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件:肝胆生化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19650800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PPT 页数:207 大小:1.6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化学课件:肝胆生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07页
生物化学课件:肝胆生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07页
生物化学课件:肝胆生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07页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课件:肝胆生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课件:肝胆生化(20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肝胆生化肝胆生化第十八章第一节 肝脏的形态和化学组成v肝脏是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脏是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 物质代谢物质代谢 生物转化生物转化 分泌、排泄分泌、排泄v有机体的有机体的“物质代谢枢纽物质代谢枢纽”、“综合性化工综合性化工厂厂”肝脏的结构、化学组成特点肝脏的结构、化学组成特点双重血液供应双重血液供应 门静脉门静脉(养分)(养分)肝动脉肝动脉(O2)肝肝静静脉脉体体循循环环肾肾尿尿胆胆道道系系统统肠肠粪粪一、肝脏在形态结构方面的特点一、肝脏在形态结构方面的特点:肝门静脉肝门静脉-获取消化道吸收入血的营养物获取消化道吸收入血的营养物双输入渠道双输入渠道:肝动脉肝动脉-获取氧获取氧双输出

2、渠道双输出渠道:肝静脉肝静脉-与体循环相联,运输肝内的代谢产物与体循环相联,运输肝内的代谢产物胆道胆道-将肝内代谢产物与解毒产物随胆汁排入肠腔将肝内代谢产物与解毒产物随胆汁排入肠腔二、肝脏化学组成的特点:二、肝脏化学组成的特点:蛋白质(酶)含量很高,约占肝重的一半左右蛋白质(酶)含量很高,约占肝重的一半左右有丰富的肝血窦和细胞器有丰富的肝血窦和细胞器第第 二二 节节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Function of Liver in Material Metabolism 一、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一、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作用:作用: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3、,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糖异生糖酵解糖酵解回顾:肝内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回顾:肝内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v饱食状态饱食状态肝糖原合成肝糖原合成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以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以VLDL形式输出形式输出v空腹状态空腹状态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v饥饿状态饥饿状态以糖异生为主以糖异生为主脂肪动员脂肪动员酮体合成酮体合成 节省葡萄糖节省葡萄糖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回顾: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主要有哪些?回顾:肝内进

4、行的脂类代谢主要有哪些?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酮体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酮体的生成、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脂蛋白与载的生成、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脂蛋白的合成(VLDL、HDL、apo C)、脂蛋白的降解脂蛋白的降解(LDL)作用:作用: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与运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与运输均具有重要作用。输均具有重要作用。肝在脂类代谢各过程中的作用肝在脂类代谢各过程中的作用v消化吸收消化吸收分泌胆汁,其中胆汁酸为脂类消化吸收所必需分泌胆汁,其中胆汁酸为脂类消化吸收所必需v合成合成脂肪酸、酮体、脂肪酸、酮体、胆固醇胆固醇、磷脂、脂蛋白、

5、磷脂、脂蛋白 v分解分解脂肪酸的脂肪酸的氧化、氧化、胆固醇的降解与排泄胆固醇的降解与排泄v运输运输合成与分泌合成与分泌 VLDL;HDL;apo C;LCAT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作用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作用主要作用:合成蛋白质,分解氨基主要作用:合成蛋白质,分解氨基酸和合成尿素酸和合成尿素合成特点:量大,更新快,种类多合成特点:量大,更新快,种类多 组成组成合成场所合成场所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清蛋白清蛋白(35-55g/L)(35-55g/L)只在肝内只在肝内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物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物质运输质运输 1 1、2 2球蛋白球蛋白主要在肝内主要在肝内形成形成-脂蛋白脂蛋白,运输脂类

6、运输脂类 球蛋白球蛋白较大部分在肝内较大部分在肝内形成形成-脂蛋白脂蛋白,运输脂类运输脂类 形成部分免疫球蛋白,形成部分免疫球蛋白,(抗体)(抗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只在肝内只在肝内与凝血有关与凝血有关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只在肝内只在肝内与凝血有关与凝血有关机能异常机能异常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慢性肝炎与肝硬化:1)清蛋白下降、)清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体内免疫球蛋白升高(体内免疫机能亢进)、机能亢进)、A/G,A/G1,称,称A/G 值倒值倒置。置。2)容易出血,凝血时间延长)容易出血,凝血时间延长。肝中的氨基酸代谢极为活跃(转氨基,脱氨基,肝中的氨基酸代谢极为活跃(转氨基,脱氨基,脱羧基以及氨基

7、酸的特殊代谢)脱羧基以及氨基酸的特殊代谢)非必须氨基酸的合成,含氮化合物的合成,氨非必须氨基酸的合成,含氮化合物的合成,氨基酸的转变,氧化成水和基酸的转变,氧化成水和COCO2 2 肝细胞受损后,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酶会升高,肝细胞受损后,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酶会升高,作为临床诊断肝细胞受损的指标。作为临床诊断肝细胞受损的指标。肝脏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肝脏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v肠道腐败作用产生的氨以及氨基酸分解产生肠道腐败作用产生的氨以及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经过鸟氨酸循环转化为没有毒性的尿的氨,经过鸟氨酸循环转化为没有毒性的尿素,排出体外。素,排出体外。v当肝脏病变时,合成尿素能力下降,血氨浓当肝

8、脏病变时,合成尿素能力下降,血氨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叫做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叫做肝性脑肝性脑病。病。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酸盐)。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酸盐)。是是Vit A、D、E、K和和B12的主要储存场所。的主要储存场所。维生素在血浆中与脂蛋白或者特异结合蛋白结合维生素在血浆中与脂蛋白或者特异结合蛋白结合运输,这些结合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运输,这些结合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参与合成某些辅酶(参与合成某些辅酶(FAD,NAD+)。)。维生素的转化和活化。维生素的转化和活化。Vit D3 25-(OH)-Vit D3五

