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项目企划书(参考模板)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9613050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131.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项目企划书(参考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项目企划书(参考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项目企划书(参考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资源描述:

《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项目企划书(参考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项目企划书(参考模板)(1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泓域咨询/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项目企划书报告说明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目录第一章 项目总论5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5二、 项目承办单位5三、 项目建设选址5四、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5五、 资金筹措方案6六、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6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7八、 项目综合评价7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7第二章 市场营销分析9一、 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9二、 建立普惠性托育体系的重要性12三、 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13四、 打造高质量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16五、 养老行业发展特点17六、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9七、 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22八

2、、 建立普惠性托育体系的重要性26九、 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7十、 打造高质量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30十一、 制订计划和实施、控制营销活动31十二、 养老行业发展特点32十三、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4十四、 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38十五、 大数据与互联网营销41十六、 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作用55十七、 市场导向组织创新57十八、 以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的观念60第三章 公司治理63一、 股东权利及股东(大)会形式63二、 信息与沟通的作用67三、 董事会模式69四、 管理层的责任74五、 董事长及其职责76六、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79第四章 运营模式8

3、3一、 公司经营宗旨83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83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84四、 财务会计制度87第五章 人力资源91一、 企业劳动协作91二、 组织岗位劳动安全教育93三、 基于不同维度的绩效考评指标设计95四、 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98五、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101六、 培训教学设计程序与形成方案102七、 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107第六章 经济效益109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0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2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4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16四、 偿债能力分析116借款

4、还本付息计划表117五、 经济评价结论118第七章 财务管理方案119一、 现金的日常管理119二、 财务管理的内容123三、 资本成本126四、 短期融资的概念和特征135五、 短期融资的分类136六、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138七、 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145第八章 投资方案147一、 建设投资估算147建设投资估算表148二、 建设期利息148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49三、 流动资金150流动资金估算表150四、 项目总投资151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51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5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52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

5、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第一章 项目总论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产品和服务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x有限公司(二)项目联系人郑xx三、 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6208.29万元,其中:建设投

6、资3413.4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4.98%;建设期利息41.2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6%;流动资金2753.6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4.35%。(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3413.40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2739.21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76.81万元,预备费97.38万元。五、 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6208.29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1683.16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六、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234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1824

7、3.78万元。3、净利润(NP):3781.13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4.15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48.29%。3、财务净现值:10236.79万元。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八、 项目综合评价经分析,本期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及投产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因此,项目投资建设各项评价均可行。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成本,制定好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及项目运营期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加强产品生产的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充足,

8、同时保证各产业链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控制产品的次品率,赢得市场和打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局面。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6208.291.1建设投资万元3413.401.1.1工程费用万元2739.211.1.2其他费用万元576.811.1.3预备费万元97.381.2建设期利息万元41.241.3流动资金万元2753.652资金筹措万元6208.292.1自筹资金万元4525.132.2银行贷款万元1683.163营业收入万元234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8243.785利润总额万元5041.516净利润万元3781.137所得税万元1260.388增值税

9、万元955.929税金及附加万元114.7110纳税总额万元2331.0111盈亏平衡点万元7441.45产值12回收期年4.1513内部收益率48.29%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10236.79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分析一、 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首先,增供给。一是变观念。鉴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家庭依旧是婴幼儿照护的主体,但一旦家庭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供给。换言之,婴幼儿养育不是家庭的专职,而应是家庭、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责:除家庭提供的非正式照护外,还需要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正式照料予以足够的补充。二是建体系。尽快形成以家庭为中心,市场扩面和社会补充的一体三翼的

10、托育服务体系格局,尽快出台并不断完善针对家庭托育点管理的规章制度,将这类普遍存在却被忽视的服务模式纳入到托育服务体系中,真正将托育服务扎根于社区,为家庭提供更便捷可及的服务。完善社会化托育服务必须注重托育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既要重建优质的公立托育服务体系,发挥引领示范和保障兜底作用,更要发挥多种性质、多种类型的市场化服务机构的扩面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以自营或联营的方式,积极承担企业员工的部分托育服务职能,针对婴幼儿的年龄提供相应的、多元化的服务。要重视隔代照料在婴幼儿养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将隔代照料纳入托育服务体系的可能性,对隔代照料者提供经济补偿与健康和育儿喘息服务。三是促落实。应加

