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

上传人:su****e 文档编号:196111435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美,在进与退的天地间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赏析 执教: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彭才华 点评: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林志芳 一、 字字落实正音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渔歌子。请打开书,翻到这一课。大家都预习了吗?生:预习了!师:会读吗?生:会!师:我看不一定。有人说,诗是语言的贵族!语言太复杂太啰嗦,就不是诗了!你看,(屏幕呈现渔歌子,不带拼音)这首诗词一共只有27个字,多简练!我们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每一个读音都不能读错。在字音上面,我们要把它读得(板书:字字落实)“字字落实”!你们先练一练吧!生:(练习读诗)【提明朗读的要求,却不急着马上就让学生读“先练一练”,毕竟这短短的27个字里有一个多音

2、字,四个生字呀。】师:谁来读?注意要“字字落实”啊!(指名读)生:(读渔歌子)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的确“字字落实”了!这首诗不好读啊,其中不仅有一个字是多音字,还有四个是生字!你都读准了!想问问你,有什么经验?生:一般就是查字典,再多读几遍。师:没错!查字典是学习的好办法。咱们再看看,课本上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我们?(在原幻灯片上呈现生字拼音)生:可以看拼音!师:来,谁再来读读这些带拼音的词语?生:读词语。师:这个塞(sai )字,还有一个读音是生:se师:没错!能分别组词吗?生:塞se(阻塞) ,塞sai (塞住)。师:在这里,西塞山是一个地名,在哪儿呢?生: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师:大

3、家都是从哪儿知道的?生:课本上。师:是的,我们的课本上有许多帮助我们学习的资源。利用注释,也是一个好办法。西塞山离咱们不远,有机会咱们一定得去看看!师:鳜鱼,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吃到的“桂鱼”,肉味鲜美滑嫩!鳜,这个字比较复杂,我们在课文纸上也写一个。拿起笔来,在空白处写下来。生:(按要求写字)师:集中注意力,看谁能写一遍就记下来!不行的话,也可以多写几遍。师:确认已记下来的可以放下笔。(待全体同学写完)什么是箬笠?什么是蓑衣?如果不看注释呢?你能猜到吗?比如,看这个字形,我们可以知道生:箬笠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师:通过分析字形记字,真聪明。再看插图,你知道箬笠是什么样儿的吗?生:知道了,

4、我也见过!生:我爷爷家里也有!师:是啊,课本里的插图,我们可别浪费了。读好了这些生字词。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渔歌子。师:真好!不过,还有一个字音,我们还没注意到,(指示题目)就是这个“子”。大家知道,这个字有时读 zi(上声),有时读成轻声zi。那么,这里应该读成什么呢?生:zi(上声),轻声zi。(学生猜测、争论)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渔歌子。老师告诉大家,这首诗词原来不叫“渔歌子”,它叫渔父,又叫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可以唱了,才改叫渔歌子。什么意思呢?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现在,你想想它该读什么呢?生:轻声zi师:是的。【通过释义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学生学会的不仅

5、是一个“渔歌子zi”。】师:我们一起“字字落实”地读!生:(齐读全词)【打开渔歌子,是一首宛若天工的小令,明白如话;进入彭老师的课堂,是简简单单的开篇,清新自然。入课后,教师强调“字字落实”,引领学生重点关注了多音字与生字,并由此完成了难点语词的解析。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之后,学生不仅读准了这支“小曲子”,也大致疏通了文意,完成了对作品的初读。值得称道的是,初读古诗词可以“查字典”“看拼音”“看注释”“看插图”;遇见生字可以分析字形;遇见多音字可以通过释义来确定读音等等这些学法的指导在师生对话里轻松蕴含。】二、琅琅上口得韵律师:除了可以唱,大家一定发现,这首“诗”还有点特别生:第三行只有六

6、个字!师:对,这其实是一首生:词!(板书:词)你们学过词吗?生:第一课就学过了,忆江南。师:咱们一起背一背。生:齐背忆江南。师:是的,词与诗不一样!(点击课件变五行)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生:长短句!师:我们都知道,词都有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等等。也就是说,以后谁按这种形式写的词,都可以叫“渔歌子”。比如,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就写过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点出词的文体特征那长短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节奏。】师:渔人的小曲子,那是歌啊!多动听!咱们班谁的声音最动听?请你读读!生:(读诗)师:好听吗?生:好听!师:给她鼓励鼓励!(掌声)师:(问该生)好读吗?生:好读。师: 顺口吗?生

