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33模块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676003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33模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33模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33模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物理33模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物理33模块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黄恕伯 06.7黄恕伯 06.7黄恕伯 06.7 新新第七章第七章 1 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2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3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 4 4 温度和温标温度和温标5 5 内能内能 原原第九章第九章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二、分子的热运动二、分子的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内能四、内能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五、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能量守恒 六、能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六、能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 七、热力学第二定律七、热力学第二定律 (新)第十章(新)第十章 热学定律热学定律1 1

2、功和内能功和内能2 2 热和内能热和内能3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4 4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5 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6 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黄恕伯 06.7 新新第八章第八章 气体气体 1 1 气体的等温变化气体的等温变化2 2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3 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4 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解释气体热现象的微观解释原原第十章固体、液体、气体第十章固体、液体、气体一、固体一、固体二、晶体的微观结构二、晶体的微观结构三、液体的表面张力三、液体的表面张

3、力四、毛细现象四、毛细现象五、液晶五、液晶六、气体的压强六、气体的压强七、气体的压强七、气体的压强 体积体积 温度温度 新新第九章第九章 物态和物态变化物态和物态变化 1 1 固体固体2 2 液体液体 3 3 饱和汽和饱和气压饱和汽和饱和气压4 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黄恕伯 06.7总的感觉总的感觉 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线索,对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线索,对此,不会造成教学不适应的问题。此,不会造成教学不适应的问题。新增加的知识内容较多(气体的三大定律新增加的知识内容较多(气体的三大定律和引入了熵的概念)。而且在编写这些新内容时,注重基础性、和引入了熵的概念

4、)。而且在编写这些新内容时,注重基础性、连贯性和可读性,新教科书在知识上不会有大的困难。连贯性和可读性,新教科书在知识上不会有大的困难。新教科书重视新教科书重视“过程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如何在新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创造,在课堂技。如何在新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需要解决的最大问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题。课文中有的地方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熵等),旨在增强课文中有的地方提出

5、了一些新概念(如熵等),旨在增强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有意增添新的知识点。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有意增添新的知识点。黄恕伯 06.7黄恕伯 06.7一、教材分析的几个基本出发点一、教材分析的几个基本出发点能量是贯穿于所有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的物理量。本能量是贯穿于所有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的物理量。本模块用能量的观点分析热运动的问题。模块用能量的观点分析热运动的问题。本模块中,学生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热现本模块中,学生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热现象的规律,应用统计思想和能量转化与守恒规律解释现象的规律,应用统计思想和能量转化与守恒规律解释现象、处理问题。象、处理问题。本模块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

6、首次涉及统计思想,学本模块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首次涉及统计思想,学习中要注意统计思想在日常生活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普习中要注意统计思想在日常生活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普遍意义。遍意义。通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生将进一步认识能源通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生将进一步认识能源开发、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树立可持续以展开发、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树立可持续以展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黄恕伯 06.7二、各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二、各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一、课程标准内容一、课程标准内容1、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其实验依据。、

7、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其实验依据。2、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3、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4、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概念。黄恕伯 06.7二、教学要求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第一节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2、认识分子的简化模型,理解用油膜法测油酸分子大小的原、认识分子的简化模型,理解用油膜法测油酸分子大小的原理。理。3 3、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

8、值。发展要求发展要求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会用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会用这个常数进行的关的计算或估算。这个常数进行的关的计算或估算。黄恕伯 06.7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实验原理,知道分子球形模型和单分子层模型。、知道实验原理,知道分子球形模型和单分子层模型。2 2、会测定一滴油滴的体积,并根据稀释比例计算一滴油中纯、会测定一滴油滴的体积,并根据稀释比例计算一滴油中纯油酸的体积。油酸的体积。3 3、会描绘油膜形状,知道油膜面积的确定方法。、会描绘油膜形状,知道油膜面积的确定方法

9、。4 4、能够根据测定的结果计算油酸分子的大小。、能够根据测定的结果计算油酸分子的大小。发展要求发展要求1 1、经历用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实验过程,体会模型和估算方、经历用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实验过程,体会模型和估算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2 2、知道油酸为什么必须进行稀释。、知道油酸为什么必须进行稀释。说明说明1 1、不要求知道油滴扩展成油膜的机理。、不要求知道油滴扩展成油膜的机理。2 2、不要求知道油酸的分子结构。、不要求知道油酸的分子结构。黄恕伯 06.7第二节第二节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了解扩散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扩散现象及其

