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9700107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 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 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 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 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 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

2、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 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 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岩石是怎 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 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 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 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 的过程。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 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 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 崖也已经有了裂缝。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3、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 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 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 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 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 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 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 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

4、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 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 的速度可要快多了。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 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 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 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 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 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 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

5、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 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 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 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 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 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 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 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 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 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当然,如果海洋

6、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 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 样的。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 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 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 月。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 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 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 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 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 心。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

7、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 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 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 河经过。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 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 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 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 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 程。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 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

8、到五亿多年前的那 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 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 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 “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 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 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 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 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 了帷幕的一角而已。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 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

9、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 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 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 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 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一),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 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 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 河文化。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 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 成就的科普作家”。

10、二、理解词语1.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2.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 的时间。3.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使 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 文用义项)4. 山麓: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5.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6.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7. 刨刮:刮平。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四、问题归纳1. 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说时间

11、有脚印是拟 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 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 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2.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 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 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3.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 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 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 辅证。4. 第⑭ ;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

12、毁 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5.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 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不能。如果去掉 “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至到 10000年 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 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 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和严密。6.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 “死”该如何理解?“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 壳的“活动”,

13、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7. 第27、28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举例子。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 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8.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总结全文,说明岩 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 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9.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 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 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

14、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 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 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 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 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五、课文主题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 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 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 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目标1.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 掌握说明顺序

15、中逻辑顺序。3.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4.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 学精神。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 掌握说明顺序。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2. 掌握说明顺序。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 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 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 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浑浊(zhu6)山麓(

16、lU)海枯石烂(ku)粗糙(cdo)龟裂(jUn)刨刮(bao) 楔形文字(xi。)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三、整体感知课文1. 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 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 的自然段标上序号。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 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 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2. 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

17、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 二部分。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 渡段。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 得好极了。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 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 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岩石1小石子f沙砾、泥土f沉积f重压f胶结1新岩 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18、一层 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 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 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 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 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 入说明方法:举例子)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 发展过程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 显示)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

19、的史书。4.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 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 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 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四、品味说明语言1.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 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 一米厚的岩石”。(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 -

2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 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 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2.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 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 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 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 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

21、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五、拓展迁移训练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 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 写一个句子(显示)六、结束语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 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 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 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 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七、作业1. 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2.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 篇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