7、:顺口。师:要是老师改一个字,可能就不一样了!请大家看看这个“归”,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回家!师:没错!能不能换一个字?生:去。生:回。师:没错。其实,咱们原来学过的古诗里,表示归、表示回的词还有一个,那就是(生一时想不起来)师:你们看,春风又绿江南岸生: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再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生:万里长征人未还。师:还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生:千里江陵一日还。师:都有一个生:(齐)还。师:是的,“还”就是回家的意思!我们一起换进去读一读!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还)。师:什么感觉?生:拗口!别扭!师:意思不是一样吗?为什么仅仅换一个字就有这样的感觉呢?(生不解)师:这样吧,请大家把每一行最后一

8、个字标上拼音,看看有什么发现?生:(注音后)其中有三个字的韵母一样!师:哪三个字?生:归、飞、肥!师:读起来很顺口是吗?这就叫生:(恍然大悟)押韵!师:是啊,原来,是押韵让我们读起来(板书:琅琅上口)生:(看板书,齐说)琅琅上口。师:当然,让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节奏等。来,我们再来好好读读!生:(齐读全词)【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妙的是,彭老师没有将“押韵”这一“文本秘妙”直接点破,而是抓住一个“归”,让学生换字体会。“还”也是回家的意思,如“明月何时照我还”,如“万里长征人未还”,如“千里江陵一日还”,那么,这里用“斜风细雨不须还”如何?换上去

9、读读!学生一换,一读,一对比,诗词的韵律美就了然于心。有了这样的体会再读,自是“琅琅上口”,如歌一样美。】三、历历在目见画面师:多动听!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其实,好的诗词啊,还是一幅画!所以,我们读诗词,还要“历历在目”地读!(板书:历历在目)什么叫“历历在目”地读呢?生:读着读着,就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师:那么,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看到了什么呢?(稍顿)大家也可以在书上标出来。生:标记词中写到的景物。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景物。多生:1白鹭,2西塞山,3桃花,4流水,5鳜鱼,6箬笠,7蓑衣,8斜风,9细雨。师:你看,短短27个字的一首词,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景象!完全就是一幅画啊!(

10、点击课件,呈现插图)(学生看插图)师: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画家心中的景象。我们可以比他更高明一些!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睛,(示意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我们的想像,我们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象。【闭上眼睛,看到的就是属于自己心灵的画面。】(师播放音乐范读)师:(引导想像)你一定会看到西塞山,它有着怎样的颜色?它有多高?白鹭飞翔的姿态你看到了吗?白鹭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桃花的颜色又是怎样的?它开得有多热闹?也许,还有些桃花随着风儿在舞蹈呢!流水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水底的鳜鱼,你看到了吗?还有那坐在船头的渔翁!还有斜风、还有细雨!(生闭眼想像)【彭老师选择了恰切的音乐,旋律总有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妙处。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

11、范读、字字珠玑的引导,课境的美也像一幅山水画,绵延晕染。】师:这么多的景象,这么丰富的色彩!我相信你一定看到了!慢慢地睁开眼睛,来,把你刚才看到的最美的景象,或者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告诉大家。首先,让我们抬头往前面看,你一定看到生:西塞山。师:怎么样的西塞山。生:绿色的。师:连起来说说。生:西塞山翠绿翠绿的。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它连绵不断,它郁郁葱葱。师:而在西塞山前,我们一定还发现生:许多白鹭师:它们在生:叽叽地鸣叫着,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师:我们接着往近处看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艳,有粉红的,有雪白的师:一阵微风吹来,你看见生:几片粉红的花瓣随风飘落到水面。师:是啊,春天到了,江水也涨起来

