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9735545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一. “教育”的溯源及内涵1. “教育”的溯源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 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 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 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2. 教育的内

2、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 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 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 期变化的活动。二. 教育的定义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 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 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 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

3、,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 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教 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 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 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 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

4、园的应试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如果 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 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 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 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溯源及内涵:从起源上看,英语国家的“pedagogy、法语国家的“pedagogy和德语国家的“pedagogik” (教育学)均源于希腊的“ pedagogue”(教仆)一

5、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19世纪末,英语国家的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pedagogy”。英国学者培根在论 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捷克教育 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 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 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广泛

6、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 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教育的基本要素一.三要素及定义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 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 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一般而言,教 育者主要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具有一定资格的从事专门教育教学活动的专职教师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 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

7、特指教师“教”的 对象一学生,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 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 是教育内容、教育教材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等。此外,教育目的、教育环境也属于教育影响。二.相互关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互相独立.由于受到各个方 面条件的制约,三个要素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致。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过程中“人的要素,教育影响是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 教

8、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角色位置存在差异,教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学习者)的角色任务不同,教育者以促进受教育者(学习者)发展为天职,受教育者 (学习者)以发展自己为权利和义务,教育影响作为教育的中介发挥作用。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X教育影响互相规定、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完整 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 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 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 的去影响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

9、学,需要了解受教育者(学习者)和 教育内容;受教育者(学习者)要有效地学习,同样也需要了解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学习者)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他们既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 又互相进行着双向互动,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身心获得发 展.教育使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教育的形态(见PPT)教育的本质一.教育本质的问题提出

10、本质就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教育本质问题,要 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教育本质虽 然属于抽象的教育哲学问题,但却与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息息相关。因为对教育本质的 认识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标准的确定,而且 还关系到教育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制订。二.教育本质的含义以及意义(一)教育的规定性基于对教育本质的分析与思考和古今中外对“教育”一词的解读,可以认为教育的本质 就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探讨 教育本质问题的意义

11、(二)讨论教育本质问题的意义探讨教育本质这样一个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进行教育本质的争论是必须的是教育 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顺利进行的基础,对它的讨论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找寻教育学科疆域、边界的过程。教育学科的自 我觉醒、教育学科的元研究、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对话是以学科的存在为基础的教育本 质是认识、研究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明确教育学 科的疆域与边界、确立学科意识、学科独立的基础。其次,探讨教育本质问题也是在探寻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一方面,明 了这种区别,是更好地认识教育活动自身的特殊规律、发掘教育功能、

12、更好地从事教育活动 的基础。另一方面,找寻区别的同时也是在探求联系,以期能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因素,团 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教育,这是办好教育的最佳环境再者,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也是统一教育认识的工作。这种工作既有助于消除不同观点 之间的对峙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寻求不同观点的统一,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进而形 成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认识。当然,也此基础上,也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教育的其它问题,为 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建议。(三)探讨教育本质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提出了众多的见解,虽有分歧,但也有 益,回顾并反思这些不同的见解对形成正确

13、的认识有重要意义。1。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比较集中、受关注是在1978至1995年间。其间, 教育界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及其它学术界的研究都参与到了这场讨论中 来,发表了众多的著述。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因 素多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其中,前三种观点主要是围绕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而 展开的;后一种观点则重在论证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的根本特点。上层建筑说:这种观点深受前苏联的影响,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上层建筑。其主要论 据有:(1)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而且

14、 会随着经济基础的产生而产生、改变而改变。正如前文所述,人类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形 态,也相应地产生了五种不同形态的教育;(2)教育的目的、内容、价值观等具体方面也都受 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具有鲜明的上层建筑的特点反映一定 社会经济基础,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所以,教育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生产力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其主要论据有:(1)教育是劳动力这一 生产力主要要素再生产的手段;(2)科学技术生产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越来越依赖于教 育。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创造、革新者-一科学家、技术人员要经过教育的培养实现;另一方 面,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

