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物养人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96537611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物养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物养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物养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物养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物养人(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推己及物,养人之道-儒家“恕道从孔子到二程的演进历程佚名 【摘要】儒家“恕”道思想自孔子到二程,内涵不断拓展。孔子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释恕,先秦儒家的恕”思想大体继承孔子,汉唐基于如心为恕”的 角度,强调以心度心,二程把恕”置于天道的高度,核心论述推己及物,养人 之道”。二程恕”道思想从成己开始,以成就他人为目标,以兼济天下为理想, 以公理施之于人”为方法,避免恕”道的庸俗化理解,强调了恕”不会造成 对他者的强迫,形成了完整的恕道体系。【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25-29) 【关键词】恕孔子;二程【正文语

2、种】中文【中图分类】B21 恕”在论语中出现两次。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溟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孔子对恕”的解释是,在人与己的关系中,自 己不愿意的事就不应该强求他人。孔子讲一个名词,往往不会下一个定义,形成一 个概念,而是举一隅以发其余。孔子论述仁为克己复礼”、“爱人”以及仁 者,其言也韧”等多维角度。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孔子对恕”的 一个解说,而不是孔子对恕”的定义。这也是后世恕”思想内涵不断拓展深化 的原因。孔子曾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其他弟子问曾参一以贯之是 什么意思,曾参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孔门弟子没有问,曾参 没有解释什么是

3、忠恕,也许忠恕在孔门弟子那里,已经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的词语。大学谈到恕”,拓展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范围。是故君子有诸己, 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未之有也。”1 这里恕”已经有了两层意思,其一、大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只有己立才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类似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其二、“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没有过错,才可以指正他 人的过错,换言之,己有过,则不可以要求他人,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大学接着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 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

4、于左毋以交于右。”1 具体 发挥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谓之絜矩之道。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1 说的还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恕”,忠恕都被包涵了。孟子没有对恕”作出解说,他表达恕”是行仁的方法,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 荀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 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 其听令,非恕也。2 荀子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的进行说明,使 恕”含有很强的伦理意味,恕”有事君之忠、养亲之孝以及敬兄之悌的原则。先秦儒家讲“恕”,基本上是在“己所

5、不欲,勿施于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深化 或具体的说明。大学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虽然有孔子的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但本身是在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固然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但是大学没有视其为恕”的内涵。汉唐间,恕”字的涵义普遍的拓展开来。不仅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而且以心忖心,施之于人”大量的出现。恕由如和心两字构成,说文解字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徐锴曰:女子从父 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会意,人诸切。”3以女子随人释如”,所以白 虎通曰:“女者,如也,引申之凡相似皆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也。”“如” 有相似之意,恕”从如从心,即如同自己的心,用

6、自己的心情体会他人的心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既施于人”4。贾谊说:以自观之谓之度, 以己量之谓之恕”5;王符:所谓恕者,君子之人,论彼恕于我,动作消息于 心。”6 韩婴表示:“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 今一也。”7都强调以己心度他人之心。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解释恕”时,引用王弼的观点说:恕者,反情以同物者 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8 王弼理解 恕”不仅仅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是扩大到人与物的广泛层面,但是同样强调 反诸己身以度物之情。颜师古在汉书爰昂晁错传注内恕及人”为以己心揆 之于人也”,从自己的心理情感出发,忖度他人的

7、心理情感;在杜周传颜师古 注恕”为恕,仁也。言以仁爱为心,内省己志施之于人也”,已经表示出推己 及人的倾向。我和他人都是在生活中寻求生存,改善生活的主体,我和他人有着同样的好恶。发 挥自己的道德同情心去揣度别人的心情,也就知道别人所需要的,和自己都有相似 性。韩诗外传对忠恕之道”的解释说: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 天道者,非目能视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千里之外,以己之度度之也,以己之情 量之也。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 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7 圣王君主能够治理好国家天下,其实

8、并没有什么大道 理,只要将自己的心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而已。这种圣王明君不仅仅是上古社会才有, 汉代历史中就有,汉书贾邹枚路载:文帝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 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汉文帝内度己心,施发仁政,能使天下太平。汉唐间对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恕”有了拓展,以如心为恕”作为基 础,强调以己心度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既施于人”,消 极、积极两方面的论述都涉及。但是,作为后世解释恕”的经典术语 推 己及人、推己及物”还没有出现。论语集注对汉唐间注论语之恕”的解 说非常少,这固然有古书遗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将恕”作为一种体系化的 解释还没有出现,这个工作留给了二