9、、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v激素的灭活激素的灭活(inactivation of hormone)激素主要在肝中激素主要在肝中转化,降解或失转化,降解或失去活性去活性的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的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主要方式:生物转化主要方式:生物转化u 肝脏参与激素活化。肝脏参与激素活化。蜘蛛痣蜘蛛痣蜘蛛痣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中经常发现在脸部、化的病人中经常发现在脸部、颈部、手部有一种形态很象颈部、手部有一种形态很象蜘蛛网样的病,痣的中心是蜘蛛网样的病,痣的中心是一个小红点,周围放射出许一个小红点,周围放射出许多细小的红丝,整个直径约多细小的红丝,整个直径约

10、022厘米。厘米。如果用细的尖硬物去压迫痣如果用细的尖硬物去压迫痣的中心,可以使整个蜘蛛痣的中心,可以使整个蜘蛛痣全部消失全部消失 肝 掌v肝掌肝掌是指有些肝炎病是指有些肝炎病人手掌边缘常常会出人手掌边缘常常会出现许多红色的斑点,现许多红色的斑点,或红白相间毫无规律或红白相间毫无规律的斑块,有时候不仅的斑块,有时候不仅手掌有,而且脚底也手掌有,而且脚底也有。有。v如果对这种斑点或斑如果对这种斑点或斑块加压,可以使压迫块加压,可以使压迫区的这些点和块消失,区的这些点和块消失,变得苍白。变得苍白。蜘蛛痣和肝掌的发病原因蜘蛛痣和肝掌的发病原因v主要原因是体内雌性激素过多而引起。主要原因是体内雌性激素

11、过多而引起。v肝功能障碍,雌性激素不能被破坏,肝功能障碍,雌性激素不能被破坏,末梢小动脉的末梢小动脉的舒张作用舒张作用过分地增强。使中心小动脉过分地增强。使中心小动脉向四周放射出向四周放射出许多细小的血管许多细小的血管v可以作为肝为发展成慢性或硬化的标志之一;可以作为肝为发展成慢性或硬化的标志之一;但许但许多其它能引起末梢小动脉舒张作用增强的疾病也可多其它能引起末梢小动脉舒张作用增强的疾病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营养不良等。能出现这种现象,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营养不良等。长期饮酒人,甚至有些正常人都有可能出现蜘蛛痣长期饮酒人,甚至有些正常人都有可能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现象。和肝掌现象。

12、第三节第三节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一、生物转化的概念生物转化的定义生物转化的定义 肝脏可将外源性或者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肝脏可将外源性或者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改变其极性,使其易于排出。这种体行转化,改变其极性,使其易于排出。这种体内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内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的对象生物转化的对象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非营养物质非营养物质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转化的意义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 (inac

13、tivate),或解毒或解毒(detoxicate);更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是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肝肝是主要器官,但在肺、肾、胃肠道和皮肤是主要器官,但在肺、肾、胃肠道和皮肤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解毒作用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v概概 述述第一相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结合反应*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

14、排出体外。*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即第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一)氧化反应(一)氧化反应1.微粒体依赖微粒体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系:的加单氧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依赖其中最重要的是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的加单氧酶。u 存在部位:存在部位:微粒体内微粒体内(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u催化的基本反应催化的基本反应RH+O2+NADPH+H+=ROH+NADP+H2O基本特点基本特点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

15、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又称为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混合功能氧化酶。u 产物: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u 举例:举例:NH2NH2HO苯胺苯胺对氨基苯酚对氨基苯酚2.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单胺氧化酶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u 存在部位:存在部位:线粒体内线粒体内u 催化的反应催化的反应催化催化胺类胺类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醛RCH2NH2+O2+H2O2RCHO+NH3+H2O3.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系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系u 存在部位:存在部位:胞液和微粒胞液和微粒体体u

16、催化的反应催化的反应醇脱氢酶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催化催化醇类醇类氧化成氧化成醛醛。醛脱氢酶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催化催化醛类醛类生成生成酸酸。(二)还原反应(二)还原反应硝基硝基还原酶类还原酶类(nitroreductase)偶氮偶氮还原酶类还原酶类(azoreductase)部位:部位:微粒体微粒体还原产物:相应还原产物:相应胺类胺类(三)水解反应(三)水解反应多种水解酶类催化脂类,酰胺类以及糖苷多种水解酶类催化脂类,酰胺类以及糖苷化合物的水解反应化合物的水解反应。u结合对象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

17、的药物、: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u结合剂结合剂:葡萄糖醛酸、硫酸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谷胱甘肽、甘氨酸甘氨酸、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首先要变成活性形式的供体,才能参加反首先要变成活性形式的供体,才能参加反应。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催化酶催化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lucuronyl transferases,UGT)举例:举例:+UDPGAOH苯酚苯酚CCOCCCOHOHOHHHHHHOCOOH+UDP苯苯葡糖醛酸苷葡糖醛酸苷三、生物转化的特点v 反