15、“物化”于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实现而这一 工作尤其是物化于劳动者主要通过教育实现;(3)教育一开始是作为人类与自然抗衡、发展 生产的手段而得到发展的,这种功能也会一直延续下去;(4)从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 实状况来看,教育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杠杆。日本和西德在战争废墟上“奇迹般”地实现 了经济复兴,究其原因,在于战前教育资本的积累和战后大量的教育投资。不少经济学家已 尝试从数量上估算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并认为“人力投资”比“物的投资”更为重 要。多因素多属性说:这类观点是一种折衷的本质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具 有多种因素和多重属性,教育中的各种因素都不能单独地决定教

16、育的本质,而是平行地、并列 地起作用,因此,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多质的、多层次的具体而言,又主要地有双因素、双属 性说(生产性和社会性),三因素、三重属性说(实践性、生产性、政治性),多因素、多 重属性说(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这类观点力图在协调上层建筑 说和生产力说的基础上,摆脱二者之间的钟摆与争执,走一条折衷之路,但却并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反而使这一问题显得更加复杂。特殊范畴说:这类观点把教育当作一个特殊的范畴,力图从教育不同于其它社会现象的 根本特点,从教育的内部矛盾入手来揭示它的本质.但是,在关于教育到底是一个什么“特殊 事物的观点上产生了分歧,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17、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1)教育的本质是有 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社会实践,具备实践的几 个要素,有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对象(受教育者)、手段(教育方法)、基础(教育内容和 教育环境),因而符合实践的特点。同时,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教育无论是为生产力 服务,还是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都必须通过培养一定的人来实现。正是在教育实践活动 中,受教育者成长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所以,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最稳定、深刻 的本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或“传 递社会经验的工具”(即知识传授说)。这种观点认为“本质”

18、这一概念同“职能”、“归 属”虽有联系,但不能混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因素说”所得出的结论实 际上是教育的职能和归属,而不是教育的本质;“社会实践”这个概念太广泛,也没有揭示 出教育的本质;知识传授与经验传递才能揭示出教育的本质。因为,一方面,人类社会要延 续和发展,必须把前人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传给下一代,任何社会历史时代,教育所面临的 根本矛盾就是人类的无知和有知,无社会生活经验和有社会生活经验的矛盾;另一方面,教 育是由知识经验的传递者(教育者)、知识经验(教育内容)及其授受的方法形式、知识经 验的接受者(受教育者)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知识经验的传输系统。这个系统适应

19、 于解决无知与有知矛盾的要求,也是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所以,“传授知 识”或“传递社会经验的工具”才是教育的本质。前者着眼于传授的“内容”,后者着眼于 传授的“工具”性质(3)教育的本质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即社会化说).这种观点认为,应 当从教育与社会以及与人的发展相联系的统一,从教育的内部矛盾入手探讨教育的本质。教 育就是教育者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按社会的要求经过有目的的选择,以适应个体心理发 展水平的方式传授给个体,使其有效地掌握社会经验,成为社会人,使其社会化。而随着社会 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受教育者需要不断达到新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不断地发 展。因此,“促使个体

20、社会化”才是对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2。当代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在当今时代要科学地认识教育本质,需 要建立在这两方面的分析之上。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各时期教育、各类型教育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点都表明教育在本质 上表现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各时期的教育都在于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 知之较多,从知到行,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个体:最原始的、最简单的原始 社会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个体;在阶级社会,教育成为统 治者的政治工具,主要服务于统治者培养其接班人的目的;现代社会的教育注重对劳动者 素质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其

21、主要目的。各类型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培养不同规格的 人:古代所出现的官学、私学,现代社会所存有的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师范教育等目的都在 于培养具有不同知识、不同能力、不同志趣的人.从逻辑关系的分析看,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与 科学活动相比,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发现或发明某一新事物或对某一新现象进行解说,而 在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与经济活动相比,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在 于为社会培养一定的人这一社会利益;与生产活动相比,教育活动不是把无生命的物品直接、 批量地加工为同一规格的产品,而是把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培养为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思想 和意识的某层次、某类型的人才。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