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家传)详解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7357067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儿推拿(家传)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儿推拿(家传)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儿推拿(家传)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家传)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家传)详解(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董 氏 小 儿 推 拿 第一节:了解孩子的身体:正常情况下,我国儿童的面色应该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受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孩子的面色会稍有差异,有的小孩子肤色白净,有的小孩子肤色比较黄,有的小孩子皮肤会黑一些。但总体上以微黄而润泽为孩子的正常面色。(一)观面色,知五脏面色红:属心,主热、主惊。孩子面红耳赤且伴有咽痛,一般为外感风热; 孩子午后颧骨附近发红,为阴虚内热;颧骨红得如同化过妆一样,说明病情危重。新生婴儿面色红嫩是正常的。面色青:属肝,主寒、主痛、主瘀、主惊。孩子面色青黯,神志不清,抽搐,为惊风和癫痫发作;孩子面色青白,多数是里寒腹痛;孩子嘴唇显紫色,脸色发青,呼吸急促,是肺气闭塞

2、,气血瘀阻。面色黄:属脾,主伤食、湿滞或体虚。孩子身体和眼睛同时为黄色可能是胎黄或黄疸;面色呈黄色且颜色鲜明为湿热,面色呈黄色但颜色晦暗为寒湿;面色黄中带白斑可能是蛔中病:面泛黄并且发黑说明脾曾蓑;面黄并且委白则可能是疳积,面色白:属肺,主虚、主寒。孩子脸色咣白,大多是因为肺气虚;脸色黄白,多见于吐泻后;脸色苍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之象。面色黑:属肾,主寒、主痛、主水湿停饮,主恶候。孩子脸色青黑,多为阴寒证候;脸色黑得像煤炭一样,有可能是药物或食物中毒;孩子脸色青黑晦黯,为肾气衰竭,不论病情刚刚发作还是生病时间很长,都非常危险,家长要高度重视。(二)审苗窍,知疾患苗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耳、

3、口、鼻、舌和前阴(生殖器和尿道口)、后阴(肛门)。中医认为,苗窍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苗窍出现异常,通常说明其所对应的脏腑发生了病变。眼:观察孩子眼睛时。主要是注意孩子的眼神和眼皮、眼白、瞳仁。孩子目光有神,眼珠黑白分明,光亮灵活,说明肝肾精气充足,身体健康。孩子眼皮稍稍肿胀,多数是刚刚开始发生水肿。孩子眼白红赤,为感受风热。发热咳嗽且眼泪汪汪,可能是要出麻疹。或者是重感冒,孩子眼白发黄,一般是有黄疸。孩子睡觉的时候上下眼皮合不拢,多为脾虚,慢惊风的孩子也可能出现。孩子的眼睛凹陷,啼哭无泪,一般是呕吐、腹泻后脱水所致。耳

4、:主要是注意观察孩子耳朵的外形、颜色、有没有分泌物等。如果耳朵以耳垂为中心弥漫肿胀,一般是痄腮;如果孩子耳朵内疼痛,而且有脓液流出一般是中耳炎。 口:主要是看嘴唇、牙齿、牙龈、咽喉、扁桃体、口腔黏膜的情况。如果孩子嘴唇颜色淡白,为气血亏虚;牙齿逾期不出,多半是肾气不足:牙龈红肿,一般是胃火上冲所致-如果孩子咽喉肿痛、发热。是外感风热;扁桃体红肿,是外感风热或者肺胃之火上炎;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但又擦不掉, 是患有白喉:如果两颊黏膜有白色的小点,且周围有红晕,是麻疹黏膜斑;孩子嘴里出现很多像雪花一样的白屑,是鹅口疮。鼻:注意观察鼻子的外形、颜色及有没有鼻涕、鼻涕的性状(色、质、味)如何。如果孩子

5、鼻塞、流清鼻涕,是风寒感冒;鼻涕为黄色且浓稠,为风热感冒;鼻衄多为肺经有热;鼻翼扇动,一般是肺气闭塞所致。舌:主要是注意察看孩子的舌体、舌质、舌苔的变化。小孩舌体柔软,颜色淡红润泽,活动自如,舌面上有干湿适中的薄薄的舌苔,为健康之相。新生儿舌头呈红色且没有舌苔、吃奶的婴儿舌上有乳白色舌苔也为正常现象。如果舌体肿大,呈青紫色,可能是中毒。如果舌质淡白,则为气血亏虚;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等。有些小孩吃进一些带颜色的食品,也可能让舌苔的颜色产生变化,要注意加以区别。二阴:主要是看前后二阴(生殖器与肛门)的外观和颜色。男孩阴囊不紧不松,稍有色素沉着是正常;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者发热;阴囊和阴