18、应的反应的连续性连续性v 反应类型反应类型多样性多样性v 解毒与致毒的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双重性第第 四四 节节 胆汁酸的代谢胆汁酸的代谢Metabolism of Bile Acids胆汁的组成胆汁的组成v肝胆汁肝胆汁:v胆囊胆汁胆囊胆汁v水分多水分多,比重小比重小v透明透明,澄清澄清,金黄色金黄色v有苦味和粘性有苦味和粘性v水分少水分少,比重大比重大v暗褐色暗褐色v有苦味有苦味胆汁成分胆汁成分胆汁酸胆汁酸(胆汁酸盐胆汁酸盐)蛋白质蛋白质胆固醇胆固醇/磷脂磷脂胆色素胆色素无机盐无机盐排泄物排泄物水水胆汁酸胆汁酸(bile acids)的概念的概念胆汁酸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是存在于

19、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盐,简称胆盐(bile salts)。(一)胆汁酸的分类(一)胆汁酸的分类 按按结构结构分分 游离胆汁酸游离胆汁酸(free bile acid)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conjugated bile acid)二、胆汁酸的代谢二、胆汁酸的代谢游离胆汁酸游离胆汁酸HCOOHOHO HO H312724例:胆酸例:胆酸COOHHOHOH3712例:鹅脱氧胆酸例:鹅脱氧胆酸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CONHCH2CH2SO3HHOHOHOH3127例:牛磺胆酸例:牛磺胆酸例:甘氨胆酸例:甘氨胆酸CO

20、NHCH2COOHHOHOHOH3127 按按来源来源分分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的胆汁酸,包括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胆酸及石胆酸。7-羟基脱氧羟基脱氧HCOOHOHOHOH3127胆酸胆酸HCOOHOHOH3127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

21、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目目 录录7-羟基羟基脱氧脱氧HCOOHOHOH3127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HCOOHOH3127石胆酸石胆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目目 录录(二)胆汁酸的功能(二)胆汁酸的功能1.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立体构型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2.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常比值常比值 10101 13.是内体胆固醇主要排泄方式。是内体胆固醇主要排泄方式。(三)胆汁酸的代谢级肠肝循环(三)胆汁酸的代谢级肠肝循环1.初级游离胆汁酸的生成初级游离胆

22、汁酸的生成部位: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原料:原料:胆固醇胆固醇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限速酶:胆固醇限速酶:胆固醇7-羟化酶羟化酶 胆固醇胆固醇(27C)7-羟化胆固羟化胆固醇醇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24C)结合型初级胆汁结合型初级胆汁酸酸7-羟化酶羟化酶 过程过程2.初级结合胆汁酸的形成v在肝细胞内,初级游离胆汁酸和甘氨酸或者牛磺酸结合形成初级结合胆汁酸。3.次级游离胆汁酸的生成次级游离胆汁酸的生成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过程过程初级结合胆汁酸初级结合胆汁酸次级游离胆汁酸次级游离胆汁酸肠菌

23、肠菌水解,脱羟水解,脱羟4.次级结合胆汁酸 约1/3的脱氧胆酸和极少量的石胆酸重吸收入肝脏,与甘氨酸或者牛磺酸结合,生成次级结合胆汁酸。5.5.胆汁酸肠肝循环概念胆汁酸肠肝循环概念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95%95%通过重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四)胆汁酸代谢调节v胆汁酸形成的关键酶7-羟化酶,其活性受胆汁酸的反馈抑制,受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维生素C的诱导。胆固醇胆固醇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合成(合成0.40.6g/d代谢池代

24、谢池35g/d)胆汁酸肠肝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循环的过程目目 录录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第 五 节 胆色素代谢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含血红素的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v胆红素(胆色素的主要成分)v胆绿素v胆素原v胆素等胆色素的概念胆色素的概念胆红素的来源胆红素胆红素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血红素)80%非血红蛋白非血红蛋白(血红素)(血红素)肌红蛋白肌红蛋白Cyt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20%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1.游离胆红素生成 部位部位肝、脾

25、、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胞微粒体与胞液中 过程过程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珠蛋白血红素珠蛋白氨基酸氨基酸胆红素胆红素 胆红素的性质胆红素的性质亲脂疏水,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亲脂疏水,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 游离胆红素的生成过程游离胆红素的生成过程NNNNFeCH=CH2CH3CH3CH=CH2H3CH3CCH2CH2COOHO2NADPH+H+COFe3+NHNNNM VHOM PPMM VOHCHCHCHNADPH+H+血血红红素素加加氧氧酶酶系系血血红红素素胆胆绿绿素素胆胆绿绿素素还还原原酶酶 (胞胞液液)(微微粒粒体体)胆胆红红素素(醇醇式式)CH2

26、CH2COOHNHNHNNM VHOM PPMM VOHCHCH2CH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血胆红素血胆红素释放释放入血入血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游离胆红素由于游离胆红素由于存在分子存在分子内氢键,内氢键,不能直接与重氮不能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需用乙醇或尿试剂反应,需用乙醇或尿素破坏氢键才能与重氮试素破坏氢键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所以又称为剂反应,所以又称为间接间接胆红素胆红素2.游离胆红素的转运 意义意义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竞争结合剂竞争结合剂如磺胺药、水杨酸

27、、脂肪酸如磺胺药、水杨酸、脂肪酸 运输形式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 清蛋白含量下降,胆红素和清蛋白清蛋白含量下降,胆红素和清蛋白结合部位亲和力下降或外来物质竞争性结合部位亲和力下降或外来物质竞争性结合清蛋白都会使游离胆红素向组织转结合清蛋白都会使游离胆红素向组织转移,对组织产生毒害作用。若过多的胆移,对组织产生毒害作用。若过多的胆红素跟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会干扰红素跟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会干扰脑部的正常功能,叫做脑部的正常功能,叫做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又,又叫叫核黄疸。核黄疸。3.游离胆红素在肝细胞中代谢血液血液肝细胞肝细胞胆汁胆汁摄取摄取转化转化排泄排泄入肠入肠HN

