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发现的历程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9680405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1.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光电效应发现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光电效应发现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光电效应发现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光电效应发现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电效应发现的历程(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光电效应发现的历程在量子理论的发展史中光电效应有着特殊意义,它的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赫兹紫外光照射显异常所谓光电效应就是电子在光的作用下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R.Hertz,1857 1894)于1887年发现的,他在研究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实验中,利用一调谐 电路中的火花间隙来产生电磁波,同时又应用另一类似的电路来检测电磁波,他无意中发现,当 使发生火花的间隙产生的光与接收间隙隔绝时,则接收间隙必须缩短,才能使它发生火花!任何 其他火花的光射到间隙的端点,也能促使间隙之间发生火花。赫兹进一步研究后,得出结论,这 一现象中起作用的是光的紫外部分。当光射到间隙

2、的负极时作用最强,显然紫外光照射负电极更 易于放电,他当时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只是如实地作了记录。在1887年发表的题为“论紫外光对 放电现象的效应” 一文中,首先描述了这些现象。二、勒纳磁偏转法寻规律赫兹的发现吸引了许多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889年,哈耳瓦克(w.Hallwack,18591922 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用碳弧照射绝缘的锌板,锌板连接到验电器上,他发现:如果锌板原来 带负电,经照射会迅速失去电荷;如果锌板原来带正电,经照射仍保持不变。在碳弧前面用一块 玻璃隔开,现象消失,说明起作用的确实是紫外光,从锌板放出的肯定是负电荷。俄国的斯托列托夫(1836-1896)对光电效应也

3、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发现: 为了产生光电流,光必须被电极吸收;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光电流实际上是在 照射开始时立即产生,无需时间上的积累。在光电效应的研究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助手勒纳德(P.Lenard,1862-1947)。他早在1889年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光电效应实验,起先他设想光电效应是阴极射线引起的,但1894年他的实验证明这一想法不 符合事实。1899年,J.J.汤姆逊用磁偏切断电流的方法测定光电流的荷质比,肯定光电流与阴极 射线都是同一类带电粒子组成,勒纳德随即于1900年也用磁偏转法测定光电流的荷质比得到同样 的结果。其实验装置如

4、图1所示,当入射光照到清洁的金属表面(阴极K)就有电子发射出来, 若有些电子射到到阳极A上,外电路上就有电流通过。阳极相对于阴极的电势可正可负,以使到 达阳极的电子数增加或减少。图2表示两种强度不同的入射光照射到阴极C上,测得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当阳极A 电势高于阴极K时,电子被吸引到阳极上,当电压值U足够大时,c极上所有发射出的电子全部 到达阳极,因而电流达到它的最大值。勒纳德观测到此最大的饱和电流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他 并且创造了一种实验方法,用加反向电压的方法来测电子的最大速度,从而得到反向电压(又称 遏止电压)与入射光光强无关,即电子离开金属极板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从图2看出,不

5、同 光强的遏止电压均为(-这结论与经典理论显然相矛盾,按经典理论,当光束强度增大时, 作用在电子上的力也增大,因此光电子的动能也增大;而且按经典理论,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 能量是连续的,当照射光不太强时,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照射,电子也可以积累到逸出金属表面 所必需消耗的能量,但实验事实却不然,要么电子不能逸出金属表面,不管照射多久,要么一经 照射,就立即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根本不需要延迟时间(至多为10-9秒的数量级)勒纳德因 发现光电效应上述重要性因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物理奖。三、爱因斯坦光子理论解难题光电效应使经典电磁波理论陷入困境,给物理学的晴朗天空又增加了一朵乌云,这一事实激励着年

6、青 的爱因斯坦(A.Einstein,德,1879 1955 )他苦苦地思索着,正在这个时候,理论物理学家普 朗克(M.Planck,德18581947)发表了能量子的假设,成功地解决了黑体辐射的问题,爱因斯 坦对晋朗克的能量子假设进行了研究后,把量子论彻底贯彻到辐射和吸收过程中去提出了崭新的 光量子的假设,从而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爱因斯坦认为,在光的传播所经过的空间里,光的能 量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个数有限的局限于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按照这种新观点,光 照射到金属板,就把它的全部能量传递给某一电子,每一份量子(即光子)的能量为hu,h是 普朗克常数U是光的频率,光源不同,光的频率不同

7、,当光照射到金属板后,应该满足下列的 能量守恒方程1 .hv = W + mv2上式也称为光电方程,式中的hu即为光子的能量,w为每一个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而必许克12mv服的束缚能。2 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最大动能,从该方程可以看出,电子吸收了光子 能量后,如果这一份能量hu大于束缚能W,则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反之,则无法从金属表面 逸出,因为一个电子同时吸收两个以上的光子的几率极小,所以不能期望它在时间上积累起为了 逃逸金属表面所必不可少的能量。对于某种金属材料存在一个阈值频率,小于阈值频率的光照射, 就不能使金属板放出电子来;当光的频率高于此阈值时电子就能从吸收的光子中得到足够的能量 而

8、逃逸出金属表面、这样电子逸出后的最大动能显然与光照频率有关,爱因斯坦也因发现光电效 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四、密立根精确实验作判决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和光电方程完全能够解释光电效应中的各种现象,但并没有立即得到人们的承 认,它受到的怀疑超过了同年(1905年)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甚至连相信量子概念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包括普朗克本人也持反对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经典电磁理论的传统观念,深深地束缚了 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个假设并未得到全面验证。所以从1907年起就不断有科学家从 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主要困难是接触电位差的存在和金属表面氧化物的影响。例如1907 拉登堡(E

