点上埋设林班标桩。第十八条小班划分一、小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班划分 应尽量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 基本条件:1. 权属不同;2.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3.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与保护等级不同;4.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5. 地类不同;6. 起源不同;7. 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8. 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9. 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 个

39、覆盖度级;10. 立地类型(或林型)不同。二、森林资源复查时,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但对上期划分不合理、 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界线发生变化的小班,应根据小班划分条件重新区划。三、小班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依据林种、绘制基本图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和经营 集约度而定。最小小班面积在地形图上不小于4mm2,对于面积在0.067hm2以上 而不满足最小小班面积要求的,仍应按小班调查要求调查、记载,在图上并入相 邻小班。南方集体林区商品林最大小班面积一般不超过15hm2,其它地区一般不 超过25hm2o四、国家生态公益林小班,应尽量利用明显的地形、地物等自然界线作为小 班界线或在小班线上设立明显标志,使小

40、班位置固定下来,作为地藉小班统一编 码管理。五、无林地小班、非林地小班面积不限。第十九条森林分类区划森林分类区划是在综合考虑国家和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后,依据国民 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林业区划等宏观规划成果进行的区划。森林分类 区划以小班为单位,原则上与已有森林分类区划成果保持一致。国家公益林界线 不得擅自变动;其它类别如以往划分不合理、区划条件发生变化,或因经营活动 等原因造成界线变更时,应根据地方人民政府关于生态公益林划分的有关规定重 新划分和审批。第四章调查方法第二十条调查数表准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应提前准备和检验当地适用的立木材积表、形高表 (或树高-断面积-蓄积量表)、

41、立地类型表、森林经营类型表、森林经营措施类型 表、造林典型设计表等林业数表。为了提高调查质量和成果水平,可根据条件编 制、收集或补充修订立木生物量表、地位指数表(或地位级表)、林木生长率表、 材种出材率表、收获表(生长过程表)等。第二十一条 小班调绘一、根据实际情况,可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小班调绘:(一)采用由测绘部门绘制的当地最新的比例尺为1: 10000-1: 25000的地 形图到现地进行勾绘。对于没有上述比例尺的地区可采用由1: 50000放大到1: 25000的地形图。(二)使用近期拍摄的(以不超过两年为宜)、比例尺不小于1: 25000或由1: 50000放大到1: 25000的航

42、片、1: 100000放大到1: 25000的侧视雷达图片在 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或直接到现地调绘。(三)使用近期(以不超过一年为宜)经计算机几何校正及影像增强的比例尺 1: 25000的卫片(空间分辨率10m以内)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二、空间分辨率10m以上的卫片只能作为调绘辅助用图,不能直接用于小班 勾绘。三、现地小班调绘、小班核对以及为林分因子调查或总体蓄积量精度控制调 查而布设样地时,可用GPS确定小班界线和样地位置。第二十二条 小班调查一、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调查技术水平、调查目的和调查等级, 可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小班调查。二、小班调查应充分

43、利用上期调查成果和小班经营档案,以提高小班调查精 度和效率,保持调查的连续性。三、小班测树因子调查方法(一)样地实测法在小班范围内,通过随机、机械或其它的抽样方法,布设圆形、方形、带状 或角规样地,在样地内实测各项调查因子,由此推算小班调查因子。布设的样地 应符合随机原则(带状样地应与等高线垂直或成一定角度),样地数量应满足第六 章的精度要求。(二)目测法当林况比较简单时采用此法。调查前,调查员要通过30块以上的标准地目 测练习和一个林班的小班目测调查练习,并经过考核,各项调查因子目测的数据 80%项次以上达到允许的精度要求时,才可以进行目测调查。小班目测调查时,必须深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性

44、的调查点进行调查。为 了提高目测精度,可利用角规样地或固定面积样地以及其他辅助方法进行实测, 用以辅助目测。目测调查点数视小班面积不同而定:3hm2以下1-2个4-7hm22-3 个8-12hm23-4 个13hm2以上5-6个(三)航片估测法航片比例尺大于1: 10000时可采用此法。调查前,分别林分类型或树种(组) 抽取若干个有蓄积量的小班(数量不低于50),判读各小班的平均树冠直径、平 均树高、株数、郁闭度等级、坡位等,然后到实地调查各小班的相应因子,编制 航空象片树高表、胸径表、立木材积表或航空象片数量化蓄积量表。为保证估测 精度,必须选设一定数量的样地对数表(模型)进行实测检验,达到

45、90%以上精 度时方可使用。航片估测时,先在室内对各个小班进行判读(可结合小班室内调绘工作),利 用判读结果和所编制的航空象片测树因子表估计小班各项测树因子。然后,抽取 5-10%的判读小班到现地核对,各项测树因子判读精度达到第六章精度要求的小 班超过90%时可以通过。(四)卫片估测法当卫片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m时可采用此法。其技术要点为:1. 建立判读标志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以卫星遥感数据景幅的物候期为 单位,每景选择若干条能覆盖区域内所有地类和树种(组)、色调齐全且有代表 性的勘察路线。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情况对照获得相应影像特征,并记录各地 类与树种(组)的影像色调、光泽

46、、质感、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 括地名)等,建立目视判读标志表。2. 目视判读根据目视判读标志,综合运用其它各种信息和影像特征,在卫星影像图上 判读并记载小班的地类、树种(组)、郁闭度、龄组等判读结果。对于林地、林木的权属、起源,以及目视判读中难以区别的地类,要充分利 用已掌握的有关资料、询问当地技术人员或到现地调查等方式确定。3. 判读复核目视判读采取一人区划判读,另一人复核判读方式进行,二人在“背靠背” 作业前提下分别判读和填写判读结果。当两名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到90%以上 时,二人应对不一致的小班通过商议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应到现地核实。当两判 读人员的一致率达不到90%以上时,