28、HNHNHNOOHHCH2CH2CH2COOCH2COOHOHHOHHOHHOOCHHOHOHOHHOHHHOHHCOOHHH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目目 录录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肝胆红素)(肝胆红素)又因其能直接与重氮试又因其能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被称为剂反应被称为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4.4.胆红素在肝外的代谢胆红素在肝外的代谢 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素原尿胆素原肠肠 菌菌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还原还原粪胆素原粪胆素原80%80%还原还原过程过程尿胆素尿胆素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氧化氧化粪胆素重吸收入肝重吸收入肝氧化氧化v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胆素原肠肝循环的概念概念肠道中

29、有少量未排出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肠道中有少量未排出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血红蛋白珠蛋白血红素NADPH+H+NADP+胆绿素胆红素2O2 H2OFe3+CONADPH+H+NADP+胆红素-清蛋白 复合物胆红素配体蛋白胆红素-配体蛋白 复合物葡糖醛酸胆红素UDPGAUDP内质网胞液肝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血液肠管葡糖醛酸胆红素葡糖醛酸胆红素胆素原胆素原(少量)胆素粪便肾小部分大部分胆素原O2O2胆素尿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过程二、胆红素的代谢

30、异常二、胆红素的代谢异常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两种胆红素两种胆红素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很低很低(1.717.1 mol/l)且绝大多数是游离的且绝大多数是游离的胆红素胆红素(4/5),因为在肝内生成的结合胆红素,直因为在肝内生成的结合胆红素,直接从胆道排入肠腔不会返流入血。接从胆道排入肠腔不会返流入血。项 目 游离胆红素 结合胆

31、红素别 名间接胆红素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未结合 结合与重氮试剂反应慢或间接反应迅速直接反应水中溶解度小大经肾随尿排出-+通透细胞膜对脑的毒性作用大无 两种胆红素的性质比较两种胆红素的性质比较二、胆红素代谢异常v概念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血胆红素1mg/dl)黄疸黄疸(血胆红素2mg/dl,扩散入组织,把组织染黄)隐形黄疸(1mg/dl 血胆红素 2mg/dl)v种类(按血清胆红素的来源)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jaundice)-(肝前性)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肝性)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

32、e)-(肝后性)黄疸的形成机制分类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机制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胆红素形成过多溶血性(红细胞破坏)非溶血性(血红素形成过多)肝细胞性黄疸(肝性黄疸)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肝炎、肝硬化等)胆红素摄取障碍胆红素结合障碍肝细胞分泌障碍肝细胞混合性机制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肝外排障碍胆道梗阻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浓度过高所致。如遗传病、输血药物等引起的免疫性如遗传病、输血药物等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机械损伤、蚕豆

33、病、脾机能亢进等。溶血、机械损伤、蚕豆病、脾机能亢进等。(一)溶血性黄疸(一)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肝前性黄疸)黄疸(jaundice)胆素原胆素原肾肾脏脏 尿中尿中胆素胆素Liver胆红素胆红素Y蛋白蛋白Y蛋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葡糖葡糖醛酸醛酸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胆素原胆素原肠肠道道粪中粪中胆素胆素胆胆道道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血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血液血液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特征:a、血中未结合胆红素(+)b、尿中不出现胆红素 c、粪、尿胆素原,胆素 d、跟重氮试剂呈现间接反应阳性。溶血性黄疸(jaundice)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

34、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如遗传病、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如遗传病、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肝癌等全、肝癌等(二)肝细胞性黄疸(网状内皮系统网状内皮系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血红素胆红素胆红素Y蛋白蛋白Y蛋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葡糖葡糖醛酸醛酸Liver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肠肠道道粪中粪中胆素胆素门静脉门静脉胆道胆道胆素原胆素原胆素原胆素原肾肾脏脏胆素原胆素原 尿中尿中胆素胆素胆红素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血液血液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特征:a、血中直接、间接胆红素均(+)b、尿:直接

35、胆红素(+)c、跟重氮试剂呈现直接、间接反应双阳性。d、无法判断尿胆素原浓度改变。肝细胞性黄疸(jaundice)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素升高所致。(三)阻塞性黄疸(三)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肝后性黄疸)网状内皮系统网状内皮系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血红素 胆红素胆红素Y蛋白蛋白Y蛋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葡糖葡糖醛酸醛酸Liver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肠肠道道粪中粪中胆素胆素门静脉门静脉

36、胆道胆道胆素原胆素原胆素原胆素原肾肾脏脏胆素原胆素原 尿中尿中胆素胆素胆红素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Blood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特征:a、血中结合胆红素(返流)。b、尿中直接胆红素(+)。c、粪:颜色浅,或陶土色。d、尿胆素原 尿胆素阻塞性黄疸(jaundice)各种黄疸时血、尿、粪中某些指标的改变各种黄疸时血、尿、粪中某些指标的改变指指标标正正常常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总量总量 1mg/dl 1mg/dl 1mg/dl 1mg/dl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0 0.8mg/dl

37、 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 1mg/dl 尿三胆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尿胆素原少量少量 不一定不一定 尿胆素尿胆素少量少量 不一定不一定 粪便颜色粪便颜色正常正常深深变浅或正常变浅或正常完全阻塞时陶土色完全阻塞时陶土色黄疸(jaundice)第六节 药物代谢v定义: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历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v药物吸收血液血液肝脏肝脏肾脏肾脏肠道肠道排泄排泄随粪便排出随粪便排出靶组织发挥药理作用靶组织发挥药理作用随尿液排泄随尿液排泄分布分布分布分布分布大部分v一、药物吸收: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v给药方式:腹腔吸入舌下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经皮给药v二

