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柳子戏艺术特征与历史沿革戏曲艺术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9711211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东柳子戏艺术特征与历史沿革戏曲艺术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柳子戏艺术特征与历史沿革戏曲艺术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山东柳子戏艺术特征与历史沿革戏曲艺术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柳子戏艺术特征与历史沿革戏曲艺术专业(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山东柳子戏艺术特征与历史沿革摘要:柳子戏起源于北宋,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是一种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的地方传统戏剧,这一剧种既有北曲豪放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戏委婉细腻的特征。本文以柳子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搜集的方法,对柳子戏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辨,对柳子戏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究,对柳子戏的传承模式做系统的梳理,将中华传统戏剧中的柳子戏得以传承。关键词:柳子戏;艺术特征;发展;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Liuzi Opera in Shandong ProvinceA

2、bstract:Liuzi opera is relatively rare and belongs to an ancient type of opera. It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centuries since its birth. In this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Liuzi opera has gone through glory and also suffered decline.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this kind of drama was in the middle

3、of the Qing Dynast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drama culture, so the most glorious period wa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Liuzi opera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rriers of Chinese

4、opera music research,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folk music. Taking Shandong Qingzi drama troup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art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Liuzi opera, hoping to deepen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Henan Liu

5、zi opera, and try to accept and inherit the ancient culture and art. Key words: Liuzi Opera; Division of role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目录山东柳子戏艺术特色研究2摘要2Abstract3引言21.柳子戏艺术特点21.1柳子戏唱腔21.2柳子戏伴奏32.柳子戏的历史42.1明清时期42.2民国时期52.3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62.4文革时期62.5改革开放时期72.6柳子戏延续83.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思考83.1现状83.2立足自身特色加强创新93.3加

6、强对“人”的关注10 3.4借助媒体传播113.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11总结14参考文献15引言柳子戏包括了从明清开始就盛行的俗曲小令,现存曲牌在六百支以上,很多曲牌具有严谨规范和过门齐全的基本特征,曲调婉转动听,调式具有丰富性和特别性,和其他剧种盛行的摹拟唱腔音乐旋律、结构相比,存在很大的不错。柳子戏是一种新的展现自我体系的一种音乐结构形式,因此,增强对柳子戏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对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现象的研究。对研究中国北方戏曲、元代散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发展到清代中叶盛极一时。至今柳子戏记录在案的传统剧目二百余出,音乐唱腔曲牌六百余支。一、柳子戏艺术特色(一)柳子戏唱腔在弦索声腔系统里面,

7、柳子戏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所以其在古老戏曲剧种中,也极具代表性。其中,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以及苏北境内是柳子戏最流行的地域。随着民间俗曲在以元代为基础,以清代为高潮的发展,柳子戏也在其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使其在明末清初得以走向成熟,从形成到发展再到现在的传承,柳子戏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柳子戏的发展中,尤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了发展的高潮期,由于柳子戏起源于山东等地区,所以需要沿运河北上,才能最终进入北京,后来,柳子戏进入发展高潮期,和“南昆、北弋(京腔)、西梆”一起,呈现了繁荣了戏曲文化,柳子戏也由此有了“东柳”的名号。柳子戏传统剧目白兔记有一段唱词是“井台想儿哭断肠”,这主要是李三娘所

8、唱,柳子戏中有最著名的“五大曲”曲牌,这也是柳子戏的常用曲牌,而白兔记里面的驻云飞,就是柳子戏常用五大曲牌之一,其次,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也属于柳子戏曲牌中的常用曲牌之一。柳子戏中,4/2记谱的唱段,有原板之称。通过分析整个唱段可知,它具有字少腔长,唱词重复的特点,其中,“雪大风”、“实”、“残”等字重复次数最多。有些字具有很长的拖腔,其中,拖腔在十四拍以上的是“风”字,拖腔在十拍以上的是“实”字和“今”字,柳子戏整体曲调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征,尽显了“九腔十八调”的传统特色。接下来笔者将会具体分析柳子戏在节奏、旋律、旋法、调性等方面的表现特征:1.节奏方面。紧密且具有复杂性是柳子戏在

9、节奏方面最基本的特征,柳子戏多处连用三十二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分析柳子戏发现,音符密集的长句,共同构成了柳子戏字的拖腔形式,其中,“风”字表现特征最为明显,其在拖腔中共由三十八个音符中的十四拍构成,而其中主要展现音符具体包括:六个三十二分、二十六个十六分、二个八分以及四个四分等音符;“实”字的拖腔最终是二十八个音符的十拍构成,其中主要展现的音符具体包括:二十个十六分、七个八分、一个四分等音符。2.旋律旋法方面。柳子戏在旋律旋法方面最基本的表现特征是,旋律线条迂回曲折,音域宽,增、减音程和大跳音程频繁出现。比如,“冲风冒雪实难当”这句词的旋律线最开始展现的是高音“sol”,后来经过曲折下行,最终