11、强相关部门对托育服务的经费投入和兜底责任,有效贯彻政策引导,普惠优先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尽快落实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托育服务提出的指标要求,将每千人托育床位从18个提升到2025年的45个。其次,调结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除了增量外,还应关注结构的契合性。一是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要真正有效地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满足家庭的托育服务需求,尤其是对公办托育服务的需求,就必须保证托育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尽可能扩大公立托育服务的覆盖面;此外,可采取公建民营等模式,通过加强对服务机构各方面的监管,使之尽可能达到公办机构的标准。二是提供多元互补的服

12、务,在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场域、服务模式上,尽可能满足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时间上,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全日制、半日制、临时托管、喘息服务、课后托管等时间灵活的服务模式。基于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状况来安排内容适宜的育儿服务,推动托育服务内容和管理的精准化,既不可揠苗助长,也不可一刀切地仅为孩子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护,应以保为主、保中寓教、教中有保、保教融合。在服务场域上,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一体化的育儿服务体系。社区既是各类性质托育机构的主要落脚点,也可以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鼓励社区与单位(尤其是社区)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托育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托育驿站,充分发挥社区在托

13、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有需求的家庭可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在服务种类上,同样应大力发挥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作用,以满足家庭诉求为出发点,提供常规化、嵌入式、菜单式的家庭育儿指导与喘息服务,为在家养育的婴幼儿提供诸如喂食、洗浴、智力开发等照料服务,为家长提供科学、合理、契合婴幼儿生理发育特征的家庭教育课程。最后,保质量。质量为先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托育服务赢得社会信任与家庭支持的基础前提。服务体系的建构与良好的服务运营,必须要有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人财物保障体系等配套支持体系的保驾护航。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出台如儿童养育法等相关的法

14、律法规,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推动托育服务走向安全化、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监管:强化政策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重视托育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撑,做好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建设。特别要注重加强托育服务全过程监管,明确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管理,完善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明确准入标准和准入机制,改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健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机构的主体责任,设立照护服务和安全保卫的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强化日常巡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发

15、挥新闻媒体和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尤其是婴幼儿家长的监督作用。三是保障人财物供给: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正规教育体制,建立托育服务实训基地,培养专业化人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托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激励机制,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供给。完善各项财政补贴制度,建立体系完备的财政激励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托育行业;出台家庭经济扶持计划,提升家庭的养育能力,保障财物稳定供给,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统筹托育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强用地制度保障,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小区建设时严格落实托育设施的配套落地,解决好物往哪里安的

16、问题。二、 建立普惠性托育体系的重要性重建新时代托育服务体系,应针对当前托育服务存在的问题,以满足广大家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降低养育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缓解生育主体(尤其是女性)工作责任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张力、提高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为落脚点,以推动托育服务量的供给、结构的适配和质的保障为着眼点,抓好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持措施,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一方面,普惠性托育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养育负担,提高市民的生育意愿。与市场上每月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托育服务收费相比,普惠性托育服务收费相对较低,能够为大部分市民所接受,可以减

17、轻婴幼儿家庭养育负担,从而使更多的家庭愿意生育。另一方面,普惠性托育服务可以将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家庭育儿照顾中解放出来,提高劳动参与率,缓解劳动力压力。德国和日本是普惠性托育服务做得比较好的两个国家,女性就业已经成为日本解决劳动力不足、应对少子化危机的重要手段。三、 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一)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充分考虑城乡差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中国托育服务发展的地区性差异明显,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别较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下,家庭对服务的需求也不同,因地制宜构建适合当地特点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有利于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托育服务载体也应该

18、是多元化的,不能只由机构提供托育服务,社区型托育服务和家庭式托育服务由于其便利性、灵活性、价格亲民以及更具人文关怀而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因此,建议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过程中,更加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二)完善家庭政策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增强家庭照护能力通过制定家庭政策来满足婴幼儿家庭的需求。家庭支持政策是社会向家庭提供的政策、资金和服务支持,为家庭育儿提供支持,建立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长效机制。应积极开展婴幼儿照护知识入户指导,普及科学喂养、营