38、、药物分布 是指药物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向各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是指药物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向各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v三、药物转化 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本质上属于生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本质上属于生物转化。物转化。1.转化意义转化意义:其意义在于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理活性。:其意义在于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理活性。2.转化部位转化部位:肝脏、肠、肾、肺、皮肤。:肝脏、肠、肾、肺、皮肤。3.转化机制转化机制:v有些药物只进行第一相反应有些药物只进行第一相反应v有些药物先进行第一相反应,再进行第二相反应。有些药物先进行第一相反应,再进行第二相反应。v还有的药物直接进行第二相

39、反应。还有的药物直接进行第二相反应。4.转化影响因素:转化影响因素:v四、药物排泄 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代谢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代谢的最后环节。肾脏是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其次的最后环节。肾脏是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其次是肠道,少量脂溶性未解离状态药物随汗液、唾液、是肠道,少量脂溶性未解离状态药物随汗液、唾液、泪液、乳汁排泄。泪液、乳汁排泄。第十九章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概 述v体液:指由体内水及溶解于水中的无机体液:指由体内水及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组成的,广泛分布于细胞内盐和有机物组成的,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外的液体。外的液体。v电解质:体液中以离子状态

40、存在的无机电解质:体液中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无机盐、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主要盐、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主要是无机盐。是无机盐。v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与体内水、电解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与体内水、电解质的含量、分布、组成保持相对稳定密质的含量、分布、组成保持相对稳定密切相关。切相关。第一节第一节 体液的含量和分布体液的含量和分布体液体液:成人约占体重成人约占体重60%60%体液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40%)(40%)细胞外液细胞外液(20%)(20%)血浆血浆(5%)(5%)细胞间液细胞间液(15%)(15%)一、人体水的含量和分布一、人体水的含量和分布v体液含量及分布体液含量及分布 因年龄

41、、性别、胖瘦情因年龄、性别、胖瘦情况而异。况而异。l 婴幼儿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能力较差,婴幼儿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能力较差,易发生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易发生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一)体液电解质的含量(一)体液电解质的含量主要有主要有K+、Na+、Ca2+、Mg2+、Cl-、HCO3-、和和 Pr-等组成的盐类等组成的盐类。二二、体液的电解质含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含量和分布表表19-1 19-1 体液电解质浓度(体液电解质浓度(mEq/LmEq/L)电解质电解质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细胞间液细胞间液血浆血浆电解质电解质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细胞间液细胞间液血浆血浆Na+K+游离Ca2+总Ca2+游离Mg2

42、+总Mg2+总浓度HCO3-Cl-游离磷酸氢根SO42-有机酸蛋白质总浓度151451411027341504.54.5181141030.00012.42.41002224.821.11.2261.81931531522117663216193153153(二二)体液电解质分布的特点体液电解质分布的特点1.以mEq/L(毫克当量浓度)表示时,各种体液阴、阳离子总量相等,呈电中性。4血浆蛋白质(6080g)含量远大于组织间液(0.510g)2.细胞内液主要阳、阴离子为K+、HPO42-细胞外液主要阳、阴离子为Na+、Cl-、HCO3-3.各种体液渗透压基本相等,用(mOsm/L)表示。其作用:

43、利于血浆与组织间液间水的交换其作用:利于血浆与组织间液间水的交换,维持血量。维持血量。第二节第二节 体液的生理功能体液的生理功能v 构成组织重要成分构成组织重要成分v 调节和维持体温恒定调节和维持体温恒定v 参与物质代谢和运输养料参与物质代谢和运输养料v 润滑作用润滑作用一、水的生理功能一、水的生理功能 1.构成人体组织与体液的成分构成人体组织与体液的成分2.2.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与渗透压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与渗透压3.3.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神经肌肉应激性神经肌肉应激性 NaNa+K K+OHOH-CaCa2+2+MgMg2+2+H H+心肌应激性心肌应激性 NaNa+Ca

44、Ca2+2+OHOH-K K+MgMg2+2+H H+二、无机盐的生理功能二、无机盐的生理功能4.4.维持酶的活性维持酶的活性5.5.参与组成体内有特殊功能的化合物参与组成体内有特殊功能的化合物第 三 节 水 钠 代 谢一、水摄入一、水摄入1.1.饮水:饮水:成人一般约成人一般约100010001300ml/d1300ml/d2.2.食物水:食物水:成人约成人约700900ml/d700900ml/d3.3.代谢水(内生水):代谢水(内生水):成人约成人约300ml/d300ml/d二、水的排出二、水的排出1.1.肺排水:肺排水:成人一般约成人一般约350350400ml/d400ml/d3.

45、3.消化道排水:消化道排水:随粪便排出约随粪便排出约150ml/d150ml/d2.皮肤排水:非显性出汗:成人约非显性出汗:成人约500ml/d500ml/d显性出汗:因环境温度、湿度及显性出汗:因环境温度、湿度及活活 动强度而不同动强度而不同4.4.肾排水:肾排水:成人一般约成人一般约100010001500ml/d1500ml/d肾排水目的有二肾排水目的有二:正常成人每日进出水量:正常成人每日进出水量:2500ml/d排代谢废物:成人每天约产生的代谢废物排代谢废物:成人每天约产生的代谢废物 35g35g,约需,约需500mL500mL尿液溶解,尿液溶解,故正常成人最低尿量为故正常成人最低尿

