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9659077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提纲(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绪论一、古代汉语的性质: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 汉语的继续和发展。2、 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 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4、5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5、文字部分汉字的形体构造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二、传统的“六书”说:-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2、;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汉字形体的变异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 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古今字的两个来源: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

3、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 代的字,称为异体字。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 个词的结果。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汉字的通假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 词的方法。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2、汉以后汉字通假逐渐减少。二、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通假。

4、三、汉字通假的条件: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2、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词汇部分词的古义和今义#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 地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 今词义。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1、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2、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1)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1)词义变化显著

5、的;(2)词义变化微殊的。词义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2、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差异。(2)词义轻重的差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 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最古的意义。2、引申义: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生的意义。可以分为:(1)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2)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

6、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延伸。;三、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义归纳比较中求得。两 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四、词义引申的途径:1、延展引申。2、条件引申。3、比喻引申。 4、关联引申。单音词和复音词一、古代汉语单音词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二、古代汉语复音词(一)单纯词1、迭音词(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迭音词不同于用词上的重迭。2、联绵词(1)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兼迭韵的关系,也有非 双声迭

7、韵的关系。(2)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3)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3、音译外来词(二)复合词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凝结而成的。2、偏义副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 个只起陪衬作用。其他类型的复合词。3、判定复合词时要防止两种偏向(1)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为复合词。(2)也不能以今拟古,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词组。语法%(一)虚词部分一、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二、常用虚词(一)之、其、者、所;是、或、莫。(二)曾、且

8、、乃、非、勿、毋、弗。(三)于(於)、以、为、与、因;诸。(四)而、则、虽、然。(五)唯(惟)、盖、夫;也、矣、乎、焉、哉;欤(与)、邪(耶)、耳。(二)实词部分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 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等活用为动词1、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来判定。(二)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三)意动用法

9、】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句意结合起来。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 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 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三、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状态;2表示行为的处所;%3表示行为的凭依;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处所;2表示行为的方向。(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三)句法部分)古代汉语判断句

10、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用格式:1.者,也2.,也3、者,4.”,)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有的主语后面 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其中以第一种格式为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三、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四、指示代词“是”用作判断句主语,不要误认为判断词。五、判断词“是”的出现。*古代汉语被动词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

11、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2、动词前面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 示被动。3、动词前面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面又加“所”组成“为 多”句 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5、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宾语前置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

12、谓语动词前。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被动词前;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唯)宾语+是+动词”“(唯)宾语+之+动词”习惯句式、成分省略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机构。(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1. “如(奈、若)何”2. “ 孰与(孰若)”3. “何(何以)为”4.“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三、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四、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1、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2、宾语承前省略;3、

13、兼语省略;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综合运用部分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词类工具书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辞源。4、辞海。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二)虚词类工具书1、助字辨略。2、经传释词。3、词诠。4、古汉语虚词通释。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的意义:古书注解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古人创造了多种注解体列与方法,为今 注解提供借鉴。二、 古书注解的体列:(一)传注体。(二)义疏体。 (三)集解体。三、古书注解的方法:(一)释词。(二)通句。(三)疏释全章大意。(四)评说。四、 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一)释义术语。(二)声训术语。(三)注音术语。五、古书注解的局限。古文的

14、标点一、标点古书的意义;标点古书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之一。二、标点错误的类型。三、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危害。四、怎样正确地进行标点:1、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2、要注意语言分析;3、要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判断。古代的文体一、姚鼐文体的分类。二、今天按语言形式的分类:1散文2韵文3骈文古文今译一、古文今译的方法1、直译和意译;2、注意对文言词语的保留、增补、替换和调整。二、古文今译的标准一一信、达、雅。诗律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二、诗律的基本内容。(一)句数的规定:1、律诗2、绝句3、排律(二)押韵的要求(三)平仄的格式1、平仄的句式与规则2、平仄的变通与大救(四)对仗的安排1、工对 2、邻对 3

15、、宽对词律一、词调、词牌、词谱:二、词的字数与分段:(一)依据字数,词可分为:1、小令2、中调3、长调(二)依据段数,词可称为:1、一段叫“一片”或“阙”2、不分段的词称作“单调”3、分两段的词称作“双调”4、分三段、四段的词称作“三叠”、“四叠”三、词的用韵 四、词的平仄 五、词的对仗常用虚词:要掌握教材中所重点讲授的常用虚词,约30余个,并熟悉相关的句式。代词:要了解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语法特点,掌握这三类常用的代 词,其中着重把握之其、者、所、或、莫,尤其是之、其、者、所。“者”与“所”及其相应 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有一定难度,更应着力。副词:要熟悉副词的基本类别及其语

16、法特点, 着重掌握教材中所介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常用副词。介词:要明确介词的语法特点,它经常 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要 重点掌握于、乎、以、为、与、及由等常用介词。要留意“诸”字,用于动词和它的补语介 宾词组的宾语之间,等于“之于”,是“之于”的合音词。用在疑问句的动词后,是“之乎” 的合音词。连词:要明确连词的语法特点,重点掌握而、则、以、虽然等常用连词,要善于 区分介词和连词。语气助词:了解语气助词的基本种类,熟悉教材中所介绍的语气助词,重 点把握常见的句尾语气助词,明了所表达的基本语气。综合运用: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要熟悉几部常用的字

17、典、辞书的体例和性能,能动手实 践,较为熟练地进行查字、定音、选义。古书注解:了解古注的意义,重点掌握传注体、义 疏体和集解体。熟悉古注的基本注释方法,掌握古注用的术语及其用法。古书标点:要明了 标点古书是基本功,造成错误标点的原因及危害,在标点练习中逐步学会综合运用语言知识 正确标点古书。古代文体:要熟悉记忆姚鼐所分的十三类文体及其特点,掌握今天按语言标 准所分的散文、韵文、骈文等类别,并明确与姚氏分类的对应关系。古文今译:掌握基本的 今译方法一一直译和意译,尤其是直译。熟悉今译时所使用的保留、增补、替换、调整的基 本方法。诗律:明确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在格律上的特点,了解平仄,粘对和拗 救。词律:明确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与近体诗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