10、到中音“do”,中间的跳跃级数高达十二度。此外,分析每句唱腔发现,很多几处大六、小七甚至增四音程的跳进几乎存在于这些唱腔中,这些音程最基本的特征是,人声难唱,但借助三弦、笛、笙等乐器,却能将其演奏的异常优美且准确。3.调式调性方面。柳子戏在调式调性方面最基本的表现特征是,移宫换调频繁而自如。分析白兔记里面的唱段可知,这一唱段的宫就是D调,但分析整支曲牌发现,D宫,G宫,A宫三种宫位和调式都在整支曲牌中进行相应的转换。比如,通过分析第一句“雪大风狂”里面“雪大”的唱腔发现,由于“变宫”音的形成,导致其在调性上得以发生改变,从最初的D宫徵调式变为上五度A宫宫调式中来;而分析“冲风冒雪实难当”发现,

11、在“实”字唱腔上,由于存在“清角”音,导致其在调性上发生相应改变,从最初的D宫宫调式变为上四度G宫商调式。通过对整个唱段的分析可知,移宫换调现象在整个唱段中都比较普遍,这激发了乐曲特殊感情色彩的形成,使得主人公“李三娘”这个旧社会里面的民间妇女悲痛的表现了其饱受摧残的艺术特征,而其也由于盼夫夫不归、想儿儿不见最终而泪流满面,肝肠寸断,整个唱段中将其悲、恨、怨、盼交织的情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柳子戏伴奏文场和武场共同组成柳子戏的乐队,在文场中,丝竹乐器是主要采用乐器,其中尤以竹笛、笙、三弦等具有“三大件”之称的乐器为主,这三种乐器具有音色分明的特点,但又彼此配合,主旋律的变化推动了单旋律的进一

12、步变化。过门演奏最能看出柳子戏的伴奏功底如何,由于即兴发挥的笛子,能够和笙、三弦共同形成支声复调,呈现了独特的音乐美,此外,打击乐的辅助伴奏,也导致整个柳子戏表现了其豪迈奔放的特征,但在豪迈中又极具柔和温情的特性,能给观众一种另类的审美感受。这一伴奏特点别具一格的特征,离不开历代柳子戏老艺人的努力,他们通过一次次的演练和推敲,才最终呈现了现在柳子戏的伴奏特点。分析柳子戏发现,其中的笙的主要作用是演奏旋律,有助于融合整个柳子戏的音色,促进剧情的生动展现。所以,在笙的演奏中较为独特,风格也与其他的有所不同。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柳子戏通过对笙特有的“双气”技巧的运用,配合笙的“小、尖、清”音色,通过两

13、者间的对比,更显剧情的丰满性。二、柳子戏的历史2.1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地方戏正处于百花齐放的时刻,柳子戏作为区域地方戏,也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走向成熟,山东是柳子戏的发展之源,经山东传播河南,后再运河周边进行广泛的传播,让柳子戏声名鹊噪,并最终获得了在北京演出的机会。早在明万历年间,沈德符(1578-1642年)就在自己的野获编时尚小令中写道:元人小令,最先起源于赵燕地区,后来才逐渐在全国各地得以流传。从宣德年间到弘治年间,有很多曲目在此期间流行,其中中原最开始流行的曲目以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为主,后来,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等曲目也异军突起,逐渐变得流行起来。到了嘉靖年间和隆庆年间,兴起了新的

14、曲目类型,其中,以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为主的曲目,举世闻名,男女老幼,商贾大官,都喜爱听。其中,沈德符在文中说的“中原”,指的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境内。这一境内,后来成为以柳子戏为代表的多种剧种的流行区域,其中还包括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不同剧种。分析目前柳子戏的俗曲发现,其最先起源于明清的俗曲课本中,而且现在的很多曲牌名称也和明清时期的存在很大的共性。其中,尤以山坡羊、琐南枝、耍孩儿、沽美酒、黄莺儿等为代表的。通过这一共性的分析可知,柳子戏主要是由俗曲小令演变而来的,其中最先起源于元、明、清等朝代,并随着朝代的变化得以不断的发展。而山东境内正是地方俗曲最为流行的区域

