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民风民俗[生活荟萃]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9674254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鄂尔多斯民风民俗[生活荟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鄂尔多斯民风民俗[生活荟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鄂尔多斯民风民俗[生活荟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民风民俗[生活荟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民风民俗[生活荟萃](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故乡民风民俗 六(二)班 张科 那达慕那达慕每年的盛夏或初秋,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那达慕。“那达慕”的历史由来已久。初见于成吉思汗时期,当时,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精骑善射,常在莽莽丛林、草原中从事狩猎活动。为了加强部落之间的交往,炫耀自己的势力,每年都要聚会一次。举办摔跤、赛马、射箭等单项比赛。公元1206年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那达慕空前活跃,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清代“那达慕”渐由官方操纵,内容扩大,举办频繁。从宫廷宴会到地方上的盟旗集会、敖包祭典、官员升迁、活佛坐床,都要举行那达慕。“那达慕”规模不一。大到一个盟、旗,小至一个苏木,少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会期三至七天

2、。每逢盛会举行之时,人们赶个大早,梳洗一番,带着蒙古包和皮毛、药材、酥油、奶酪等自产物品,从四面八方奔向那达慕会址。在会上不仅可以进行商品交易,还能欣赏到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比赛以及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蒙古族摔跤历史悠久。从牧人在草原上相遇以摔跤来比试力气,发展成体育比赛项目。参加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摔跤比赛,不受民族、地区、年龄、体重限制,但人数需成偶数。开赛时,摔跤手上身穿镶满大铜钉的皮坎肩,下套肥大的摔跤裤,足登马靴,腰间系彩色腰带,跳着狮舞步或鹰舞步出场。经过一番搏击一跤定胜负。优胜者可获得熟食、糖块等奖品。如果每年都击败对手,还可获“巨人”“雄鹰”等称号。赛马是蒙古族男子的三项竞技之一

3、。那达慕大会上,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赛马。比赛内容多种多样,有压走马、赛跑马、赛二步半、赛种马优劣等。奖品很厚,冠军可获得一匹马,亚军得一头牛。射箭也多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以前,鄂尔多斯的射箭多为骑射。箭靶是内装灰土的三个糟羊皮袋。射程一般为三、四十步。以箭靶流灰为准。而今,射箭这种古老的娱乐活动已不多见了。除此而外,盛会至始自终都有祭祀活动。烧香拜佛,念经祈祷,从不间断。可以说,“那达慕”大会在沿用传统民族形式的基础上,已成为集体育、娱乐、物资交流为一体,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群众集会。 蒙古包里来做客 蒙古包里来做客前往伊金霍洛观光的朋友,都要到蒙古包里做客,领略鄂尔多斯蒙古族炽热的情怀。虽然,随

4、着时代的变迁,但是草原蒙古族依然眷恋祖辈留下的蒙古包,还有不少蒙古族牧民住在蒙古包。特别是夏季,牧民在草原上放牧,依旧离不开蒙古包。这是因为,蒙古包从其独特风姿,伴随蒙古族人民走过了慢长的历史岁月。史记、汉书中记载的“毡帐”或“穹庐”便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一种开幕式呈圆形,圆顶的居室。包架外部,夏季用一层毛毡覆盖,冬季用两层或三层毛毡覆盖。包门多向南或东南开,天冷时,板门外挂毛毡帘,蒙古包的大小不一,形态构造却都一样。其建筑手法和材料简单,却包含着科学道理,如用细木杆编制的“哈那”图片,可以伸缩,而那几十根“乌尼”杆撑起的、刻有民族风格花纹的圆顶天窗“陶脑”是力学应用的典范。包内陈设十分讲究,

5、大小不等的毡片上铺有绣花毡和地毯,器具排列有序。没有住过蒙古包的人一定会认为四壁合围的蒙古包,像一个封闭的“筒”,不适于炎热夏天的气候条件,其实不然,炎热无风的天气,只要将蒙古包的毡脚撩起,包内立刻就会凉风徐徐,凉爽无比。搭蒙古包要选好地点。冬季要搭在能避暴风雪的山沟洼地。夏季要搭在人畜免受炎热的高地,春秋多在水草丰美的湖河岸边。到蒙古包作客办事,不能打骂主人的狗;不得将马鞭、马笼头、马绊子、粗木棍子带进蒙古包;进包门不得踩门槛、踢炉灿;坐时不得把腿伸向炉灿和西北方向;不得用烟袋杆、刀、剪、筷子等指着他人头部说话;不得从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主妇端给你的第一杯茶,不得推让或转送他人。如遇

6、蒙古包前拉了横线,包顶没拉开,门上挂红布条,以示闭门谢客,说明包中有重病人,产妇或死了人,若有急事,可请主人包外相谈。 祭敖包祭敖包广阔雄浑的伊金霍洛草原,仿佛是一座绚丽多彩的天然公园。那古色古香的寺庙,绿色的草滩,白云般的羊群,大漠里的骆驼,蓝天上高飞的大雁,使人产生多少美丽的想象啊!特别是那一座座敖包,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促你联想,发你深思。敖包在蒙古语中是“堆”的意思。它是由石块和砖头垒成的堆积物。石敖包,是用鹅卵石堆成的;绿柳敖包,是底部为卵石,上部插着柳条。敖包不分大小,大都是漏斗形,成圆顶形,上小下大,远远望去,小的形似雪堆,大的如同山冈。讲究一点的敖包,顶端插着彩色经幡。经