9、程。二程以推己之谓恕”,开辟了宋明恕道 解释的先河。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程颐以“施诸己而不愿,亦勿 施于人”加以解释,并说这就是恕”,程颐仍然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 础上理解恕”的涵义。在明道先生行状中,程颐表示其兄程颢能够做到恕,先生行己:内住于敬,而行之以恕,见善若出于己,不欲勿施于人。”9如心为恕”,人与人都具有相似的心理情感,凡君臣上下,以至于万物,皆有 相通之感”9,因此,程颢说:恕,自有之理,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无待求而 后得。”9 人心都是相通的,只要把自己的心理情感推到他人身上就是恕了。对 孟子强恕而行”,程颢解释道:“知以己之所好恶处人而已矣,未至

10、于无我也。 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为仁之方也。”9自己所喜好的,他人也 会喜爱的;自己厌恶的,别人同样会厌恶,程颢以他自己的生活实例接着解释说:吾数岁时,冬处于被中,则知思天下之寒者也。盖源流如此,宜其仁恕之善,见 于天下,自朝廷至于庶人,推其成长者。”9 程颢以此表明“恕”是人固有的, 他还是小孩时,冬天在被窝里,就知道天下还有忍受寒冷的人。程颢理解的恕” 亦不仅仅是出于以心度心”的态度,更多的是兼济天下,推人成长的实践方法, 故而程颢以推己及物”9 来解释恕。物不是一般层面上的物体,物首先是父子、 君臣这些实体。人问程颐格物之物指的是外物还是人性中的物?程颐回答说,两者 都可以

11、,只要眼前所见都是物,而且物物都有理,“如火之所以为热,水之所以为 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有理。”9二程还将恕”提到天道的角度加以阐述。程颢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不其 忠乎!天地变化草木蕃,不其恕乎!”程颐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 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9将忠”视为天理的运动,天地交感,所以万物 才会生化,草木蕃盛,各物都能得到自己的位置,恕”乃是天地生化万物。有人 问程颢何谓恕,程颢说充扩得去则为恕”;又问心怎样才是充扩开来的气象,程 颢说天地变化草木蕃”,认为天也是推展开来,使天地交感,万物生化。二程的恕”继承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强调以心度心, “举斯心

12、加诸彼而已”,更重要的是二程将恕”提到天道的高度,以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阐述忠恕。但是,二程最终又将恕”落回到人间社会,程颢说:忠言其体,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9 程颐更说推己及物,以养人也”9。正如陈淳对二程以天阐述恕的解释天岂 能尽己推己,此广就天地而言,其理都一般而。”103.1己立、己达,立人、达人二程对恕的阐释重点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天地之忠恕在于生化万物,人间社会同 样也该有推己及人、成己成人之道,既为先觉之民,岂可不觉未觉者”9。推 己及物的养人之道,要求以自己的心理情感,推度他人的心理,己所好之物也应该 让他人享受到,己所恶之事就不该让他人

13、承受。但是二程推广开来的所恶所好绝不 是一般世俗层面的物欲利害,二程的推己乃是理的层面,以公理施之于人,所以 恕也”9,这就要求行恕”之人,本身就应该是具备了 理”的成人。程颐说:“顺先为己,方能及人”9,只有自己先立起来才能推及他人,立己就是立于道,道必充于己,然后施以及人。”9二程的恕”是推己及物的养人之道,养人是针对未成人也就是小人而言,所以养 人之道的根本是君子养小人,使小人也能成人。程颐认为人性都是善的,人都可以 成为君子,君子自守以正道,发散开来就可以及人以善,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 可移者,虽昏愚之至,而皆可渐磨而进也”9,所以以公理施之于人,加以教化, 小人也可自完其身。有人问程

