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三二模-古诗词鉴赏汇编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19698517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4年高三二模-古诗词鉴赏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年高三二模-古诗词鉴赏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年高三二模-古诗词鉴赏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三二模-古诗词鉴赏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三二模-古诗词鉴赏汇编(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14年崇明县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飕飗:风凛冽貌。 拳毛:卷曲的毛发。14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16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

2、字的表达效果。(4分) 14(1分)玄蝉15(3分)A16(4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14年奉贤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注:文天祥领兵拒

3、元,因叛徒出卖,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宋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捕。第二年四月,他被押送到燕京。同被押送的还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临别时邓剡作词酹江月驿中言别送文天祥。文天祥借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韵,酬答邓剡。“能”,同“恁”。蛩,音qiong,蟋蟀、蝗虫等昆虫。龙沙,指北方沙漠。14.“横槊题诗”典故描绘的是_(填人名)的形象。(1分)1 / 1115.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元不是池中物”意指文天祥和邓剡不会久居人下,必有腾达的一天。B“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们在清秋来临之时的凄苦生活。C“江流如此”句,“如此”承上启下,抒

4、“万事空中雪”的悲苦落寞。D“杜鹃枝上残月”借助想象,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对故人的不舍之情。16.(4分)结合这首词的词眼,赏析下阕画线内容的表达效果。 14.(1分)曹操15(3分)B16.(4分)“只有丹心难灭”是这首词的主题句,“去去”运用叠词,音韵和谐,以虚笔设想在被押解去北方的路上一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之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和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的豪情,没有丝毫萎靡之色。14年虹口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清平乐【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

5、砌下:即台阶下。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1分) A小令B中调C长调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16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4分) 14. A15D(意境以“苍凉”概括不准确)16.可就寓情于景、双关等角度赏析,角度1分,分析2分,语言1分。如:画线句看似写景,实则语意双关,抒写离情。“乱”字尤妙,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

6、一身还满”,描写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情思,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14年黄浦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邓 剡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邓 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14“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1分)15对

7、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16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4分) (四)(8分)14(1分)词牌名 15(3分)C16(4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14年静安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山馆 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

8、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畲(sh)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 )(1分)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16 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四)山馆(8分)14C(1分) 15D(3分)16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其

9、次暗示作者的年老、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4分)14年闵行区二模(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赤 壁清袁枚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14. 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 诗。(1分)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

10、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三)(四)14、 咏史 怀古 记游15、C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14年浦东新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永遇乐【南宋】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

11、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离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注】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釭:油灯。14.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是: (1分)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的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C下片用“此苦

12、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16.有人说,画线句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请作赏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 -16题o(8分) 14(1分)华灯明昼 15(3分)B 16(4分) 要求:答题时抓住“空”、“残红”、“无寐”、“满村”等词语进行赏析,手法上关注对比、以声衬静等。 示例:在战乱中,诗人远离亲人,思念故国,独自一人对着残灯发愁,无法入睡,心情愁怨,而此时满村热闹的祭神仪式开始,社鼓声不断,更反衬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愁苦;(2分)但这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祭神仪式

13、真的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安宁?这里蕴含了作者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的失望和哀叹。(2分)14年徐汇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庆清朝慢踏青 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北宋词,出自冠柳集。“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 东君:司春之神。 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 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饾饤(du dng):喻指杂凑堆砌。14. 王观将词集

14、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 (人名)之意。(1分)15. 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 ,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16这首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中的情绪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4分) (四)8分14柳永(1分)15B(3分)16阴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撩”花“拨”柳的动作,写出了她们一

15、览春色的急切心情。“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忘情地欢笑,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她们笑容顿敛 ,双眉紧锁。词人以“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的比拟,略带风趣地写出了姑娘们一瞬间尴尬的神情。(4分)14年闸北区二模(四)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完成第1416题。(8分)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6、。(3分)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14(1分) (A)15(3分) (A)16(4分) 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

17、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14年长宁、嘉定区二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 16题。(8分)【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元)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14.浔阳就是现在的 市。(1分)15.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3分)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6.本曲写景角度多样,请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 (四)(8分)14(1分)九江15(3分)D16(4分)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辽阔壮丽,是静态之境(或:从大处远处着眼);三、 四句着重写江帆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之境(或:从小处近处着笔)四句动 静交错(或大小相宜远近结合),写的是地上之景;后三句写的是天上之景。角度各异,却又相辅相成,形成一幅完整的浔阳风景图。 若答出前四句是地上之景,后三句是天上之景,即可给3分;第一、二句和第三、四 句如果分析准确,可给3分。如果学生回答前四句是俯视(这是古人想象自己置身空中的一种写法,如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

19、中泻”句),后三句是仰视,亦对。14年普陀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618题。(7分)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

20、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4分)四、16明妃(昭君)村或昭君故里17C18答案示例一:适合。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令这种乡土故国之思显示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答案示例二:不合适。首先从这首诗中昭君的形象看,是一个远嫁异域、心中饱含怨恨忧思的失意女子;其次从这首诗的意境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婉和“千山万壑赴津门”的雄浑也不协调;第三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看,重在表现对昭君的悲剧命运的深切的同情,而非是作为英雄事迹来赞颂传扬,同时也借昭君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慨叹。因此,明人胡震亨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