10、产生的原因。2 2、知道布朗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知道布朗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3 3、知道分子热运动及温度的关系。、知道分子热运动及温度的关系。发展要求发展要求 知道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区别与联系。知道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区别与联系。说明说明气体中的布朗运动不作要求。气体中的布朗运动不作要求。黄恕伯 06.7第三节第三节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2 2、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3 3、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的定性关系。、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的定性关系。4 4、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

11、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要求发展要求知道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会用分子动理论解知道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会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简单的热现象。释简单的热现象。说明说明黄恕伯 06.7第四节第四节 温度和温标温度和温标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状态参量、平衡态和热平衡的含义。、知道状态参量、平衡态和热平衡的含义。2 2、知道达到热平衡的系统具有相同的温度。、知道达到热平衡的系统具有相同的温度。3 3、知道热力学温度的单位、符号,能进行热力学温标和摄氏、知道热力学温度的单位、符号,能进行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之间的换算。温标之间的换算。发展要求发展要求1 1、了解平衡态与

12、热平衡的区别。、了解平衡态与热平衡的区别。2 2、初步了解热平衡定律。、初步了解热平衡定律。说明说明黄恕伯 06.7第五节第五节 内能内能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认识分子动能,知道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认识分子动能,知道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2 2、认识分子势能,知道分子势能跟分子间距(物体体积)有、认识分子势能,知道分子势能跟分子间距(物体体积)有关。关。3 3、理解内能概念。、理解内能概念。发展要求发展要求 了解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了解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说明说明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不作要求。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不作要求。黄恕伯 06.7三、教学建议三、教学建

13、议1、课时建议:、课时建议:第七章第七章 课时分配建议课时分配建议1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 1课时课时实验:用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用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1 1课时课时2 2、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1 1课时课时3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1 1课时课时4 4、温度和温标、温度和温标1 1课时课时5 5、内能、内能1 1课时课时复习与评估复习与评估2 2课时课时黄恕伯 06.7第八章第八章 气体气体一、课程标准内容一、课程标准内容1、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2、通过实验,了解气体实验定律,知道理想气体模型。

14、、通过实验,了解气体实验定律,知道理想气体模型。3、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和气体实验规律。、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和气体实验规律。黄恕伯 06.7第一节第一节 气体的等温变化气体的等温变化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温度、体积、压强是描述气体的状态参量。、知道温度、体积、压强是描述气体的状态参量。2 2、知道实验中压强、体积的测量方法。、知道实验中压强、体积的测量方法。3 3、知道玻意耳定律,会运用该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知道玻意耳定律,会运用该定律解决简单问题。发展要求发展要求1 1、经历气体等温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经历气体等温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

15、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2 2、理解气体等温变化时的、理解气体等温变化时的P PV V图像。图像。说明说明不要求运用气体等温变化的图像分析、解决问题。不要求运用气体等温变化的图像分析、解决问题。二、教学要求二、教学要求黄恕伯 06.7第三节第三节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认识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知道常温、常压下的气体可、认识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知道常温、常压下的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看作理想气体。2 2、知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知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发展要求发展要求 能够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析、解决

16、简单问题。能够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析、解决简单问题。说明说明1 1、不要求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不要求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2、不要求解决气体质量变化的问题。、不要求解决气体质量变化的问题。3 3、不要求解决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时的气体状态变化问题。、不要求解决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时的气体状态变化问题。黄恕伯 06.7第二节第二节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查理定律和盖、知道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吕萨克定律。2 2、理解气体等容变化的、理解气体等容变化的P PT T图像。图像。3 3、理解气体等压变化的、理解气体等压变化的V VT T图像。图

