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_1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9719097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9.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_1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_1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_1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_1(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须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共享。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短暂、注视造句。、通过课文与诗的比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打算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课题:2

2、 黄鹤楼送别、说明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挚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殊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短暂孤帆 喜闻乐见 唯见 满饮触动依旧 伫立 注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终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状况。 ()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殊留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3、yin,前鼻音;暂z,平舌音兼前鼻音;脍i,三拼音;炙zh,翘舌音。(3)指名说明词语,老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短暂: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喜闻乐见: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方好的诗文大家都赞扬。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遇到。 依旧: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注视:全神贯注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2)齐读第1自然段。、第自然段。 (1

4、)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视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屹立在江边气概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视,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相互依恋着)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概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情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

5、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敬重。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仰慕、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赞扬)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老师说明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涯,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

6、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短暂分别,可友情是永世不绝的) ()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情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自然段。 ()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逝蓝天 伫立 注视 春水浩荡流向天涯) ()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白帆随着江风慢慢远去,消逝在蓝天

7、的终点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最终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旧伫立在江边,注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烈,吟出闻名的诗篇) ()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8、 1、老师范写,提示留意点。 孟:饯:酒:饮暂:帆:脍:炙:孤:唯:、学生描红、临写生字。老师巡察,订正不正确的写字姿态。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次课时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会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比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

9、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找寻相关诗文的主动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好处与应用(重点) 教学打算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依次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悟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留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假如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老师出示

10、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洁评议)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爱好,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肯定就能表演好,特殊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假如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念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剧名 人物 时间地点 事务(学生试说后,快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驾驭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状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洁的剧本,演员有没有方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

11、二)打算台词,小组试演、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洁的课本剧呢?、四人小组随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小组试演,老师巡回点拨)(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情愿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老师赐予适当的激励)(四)换个说法,说明诗句 、文章中最终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

12、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干脆不由自主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变更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留意,可肯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察过程中,老师依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干脆对应的词句?)、哪一位同学情愿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赐予适当的激励)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

13、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相互当一回“李白”,相互说说看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念? 三、比较摘抄,体会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白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潇洒?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

14、中一二出示) 豪爽潇洒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愁闷苦痛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

15、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际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16、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3、用短暂、注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详细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

17、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情。 教学打算: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打算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18、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情;2、诗文比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相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立刻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喜闻乐见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

19、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状况。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ia)行:依据偏旁理解“饯”;结(je)识;暂(zan)时友情(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限制不住”;脍(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爱读。(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

20、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漫、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注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化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也许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重点提示: ()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烟”烟雾迷漫;“花”繁花似

21、锦。(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漂亮,与好挚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当是件欢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出示其次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挚友的敬重、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专心良苦;(2)

22、再读古诗,深化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3 一、这节课接着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漫,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慢慢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擅长发觉问题才能

23、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觉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知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仔细读书,肯定能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说明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学习其次节。 、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有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哀痛,不想让对方难受)。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

24、、深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仰慕、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情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协作读。

25、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打算一个酒杯) *学习第四节。过渡:假如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涯”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注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安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愿、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季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肯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

26、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注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建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2、读诗。 6、配乐背诵。 五、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妙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挚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专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藏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永世不绝 伫立注视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驾驭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驾驭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

27、挚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培育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显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觉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仿照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实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比照) 烟雾迷漫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喜闻乐见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老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仿照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比照初步朗读感知 .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

28、诗 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划出来。然后沟通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四周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

29、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其次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其次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探讨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探讨板书:依依惜别 ()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其次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视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视_,一会儿远眺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

30、上景色,还可能仰视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暖和的春日、宏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翱翔的沙欧等)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仰视和远眺,还可以用哪两个表示看的词语?比如:俯视、凝视、注视、凝视、观望、紧盯等)(5)集体朗读其次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恋恋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之语) ()出示:细致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沟

31、通 (李白对孟浩然非常敬重,两人的友情非常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仰慕,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仰慕?(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老师说明:我非常仰慕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天下闻名。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净,深受李

32、白的仰慕。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重点出示:“虽然我们短暂分别了,我们的友情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短暂分别了,我们的友情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纯净无暇)再比如:却像这宏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漂亮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纯洁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恋恋不舍的感情。老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

33、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探讨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探讨,随机出示:“李白依旧伫立在江边,注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涯”随机理解:伫立(许久地站立)、注视(全神贯注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逝在蓝天的终点。可是李白依旧伫立在江边,注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绽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沟通,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烈的心情,随即吟出了喜闻乐见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34、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终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细致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隐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终点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许多的送别诗,而且非常喜爱把离别时的感情寄予在流水之中。(板书:寄情于水) (1)出示: 赠汪伦 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

35、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予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特别漂亮,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许多挚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终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原委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意寄予在哪里?(寄予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

36、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挚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挚友们告辞。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漂亮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终两句诗是这样写的。出示:“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巡游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终还是非常怜爱这来自家乡的水呢?(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谢之情) 2.将“寄情于水

37、”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终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觉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板书: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终再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李白的这首喜闻乐见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38、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课后作业 上网查找李白的另外两首离别诗并抄写下来,并用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第一首: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其次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板书: 之景 之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之语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包诗之举寄情于水之诗 附:李白诗二首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翻译: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挚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原委谁短谁长?

39、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慢慢逝尽,长江流进了广袤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化无穷结成空中楼阁。 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5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比照,情景同现,是培育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是潜心会

40、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尝,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文诗比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导入 、板书:送别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共享。 学生沟通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2、板书:黄鹤楼齐读课题。今日我们通过这篇课文

41、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0多米,雄伟屹立,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宏伟壮丽。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漫,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动身,自西向

42、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绚丽多彩的季节,在雄伟屹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挚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沟通,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 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最终,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仰慕,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始终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潇洒、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

43、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沟通 a仰慕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仰慕。生:“您的人品令人仰慕,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仰慕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依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情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仰慕?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

44、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许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喜闻乐见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挚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学生沟通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仰慕,诗篇誉满天下的挚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挚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45、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终归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劝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沟通,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挚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原委是怎样的挚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挚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情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短暂分别)板书:话别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

46、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慢慢远去,李白 白帆消逝在蓝天的终点,李白 (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直到白帆消逝在蓝天的终点,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静默地说什么? 学生沟通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愿,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烈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喜闻乐见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喜爱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

47、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喜闻乐见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爱护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仰慕与憧憬,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溢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漫,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朝气盎然

48、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化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得学问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探讨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子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驾驭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

49、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育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比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挚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比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仔细视察插图,增加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其次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

50、感受,导出本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索: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探讨沟通。 小组读文思索后探讨。 沟通: 第一、二行: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

51、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相互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其次节。、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仰慕、难舍)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仰慕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仰慕,誉满天下,始终,不知见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

52、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恋恋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仰慕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际若比邻。” ()提问: a说明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彼此虽然短暂分别,可友情是恒久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1)、学生默读第自

53、然段,思索。 2、请一对好挚友配乐朗读第三节。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节) 生述感受。(抓住“注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旧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限制不住自己激烈的心情,随即吟出了喜闻乐见的名诗来。什么是“喜闻乐见”?指导读好

54、全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恋恋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许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教化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讨上的,在学生对学问已有肯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探讨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2页 共42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第 42 页 共 4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