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泥沙的形成与防治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19688137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文浅谈泥沙的形成与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文浅谈泥沙的形成与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文浅谈泥沙的形成与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论文浅谈泥沙的形成与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泥沙的形成与防治(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摘 要:根据泥沙形成原因和性质,泥沙灾害可以分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为前者;由泥沙引发的洪水灾害为后者。本文论述了泥沙形成的原因与性质,介绍了泥沙的 防治措施,供参考。关键词:泥沙;形成应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异,温室效应等影响,由泥沙为致灾因子直接, 或间接引发的灾害环境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正确地认识泥沙与泥沙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机 制,对维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泥沙形成的原因水土流失是泥沙的根本来源,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1.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1.1.1地形。

2、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 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1.1.2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 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1.1.3地面物质组成。多为质地松软,遇水易蚀,抗蚀力很低的土壤,如黄土、粉沙壤 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对象。1.1.4植被。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降雨直接击打地面,因而易发生土壤侵蚀1.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 要的有两个方面:1.2.1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WwW.11665.COM

3、1.2.2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 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形成新的泥沙来源。2. 泥沙的性质泥沙是不同等级颗粒碎屑物的总称。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同其他任何物质一样都有其二 重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害的一面为泥沙灾害,有利的一面称之为泥沙 资源。2.1泥沙的灾害性由泥沙为致灾因子形成的灾害命其为泥沙的直接灾害;由泥沙诱发其他载体引发的灾害 命其为泥沙的间接灾害。前者如因滑坡、泥石流及崩塌形成的泥沙物质给人类、社会和环境 造成的危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2/3为山地,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滑坡、泥石流 和崩塌形成的泥沙灾害相当严重;

4、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滑坡数以万计,有泥石流沟一 万多条,受到威胁的70多座城市和460多个县城。因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近万人死亡, 年均200多人。这些还使我国的铁路、水库和电站受到严重威胁。泥沙间接灾害是指因土壤侵蚀形成的泥沙在河道或水库年复一年又一年的淤积使河床 抬高,泄洪能力降低,由不太大的洪水引发的漫堤、溃决的灾害。因泥沙引起的洪水灾害在 三门峡水库、洞庭湖和太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2.2泥沙的资源性农业上,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引洪漫地的习惯,就是把洪水有计划地引入农地,让洪 水中的泥沙沉积在农地,既灌地,又改良了土壤,是一举两得。当前有很多地方大力推广应 用高含沙洪水引洪漫地

5、,化害为利。在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同时,还起到洗碱压碱,改造中 低产田。长江由于中上游的侵蚀产沙塑造了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两湖湖滨平原;在西南 地区位于河谷中的乡镇,村庄乃至县城都建于由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堆积的冲洪积扇上,或 河流阶地上。这些泥沙堆积地貌区也还是当前的主要基本农地。此外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也 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开始是灾害,事后又转化为资源,或原来是资源后来转化为灾害;如黄 土高原上的一些大型黄土、或红土滑坡堵塞沟道,形成聚湫;开始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 但不久形成天然淤地坝,成为旱涝保收的基本农地。3. 泥沙灾害类型及其特征3.1泥沙灾害的类型泥沙类型划分也应该有类型划分的原则与

6、指标;根据泥沙灾害,无论是直接灾害,还是 间接灾害,其泥沙都是来自土壤侵蚀(广义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分类的基本原则,国内 外多半采用发生学原则,以促使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营力作为分类指标。本文泥沙灾害分类 也采用发生学原则,用产生侵蚀的营力,即流水、重力、风力、冰融和人类作用为指标。例 如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强烈侵蚀区,但不是泥沙灾害区。多沙粗沙区的强烈侵蚀的后果表 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中游的地形支离破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是 蚀泥沙在三门峡水库和下游河道堆积,为日后的间接的泥沙灾害奠定物质基础。3.2泥沙灾害类型的特征3.2.1灾害类型的地带性泥沙灾害的致灾因子主要是自然因素,由于

7、自然因素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特点,所以 泥沙灾害区域分布表现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格局,如间接泥沙灾害主要发生在秦岭以北的半 干旱地带的高含沙河流;此外是长江中下游湖滨区。3.2.2灾害类型的群发性泥沙灾害在空间的出现,有时以单个类型出现,但多数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出现; 如泥石流常常伴随滑坡和崩塌。这在西南地区的汛期是经常发生的,有时滑坡与崩塌也同时 出现,如著名长江三峡新滩滑坡就是一个崩塌加载重失稳,多期复活继承性的推挤型堆积滑 坡。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 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3.2.3灾害类型的时段性泥沙灾害是受到地质与天体因素