19、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早期教育、家长课堂等服务和科普教育活动。支持优质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公益课程,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免费开放,依托居委会等基层力量提供科学育儿家庭指导服务,帮助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建立常态化指导监督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强化家庭监护婴幼儿的主体责任。借鉴西方经验,向家庭提供儿童照顾津贴,使父母在幼儿照顾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三)推动各项政策协同落实第一,尽快建立和完善托育机构监管的法律法规,推动托育机构监管工作规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内部的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不同,同一城区内部的新旧居住区之间的设施用地状况也存在不同特点,对各地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

20、要求,建议在包容机构设施差异性的前提下建立安全监管底线,统一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要求。托育服务行业中机构类型众多、条件差别大,通过有效监督,引导机构按照标准规范执业,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问题。应抓紧建立托育服务行业的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部门监管职能,将托育服务监管纳入卫生监督职责范围,赋予相应执法权,解决当前监管无法可依的情况,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第二,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构托育发展路径,进一步扩大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面,改善和优化托育机构类型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按照非营利原则投资托育事业。以托位数或实际在托时间,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并限定普惠性托育机构收费标准。应给予非营利性民办

21、托育机构在人员经费或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方面享有公共财政补贴的权利。针对部分托育机构的商业用水、用电、用气等,可考虑按照居民用水、用电价格执行。明确税收、金融等具体优惠政策,使政策执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提供托育服务,加强卫生健康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及互认机制。由于公办托育机构建设受到编制的严格限制,从目前看,通过幼儿园下沉做托育,实现托幼服务资源、场地共享、师资人员融通的托幼一体化是托育服务发展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模式。由于幼儿园已经有完备的资格,建议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时不必再做重复注册,只要有教育部门审批证明就可以注册通过,当前在汕头、大连等城市已经实施此类政策,

22、对有效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编办、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备案登记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同性质托育机构在不同部门申报登记的有关要求。四、 打造高质量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一)加强多元化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一是加强街道和社区示范性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短期内可以在每个街道建设示范性普惠性托育机构,中长期在每个社区建设一家普惠性托育机构。二是在有条件的幼儿园探索设置托班,开展幼托一体化服务。深圳市幼儿园资源相对紧缺,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可以在学位相对宽松的幼儿园探索设立托班,在条件允许下逐步推广。三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

23、、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降低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方式多渠道增加供给,鼓励民营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增加普惠性托育机构供给。四是可以发展家庭式、社区式的小型托育机构,借鉴河北福嫂燕赵家政、北京民居园等方式,提供家庭小型化托育服务,就近开展全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服务。五是以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办托育事业。相关部门分担经济成本与责任风险,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商业楼宇、园区自行举办或联合办托,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二)提高幼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国外幼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比如丹麦的托育服务从业者必须接受3年高等专业教育,并持有社会教养员资格证书。瑞典

24、的托育服务从业者至少要有2年半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或至少1年的托育服务助教经历。而我国的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家政领域的保育员,专业人士相对较少,因此要大力提高幼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尽快建立03岁托育人员资格认证制度,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和考试使更多的人才投入托育事业。同时职业院校可以围绕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开设相关课程,把婴幼儿托育服务人员作为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纳入紧缺人口培养计划。五、 养老行业发展特点首先要科学认识养老产业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服务行业,养老行业具有一些典型特征:一是市场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商品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但由于就近就便的要求,养老服务市场有很强的区域属性,超

25、过一定的服务半径,服务成本大大提高、服务可得性大大降低。二是社会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属性,需要扶持政策,以拉动消费。由于老年人特别是孤寡、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维权能力弱,甚至没有维权的能力,养老服务的开展直接涉及家庭安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正因如此,养老市场又容易受到政策干预和人为因素影响,从而形成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三是投资属性。养老服务固定资产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但同时投资回报现金流稳定,受周期性影响小,一旦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和品牌效应,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由于利润率低,养老服务运营往往采取轻资产模式,缺乏融资抵押物,导致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融资贵。

26、四是人力资本属性。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人员工资和激励在成本中占有很高比重,养老服务脏、累、苦,受传统文化以及追求自由、享受等思想影响,没人愿意干、留不住人,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靠工资收入提高,还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要科学认识养老服务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一是养老服务谁来买单?除了老年人,很多时候是国家买单(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慈善买单(公益组织购买服务捐赠给需要的老年人)、亲属子女(义务赡养人)买单,这就使得养老消费的达成、消费者行为特征非常复杂。二是消费需求分级分类。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居住形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不同,享受国家福利待遇也不同,导致其消费行