17、像。发展要求发展要求 会运用查理定律、盖会运用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解决简单问题。吕萨克定律解决简单问题。说明说明1 1、图像转换不作要求。、图像转换不作要求。2 2、不要求运用气体等容、等压变化的图像分析、解决问题。、不要求运用气体等容、等压变化的图像分析、解决问题。黄恕伯 06.7第四节第四节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经历投掷硬币的实验过程,认识大量事物出现的机会遵从一定、经历投掷硬币的实验过程,认识大量事物出现的机会遵从一定的统计规律。的统计规律。2 2、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知道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特点。、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知道气体分子的速

18、率分布特点。3 3、进一步理解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进一步理解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4 4、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发展要求发展要求1 1、能列举日常生活中遵循统计规律的事例。、能列举日常生活中遵循统计规律的事例。2 2、会对气体实验定律作微观解释。、会对气体实验定律作微观解释。说明说明本节内容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计算。本节内容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计算。黄恕伯 06.7三、教学课时建议三、教学课时建议第八章第八章 课时分配建议课时分配建议1 1、气体的等温变化、气体的等温变化2 2课时课时2 2、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2 2课时课时3 3

19、、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2 2课时课时4 4、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2 2课时课时复习与评估复习与评估2 2课时课时黄恕伯 06.7第十章第十章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一、课程标准内容一、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2、认识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用能量守恒定律观点、认识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用能量守恒定律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

20、、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解释自然现象。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一。3、通过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通过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 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4、认识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黄恕伯 06.7二、教学要求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第一节 功和内能功和内能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绝热过程的含义。、知道绝热过程的含义。2 2、了解焦耳两个代表性实验,知道其实验结论。、了解焦耳两个代表性实验

21、,知道其实验结论。3 3、知道绝热过程中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知道绝热过程中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发展要求发展要求1 1、认识内能是一个状态量。、认识内能是一个状态量。2 2、会运用、会运用“绝热过程中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绝热过程中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分析简单分析简单问题。问题。说明说明不要求计算以焦耳实验为背景的问题。不要求计算以焦耳实验为背景的问题。黄恕伯 06.7第二节第二节 热和内能热和内能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 2、知道单纯传热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和传递热量的关系。、知道单纯传热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和传递热量的关系。3 3、知

22、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4 4、从能量转化与转移的角度比较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从能量转化与转移的角度比较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的区别。的区别。发展要求发展要求1 1、知道热量与内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道热量与内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 2、能运用单纯传热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和传递热量的关系、能运用单纯传热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和传递热量的关系分析简单的问题。分析简单的问题。说明说明黄恕伯 06.7第三节第三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表述式。、知道热力学

23、第一定律及其表述式。2 2、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3 3、知道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知道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4 4、会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解释有关现象。、会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解释有关现象。发展要求发展要求1 1、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2 2、会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会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说明说明黄恕伯 06.7第四节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一切

24、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具、知道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具有方向性。有方向性。2 2、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3 3、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4 4、知道第二类永动机的含义。、知道第二类永动机的含义。发展要求发展要求 会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简单问题。会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简单问题。说明说明1 1、不要求分析冰箱的技术细节。、不要求分析冰箱的技术细节。2 2、不要求计算热机效率。、不要求计算热机效率。黄恕伯 06.7第五节第五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25、微观解释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了解宏观态和微观态,知道有序与无序的含义。、了解宏观态和微观态,知道有序与无序的含义。2 2、知道、知道“一切自然过程总是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一切自然过程总是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行”。3 3、知道熵是量度系统内分子运动无序性的物理量。、知道熵是量度系统内分子运动无序性的物理量。发展要求发展要求 知道熵增加原理。知道熵增加原理。说明说明不要求运用熵的表达式。不要求运用熵的表达式。黄恕伯 06.7第六节第六节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 1、知道能量耗散引起了能量品质的降低。、知道能量耗散引起了能量品质的降低。2 2、知

26、道能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知道能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 3、认识能源使用产生的环境问题,增强节能减排的意识。、认识能源使用产生的环境问题,增强节能减排的意识。4 4、初步了解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初步了解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发展要求发展要求说明说明黄恕伯 06.7三、教学课时建议三、教学课时建议第十章第十章 课时分配建议课时分配建议1、功和内能、功和内能1课时课时2、热和内能、热和内能1课时课时3、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2课时课时4、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1课时课时5、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1课时课时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课时课时复习评估复习评估2课时课时黄恕伯 06.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