8、的影响,由于这两者是有活动期和稳定期,因而泥沙灾 害的发生也有高发期和稳定期。3.2.4灾害类型的转化性泥沙灾害可以引发许多环境和经济问题,同时灾害的后果可能产生新的类型灾害,如黄 河的洪水灾害可引发新的泥沙灾害,泥沙盖压农地,土地沙化,引起新的风沙灾害;又如泥 沙入库,不仅库容迅速淤废,而且在水库末端泥沙淤积“翘尾巴”,使上游淹没,影响到当 地环境和工农业生产;又如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可使良田被毁,溪流堵塞,形成天然拦河坝, 河流回水成为新的水毁。4.防治泥沙危害的措施泥沙危害主要发生在多沙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中的泥沙主要是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 所致。因此,在上游地区防止水土流失是防止泥沙危害

9、的根本性措施。另外,在中下游地区 采取合适的水库运用方式,也是减少泥沙危害的有效措施。4.1工程措施4.1.1实施河段河道全面清淤工程有些入海口及河道水域由于长期污染且出现水流缓慢等现象,导致其在日常运行中积累 了大量淤泥,为防止河流入海口的底泥因水流回流等作用而引起起动、泛起造成与净水交流 出现水体变质、泛臭等问题出现,需要对河道进行必要一次性清淤工作。应结合河道的实际 情况,对主河道和支涌实施全面的清淤工程,通过一次性清淤工程,有效提高河段河道的综 合通道能力。但一次性地清除了淤泥措施,只能暂时提高河段河道的通航能力,要确保河段 河道具有长期高效通航能力,应从源头上根除淤泥的来源,通过控制

10、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措施, 寻求建立河段航段长期清淤平衡的管理机制。4.1.2米取定期清淤工程对于支涌和局部严重淤积的河段,采取引其它水源进行定期清淤工程,对提高河段河道 航运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支涌汇入口处的定期局部清淤,只要将汇入口处的淤积物定期彻 底清除,就可以降低支流冲刷基准面,从而增大支涌的坡降比,便于其通过自流冲刷来达到 清除淤泥的目的。另外采用u形河底形状基础等河道横断面结构,可以保持河道主槽中河水 具有较大流速,从而有效提高主槽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河道日常淤积量,有利于增强河道河 床和河岸的过流能力和稳定性,确保河道具有较强通航能力。4.1.3全力做好河段河道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在流域中

11、植树种草,做好河岸两侧的绿化和堤岸维护管理工作,结合河道实际情况 最大限度地降低流水侵蚀程度,减少日常冲刷体泥沙落淤对河道通航能力的影响。4.2非工程措施在完成一次性清淤提高航运能力工程目标后,要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和多年运行维护资 料制定责任清晰的河道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河道验收和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做到清管相互结 合有效提高河道通航能力。河道维护管理的目标要细化:管理人员责任到位、管理内容明确 清晰、管理标准统一严格。在日常维护管理中,要求河道应具备河底无严重淤积阻塞、通航 能力较强、灌溉排水畅通等功能特性。通过增加垃圾箱、垃圾回收站等措施,严格控制垃圾 入河。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结合,严格控制工

12、厂生产废弃物、工程弃渣弃物等随意向河道中 倾倒的现象发生。建议河道通航能力联合检查考核小组,对河道通航能力进行动态评估。通 过不定期巡查,严肃查处堵塞河道违章建筑物修建,以及工程弃渣弃物、日常生活垃圾、工 业生产废物等随意排放行为发生。通过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监管制度,有效减少河道淤 积程度,提高河段河道的综合通航能力。多沙河流水库的运用,既要满足蓄水兴利要求,又 要控制泥沙淤积,保持水库长期使用。总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前者,由泥沙引发的洪水灾害为后者。泥沙既能致灾,又 能成为宝贵资源。根据泥沙到灾和特性,泥沙灾害可以人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 此外是水沙关系不协调。在以上条件的前提下,形成泥沙灾害链。正确地认识泥沙与泥沙灾 害,有的放矢的综合利用泥沙,方可化害为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