27、为偏好不同,消费的异质性明显。三是交易过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老年人希望获得就近就便、整合式、一站式服务,对消费安全、心理需要构成功能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超过产品本身的直接功能,这就决定了消费行为本身是家庭安全、社会稳定的一部分。正是这些行业特点的客观存在,使得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事业是基础,没有事业,老年人基本权益无法保障。但同时,只有事业、没有产业,事业也不可能发展好。发展事业可以也需要运用市场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养老服务决不能完全产业化,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也要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六、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技术创新

28、的瓶颈智慧养老智能化水平偏低,一方面,与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相关的智能传感、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生理数据(血压、血糖、心电等)采集、以及健康数据分析处理等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开发仍然不足,各地区对于涉老信息的大数据采集、有效分析、充分整合、高效应用等信息化工作滞后于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种类少,供给能力仍有待提升。智能产品主要以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相关领域为主,多针对老年人康养照护与日常生活照料,只考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与生存问题,开发视角单一,服务内容基本停留在初级层面,而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的适老化、人性化设计不够,忽视该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导致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产品的

29、接收率低。因此,智慧养老产品在实现服务有效对接、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智慧养老模式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智慧养老还处于试行和探索阶段,行业标准、法律法规、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和监控、风险预防、评估评价、纠纷处理、信息互联互通等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空白或者起步阶段。智慧养老涉及平台运营商、服务供应商、医院、家庭等多个主体,但各参与主体之间在沟通、协调、合作、互动等方面都处于摸索和磨合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相关资源信息难以实现共享。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撑智慧养老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政策内容多为指导性的建议,缺少配套的执行标

30、准或执行规范以及实施细则,导致政策不易执行的问题。另外,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智慧养老行业较为混乱。同时,我国智慧养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各地制定的智慧养老标准和各项准则都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各类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和系统接口通信、数据格式等标准各不相同,不同的产品与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不管是智慧养老的系统开发、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智能养老设备的研发应用,由于涵盖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加剧了智慧养老行业的混乱,导致实践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适老化应用效果不稳定,社会资本参与适老投资建设不足,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适老化产品缺乏。(三)社会资本参与率低养老行业有其特

31、殊性,投资大且资本回收周期长,加之智慧养老产品本身研发成本和安装维护成本高,因此目前,智慧养老的推进多依赖于地方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率较低。第一,智慧养老服务投资大,研发成本高,资本回收周期长,风险高,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会瞄准老年市场,推出智能穿戴设备、家庭机器人等,同时对设备的技术维护、系统升级、后期的配套服务等要求较高,如果技术服务没跟上,企业将面临很大风险。第二,将福利服务责任与盈利目的捆绑,资本回报率低。我国养老产业有呈现市场化经营,但事实上仍然是公共服务性大于市场盈利性,导致过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干预私营企业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受到老年人经济承受

32、能力的限制,智慧社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的收费及服务价格相对较低,两者叠加造成资本回收期比较长。第三,行业标准及法律规范尚未建立,智慧养老市场的投资机制尚不清晰,资金投入受到制度不完善的影响,投资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进入。(四)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一方面是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是社区内部管理人员、志愿者和社会专职服务人员。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约30万人,受过专业训练者仅10万人。现有从业人员多数为40岁以上的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更不具备操作与适应智慧养老设施与设备

33、的专业技能。二是缺乏智慧养老专业从业人员。智慧养老属于新型养老模式,智慧养老融合了医疗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高。因此,除需要大批医疗护理、营养、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和管理人员外,还需要从事智慧养老产品设计、智慧养老技术开发与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与规划的高级人才。这样一来,具备医疗护理、心理健康、营养学等专业知识等专业养老服务人才本身就少,而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有老年照护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少,相对应的人才储备体系尚未建立,这就更加剧了人才的短缺程度。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养老的发展。七、 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首先,增供给。一是变观念。鉴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