6、茎一起肿胀,可能是肾炎水肿。女孩前阴发痒,一般是湿热下注,或是患有直肠阴道瘘及蛲虫病。(三)看指纹,知百脉3岁以下的孩子,皮薄肤嫩,特别适合用望食指络脉的方式来诊断身体状况。所谓食指络脉,就是指虎口至食指侧的浅表静脉,是寸口脉的分支,与寸口脉同属肺经,其形色变化可以反应寸口脉的变化,所以,望孩子的食指络脉与把脉的意义相同,可以直接诊察身体内的病变。食指靠近手掌的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家长可以抱起孩子,向着亮处,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孩子的食指末端,再以右手大拇指在孩子虎口至食指侧的浅表静脉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适中,使指纹显露,这样才容易观察。看指纹时,可以记住这一歌

7、诀: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正常指纹表现:孩子身体状况正常时,指纹多数隐隐有浅紫色,并且不会显示到风关以上的位置。 病症指纹对应表现:浮沉分表里:指纹浮露为病邪在表:指纹深沉为病邪在里。红紫辨寒热:指纹显红色,主寒证:指纹显青色,主惊、主痛、主抽搐:指纹显黄色,多为脾虚;指纹显青紫色主热毒深重、血络郁闭的危症。淡滞定虚实:指纹色淡主虚,色深郁滞,推之不畅主实证。三关测轻重:指纹现于风关,说明病情轻,容易治疗;指纹现于气关, 说明病邪深入。 病情较重: 指纹现于命关或者透过命关直到指甲,说明病情危重。以上方法可以为家长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供一定的参考,要确诊孩子的病症,还是需

8、要去看中医师,以免延误孩子病情。若浅表静脉看起来浮显,多属感冒,就是病灶附着在皮肤浅表,只要发发汗,毒素随着汗液出来了就会好,给孩子捏捏脊,休息几天很快就痊愈了;若浅表静脉看起来沉隐,那说明病躲在身体内很深的地方,很难出来,就只能通过小儿按摩慢慢调理好身体,等孩子体内的正气强壮了,才能一步步地把病根彻底拔掉。若浅表静脉的颜色鲜红,属于外感感冒;呈紫红色,属于里热证,就是热邪在身体内较深的部位,需要经常清天河水才能慢慢把热邪清除掉。天河水在孩子的前臂内侧正中线,父母用食、中二指腹从孩子的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推3分钟。若浅表静脉的颜色是青色,表示孩子经常有疼痛或者惊风,有的孩子经常哭闹,一看虎口到

9、食指侧的浅表静脉是青色的,就要仔细全面检查;若浅表静脉的颜色是紫黑色,表示孩子血络郁闭,需要给孩子捏脊。若浅表静脉颜色很淡,表示孩子脾虚、气血不足,这就要推脾胃经,就是从大拇指一直推动到手掌。这种方法也能反映孩子病情的轻重,若病得重,浅表静脉长;若病得轻,浅表静脉短。络脉透过三关直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病多半比较凶险,应抓紧医治。浅表静脉增粗,分支显见,得的病就是实证、热证,给小儿推拿时应该用泻法;浅表静脉变细,分支不显,就是虚证、寒证,给小儿推拿时应该用补法。一般同一种手法中,向心方向直线推动为泻法,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为补法。五脏、五行与儿童经络中医学上有这样的说法:脾属土,脾土就像一位母亲

10、一样无私地给全身输送各种营养,脾胃消化食物,转化成能量,人才能生存。把五行相生的道理套用到五脏的关系上,有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在前的是母亲,在后的是孩子,这就是五脏相生的顺序。有生亦必有克,没有克的话,各个脏腑之间没了制约,都想坐头把交椅,那就成为无政府状态,肌体就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根据五行相克的道理,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克的就是强者,被克的就相对处于弱势,这就是五脏相克的顺序。如果不明白五脏生克的道理,运用小儿推拿法的时候就会搞不清楚补和泻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就行了:实症就泻它的子,虚症就补它的

11、母。何为“母”?何为“子”?例如:脾土生肺金,即脾为母,肺为子。有了这个总方针,具体的手法做起来就更简单明了:所谓“泻”就是向手掌方向直推,“补”就是按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在进行儿童经络推拿时,我们要遵循的补泻之道很简单:、五脏之症,实证需泻子,称作“实则泻其子”;而虚证要补母,称作“虚则补其母,例如:脾病的虚证,应补脾土,同时按母子关系,还要补心火,这就是“实子益母法”,同时肺为脾之子,所以还要补脾;脾虚之时,往往肝木过盛,这时要清肝。补心、补脾、补肺、抑肝,称为“补三抑一法”。如果脾有实证,应该清脾经,按照“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还要泻肺经,火为土之母,清心经也可以抑制脾的实证,这就是“泻