46、量为500ml/d500ml/d 少于少于100ml/d100ml/d称为无尿。称为无尿。排多余的水:此量通常为多饮多排排多余的水:此量通常为多饮多排体液治疗原则体液治疗原则 临床上对于不能进水的病人,每天应补临床上对于不能进水的病人,每天应补给给200020002500ml2500ml的水量,以满足机体的需要。的水量,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但是如果患者由于心脏和肾脏功能障碍或其但是如果患者由于心脏和肾脏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如此大的体液量,可适当减他原因不能耐受如此大的体液量,可适当减少水量,以保证每天最低排出量约少水量,以保证每天最低排出量约1500ml.1500ml.将将此作为此作为最低

47、需水量最低需水量。主要来自食盐,由胃肠道吸收主要来自食盐,由胃肠道吸收。尿、汗、粪尿、汗、粪90%90%的的NaNa+从肾排出从肾排出三、钠的摄入和排出三、钠的摄入和排出四、水钠平衡四、水钠平衡 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 细胞内液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细胞内液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一)体液交换(一)体液交换 交换部位:毛细血管交换部位:毛细血管1.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组织液组织液毛细血管毛细血管4.532.931.602.93静脉端静脉端动脉端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

48、毛细血管血压血浆有效胶体渗透压血浆有效胶体渗透压v水肿(水肿(edemaedema):过多体液在组织间隙或者体腔中):过多体液在组织间隙或者体腔中积聚。积聚。v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比较高比较高,使细胞间液回流障碍发生水肿使细胞间液回流障碍发生水肿,叫做叫做心源性心源性水肿(水肿(cardiac edemacardiac edema).v慢性肾炎患者慢性肾炎患者,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从尿中从尿中丢失大量的清蛋白丢失大量的清蛋白,或者严重的肝病导致清蛋白合或者严重的肝病导致清蛋白合成减少使血浆胶体渗透

49、压降低成减少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细胞间液回流导致细胞间液回流减少引起水肿减少引起水肿,叫叫肾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renal edema)renal edema)或者或者肝性水肿肝性水肿(hepatic edema)hepatic edema)2.细胞内液与细胞间液之间的交换细胞内液与细胞间液之间的交换 交换部位:细胞膜交换部位:细胞膜 细胞内液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细胞内液与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H2OH2OK+K+Pr、Ca2+、Mg2+Pr、Ca2+、Mg2+CO2HCO3-Cl-O2CO2HCO3-Cl-O2氨基酸氨基酸尿素尿素葡萄糖葡萄糖氨基酸氨基酸尿素尿素葡萄糖葡萄糖Na+Na+钠泵

50、钠泵“水向高处流”(二)水钠平衡的调节(二)水钠平衡的调节高盐饮食、机体失水高盐饮食、机体失水(1%(1%2%)2%)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丘脑下部渗透压感受器丘脑下部渗透压感受器口渴口渴饮水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2.2.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ADH)-9(ADH)-9肽激素肽激素 下丘脑视上核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室旁核神经垂体神经垂体肾脏肾脏ADH的主要作用的主要作用 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尿量,维持体液渗透压相对稳定低尿量,维持体液渗透压相对稳定作用机制作用机制ADH +上皮细胞表上皮细

51、胞表面受体面受体ACATPcAMP膜蛋白膜蛋白磷酸化磷酸化水通道水通道开放开放+3.3.醛固酮(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盐皮质激素)分泌分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作用作用:促进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排K K+和和H H+、排排K K+、排、排H H+,增加血增加血容量容量(排钾保钠排钾保钠)总的作用总的作用:4.4.心钠素心钠素(ANF(ANF,又称心房肽,又称心房肽)合成和分泌:合成和分泌:心房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形式:形式:-ANF、-ANF、-ANF作用部位:作用部位: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抑制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抑制肾远曲小

52、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抑制重吸收,同时抑制ADH和醛固酮和醛固酮的作用,是最强的利尿、利钠剂的作用,是最强的利尿、利钠剂激素激素释放释放作用部位作用部位功功 能能ADH 醛固酮醛固酮心钠素心钠素垂体垂体 远曲小管远曲小管 集合管集合管重吸收水重吸收水维持水平衡维持水平衡肾上腺肾上腺皮质球皮质球状带状带 远曲小管远曲小管保钠排钾保钠排钾,维持维持电解质平衡电解质平衡心房细胞心房细胞远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集合管重吸收钠重吸收钠 抗醛固酮抗醛固酮 抗抗ADH总总 结结v脱水脱水(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v水过多水过多(水中毒、盐中毒、水肿)(水中毒、盐中毒、水肿)六、

53、水钠平衡紊乱六、水钠平衡紊乱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1.1.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v 失盐失盐 失水失水v 血浆血浆Na+失水失水水移入水移入 细胞细胞ECF渗渗 透压透压 ECF量量 组织液组织液 血容量血容量 脉速、脉速、BP、四肢厥冷、四肢厥冷ADH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 醛固酮醛固酮尿少、氮质血症尿少、氮质血症尿尿Na+脑细胞脑细胞 肿胀肿胀 昏迷昏迷嗜睡嗜睡 ADH 肾重吸肾重吸 收水收水 大量低渗尿大量低渗尿(早期)(早期)功能变化及症状功能变化及症状脱水征:脱水征:因组织间液量减少,临床因组织间液量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下陷,婴上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下陷,婴幼儿