34、家庭依旧是婴幼儿照护的主体,但一旦家庭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供给。换言之,婴幼儿养育不是家庭的专职,而应是家庭、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责:除家庭提供的非正式照护外,还需要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正式照料予以足够的补充。二是建体系。尽快形成以家庭为中心,市场扩面和社会补充的一体三翼的托育服务体系格局,尽快出台并不断完善针对家庭托育点管理的规章制度,将这类普遍存在却被忽视的服务模式纳入到托育服务体系中,真正将托育服务扎根于社区,为家庭提供更便捷可及的服务。完善社会化托育服务必须注重托育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既要重建优质的公立托育服务体系,发挥引领示范和保障兜底作用,更要发挥多种性质、多

35、种类型的市场化服务机构的扩面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以自营或联营的方式,积极承担企业员工的部分托育服务职能,针对婴幼儿的年龄提供相应的、多元化的服务。要重视隔代照料在婴幼儿养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将隔代照料纳入托育服务体系的可能性,对隔代照料者提供经济补偿与健康和育儿喘息服务。三是促落实。应加强相关部门对托育服务的经费投入和兜底责任,有效贯彻政策引导,普惠优先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尽快落实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托育服务提出的指标要求,将每千人托育床位从18个提升到2025年的45个。其次,调结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除了增量外,还应关注结构的契合性。一

36、是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要真正有效地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满足家庭的托育服务需求,尤其是对公办托育服务的需求,就必须保证托育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尽可能扩大公立托育服务的覆盖面;此外,可采取公建民营等模式,通过加强对服务机构各方面的监管,使之尽可能达到公办机构的标准。二是提供多元互补的服务,在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场域、服务模式上,尽可能满足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时间上,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全日制、半日制、临时托管、喘息服务、课后托管等时间灵活的服务模式。基于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状况来安排内容适宜的育儿服务,推动托育服务内容和管理的精准化,既不可揠苗助长,也不可一刀切地仅为

37、孩子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护,应以保为主、保中寓教、教中有保、保教融合。在服务场域上,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一体化的育儿服务体系。社区既是各类性质托育机构的主要落脚点,也可以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鼓励社区与单位(尤其是社区)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托育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托育驿站,充分发挥社区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有需求的家庭可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在服务种类上,同样应大力发挥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作用,以满足家庭诉求为出发点,提供常规化、嵌入式、菜单式的家庭育儿指导与喘息服务,为在家养育的婴幼儿提供诸如喂食、洗浴、智力开发等照料服务,为家长提供科学、

38、合理、契合婴幼儿生理发育特征的家庭教育课程。最后,保质量。质量为先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托育服务赢得社会信任与家庭支持的基础前提。服务体系的建构与良好的服务运营,必须要有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人财物保障体系等配套支持体系的保驾护航。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出台如儿童养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推动托育服务走向安全化、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监管:强化政策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重视托育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撑,做好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建设。特别要注重加强托育服务全过程监管,明确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管理,完善

39、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明确准入标准和准入机制,改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健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机构的主体责任,设立照护服务和安全保卫的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强化日常巡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和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尤其是婴幼儿家长的监督作用。三是保障人财物供给: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正规教育体制,建立托育服务实训基地,培养专业化人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托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激励机制,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供给。完善

40、各项财政补贴制度,建立体系完备的财政激励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托育行业;出台家庭经济扶持计划,提升家庭的养育能力,保障财物稳定供给,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统筹托育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强用地制度保障,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小区建设时严格落实托育设施的配套落地,解决好物往哪里安的问题。八、 建立普惠性托育体系的重要性重建新时代托育服务体系,应针对当前托育服务存在的问题,以满足广大家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降低养育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缓解生育主体(尤其是女性)工作责任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张力、提高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为落脚点,以推动托育服务量的供给、结构的适配和质的保障为着眼点,抓好托育服

41、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持措施,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一方面,普惠性托育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养育负担,提高市民的生育意愿。与市场上每月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托育服务收费相比,普惠性托育服务收费相对较低,能够为大部分市民所接受,可以减轻婴幼儿家庭养育负担,从而使更多的家庭愿意生育。另一方面,普惠性托育服务可以将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家庭育儿照顾中解放出来,提高劳动参与率,缓解劳动力压力。德国和日本是普惠性托育服务做得比较好的两个国家,女性就业已经成为日本解决劳动力不足、应对少子化危机的重要手段。九、 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一