12、母益子法”。第二节:操作手法: 推、揉、点、按、摩、擦、提拿、掐捏等手法,手法要轻,不能损伤小儿的皮肤。第三节:操作步骤: 开门五法 + 治疗穴位手法 + 収诊法(总收法)开门五法:1、开天门 2、推坎宫 3、运太阳 4、掐总筋 5、分阴阳总收法:拿肩井第四节:介质:以姜汁、爽身粉、清水、葱汁、香油等为介质,以不擦伤小儿皮肤为度。第五节:常用穴位操作方法,功能及主治:1、 开天门:以攒竹为起点,双手拇指分推至发际。 主 治:外感风邪、内有郁积、开窍醒神、神疲乏力、发热、头疼、惊风。2、推坎宫:以攒竹为起点,沿眉梢分推向两侧。 主 治:感冒、发汗解表、目赤痛、发热、头疼、开窍醒神。3、运太阳:以

13、双手食指和中指在两侧太阳穴按揉,向眼睛方向旋转为补,向耳朵方向旋转按揉为泻,此为揉太阳,向耳后方向直推叫推太阳。 主 治:明目醒神、头疼、发热、无汗、止汗。4、掐总筋:内侧掌后横纹中点以指腹按揉。 主 治:清心火、畅四肢、止惊搐、肠鸣、呕吐、泄泻、受寒、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搐。5、分阴阳:内侧掌后横纹以大陵为起点向两侧分推,至于阳池和阴池。 主 治: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痛二便、也可用于惊风、痈症、昏迷、抽搐、黄疸、咳嗽、痰喘。1、 拿肩井:(1)提拿肩井穴。(2)一手拿肩井穴,一手握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摇数次,无论何种疾病进行推拿都以此种手法作为结束手法,所

14、以又名“总收法”(手诊法). 主治:风寒感冒、胃脘痛、顺畅一身气血等。“推五经”是在患儿左手五指的第一指节拇指面进行推治操作的方法,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依次是脾经穴、肝经穴、心经穴、肺经穴、肾经穴,合称“五经”。推五经有直推、旋推两种手法。医者用右手拇指面从患儿指端直线推向指根的方法称直推法,有清热泻实的作用;在患儿指面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的方法称旋推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现将董氏小儿推拿疗法“推五经”的运用要领介绍如下,供参考。1按五脏进行病候归类运用小儿推拿治病,首先必须按五脏进行病候归类,以确立主病之脏,抓住了主病之脏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据此才能确定推五经的主次关系,脾

15、病主推脾经,肺病主推肺经,这又称为归经施治的原则。以两岁的小儿的剂量,或大小相对的增减,取小儿的左手(不分男女)。1、脾土穴,即脾经:取拇指指腹(也叫指肚),顺时针方向按揉300圈,称为补脾土,直推为清,称清脾土,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泄泻,呕吐。2、肝木穴,即肝经:取食指指腹,称清肝木,操作同脾经,200次,宜清不宜补。主治:烦躁不宁,惊风昏迷,目赤肿痛。3、心火穴,即心经:取中指指腹,称清心火,操作同上,200次,宜清不宜补。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4肺金穴,即肺经:无名指指腹,称补肺金,操作同上,300圈。主治:感冒、咳嗽、气喘。5肾水穴,即肾经:小指指腹,旋推为清,称清肾水:直推为补

16、,称补肾水,300圈。主治:遗尿、先天不足。其他穴位及主治:2、 百会穴:头顶中央,用拇指指腹或掌心作揉按,主治:惊风、烦躁,肝风内动头痛。3、 大肠穴:食指桡侧缘,用拇指指腹从指尖推至“虎口”,称为“推大肠”。从“虎口”推至食指桡侧缘,称为“清大肠”4、 板门穴:拇指本节后鱼际肉处,主治:呕吐、腹泻、消化不良。5、 天河水穴:掌后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条直线。用拇指侧推或食、中指螺纹面做直推,称“推天河水”。主治:一切热证。6、 外劳宫穴:手背中央,无名指掌骨骨缝间,用中指尖端作揉法,称“揉外劳宫”。主治:肚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7、 三关穴:前臂大指侧,用拇指侧推,或中食指螺纹面推,