7、幡是一根高约23米的铁三股叉或木杆。杆上的绳子系着五色彩旗或条布,条布写着密密麻麻的经文,在轻风中飘动,分外壮丽。蒙古族曾与敖包有不解之缘。高山之巅,大漠草原,凡是他们足迹所过的地方,大都要留下敖包的尊客。可以说,内蒙古草原上的敖包已经是星罗棋布了。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有不少以敖包命名的地方:巴音敖包、红柳敖包还有一些山丘,也以敖包命名。每到草肥马壮的时节,牧民们便去祭奠。故而,“敖包”一词,在蒙古语中也引伸为“供奉的山丘”。敖包祭典日,一般为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有时也临时商定,但多在草原最美好的金秋时举行。祭敖包的规模大小不等,旗祭敖包,规模较大;苏木祭敖包,规模次之;寺庙祭敖包,规模小。祭敖

8、包那天,蒙古族就象过节一样,男男女女穿上崭新的民族盛装,骑上英俊漂亮的蒙古马,带着鲜艳的哈达、醇香的白酒、肥嫩的牛羊马、金黄的酥油和雪白的奶酪以及花样翻新的熟面食等祭祀用品,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去参加敖包盛会。祭祀开始,主持人致词,敬献奶食、哈达,并让喇嘛诵经、焚香。凡参加祭典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严肃认真地绕场三周,拾一块石头,扔在敖包上,并跪拜磕头,祈求人畜两旺,牧业丰收。然后,一起欢宴,尽兴畅饮,愉快地唱歌、跳舞。这时,有的青年男女便重返敖包,陶醉在“敖包相会”的幽会之中。饭罢,进行赛马、摔跤、打靶射箭等活动,到此祭敖包即为结束,人们满怀喜悦地惜别而去。据说,祭敖包始于元朝,盛行于清代

9、。当时,喇嘛教广泛传播。每年,以部落为单位,都要进行一次祭敖包活动。民间的传说是这样的:很早以前,内蒙古是一处水乡泽园,草原面积很小,仅仅是汪泽大海里的一块宝岛。岛上植物茂密,气候湿润,恐龙、大象、牛、马、骆驼经常出没。牧人安居乐业,国安民和。有一天,突然天吼地叫,大地升高,海水下落,草原面积不断扩大,以猎事为生的牧业人口大量增加。异国国王嫉妒在心,露出吞并世界的野心,欲想把异族人民全部杀掉。国王派出士卒悄悄刺死了蒙古族首领,然后,血染疆场,开始惨杀无辜的人民。每天从早晨一直杀到晚上,杀一天,便垒起一个敖包,以此为碑记。第二天又把血染的敖包作为起点,再进行杀灭,杀人千千万,垒起的敖包不计其数。

10、这样就惹怒了敖包上石头。于是,石头便在一个星稀月黑的夜晚,奔走联络,秘密串联,预谋策反。午夜守住在敖包上的岗哨被全部砸死,疯狂的国王得知后,为欺骗舆论,大摆筵席,庆功论赏,痛饮作乐。冷不防,敖包变成了反抗的利箭,射死国王,为人民拨掉了祸根,从此,世世代代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崇拜。现在祭敖包寓意祝愿牧业丰收,风调雨顺。男女青年也常选择祭敖佳节,团聚相会,吐露真情。 扎马宴扎马宴,是古代蒙古民族最隆重的宫廷宴会,是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娱乐形式。滥觞扎马宴,是大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内廷大宴”。赴宴扎马宴,是宫廷最高规格的宴飨。举办扎马宴时,场面宏大,多在金碧辉煌的昔刺斡耳朵(黄色宫帐)中进行

11、。必须穿质孙服,君、臣均为同一颜色。宴会期间,每日必穿不同颜色的服装。宴会开始,先宣读祖训。宴会开始后进酒。饮料有三种:马潼(马奶酒)、哈刺基(白酒)、葡萄酒。食品有煮制的羊背子、烤全羊以及奶食品、菜肴等。扎马宴自始至终伴着歌舞进行。期间,还要演兽戏、摔跤、长跑比赛,持续数日便结束。 成吉思汗祭奠成吉思汗祭奠源远流长,体现了蒙古民族最高祭祀形式,由以圣主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室)祭奠和成吉思汗苏勒德祭奠两大部分组成,包括日祭、月祭、四时大祭、年祭和一系列专项祭奠。每项祭奠都有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并有专门的祭文、祭词、祭歌和贡品。以“四时大祭”为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举办春季大祭,称作“查干苏鲁克”

12、大典,用白马之乳祭祀长生天。这是成吉思汗祭奠中最隆重的一次祭祀活动。农历五月十五是夏季“淖尔大祭”,有“盛奶大典”之意。五月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是盛产鲜奶的季节。蒙古人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和圣主保佑大地,使草原六畜兴旺,鲜奶像湖泊一样丰盛,让牧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农历九月十二为秋季“斯日格大祭”,即“禁奶大典”。要祭洒99匹白骒马的鲜奶,摘掉马驹的禁奶叉和笼头,把它们解放出来,并举行祭祀活动。农历十月初三是冬季“达斯玛大典”,即“皮条大祭”,要把头一年放在成吉思汗灵柩中的皮条取出来作为圣物,祈祷圣主保佑。 成吉思汗祭奠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的传统习俗、礼法、信仰、观念以及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成吉思汗祭奠,形式上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了十三世纪形成的蒙古民族宫廷祭祀,再现了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在祭祀用具上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审美属性,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诸多珍贵的祭器;在祭奠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成吉思汗祭词,有五十多部(篇),长达近五千行,形成丰富多彩的长篇韵文,成为蒙古民族珍贵的巨幅文献。 成吉思汗祭奠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生活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