15、。编撰了志怪小说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就曾尝试,推动“戏三出”等戏曲的编撰:他主要编撰的戏曲包括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在这里面,闹馆在现在也是柳子戏主要传唱的曲目之一。后来,在清中叶乾隆年间,以山东和河南为主的区域成为柳子戏(弦子戏)的主要传唱区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绿园撰写了一部小说名叫歧路灯,在小说里,他曾提到“历城的一班弦子戏”,证实了山东弦子戏在河南开封演出的真实性。而且,分析关于柳子戏的更多史料可知,到了清朝初期,柳子戏曾在北京进行了相应的演出。其中,文献日下看花记就对柳主要记载了乾隆时期四大徽班的进京盛况。但是,乾隆时期的柳子戏,风头一时无两,能与昆、弋、梆平起

16、平坐,素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2.2民国时期在晚清民国时期,以民间班社为主体形式的艺术演出开展,推动了柳子戏的生存和传播。在民间班社中,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演出和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呈现,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可知,三者具有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基本特征。柳子戏的分地区发展分地区来看,临清、清丰、济宁、曲阜等地虽然进行了班社演唱活动,但其在人才的培养上还是相对较少,究其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柳子戏在当地现存记录屈指可数,但其仍可通过柳子戏在当地持续不断的演唱活动中窥探出其兴旺的迹象。在笔者看来,随着演唱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骨干演员和专业教师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柳子戏下一阶段的传承和发

17、展。姚天机、王福润等人的演出与科班教学生涯在柳子戏的传承中,姚天机、王福润等人通过演出和科班教学,使得晚清民国间的柳子戏不断繁荣,而柳子戏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姚天机、王福润等名师的辛勤付出。19世纪中期,柳子戏得到了高度繁荣,这一切都离不开姚天机的付出,他通过对学生的广泛培养,让柳子戏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也让柳子戏的受众欣赏人群逐渐增多。清末民初各大班社的坎坷更替与相对繁荣清末民初时期,柳子戏在鲁南、鲁西南、豫东、苏北、皖北、冀南一带较为活跃。纪根垠撰写发表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一书,深刻阐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柳子戏活动界限,他指出,如果将运河作为界限,则柳子戏有东、西、南、北四路之分,虽然他的总

18、结清晰度明显,但由于没有详细史料作为支撑,所以和当年实际可能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比如,他将济宁柳子戏班分为东路,将曲阜柳子戏班分为西路,但济宁和曲阜是人才互通,演出互作用的亲密团体,严格意义来说,应该为一路。但后来纪根垠在柳子戏简史215页指出,济宁孙家班是北路,这和他前面划分的区域存在明显的矛盾。此外,这一时期的柳子戏班出名的很多,但他选取的案例较少。2.3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推动了柳子戏的恢复和发展。以县级为单位的柳子戏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其中,叫得上名字的县级柳子戏剧团有以下几个:首先是郓城县工农剧社、其次是复程县新声剧社、再次是曲阜县新声剧社、然后是嘉祥人民剧社

19、等,然而由于对柳子戏的保护缺乏及时性,再加上资金不足,传承人少,以及豫剧逐渐成为山东喜爱的剧种之一,导致县级以下柳子剧团受到了显著的冲击,随后慢慢解散,这一现状的发生,也让柳子戏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文化革命发生前后,山东汶上县郭仓陈堂剧团推出样板戏的改编和宣传,在当地收获了较高的人气,其中,样板戏改编和演绎主要由陈秀乾、陈秀坤兄弟带领。但是,由于听戏人数暴增,再加上男女分区听戏,需要有维持秩序的人才,然而随着八十年代两者的相继离世,对柳子戏进行样板戏改编的汶上县面临传承柳子戏后继无人的状态,让汶上县的柳子戏逐渐消亡。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郓城县工农剧社也得到了显著发展,1954年在华

20、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郓城县工农剧社也出演了相应剧目,其中,其出演的黄桑店不仅让曲目获奖,也使得各个演员也因其精彩演绎获得演员奖。也是在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后来逐渐上调,最终成为山东省最著名的柳子剧团。1959年10月24日,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等剧目在济南演出,国家主席毛泽东现场观看。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以剧目孙安动本为原型,推动了柳子戏的电影拍摄进程。2.4文革时期柳子戏在新中国发展势头良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随着十年“文革”活动的进行,柳子戏遭遇重大浩劫,使得柳子戏的前进脚步不得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放缓以至于没落。曾经饱受人们喜爱的舞

21、台演出剧目,在“文革”时期逐渐销声匿迹起来,文革十年,传统戏曲被批判乃至不得不退出戏曲舞台,而电影、电视和广播开始将革命样板戏作为主要宣传戏种并推进其的反复演出和播放,在文革时期呈现出一家独大,地位独尊的趋势。随着单一创作要求的影响,柳子戏剧目创作下滑趋势明显,“文革”期间,山东省柳子剧团被“下放”至菏泽,一个个剧团演员由于遭受不了文革的摧残,所以人员流失严重,但在菏泽,柳子戏通过丰富多彩的戏曲表演形式,受到菏泽人们的热烈欢迎。文革期间,柳子戏剧团在菏泽“下放”三年,后来才重新回到济南,促进对样板戏的创作和排演。随着样板戏“一花独放”盛况的发展,以柳子戏样板戏的创作达到高峰,通过对很多革命样板