17、自掌后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主治:高热无汗、疹出不透。8、 六腑穴:前臂小指侧,用拇指侧推,或用中食指螺纹面推,自肘横纹推至掌后横纹,称为“退六腑”。主治:内热、烦躁、惊风。9、 膻中穴:两乳头中点,(1)用中指尖作揉法。(2)用拇指分左右推至乳头,称为“分推膻中”。主治:呕吐、嗳气、胸闷、咳嗽、痰鸣。10、 乳根穴:乳头下2分,用中指间揉,主治:咳嗽、气喘、痰多。11、 中脘穴:胸骨下端至肚脐的中点,(1)用指尖作揉法,名为“揉中脘”,(2)用 中、食、无名指三指指腹作摩法,名为“摩腹”,(3)用中指指腹作按法,名为“按中脘”。主治:呕吐、腹泻、腹胀、痞满、食积、痰喘。12、 丹田穴:

18、脐下2寸,(1)用中指或拇指指腹作揉法,(2)用中、食、无名指的指 腹摩小腹,名为“摩丹田”。主治:小腹胀痛、遗尿、小便少而赤黄、癃闭不通、疝气、体质虚弱。13、 脐中穴:肚脐中央,用中指端或掌根作揉法,名为:“揉脐”,主治:腹泻、腹胀、腹痛、食积、小便癃闭、大便燥结。14、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用拇指端按或揉,称为“按、揉足三里”。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泄泻、呕吐。15、 涌泉:足心偏前凹陷中,用拇指指腹自穴位向足趾推,称为“推涌泉”,用拇指端揉,名为“揉涌泉”,左旋止吐,右旋止泻。主治:呕吐、泄泻、发热。16、 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拇指指腹作揉法,名为“揉大椎”。主治:发热、惊

19、风、感冒、咳嗽。17、 肩井穴:肩胛冈上窝上方,(1)用食中指或中指端作按法,名为“按肩井”。(2)用拇指、食指作拿法,名为“拿肩井”。 本穴常作为总结手法,即以此手法结束,故名为“总收法”。主治:风寒感冒、胃脘痛。18、 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两拇指或食、中指尖端作揉法,名为“揉肺俞”,主治:发热、咳嗽、气喘、痰壅、潮热。19、 脊柱穴:自大椎至龟尾穴,用食、中指指腹直推,由上而下,称为“推脊柱”,主治:高热。20、 七节穴:自第四腰椎至尾椎骨成一直线,用拇指或食、中指的指腹作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名为“推七节”,向下推,泻热通便。向上推,止泻。21、 龟尾穴:尾椎

20、骨端,用拇指端作揉法(右旋),名为“揉龟尾”。主治:泄泻、痢疾、脱肛、便闭疾病治疗:1、感冒发热:组方: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30次,清肺金400次,揉外劳宫50次,清天河水300次,揉大椎30次,揉肺俞50次,按肩井5次。发热无汗加推三关500次,咳嗽加揉、推膻中各50次,揉乳根50次,高热加推脊柱200次,退六腑200次。2、呕吐: 组方: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揉太阳(向眼睛方向)24次,补脾土500次,清大肠100次,推板门50次,推膻中30次,摩中脘5分钟,按足三里10次,揉涌泉(左旋)50次。伤食、伤乳加揉摩中脘各3分钟,呕吐兼泄泻加揉龟尾300次,推七节200次。

21、3、泄泻: 组方:补脾土500次,推大肠120次,揉板门50次,摩腹3分钟,揉脐5分钟,推七节(向上)200次,揉龟尾500次,按足三里20次。内伤乳食,泻下物秽臭而完谷不化加清脾土100次,清大肠200次,食入即泻加捏脊3遍。4、疳积: 表现:身体消瘦,腹部胀大,胃口不好,有口臭,夜间烦躁,大便酸臭,小便混浊。 组方:补脾土500次、清肝木200次,清心火120次,补肾水160次,揉板门50次,摩中脘5分钟,摩腹3分钟,揉脐3分钟,捏脊5遍。5、遗尿: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轻的一夜尿床一次或一点,重的一夜尿床23次不等。 组方:补脾土800次,补肾水800次,推三关300次,揉摩丹田20分

22、钟,按百会50次。孩子较大的可以按成人推拿手法中的手法:平推肾俞、八髎,以热为度。6、脱肛: 表现:直肠脱出肛门外,多因体质虚弱或泄泻日久所致。症状为:精神萎靡,胃口不好,肛门脱出不收,肿痛难受。 组方:补脾土500次,推大肠100次,补肺金200次,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50次,揉丹田5分钟,摩腹3分钟,推七节(向上)300次,揉龟尾500次,按百会100次。手法:推天河水: 穴位:捏法补大肠:揉太阳掐总筋、分阴阳退六腑:清肝木:四指摩、掌摩:推中脘:揉百会:揉天枢:揉丹田:清心火:揉外劳宫、推三关:推涌泉、揉涌泉:清肾水、补肾水:揉脐:揉中脘:推摩胁肋:揉板门:清脾土:补脾土: 小儿手部穴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