54、囟门凹陷等体征。幼儿囟门凹陷等体征。治疗原则治疗原则v轻、中度补生理盐水以补充血量轻、中度补生理盐水以补充血量 (机体排水量大于排机体排水量大于排NaNa+量量)v重度补少量高渗盐水重度补少量高渗盐水 (减轻细胞水肿减轻细胞水肿)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2.2.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v 失水失水失盐失盐v 血浆血浆Na+150 mmol/L v 细胞外液高渗状态细胞外液高渗状态(1)(1)入量不足入量不足(2)(2)丢失过多丢失过多v 水源断绝水源断绝v 丧失口渴感丧失口渴感v 进食困难进食困难 v大量大量出汗出汗v尿崩症和渗透性利尿尿崩症和渗透性利尿v呼吸道蒸发呼吸道蒸发 失水失水失

55、失NaNa+渴中枢渴中枢口渴口渴 尿中有尿中有Nacl尿密度增加尿密度增加皮肤蒸发皮肤蒸发脱水热脱水热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分泌ECF渗透压渗透压 功能变化及症状功能变化及症状细胞内脱水细胞内脱水 CNSCNS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幻觉幻觉,躁动躁动 ADH 肾重吸收水肾重吸收水氮质血症氮质血症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v 及时补水及时补水v 适当补钠适当补钠1.1.概念概念3.3.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v 失盐失盐 失水失水v 血浆血浆Na+130150 mmol/Lv渗透压基本不变渗透压基本不变混合性脱水混合性脱水2.2.原因原因 丢失丢失v 轻度腹泻轻度腹泻,呕吐呕吐v 出血出血v 胃肠引流胃肠引流v 低渗或

56、者高渗患者补液不慎低渗或者高渗患者补液不慎功能变化及症状功能变化及症状v虽然丢失的是等渗液,但是由于肺和皮肤不断损失低渗液,失水失盐,出现口渴,尿少等高渗性脱水的症状.v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差别不大,细胞内液不能进入细胞外液,不能及时补充细胞外液的丢失造成血容量减少,出现和低渗性脱水相类似的外周循环衰竭的症状.治疗原则治疗原则补水量多于补补水量多于补NaNa+量,改善外周循环量,改善外周循环如有酸碱平衡失调如有酸碱平衡失调,要矫正要矫正等渗性等渗性脱水脱水失水失水=失盐(血失盐(血清钠清钠130150mmol/L)体液渗透压不变体液渗透压不变 不太严不太严重的消化不重的消化不良,短时期良,短时期的

57、腹泻、呕的腹泻、呕吐等吐等口渴、尿少,皮肤弹性下降、血口渴、尿少,皮肤弹性下降、血压压,严重时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严重时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症状。补水又补盐补水又补盐特特 点点原原 因因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治疗原则治疗原则高渗性高渗性脱水脱水失水失盐失水失盐(血清钠(血清钠150mmol/L)体液渗透压体液渗透压1.进水量不足进水量不足2.排水量过多排水量过多轻者口渴、少尿;重者烦渴、轻者口渴、少尿;重者烦渴、无尿;氮质血症、小儿可出现无尿;氮质血症、小儿可出现脱水热脱水热补水或低渗补水或低渗溶液溶液低渗性低渗性脱水脱水失水失盐失水失盐(血清钠(血清钠130mmol/L)体液渗透压体液渗透压

58、 任何原因任何原因引起的体液引起的体液丢失,只补丢失,只补充水,忽视充水,忽视钠的补充钠的补充无口渴感,皮肤弹性下降,少无口渴感,皮肤弹性下降,少尿;血容量尿;血容量,血压,血压,心率快,心率快,四肢厥冷;严重脑细胞水肿四肢厥冷;严重脑细胞水肿,出出现抽搐、昏迷现抽搐、昏迷神经症状,氮神经症状,氮质血症质血症口服或静脉口服或静脉注射注射5%葡萄葡萄糖生理盐水糖生理盐水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第四节第四节 钾代谢钾代谢保持血浆保持血浆KK+恒定具有重要意义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在细胞内液主要在细胞内液(98%)(98%)血浆血浆KK+:3.53.55.5mmol/L5.5mmol/L血血KK+3

59、.5mmol/L-5.5mmol/L-5.5mmol/L-高血钾高血钾以体重以体重60Kg60Kg的人为例,的人为例,含含K K+约约 120g120g一、摄入和排出一、摄入和排出正常成人需钾正常成人需钾2 24g/4g/日日,正常膳食可满足正常膳食可满足经肠道吸收的经肠道吸收的K K全部经由尿排出全部经由尿排出多吃多排多吃多排,少吃少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不吃也排二、钾平衡v通过细胞膜通过细胞膜Na+,K+-ATP酶改变钾在细胞内外的分酶改变钾在细胞内外的分布。布。v通过细胞内外通过细胞内外H+-K+交换影响钾在细胞内外的分布。交换影响钾在细胞内外的分布。v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跨膜电位改变影响钾

60、。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跨膜电位改变影响钾。v通过控制醛固酮分泌及远端小管流速调节钾排泄。通过控制醛固酮分泌及远端小管流速调节钾排泄。v通过结肠排钾及出汗排钾通过结肠排钾及出汗排钾。物质代谢影响钾平衡物质代谢影响钾平衡合成合成1g糖原糖原,0.15mmol K+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合成合成1g蛋白质蛋白质,0.45mmol K+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糖原或蛋白质分解糖原或蛋白质分解,则有同样量则有同样量K+出胞外出胞外临床上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治疗高血钾临床上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治疗高血钾酸中毒常伴高血钾酸中毒常伴高血钾,碱中毒常伴低血钾碱中毒常伴低血钾K+H+H+酸中毒酸中毒(acidosis)H+血