22、戏如“沙家浜”、“杜鹃山”的改编,仅为了影响人们的思想,但主题固定化,模式单一化,弱化了剧目的个性化人物特征,导致剧目的内涵意义没有被深刻表达。柳子戏的舞美受写实主义的影响,促进自身布景、道具和服装的准备,使得传统戏曲的写意特征,以虚写实的假定性特征被弱化。由于这一时期的柳子戏剧目太过单一,所以黄遵宪老师在后来指出,虽然文革时期排练了如“沙家浜”等为代表的的样板戏,但太过单一,天天都是这一套,没有展现柳子戏的文化艺术,导致柳子戏在发展中遭遇了空白期,其中,柳子戏剧目“孙安动本”虽然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繁荣期,但随着文革的影响,这一柳子戏剧种被批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文革期间受到了严格的禁演

23、。随着文革期间政治运动的扩大,文艺圈的人和艺术作品也未能辛免遇难,艺术作品中的人和故事情节被看做是政治问题,并冠以阶级斗争的标签。随着文革期间极端政治的推动,古装戏的演绎受到了阻碍,被禁演好长一段时间,剧目以前的演员和导演,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批斗,也使得柳子戏剧目处于停滞状态。在文革期间,“孙安动本”中的忠奸斗争被形容成不同的阶级利益,并遭受严重的批判。文革期间,打压了很多优秀传统戏,很多文艺工作者也被批斗和迫害,导致柳子戏的创作之路受到阻碍。很多移植创作的新剧目需要以政治理念为基础,在政治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政治色彩十分浓厚。戏曲剧目创造的主要功能是事先对人的“教化”,但所有的戏曲创作,都离

24、不开政治这个大环境因素,所以创作的自由度受到禁锢,艺术处理的方式缺乏多样化形式,严重阻碍了柳子戏剧目的发展历程。2.5改革开放时期文革十年,扭曲了政治,摧残了精神,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让中国文艺从严寒的冬季逐渐迎来了鲜花盛开的时刻。戏曲从文革间的“八亿人民八个戏”等萧条局面逐渐转变为各个戏曲剧种争奇斗艳,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七十年代末,随着柳子戏的平反,其又以传统剧目的形式逐渐走入人们心中,在改革和发展的总浪潮中推动了自身的发展。由明、清时期得的俗曲小令演变而成的柳子戏,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一系列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异军突

25、起,在文化发展浪潮中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新背景的展开,也让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在注入新鲜血液后,又开展了其新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柳子戏剧目将发展之路放在创新上,通过对和居目相适应的艺术元素的引进,使得柳子戏在新时代的发展更具丰富性和多元性,不仅有秉承传统的传统戏的演绎,更有现实发展中现代戏的推出,使得柳子戏一改以往的僵化创作模式,随着西方文艺思潮在中国的发展,丰富了现有的社会景象,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一时代特征使得剧作家在剧目创作中拥有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也推动了柳子戏剧目的继承和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柳子戏,不仅传承了优秀的传统剧目,而且通过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创

26、作和演绎,深刻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协调统一。分析柳子戏在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主要表现特点发现,柳子戏的传统戏剧目,具有显著的类型化特征,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新思想文化的引进,使得柳子戏在创作中有了新的创作空间,一改自身固定的剧目类型化特征,通过对当代主流的融入,逐渐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先进思想,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也让柳子戏加快了自身的解放思想浪潮,让柳子戏和时代共发展,同进步,在传承与创新中再次收获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2.6柳子戏的延续在清末民初的时期存在着许许多多有名的戏班。如;曹县曾礼堂科班之大曾班(长兴班)、曹县曾礼堂科班之小曾班(义盛班/义胜班悶)、定陶宋楼班、巨野孙家义班、济宁孙状元府

27、班(孙家班)、曲阜孔府班、丰县张敬友(张景友)阴班、单县杨福田班、章丘苗发云班、临沂李家兴班、沂南、莒南、泰安、汶上、郛城、曹县、临清、阳谷、夏津以及河南、河北、苏北等地的业余剧团演出也经常举行,非常红火,但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柳子戏也遭遇各种打击,可以说是饱受苦难,只有少数几个剧团还坚持演出。尽管后来黄桑店等作品获奖,由黄遵宪演绎的名动一时的孙安动本被上海电影厂翻拍成电影,可是文革时期的十年动荡打击,仍使柳子戏仅剩的剧团纷纷融入整合为山东省柳子剧团。但孙安动本的演绎仍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并了解了柳子戏,认识了经典剧目孙安动本中人物孙安的饰演者黄遵宪。黄遵宪的一生都与柳子戏捆绑在了一起,