9、.Ladenber)用六种不同频率的紫外光照射金属表面,测出最大发射能量(以遏止电压U。表示),得到经验公式却是常量而不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所表示的线性关系,即1 2mv = sUr, = hv W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差也很大。图32直到 1916年,密立根(R.A.MilliKan,美,1868 1953)的精确实验才完全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这是密立根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接触 电位差,消除了各种误差来源,改进真空装置以去掉氧化膜才实现的。特别是除去表面氧化层的 问题,这在技术上特别困难,但密立根不愧是非常出色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巧妙地设计了一种试 验管,终于解决了金属氧化

10、问题。其原理图如图3所示,玻璃管抽成高度真空,同时把碱金属样 品做成小圆柱状,固定在一小轮子W上,利用管外的一块电磁铁(图中未画出)可使小轮旋转, 样品对准入射光窗口 o,用电磁铁控制一把小刀K薄薄地切削圆柱样品,将金属表面极薄的一层 氧化层刮掉,密立根称这一技术为“真空机械切削”,金属发射的光电子进入金属丝圆筒中,后 者再与一灵敏电流计相连。对于各种频率的入射光来说,为了阻止光电子的发射,金属圆柱样品 表面的电势都高于金属丝网圆筒。为了使铜电极S和B有相同的接触电位,对它们进行十分精细的加工。如果在电极S与金属 圆柱体之间由某种原因引起电位差的话,则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借助于铜电极S上的活栓

11、), 使与它们相连的静电计中将产生电流。这样,如果外加一个电位,其值恰好使电荷没有任何运动, 那么这个外加电位正好补偿了接触电位。实验的目的是以最大可能的精确度来检验直线的斜率,此斜率表示入射光频率和最大电位差的关系。密立根得到的金属钠的光电子最大能量(依据遏止电势差测量的)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如图4所示。可见其线性关系极好,曲线的斜率可由U = (-)v e*就止也妙30 40 5Q 60 70羸9口诂011。1相孑伸_/叮瑚苗#求得,即斜率为丁。密立根按图上求得的斜率值,并应用他以前油滴实验测得的电子电量e值,就可以算出普朗克常数相尔格秒。这与普朗克按绝对黑体辐射定律中的常数计算值完全一致

12、。用其他许多能发生光电效应的材料表面所做的实验,均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得到同样的结果。非常有趣的是密立根的精确的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的正确性,却是完全与他预料的相反,密立根一直对爱因斯坦的光电子假设持保留态度。他说:“经过十年之久的试验、变换和 学习,有时甚至还要出差错,在这之后,我把一切努力从一开始就针对光量子发射能量的精密测 量,测量它随温度、波长、材料(接触电势差)改变的函数的关系。与我自己的预料相反,这项 工作终于在1914年成了爱因斯坦方程式在很小实验误差范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 并且第一次直接从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h,所得精度大约为0.5%,这是当时所能得到的最佳

13、值”。密立根在事实面前服从真理,反过来宣布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完全得到证实,这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由于他对光电效应及测量基元电荷的出色研究,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专题辅导有关“增透膜”学习的四个问题我们的教材中讲述光的干涉在技术上的应用时,对于增透膜,由于篇幅少,介绍得比较浅,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在这里我们编发一篇小文章,以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一、为什么在光学镜头上涂一层透明薄膜即增透膜呢?现代光学装置,如摄影机、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潜水艇的潜望镜等,都是由许多光学元件如 透镜、棱镜等组成的。进入这些装置的光,在每一个镜面上都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因此只有10 20%的

14、入射光通过装置,所成的像既暗又不清晰。计算表明,如果一个装置中包含有六个透镜, 那么将有50%的光被反射。若在镜面上涂上一层透明薄膜,即增透膜,就大大减少了光的反射损 失,增强光的透射强度,从而提高成像质量。二、为什么要求增透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介质中波长的四分之一呢?当光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时,若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光有可能发生全反射;当 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反射光有半波损失。对于玻璃镜头上的增透膜,其折射率大小介于 玻璃和空气折射率之间,当光由空气射向镜头时,使得膜两面的反射光均有半波损失,从而使膜 的厚度仅仅只满足两反射光的光程差为半个波长。膜的后表面上的反射光比前表面上

15、的反射光多 经历的路程,即为膜的厚度的两倍。所以,膜厚应为光在薄膜介质中波长的1/4,从而使两反射 光相互抵消。由此可知,增透膜的厚度d = A /4n (其中n为膜的折射率,入为光在空气中的波 长)。三、为什么增透膜要用折射率为1.38的氟化镁作材料镀制呢?tl =株单层增透膜的理论依据表明:当膜的折射率n膜满足: 腴空所(其中n空、n玻分别 为空气和玻璃的折射率)时,反射光的强度为零,光的透射率为100%。对于一般折射率在1.5左右的 光学玻璃,为了用单层膜达到100 %的增透效果,其膜的折射率 n.吨=r/理中,理防=Jl x 1.5 = 1.22胰寸空成。折射率如此低的镀膜材料很难找到。所以,现在一般都用折射率为1.38的氟化镁(MgF2)镀制单层增透膜。不过对于折射率较高的光学玻璃,单层氟化镁 膜能达到很好的增透效果。四、为什么涂有增透膜的光学镜头呈淡紫色呢?对于增透效果很好的氟化镁膜,仍有约1.3%的光能量被反射,再加之对于其它波长的光,给 定膜层的厚度不是这些光在薄膜中的波长的1/4倍,增透效果较差些。在通常情况下,入射光为 白光,增透膜只能使一定波长的光反射时相互抵消,不可能使白光中所有波长的光都相互抵消。 在选择增透膜时,一般是使对人眼灵敏的绿色光在垂直入射时相互抵消,这时光谱边缘部分的红 光和紫光并没有完全抵消,因此,涂有增透膜的光学镜面呈淡紫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