14、颐,君子和小人在一起必定会遭受小人的胡搅蛮缠以 至于受辱,该怎么办?程颐回答说:于是而能反己,兢谨以运其顺,则德益进 矣。”9 君子应该守住自己,使自己的德行日益扩充,然后才能引导小人走向善。 济世安民一贯是儒者的人生信条,推己及物的养人之道,最高的目标还是兼济天下, 使百姓生活安宁,天下太平。自己立志达道,然后施及天下。程颐认为:有志之 士,不以天下万物挠己,己立矣,则运天下,济万物。”9程颐还说:“道德充 积于内,宜在上位,施为于天下,则不独一身之吉,天下之吉也。9 表示出己 立后,应该推己及于天下。这种兼济天下的目标在二程看来绝不是一种空想,在现 实世界是可以达到的,这有赖于在位者的施行

15、。程颢上疏皇帝说:故在乎君志先 定,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9 君主应该先使自己志定,立于道,这样才能体 会天下百姓的处境,推己欲恶,知小民饥寒,稼穑艰难”9,这样才会推行仁 政,使天下太平。3.2不由至诚,无以成己推己及物的养人之道,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人、达人的前 提是己先立、己先达,如何才能使己立?程颢认为成己须是仁”9,使自己成 人,就是要做到仁。成己之道在于使自己内在充足,这样才能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物所役使,程颢说: 凡学之杂者,终是未有所止,内不自足也”。学者学习不纯,在于内在不足,就 像一件物品悬置在空中,没有主线的稳固,故而不是偏向东就是偏向西,随风所动, 所

16、以端正自身,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程颢将内在自足比喻成家藏良金, 只有自己拥有了,才不必外求,而且还可以示人何为黄金。具体说来,使自己内在充足,需要做到诚。诚者合内外之道,不诚无物”,诚是 将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彻底贯通的行为,诚是保持自我本性,守住自我德行的重要 方法,不由至诚,己且不能常守,而能使人乎?”9如何使自己诚?程颐说诚者,不自欺,无妄”,具体来说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清空内心的欲望,止于 至善,“修己之道所当损者,唯忿与欲,故以惩戒其忿欲,室塞其意欲。”9 从实践上看,做到诚不是一个空无的口号,程颢自己的经历就可以佐证诚的作用。 程颢在晋城做官,“修教精密,而主之以诚”,不但自

17、己内心诚之,而且做到待民 以诚,所以晋城之民,被服他的教化,做到有耻有格,风气焕然一新。诚主于内可 以使自己道德充足,也能被化外物,程颐说:盖诚之于物,无不能动,以之修身 则身正,以之论事则事得其理,以之临人则人感而化。”93.3万物同理,推之可能天生万物,各有各的特征,人心各异,性格千差万别,推己及物的养人之道如何可 能?程颐认为天下万物之理是同一的,天下之志万殊,理则一也”9,每个人 的性格虽有千差万别,但每个人的天命之性是同一的,这个性源自天理,性即理, 理至尧舜至于途人,一也”9,命之于人就是善性,“语其性则皆善也”。9人 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善性,循善而行,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18、。人性皆善,只是说人禀受于天的性是善的,人性中有为善的可能,正如孟子说的善 端,这也就可以说明生活中人有善恶之分。程颐明确表示性善不等于一定就是个善 人,他说:“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材则有下愚不移”,天命之性中固有善,但是 禀受的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就有差别,这是因为才禀受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 为贤,禀其浊者为愚”9,禀气之清浊决定了人的贤愚之分。但是贤愚不是固定 不变的,儒家一贯主张只要修为己之学,发挥自己性中的善端,就可以使自己成为 君子。程颐说:圣人之所为,人所当为,尽其所当为,则吾之勋业,亦周公之勋 业”9。儒家强调为己之学,学习与生活体悟都是为了使自己成人,成为君子,但是小人禀 于气

19、之浊而为愚,光靠自己的体悟,还不足于找到成人的途径。儒家从来不是仅仅 最求自身完善,而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从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到孟子强调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更是明确了人的目标 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程颐也说君子之所虑者,岂止一人之身,直虑及天下 千万也。”自己内在道德充足,就应该帮助他人也成就自己,成为君子,这也就是 二程的恕”道思想推己及物以养人也。人与人都是相感通的,人心都可以 相互沟通,君子将自己的成人之方,推及于小人,亦可感染小人,使之暮然有成圣 之心。程颐认为君子推己以成人之道,是成己所必须的,能否实现成己在于是否感 化了周边的人,“观化他人便是