28、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山东柳子戏的辉煌与衰落。现年85岁的黄遵宪是当代柳子戏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承人,现任山东柳子戏曲团艺术委员会委员。直到现在他还住在剧团宿舍中,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去练习室和排练室,只要有机会就和青少年谈论柳子戏。他还投入大把时间、精力做学术研究,为柳子戏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提到有人说柳子戏的念白其实就是菏泽方言时这位老人做出了纠正:“柳子戏啊,其实是个非常古老的剧种,有人说它是菏泽方言,其实说起它的道白风格和语言的声调,都是中原音韵,它既不是我们常说的郓城、巨野的方言土语,也不同于老北京的京腔、京剧道白,它不属于任何地方,它就是中原音韵。我记得古人有一本书,它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戏

29、曲字典,它的名字叫做中原音韵,该书专门研究中原的普通话。这里面所说的就是柳子戏的特点,现在我们看到的柳子戏中的念白,并不是郓城的方言,而是中原的音系-中原的普通话。 如果我们用郓城的土话说话,那是非常不好听的。 让我给你举个例子啊,吃饭饭不(熟)fu、喝水fei(水)(fei)不开,上(树)fu底下看(书)fu去,应该是吃饭饭不熟,喝水水不开,用说是喝feifei不开,要是用郓城方言就唱不了了。我们所说的中原音韵,其实就是流行在中原地区的、非常光谱的一种语言,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现在推广的普通话。所以说柳子。它是一种独立的、特有的这么一种风格,首先要说它并非胶东话,也不是郓城

3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巨野话。”他的日常非常丰富,每天除了必须要给专业的学生上课以外,他还经常和不同阶段的学生们介绍柳子戏,由于他的演讲幽默风趣,把晦涩难懂的戏曲专业知识软化成浅显的入门级知识,甚至还把曲种历史编排成小故事,听过他研究的人都被他渊博的学识和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常常使得只打算听一听的年轻人成为资深票友,这些人甚至起初连不同的曲种有哪些乐器,面对这种纯小白黄遵宪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说“这么说吧,柳子戏呢,给它伴奏的乐器大概有笛子啊,三弦啊,还有就是有着很多管子的笙,这三样乐器在我们柳子戏里被誉为柳子戏三大件。这三大件可是缺一不可啊,只要唱柳子戏就离不开这老哥仨,哎,咱打个比方吧,他

31、们三个可以说是柳子戏的血、肉和筋,大家说重不重要?有这三件的柳子戏才是真正的柳子戏,唉,吃什么咱都爱吃原汁原味的,有了这三件的柳子戏,那才叫正宗!既然说是老哥仨,那不妨把他们比喻成“刘关张”类似于这种比喻在他的演讲中有很多,哪怕是纯外行也常常被这样的演讲逗得捧腹大笑,这里面的知识,想忘都忘不掉,许多人喜欢上柳子戏就是从他的演讲开始,他们逐渐的对柳子戏产生兴趣,看看后台,又看看化妆,再去观摩一下乐队的演奏,慢慢的,许多人甚至成了剧团的常客,更好多人尝试着去唱。他的演讲、他的普及拉近了大众和柳子戏的距离,这种化繁为简的知识普及手段是身为后辈的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当然,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赖于他几十

32、年如一日的,对柳子戏的热爱和潜心研究,他吸取他人长处、弥补己之短处,丰富的舞台经验和育人热情也让他面对年轻人时充满耐心与爱心,力求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柳子戏传承下去。要了解一种戏曲的传播,就要了解它的传承。由于资料有限,各地完整的传承谱系已经很难追忆了,但现有的柳子戏传承谱系仍然给我们展示了柳子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延续的重要信息。收集资料时,还有幸找到了2001年搜集到鹤峰县柳子剧团中崔二弦授徒一览表,也一并附上第一代张琴师。第二代崔荣盛、张德胜范、昌炳。第三代杜永章、张云阶、薛子之、杜银平、向友三、张贵阳、王学成、张贵富、舒业、桂周三、罗宗本等。第四代谭文友、张平发、张海生、范胜齐、周宗元、