4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充分考虑城乡差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中国托育服务发展的地区性差异明显,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别较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下,家庭对服务的需求也不同,因地制宜构建适合当地特点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有利于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托育服务载体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只由机构提供托育服务,社区型托育服务和家庭式托育服务由于其便利性、灵活性、价格亲民以及更具人文关怀而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因此,建议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过程中,更加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提供普惠托育

43、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二)完善家庭政策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增强家庭照护能力通过制定家庭政策来满足婴幼儿家庭的需求。家庭支持政策是社会向家庭提供的政策、资金和服务支持,为家庭育儿提供支持,建立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长效机制。应积极开展婴幼儿照护知识入户指导,普及科学喂养、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早期教育、家长课堂等服务和科普教育活动。支持优质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公益课程,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免费开放,依托居委会等基层力量提供科学育儿家庭指导服务,帮助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建立常态化指导监督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强化家庭监护婴幼儿的主体责任。借鉴西方经验,向家庭提供儿童照顾津贴,使父

44、母在幼儿照顾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三)推动各项政策协同落实第一,尽快建立和完善托育机构监管的法律法规,推动托育机构监管工作规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内部的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不同,同一城区内部的新旧居住区之间的设施用地状况也存在不同特点,对各地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在包容机构设施差异性的前提下建立安全监管底线,统一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要求。托育服务行业中机构类型众多、条件差别大,通过有效监督,引导机构按照标准规范执业,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问题。应抓紧建立托育服务行业的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部门监管职能,将托育服务监管纳入卫生监督职责范围,赋予相应执法权,解

45、决当前监管无法可依的情况,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第二,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构托育发展路径,进一步扩大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面,改善和优化托育机构类型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按照非营利原则投资托育事业。以托位数或实际在托时间,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并限定普惠性托育机构收费标准。应给予非营利性民办托育机构在人员经费或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方面享有公共财政补贴的权利。针对部分托育机构的商业用水、用电、用气等,可考虑按照居民用水、用电价格执行。明确税收、金融等具体优惠政策,使政策执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提供托育服务,加强卫生健康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及互认机制。由于公办托育机构建

46、设受到编制的严格限制,从目前看,通过幼儿园下沉做托育,实现托幼服务资源、场地共享、师资人员融通的托幼一体化是托育服务发展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模式。由于幼儿园已经有完备的资格,建议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时不必再做重复注册,只要有教育部门审批证明就可以注册通过,当前在汕头、大连等城市已经实施此类政策,对有效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编办、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备案登记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同性质托育机构在不同部门申报登记的有关要求。十、 打造高质量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一)加强多元化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一是加强街道和社区示范性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短期内可以在

47、每个街道建设示范性普惠性托育机构,中长期在每个社区建设一家普惠性托育机构。二是在有条件的幼儿园探索设置托班,开展幼托一体化服务。深圳市幼儿园资源相对紧缺,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可以在学位相对宽松的幼儿园探索设立托班,在条件允许下逐步推广。三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降低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方式多渠道增加供给,鼓励民营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增加普惠性托育机构供给。四是可以发展家庭式、社区式的小型托育机构,借鉴河北福嫂燕赵家政、北京民居园等方式,提供家庭小型化托育服务,就近开展全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服务。五是以

48、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办托育事业。相关部门分担经济成本与责任风险,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商业楼宇、园区自行举办或联合办托,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二)提高幼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国外幼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比如丹麦的托育服务从业者必须接受3年高等专业教育,并持有社会教养员资格证书。瑞典的托育服务从业者至少要有2年半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或至少1年的托育服务助教经历。而我国的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家政领域的保育员,专业人士相对较少,因此要大力提高幼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尽快建立03岁托育人员资格认证制度,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和考试使更多的人才投入托育事业。同时职业院校可以围绕03岁婴幼儿托育

49、服务开设相关课程,把婴幼儿托育服务人员作为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纳入紧缺人口培养计划。十一、 制订计划和实施、控制营销活动对目标市场、定位和营销组合的思考与决策,最后要形成营销计划,作为营销行动的依据。“营销计划”是一个统称,一般分为品牌营销计划,即关于单个品牌的营销计划;产品类别营销计划,关于一类产品、产品线的营销计划,已经完成、认可的品牌计划应纳入其中;新产品计划,在现有产品线增加新产品项目、进行开发和推广活动的营销计划;细分市场计划,面向特定细分市场、顾客群的营销计划;区域市场计划,面向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等的营销计划;客户计划,是针对特定的主要顾客的营销计划。这些不同层面的营销计划,相互之