61、血K+K+H+H+H+K+血血K+K+H+三、钾平衡紊乱三、钾平衡紊乱原因原因应激性改变应激性改变治疗原则治疗原则神经肌肉神经肌肉心肌心肌低血钾低血钾(血清钾(血清钾3.5mmol/L)1.摄入不足摄入不足2.丢失过多丢失过多3.分布异常分布异常4.代碱中毒代碱中毒全身软弱无全身软弱无力,腹胀力,腹胀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心率失常,心率失常,心脏停跳在心脏停跳在收缩期收缩期轻度可从食物补钾,静脉补钾一轻度可从食物补钾,静脉补钾一定要见尿。定要见尿。高血钾高血钾(血清钾(血清钾5.5mmol/L)1.摄入过多摄入过多2.排泄异常排泄异常3.分布异常分布异常4.酸中毒酸中毒全身极度疲全身极度疲乏,肢

62、体湿乏,肢体湿冷,肌肉酸冷,肌肉酸痛,嗜睡,痛,嗜睡,面色苍白,面色苍白,骨骼肌麻痹骨骼肌麻痹 心率缓慢、心率缓慢、不齐不齐限制钾的摄入,注射胰岛素和限制钾的摄入,注射胰岛素和25%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使血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使血钾进入细胞内。注射乳酸纳、葡钾进入细胞内。注射乳酸纳、葡萄糖酸钙,提高血钠、血钙含量,萄糖酸钙,提高血钠、血钙含量,拮抗拮抗K离子对心肌的抑制作用。离子对心肌的抑制作用。第五节、钙磷代谢第五节、钙磷代谢一一.含量含量 钙钙 2%7002%7001400g 1400g 磷磷 0.8%0.8%1.2%4001.2%400800g800g(占成人体重占成人体重)钙、磷是人体

63、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钙、磷是人体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磷磷骨、牙:骨、牙:85%体液、软组织:体液、软组织:15%钙钙羟基磷灰石结晶羟基磷灰石结晶无定形磷酸钙沉淀无定形磷酸钙沉淀体液钙体液钙不扩散钙不扩散钙:与蛋白质结合与蛋白质结合可扩散钙可扩散钙骨、牙骨、牙(99%)(99%)二、分布二、分布游离钙游离钙(Ca2+)难离解化合物难离解化合物磷磷 钙钙三、钙磷的生理功能三、钙磷的生理功能1.1.构成骨和牙的主要成分,起构成骨和牙的主要成分,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支持和保护作用2.2.第二信使作用第二信使作用5.5.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1.1.参与成骨参与成骨2.2.参与核苷酸和核酸的组

64、成参与核苷酸和核酸的组成3.3.参与体内能量生成、储存和利参与体内能量生成、储存和利用用4.4.磷酸根参与绝大多数代谢过程磷酸根参与绝大多数代谢过程5.5.构成体内缓冲体系构成体内缓冲体系生生 理理 功功 能能3.3.参与血液凝固参与血液凝固4.4.增强心肌的收缩,与增强心肌的收缩,与K+K+相拮抗相拮抗6.6.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7.是很多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是很多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吸收吸收四、钙磷的摄入与排出四、钙磷的摄入与排出 食物食物钙钙 磷磷肠道肠道血管血管骨骼骨骼成成 骨骨溶骨溶骨肾肾粪便粪便 排泄排泄重吸收重吸收60%80%磷磷20%钙钙尿

65、尿排泄排泄80%钙钙20%20%40%40%磷磷钙钙小肠小肠钙钙磷磷空肠空肠磷磷钙、磷吸收的影响因素钙、磷吸收的影响因素 :钙钙1,25-(OH)1,25-(OH)2 2D D3 3(主要主要):促进肠对钙磷的吸收促进肠对钙磷的吸收酸性条件:酸性条件:利于吸收利于吸收(钙盐溶解度增加钙盐溶解度增加)年龄年龄:成负相关成负相关食物:草酸、磷酸等食物:草酸、磷酸等与钙结合成不溶性钙盐,与钙结合成不溶性钙盐,阻碍钙的吸收阻碍钙的吸收与与血液中钙磷比例血液中钙磷比例有关有关磷磷酸性条件酸性条件利于吸收利于吸收钙、镁、铁等离子钙、镁、铁等离子过多时,易与磷酸根结合成过多时,易与磷酸根结合成不溶性盐影响吸

66、收不溶性盐影响吸收1,25-(OH)1,25-(OH)2 2D D3 3五、血钙和血磷五、血钙和血磷血钙血钙(指血浆钙指血浆钙)离子钙离子钙小分子结合钙小分子结合钙10%10%45%45%蛋白结合钙蛋白结合钙(45%)(45%)可扩散钙可扩散钙不扩散钙不扩散钙 2.252.252.75mmol/L 2.75mmol/L CaCa2+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 血浆蛋白结合钙血浆蛋白结合钙PHPHPHPH当血当血CaCa2+2+0.875mmol/L0.875mmol/L时时,发生手足搐搦发生手足搐搦正常时浓度恒定正常时浓度恒定 血磷血磷1.1.定义定义:血浆中的血浆中的无机磷酸盐无机磷酸盐中所含的磷中所含的磷v 血钙和血磷浓度相互影响,两者呈反向变化血钙和血磷浓度相互影响,两者呈反向变化血钙血钙血磷血磷;血钙血钙血磷血磷v 正常人钙磷浓度正常人钙磷浓度(mmol/L)(mmol/L)乘积为乘积为2.52.53.53.5乘积乘积2.52.5,骨盐溶解,骨盐溶解2.2.浓度:正常成人血磷浓度:正常成人血磷:1.1 1.11.3mmol/L1.3mmol/L乘积乘积3.53.5,钙磷以骨盐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