33、覃松庭覃遵事、陈登齐、汪华之、何天福、王启元等。第五代董明生、黄万松、于兰荣、徐绍美、田碧银、向长富田长川、覃兰英、漆桂兰、周良正、周绪觉等。第六代肖宗祥、向晓玲、覃进之、熊晓华、付才英、向延红、谢子玉、周志荣、周红梅、陈丽华、于兴琼、唐武权等柳子戏走马阳河班传承谱系时间地点学徒姓名1924年湖南省永顺县石堤区张得胜等1930年湖南省永顺县石堤区杜永章、向友三、张贵阳等1931年湖南省石门县李家坪王成学、张富贵、舒业桂等1932年湖南省桑植县南岔区周擺子、周三等10人1935年鹤峰县走马区柘坪乡罗宗本等8人1946年鹤峰县走马区古城坪谭文友、张平发等8人1947年春鹤峰县走马区白果坪陈耀松、张

34、德胜等10人1947年冬鹤峰县走马区锁坪龚光学、王启元等10人1948年鹤峰县五里区覃遵事、何天福等10人1954年鹤峰县走马区阳河乡董明生、田长川等8人1956年鹤峰县走马区阳河乡戴六香、田良正等10人1957年鹤峰县走马区建梁田启寿、骆渊文等16人1958年鹤峰县走马区李桥村向长福、余禹廷、涂子征等1968年鹤峰县走马区李家河谢茂云、曹中胜、王远凤等崔二弦启科授徒一览表虽然这仅仅只是柳子戏传承中的冰山一角,但由小到大也可见出柳子戏的近代传承已经逐渐衰退,经受老一辈传承教导的人也逐渐减少3.柳子戏的的传承与发展思考3.1现状在20世纪,尤其从1980年之后开始,我国国民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

35、多彩,对艺术的欣赏也越来越多样化。可欣赏的艺术类型每天都在变化、增加。人们除了欣赏戏曲之外还有很多选择,比如说流行歌曲,舞蹈,音乐,正在吸引众多戏迷们的眼球,看戏,不再是人们娱乐生活的唯一的选择。在科技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视频,音频,互联网等娱乐平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主流的娱乐场。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各种艺术盛宴,不必去剧院也能看电影。这就满足了普通人的娱乐需求。大数据显示,在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个人的娱乐生活是以视频平台为娱乐的,甚至一些问卷调查中,看电视消遣的人数达到98.5%。由此可见,戏曲在当今的文化市场中的份额已大大减少,只有少数人还在坚持。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子戏迎来了春天,

36、随后的文革却限制了了大部分戏曲的发展,戏蓬勃发展,柳子戏也不例外。然而,文化大革命之后,因为柳子戏的艺术风格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所以柳子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仅留下山东的柳子戏剧团,被业界称为“天下第一团”尽管柳子戏是地方传统剧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曲目丰富,19501960年间,曾改编过以孙安动本为代表的、受大众欢迎的好剧。同期改编的还有张飞闯辕门,还有玩会跳船等经典剧目。但在这之后就很少有艺术价值的剧目出现了,因为传承的剧目有限,使得该剧种发展缓慢。1949年以后,文化复兴期间,柳子戏又重新繁荣起来,这个时期确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柳子戏演员。具有代表性的是黄遵宪和张春雷,李艳珍与孔祥启、宁

37、宇等,今天的柳子戏剧团中很少有基本功扎实的年轻人了。身为柳子戏团团长段雨强这样说:现在我们整个剧团,包括我们的演员、乐队、舞美、行政全部加起来,也才80多人,其中有能力给学生说戏的有30多人,人家昆曲班每年那边有800多演员,相较之下我们真是捉襟见肘了。除此之外呢,柳子戏的理论支撑比较少,这些年呢也没有重视传帮带,有些文化就流失了,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柳子的发展壮大。存在即有理,柳子戏既然能传承到今天,在艺术上必然有一定的独特性、延续性,同时他还一定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今天我国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化的传承还是挺重视的,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这样好的环境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同时呢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38、尤其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戏曲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已经呈现劣势。首先现在的柳子戏,是经过迁徙的,已经脱离了它原来的文化体系,这很不利于他的发展。像离了水的鱼,失去了根的树,逐渐的出现了很多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没有高质量的作品,曲目也没什么更新,大家演出的还是原来的曲目,有些传统曲目虽然经典但是创新不足,很难适应现代观众对戏曲的要求和期待,所以说柳子戏处境很尴尬。尽管老一代的艺术家们在尽量的传帮带,但编剧和演员的选择上还是十分有限的,补充进来的年轻人太少了。另外这些年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柳子戏也没什么宣传的点,虽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实他的知名度并不高,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样把它传