50、间需要协调、整合。从时间跨度看,营销计划可分长期的战略性计划和年度营销计划。战略性计划要考虑哪些因素会成为今后驱动市场的力量,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境,企业希望在未来市场占有的地位及应采取的措施。它是一个基本框架,由年度营销计划使之具体化。必要时,企业需要每年对战略性计划进行审计和修订。制订营销计划之后,企业或战略业务单位需组织力量落实,并对营销进程进行控制,以保证达成预定的营销目标。十二、 养老行业发展特点首先要科学认识养老产业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服务行业,养老行业具有一些典型特征:一是市场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商品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但由于就近就便的要求,养老服务市场有很强的区域属性,超过一定的

51、服务半径,服务成本大大提高、服务可得性大大降低。二是社会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属性,需要扶持政策,以拉动消费。由于老年人特别是孤寡、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维权能力弱,甚至没有维权的能力,养老服务的开展直接涉及家庭安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正因如此,养老市场又容易受到政策干预和人为因素影响,从而形成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三是投资属性。养老服务固定资产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但同时投资回报现金流稳定,受周期性影响小,一旦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和品牌效应,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由于利润率低,养老服务运营往往采取轻资产模式,缺乏融资抵押物,导致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融资贵。四是人力

52、资本属性。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人员工资和激励在成本中占有很高比重,养老服务脏、累、苦,受传统文化以及追求自由、享受等思想影响,没人愿意干、留不住人,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靠工资收入提高,还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要科学认识养老服务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一是养老服务谁来买单?除了老年人,很多时候是国家买单(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慈善买单(公益组织购买服务捐赠给需要的老年人)、亲属子女(义务赡养人)买单,这就使得养老消费的达成、消费者行为特征非常复杂。二是消费需求分级分类。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居住形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不同,享受国家福利待遇也不同,导致其消费行为偏好不

53、同,消费的异质性明显。三是交易过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老年人希望获得就近就便、整合式、一站式服务,对消费安全、心理需要构成功能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超过产品本身的直接功能,这就决定了消费行为本身是家庭安全、社会稳定的一部分。正是这些行业特点的客观存在,使得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事业是基础,没有事业,老年人基本权益无法保障。但同时,只有事业、没有产业,事业也不可能发展好。发展事业可以也需要运用市场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养老服务决不能完全产业化,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也要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十三、 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技术创新的瓶颈

54、智慧养老智能化水平偏低,一方面,与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相关的智能传感、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生理数据(血压、血糖、心电等)采集、以及健康数据分析处理等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开发仍然不足,各地区对于涉老信息的大数据采集、有效分析、充分整合、高效应用等信息化工作滞后于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种类少,供给能力仍有待提升。智能产品主要以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相关领域为主,多针对老年人康养照护与日常生活照料,只考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与生存问题,开发视角单一,服务内容基本停留在初级层面,而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的适老化、人性化设计不够,忽视该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导致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收率

55、低。因此,智慧养老产品在实现服务有效对接、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智慧养老模式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智慧养老还处于试行和探索阶段,行业标准、法律法规、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和监控、风险预防、评估评价、纠纷处理、信息互联互通等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空白或者起步阶段。智慧养老涉及平台运营商、服务供应商、医院、家庭等多个主体,但各参与主体之间在沟通、协调、合作、互动等方面都处于摸索和磨合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相关资源信息难以实现共享。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撑智慧养老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政策内容多为指导性的建议,缺少配套的执行标准或执

56、行规范以及实施细则,导致政策不易执行的问题。另外,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智慧养老行业较为混乱。同时,我国智慧养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各地制定的智慧养老标准和各项准则都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各类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和系统接口通信、数据格式等标准各不相同,不同的产品与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不管是智慧养老的系统开发、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智能养老设备的研发应用,由于涵盖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加剧了智慧养老行业的混乱,导致实践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适老化应用效果不稳定,社会资本参与适老投资建设不足,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适老化产品缺乏。(三)社会资本参与率低养老行业有其特殊性,