20、观得自家,自家如何观化得?”9自己道德充足, 却不能外推,那么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君子之道贵乎有成,有济物之用,而未 及物,犹无有也。”9二程之所以大力辟佛就是因为佛家主张万物虚幻,二程认 为生活世界是实际存在的社会,需要人们发挥自己,找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实 现平天下的理想,程颐说所畜既大,宜施之于时,济天下之艰险。”9 3.4施人公理,推之原则后世学者认为推己及人,很大程度上是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会造成对他人的强 制压迫,缺乏尊重。也有学者认为,以己之好恶施之于他人,导致庸俗龌蹉之事发 生,造成道德滑坡。明代的吕坤说,我自己去偷窃,那么以我之心推度他人,也会 支持他人去偷窃,那么这个社

21、会就是小偷横行了。以上见解都是对儒家恕道的误解, 二程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说明。程颐说:以公理施之于人,恕也,9推己及人 的是公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恶,也绝不是庸俗化的物欲。关于理”,程颢解 释道: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四海而准,顺是质诸天地,考三王不易之理”, 程颐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自是理自相续不已,非是人为”9。故而,葛 瑞汉认为理是自然而然要遵循的道路,而不是人民必须服从的由人为制定的法令 10。儒家推己及人是否会强迫他人?程颐说古代君子以循理为乐,如果是勉强而行,只 能是徒然循理,不能是乐了。学者要努力感悟循理之中的乐,那么循理就是乐,不 循理反倒不是乐,此中没有什么勉强。理也不

22、是人制定出来的,而是天然如此,循 理而行是要人认识到此中的乐,以循理为乐,丝毫没有勉强。程颐基于人性本善, 才有贤愚”的观点解释“革卦”,认为世间总会有小人的存在,纵使是明如尧舜, 也有苗、象这样的下愚之徒,对待这样自暴自弃的小人,能够让他们外在行为合法 就可以了,若是从深而治,已是非道也”。二程关于待人接物的见解足以说明儒 家不是以我为中心去强迫他人。二程说:不以己待物,而以物待物”9,对待 万事万物,不是从我的私心出发,而是本着事物的特性,以物待物。程颐表示以自 我为中心,凡事都以我为主,在人与人相处中就会失去人心,“若自任其明,无所 不察,则己不胜其忿疾,而无宽厚含容之德,人情睽疑不安,

23、失莅人之道。”9 对他人的教化也必须考虑别人的状况,因其所长而教育之,程颐在论述孟子成德成 才的观点评论道教必就人之所长,所长者心之所明也,从其所长而入,然后推及 其余。”9 程颐一再表示要降低自己的身段,舍己从人”,并说尧舜这样的圣 君尚且请问下民,取人为善。”自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恕,并把它作为终身可行的原则,恕在儒家 思想体系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大学、中庸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础上阐释恕,孟子认为恕是求仁的方法。汉唐儒家恕”的发展,着重以如心 为恕,以心度心”为角度展开论述,普遍的突破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消 极方面。二程在天道的高度理解恕”,最终说明恕”乃推己及物

24、的养人之道, 天之恕”在于天地交合,以生万物,人道的恕”乃是兼济天下。推己及物,以养人也”,在二程的思想中是有体系的。推己首先要求己具备德行,只有己成为 君子,才能够将自己推至于外,广泛的影响他人。成己之道在于诚,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需使自己内心保持至诚,才能让自己立于道。人心虽各异,但天理只 是一个,人与人能感而通,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乃是理解人的方法,我以己之道推 及他人,不是强迫他人遵循我的道,也不是我为他人制定道,而是以我为例,感染 他人,引领他人迈向成人之道。二程的恕”道思想从成己开始,以推己为手段, 以成就他人为目标,自成体系。【相关文献】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

25、华书局,2011 : 155. 71、10、11、25、328.2 (清)王先谦.荀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519.3 (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25.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66.5 方向东.新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252.6 (汉)王符.潜夫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35.7 许维儒.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113. 127.8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307.9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638、854、9、275、494、124、271、 392、350、833、5、322、247、511、956、1267、1264、827、448、421、82、888、911、 824、264、204、956、204、329、112、947、828、372、226、125、919、848.10 葛瑞汉.二程兄弟的新儒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4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