39、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2立足自身特色加强创新柳子戏的特点是伴奏多是为了传情而有的,但由于发音方式特别,一般人不易模仿,不像通俗歌曲那样有利于人们传唱。所以说虽然它有很长时间的传承,算是一种古老的戏曲,但是大众对他的了解并没有多少,不像山东吕剧那么容易上口,在吕剧盛行的地方甚至人人都会唱几句,所以它的通俗化做的是非常好的,这一点是柳子戏比不了的。柳子戏之所以不容易被传唱跟他的节奏有关系,长腔太多,转音也不少,要唱好,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所以它不适合大众,这个对他的传承和推广是非常不利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曲种呢,就要做一

40、定的改革,首先他要适应现在人的欣赏习惯,其次呢,它的特点不能丢,比如它的方言,因为这是他的艺术生命,这就需要柳子戏的艺术家们对这个剧种进行通俗化,让它贴近大众,比如把它的唱词通俗化,一些只有特定地方的人才明白的字和词要尽可能的少出现。这就是它改革的难点,又要原汁原味儿,还有大部分人能听得懂,单单这一点就是非常难的。除了唱词的方言问题,它的旋律也需要一定的优化,在保留他特点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过长的拖腔,节奏也可以适当的加快一些,唱词里的重复也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因为拖腔一多句子就不怎么完整了,对于听众来说,不利于理解唱词的意思,对于学唱的票友来说不利于歌词的记忆,所以说这一点对于他的传承来说

41、是弊大于利的,是需要优化的。再有,柳子戏伴奏不够丰富、戏剧性不足、它的旋律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小令,版的特别多,像别的群里那种节奏快的、容易上口的、类似于快板的段落太少了,所以人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剧情是舒缓的,很少在柳子戏里看见特别激烈的场面,这就导致他的剧情是有缺陷的。另外现存的曲目,唱词太规整,就那么几个固定的腔,口音明显,句子僵化,这也是限制他发展的主要原因。像柳子戏这么一个古老的曲种,在当下这种审美环境里,不经过改革是很难适应当今时代观众的需求的,我们的演员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让它更适合大众对古老曲种的需求,上面已经说过,他其实已经在改革当中了,比如说在传统曲

42、目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艺术的嫁接,接下来在舞台表演上也会有一定的改革,比如加入节奏明快的段落,让整个剧目更具戏剧化,利用现代化的道具,让它的舞台配置更合理,在整个曲目里糅合现代艺术元素,力求在艺术上有更大的突破。3.3加强对“人”的关注近几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的山东省柳子剧团,还吸收了大量的艺术生,着重培养中青年表演者,尽量的让他们活跃在舞台上,使他们具备更加专业的表演能力,延长他们的艺术生命。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可取,近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他们不但深受观众的喜爱,还在各种赛事上连连夺魁,他们不但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对于曲总的传承也一直没有放弃,加强理论基础,对现存的书面资料

43、予以整理、优化,以理论为基础、以表演为目的、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使这个延续了400年的古老曲种的艺术生命更有活力。作为传统的舞台艺术,它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支持,如果没有观众的支持那么任何曲种都是延续不下去的,如果演出一直带不来经济效益,编剧和演员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个对于艺术来说是非常残酷的,所以说不管是唱词的、旋律的改革、还有理论知识的宣传推广都是为了观众的培养。那么既然提到培养,就需要一些方式方法,首先我们深入各地中小学生群体,跟学校合作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课堂教育,让他们从传统文化入手,进而对戏曲对柳子戏感兴趣。好在咱们国家近几年来,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

44、育也越来越重视,这对于柳子戏的普及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中小学实行的是其中普及文化的教育,针对大学生还可以开展更专业的柳子戏的戏曲班,能尽快为曲种增加新鲜血液。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传统的吸取进行通俗化现代化让传统的戏曲更适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口味。比如把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编排柳子戏的唱段,让他们戏曲的艺术形式,重新审视历史故事,增加戏曲的趣味性,欣赏性,从而使年轻人能接受喜欢这一曲种,当然这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所以我们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3.4借助媒体传播19世纪初的时候,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传统戏曲的普及只能借助于报纸、杂志还有就是电视直播但那

45、时候大部分演员还不愿意上电视,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电视上看到就不愿意去剧院了,但实际上呢,现在咱们理解了,网络视频的传播速度是快的,他们在视频平台上欣赏戏曲也是一种对观众兴趣的培养,视频宣传能很好的为剧场引流。那个时候的戏曲人工作重心放在演出和排练上,根本不注重新媒体的发展,而现代人有不懂戏曲,懂戏曲的呢,又不注重新媒体,所以在戏曲和新媒体中间是存在文化天堑的。现在大众所熟知的新媒体已经不再是19世纪初的传统媒体了,一些自媒体也火起来,让资源更加垂直化、艺术更加小众化,他不仅有新媒体的速度和群众的便利同时也把受众进行了分流,把兴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让喜欢某一领域的受众更接近他所喜欢的艺术形式,