47、应分别重新判读。对于室内判读有疑问的小 班必须全部到现地确定。4. 实地验证室内判读经检查合格后,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择部分小班进行实地验证。实 地验证的小班数不少于小班总数的5%(但不低于50个),并按照各地类和树种 (组)判读的面积比例分配,同时每个类型不少于10个小班。在每个类型内, 要按照小班面积大小比例不等概选取。各项因子的正判率达到90%以上时为合 格。5. 蓄积量调查结合实地验证,典型选取有蓄积量的小班,现地调查其单位面积蓄积量,然 后建立判读因子与单位面积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根据判读小班的蓄积量标志 值计算相应小班的蓄积量。(五)各种小班调查方法允许调查的小班测树因子见表8。不

48、同调查方法应调查的小班测树因子表表8- 查法 测树因子样地法目测法航片 估测法卫片 估测法林 层VVV起 源VVVV优势树种(组)VVVV树种组成VV平均年龄(龄组)VVVV平均树高VVV平均胸径VVV优势木平均高VVV郁闭度VVVV每公顷株数VVV散生木蓄积量VV每公顷蓄积量VVVV枯倒木蓄积量VV天然更新VV下木覆盖度VV四、小班调查因子记载(一)小班调查因子分别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小班按地类调查或记载不同调查因子,详见表9。(二)调查项目记载1. 空间位置:记载小班所在的县(局、总场、管理局)、林场(分场、乡、管 理站)、作业区(工区、村)、林班号、小班号。2. 权属:分别土地所有权和使用

49、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记载。3. 地类:按最后一级地类调查记载。4. 工程类别:分别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三北与长江中下游等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 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其它工程填写。5. 事权:生态公益林(地)分为国家级或地方级。6. 保护等级:生态公益林(地)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7. 地形地势:记载小班地貌、平均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因子。8. 土壤:记载小班土壤名称(记至土类)、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A+B层)、 质地、石砾含量等。不同地类小班调查因子表表9地类 调查项目乔木林竹林疏林地国家 特别

50、规定 灌木 林其它灌木 林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封育未成林地苗 圃 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地其它 无立 木林 地辅助生产林地空间位置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 21,21,2权 属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 21,21,2地 类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 21,21,2工程类别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2事 权22222222222保护等级22222222222地形地势1,21, 21, 21,

51、21, 21, 21,21, 21, 21, 21,2土壤/腐殖质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2下木植被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2立地类型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2立地等级11111111111天然更新1,21, 21, 21,21, 21, 21, 21,2造林类型1, 21, 21, 21,2林 种1,21, 21, 21,21, 2起 源1,21, 21, 21,21, 21, 21,2林 层1群落结构2自然度1,21, 21, 2

52、1,21, 2优势树种(组)1,21, 21, 21,21, 21, 21,2树种组成11111平均年龄1,21, 211, 21,2平均树高1,21, 21, 21,21, 21, 21,2平均胸径1,21, 21, 2优势木平均高1郁闭/覆盖度1,21, 21, 21,21, 2每公顷株数1111, 21,2散生木1,21, 21, 21,21, 21,21, 21,2每公顷蓄积量1,21, 21, 2枯倒木蓄积量1,21, 2健康状况1,21, 21, 21,21, 21, 21,2调查日期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 21,21,2调查

53、员姓名1,21, 21, 21,21, 21, 21,21, 21, 21, 21, 21,21,2注:1为商品林,2为公益林。9. 下木植被:记载下层植被的优势和指示性植物种类、平均高度和覆盖度。10. 立地类型:查立地类型表确定小班立地类型。11. 立地等级:根据小班优势木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查地位指数表,或根据小 班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查地位级表确定小班的立地等级。对疏林 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小班可根据有关立地因子查数量化地位指数表确定小 班的立地等级。12. 天然更新:调查小班天然更新幼树与幼苗的种类、年龄、平均高度、平 均根径、每公顷株数、分布和生长情况,并评定天然更新等级

54、。13. 造林类型:对适合造林的小班,根据小班的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 原则,查造林典型设计表确定小班的造林类型。14. 林种:按林种划分技术标准调查确定,记载到亚林种。15. 起源:按主要生成方式调查确定。16. 林层:商品林按林层划分条件确定是否分层,然后确定主林层。并分别 林层调查记载郁闭度、平均年龄、株数、树高、胸径、蓄积量和树种组成等测树 因子。除株数、蓄积量以各林层之和作为小班调查数据以外,其它小班调查因子 均以主林层的调查因子为准。17. 自然度:根据干扰程度记载。18. 群落结构:公益林根据植被的层次多少确定群落结构类型。19. 自然度:天然林根据干扰的强弱程度记载到级。20

55、. 优势树种(组):分别林层记载优势树种(组)。21. 树种组成:分别林层用十分法记载。22. 平均胸径:分别林层,记载优势树种(组)的平均胸径。23. 平均年龄:分别林层,记载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由林分 优势树种(组)的平均木年龄确定,平均木是指具有优势树种(组)断面积平均直径 的林木。24. 平均树高:分别林层,调查记载优势树种(组)的平均树高。在目测调查 时,平均树高可由平均木的高度确定。灌木林设置小样方或样带估测灌木的平均 高度。25. 优势木平均高:在小班内,选择3株优势树种(组)中最高或胸径最大的 立木测定其树高,取平均值作为小班的优势木平均高。26. 郁闭度或覆盖度:有林地小班用目测或仪器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