57、投资大且资本回收周期长,加之智慧养老产品本身研发成本和安装维护成本高,因此目前,智慧养老的推进多依赖于地方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率较低。第一,智慧养老服务投资大,研发成本高,资本回收周期长,风险高,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会瞄准老年市场,推出智能穿戴设备、家庭机器人等,同时对设备的技术维护、系统升级、后期的配套服务等要求较高,如果技术服务没跟上,企业将面临很大风险。第二,将福利服务责任与盈利目的捆绑,资本回报率低。我国养老产业有呈现市场化经营,但事实上仍然是公共服务性大于市场盈利性,导致过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干预私营企业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受到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的

58、限制,智慧社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的收费及服务价格相对较低,两者叠加造成资本回收期比较长。第三,行业标准及法律规范尚未建立,智慧养老市场的投资机制尚不清晰,资金投入受到制度不完善的影响,投资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进入。(四)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一方面是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是社区内部管理人员、志愿者和社会专职服务人员。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约30万人,受过专业训练者仅10万人。现有从业人员多数为40岁以上的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更不具备操作与适应智慧养老设施与设备的专业

59、技能。二是缺乏智慧养老专业从业人员。智慧养老属于新型养老模式,智慧养老融合了医疗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高。因此,除需要大批医疗护理、营养、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和管理人员外,还需要从事智慧养老产品设计、智慧养老技术开发与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与规划的高级人才。这样一来,具备医疗护理、心理健康、营养学等专业知识等专业养老服务人才本身就少,而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有老年照护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少,相对应的人才储备体系尚未建立,这就更加剧了人才的短缺程度。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养老的发展。十四、 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细分是1956年由美国营销学者温德尔,斯密于产品差异和

60、市场细分可供选择的两种市场营销战略一文中,在总结西方企业营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市场细分不单纯是一个抽象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顺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众多产品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这一新的形势,是现代企业营销观念的一大进步。从总体上看,不同的市场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营销战略。市场细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大量营销阶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阶段,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特点是强调速度和规模,市场以卖方为主导。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方式是大量营销,即大批量生产品种、规格单一的产品,并且通过广泛、普遍的分销渠道销售产品。在这

61、样的市场环境下,大量营销的方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获得了较丰厚的利润。企业没有必要研究市场需求,市场细分战略也不可能产生。(二)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撼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西方企业面临产品严重过剩,市场迫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营销方式从大量营销向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变,即向市场推出许多与竞争者在质量、外观、性能和品种等方面不同的产品。产品差异化营销较大量营销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企业仅仅考虑自己现有的设计、技术能力,忽视对顾客需求的研究,缺乏明确的目标市场,因此产品营销的成功率依然很低。由此可见,在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企业仍然没有重视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市场细分仍然缺乏产生

62、的基础和条件。(三)目标营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日新月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产品差异化为中心的推销体制远远不能解决西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于是,市场迫使企业再次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由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营销,即企业在研究市场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选择其中最有吸引力和最能有效为之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设计与目标市场需求特点相互匹配的营销组合。市场细分战略应运而生。市场细分理论的产生,使传统营销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被西方理论家称之为“市场

63、营销革命”。市场细分理论产生后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及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企业把市场不断细分,从而出现超市场细分理论(即一对一营销理论)。人们认为把市场划分得越细越能适应顾客需求,只要通过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便可提高利润率。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和整个资本主义市场不景气,使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人们在购买时更多地注重价值、价格和效用的比较。过度细分市场导致企业营销成本上升而减少总收益,于是反市场细分理论应运而生。营销学者和企业家认为,应该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出发对市场进行适度的细分,这是对过度细分的反思和矫

64、正。它赋予了市场细分理论新的内涵,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营销环境下,适度细分理论又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适应了全球营销趋势的发展。全球营销力图尽可能地识别和满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并希望以此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低的成本。而且,全球营销对于“需求”的理解更为深刻,它不是简单、一味地识别和满足消费者的现有需求,而是更为关注挖掘潜在需求,或在异国市场上引入并推行新的消费文化。与此同时,全球营销同样注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差异。因为分布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消费者,拥有不同的语言和肤色,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没有一家企业已经或者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