46、拉近了名角大咖与观众的距离,让大众走进艺术,让艺术进入大众,这是非常好的推广环境。所以,柳子戏也应该打破固有的推广模式,从人工传播改成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资源的整合,售票、预约宣传海报都应该放在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成功的案例在2020年1月就有了,当时有400多名观众在山东省会技能的剧院里师弟欣赏了本场演出,同时进行网络直播点击量也高达五十万万之多,本次演出是非常成功的,不仅有山东文化传媒的鼎力相助,该公司的直播平台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平台进行了直播,本次的成功也给了柳子戏剧团信心,他们还有地方电视台沟通最终达成了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电视台为柳子戏量身打造了一档电视节目,旨在从大众中

47、选拔柳子戏的人才,并配以专业演员实地为他们进行指导,也把一些经典的柳子戏剧目搬上了银屏,让大众都能看到它,从而了解它。趁着新媒体的东风,柳子戏这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已经真正的走向大众、面向世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传播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亦是古老艺术的传统使命。3.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对传统戏曲的保护,推出了很多相关政策,这对于传统戏曲的柳子戏来说至关重要,20年代初的申遗成功,柳子戏作为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方言剧中受到了很大的保护。但近几年来剧团似乎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很大,这些演员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在艺术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创新与进步,反而像很多国企一样端起了

48、铁饭碗,这非常不利于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好在剧团每年都参加送戏下乡活动,每年都会通过这种方式被推送到全国,从不同程度上培养了一些观众。有了政府财政上的扶持,那么剧团要做的就是加强新生力量的培养,为剧团纳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增加剧团里的人才储备,可以在普通的艺术院校中选拔一些理论过硬,实力雄厚的优秀人才,对他们进培养,让他们在剧团中成为中流砥柱,这样柳子戏才能得到更长足的、优良的发展。剧团会对戏曲爱好者进行一系列的入门级考核,请老一辈的戏曲人进社区,对普通民众进行戏曲知识普及演讲,增设戏曲知识小课堂,和资深票面对面,满足他们对柳子戏的探索需求,借新媒体的东风,让柳子戏从小众走向大众,山东有关部门更

49、应该对仅存的柳子戏剧团进行多方位的保护与服务,为剧团添加足够的设备,让他们更好的实行“一年一村一场戏”活动。同时剧团自身也应该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注重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既然已经得到政府大力扶持,就不能辜负这份期望,在大部分戏曲人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在艺术上更要精益求精、勇于攀登艺术高峰、打破桎梏,为柳子戏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结语综上所述,山东柳子戏代表了地方的稀有剧种,具有多种艺术特征。本文以山东省柳子戏剧团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山东省柳子戏剧团现阶段的人员情况以及角色分配情况,可以看出当下投身于该剧种中的演职人员较少,尤其是年轻的演职人员更少,这对山东省柳子戏的传承十分不利。与此同时分

50、析了山东省柳子戏的表演技巧和表演艺术特征,通过研究为我国我国弦索声腔剧种早期历史的生态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也可以借助该剧种的研究,深入了解我国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以及文化建设,对仅存的柳子戏这一传统曲种进行抢救与有效的保护,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的精神楷模,为打造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好平台做出卓越贡献18参考文献1张立新.山东柳子戏的考察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3.2何丽丽.鲁西南柳子戏剧团传承与现状调查研究以菏泽、郓城柳子戏剧团为例J.中国戏剧,2014(12期):64-66.3马凌君.游走在民间的活态非遗:山东省柳子戏民间剧团研究D.2016.4郝志超.柳子戏的

51、艺术特征及其现代发展传承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7,000(004):147.5张丽兰.河南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清丰柳子戏为例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000(005):295-295.6尉迟慧丽.艺术档案与柳子戏以山东省柳子剧团为例J.四川戏剧,2008,000(005):131-132.7刘启武.以东柳之韵展文人风骨新编柳子戏惊蝉记创作演出谈J.戏剧丛刊,2018,000(008):23-24.8赵青,黄缨.河南省清丰县戏曲山体公园景观设计J.风景名胜,2019(6).9刘美英.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学研究D.2019.10宗森.张春雷柳子戏艺术风格研究D.2020.11王建.柳子戏近现代流布综考J1南京社会科学,2006(2).12纪根垠.柳子戏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13俞淑华.论柳子戏中曲牌的板式变化J.大舞台,2011(5).14孙守刚山东地方戏丛书柳子戏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年.15潘若鹏,岳维山,刘元贞柳子戏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年.16潘若鹏,岳维山柳子戏史研究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年.17段雨强柳子戏图像大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