12、了。我们仔细一看,在江里生:一条条鳜鱼正在欢快地游动。师:是啊!请你来读读这两句,好吗?生:读一二句(指导)师:我们一起读生:齐读一二句。师:我们的目光再近些,一定会注意到江面那条小船上生:有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正钓鱼呢!【注意,这“看”的顺序,恰恰是作者“写” 的顺序。画面由远及近地展开,对写法的关注与指导竟是暗含在这行云流水般的谈话里了。】师:而天空中生:风轻轻地吹着,雨轻轻地飘落。师:是啊,多美啊!请你读这两句。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我们一起读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是啊,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既看到了远处青翠地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我们也看到了近处的飘

13、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的清清江水、黄白相间的肥美鳜鱼,我们还看到了更近处斜风细雨中那个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张志和就像一个画家一样,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来,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欣赏这幅图画一样的词。生:(齐读全词)【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因此“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见”的境界实是古诗词鉴赏的第一境界,因为“诗是有声画”(西蒙奈底斯)。况且,作者张志和善歌词,工书画。渔歌子本就是一幅丽

14、而不艳、疏而不空的写意山水画。青葱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粉红的桃花,肥美的鳜鱼,还有斜斜的风,细细的雨,怡然自得的渔翁多么难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想象下,在一次又一次地动情朗读中“见到了”。】四、津津有味悟主旨师:大家一定发现了,这首诗里前边的全是景象,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哪三个字?生: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那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生:不想回家。师:不想回家,没错。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稍顿)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出示幻灯片:【张志和】(约730-810)浙江人。本名龟龄,精通书画、音律、作诗。少年时便深得皇帝器重,被皇帝赐名“志和”。后来,因事降官。他干脆辞官回家,整日泛舟垂

15、钓,漫游于山水之间,并自号“烟波钓徒”,从此再也不愿踏进官场。)(师请一位学生朗读)师: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生:他被景色迷住了,所以不想回家。师:除了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回生:还不想回到官场。师:是啊,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他再也不愿意回到官场,只愿意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中。因为,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他才过得安闲自在,过得津津有味。 (板书:津津有味)来,让我们津津有味地来读这首词。师:(音乐起)晨曦微亮的早上,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唱,诗人张志和独自划着一条小船,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慢慢地朝这片桃林移来,他在心里轻轻吟着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

16、好几个时辰过去了,诗人张志和还在这片桃林下面,只见他悠闲地坐在船头,有时望望西塞山,有时从江面拾起几瓣桃花,他在津津有味地吟唱着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天色已近黄昏,岸上的人家已升起袅袅的炊烟,天空也渐渐飘起了细细的雨丝,但是张志和依然坐在船头,他心里轻轻地吟着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慢)青箬笠,绿蓑衣生:(齐)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更慢)斜风细雨生:(齐)不须归。【“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还属品赏的第一重境界。教者当然没有止步,抓住唯独不是写景的“不须归”三个字,轻轻发问:“他仅仅

17、是不想回家吗?”而后,补充词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终于读出了作品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不须归”,当然不仅仅是他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再陷入世尘的起伏、官场的是非。这“不须归”,其实又是一种真正的归归往精神的家园,生命的本真。有了这些体味,再读词,韵味已然不同。紧跟着,教师又是设境引读,一唱三叹,余音绕梁。末了,师生对读声越来越弱。音乐理论里称“声音渐弱”,电影表现手法里称“画面渐隐”。听着这样的对读,诗歌中那空灵悠远的意境就悄无声息地钻进我们内心深处了。当然,四年级的孩子对于“出世”与“入世”的体悟不可能深透。没关系,留给岁月。只要他们诵过这些句子,总有一天,词的意境会在他们人生的

18、某一个情境里悄然浮现。那个时候,再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或许就能体味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彼时那吴兴的山水才真正“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五、补文对话拓情思师:是的,被贬官的张志和在山水之间就是这样的悠然自得、乐而忘归!其实,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代,也有一位被贬官的诗人叫柳宗元,他也常在江面垂钓,也是“不愿归去”,也写过这样一首诗,诗的题目叫(板书:江雪)生:(齐读诗题)江雪。【课至第四板块,学生已经得言、得画、得意、得味,完全可以就此收束。没想到教者忽然荡开一笔,补入了同题材的诗歌江雪。课堂教学又打开了一扇窗,原来,精彩刚刚开始。】师:(屏幕呈现江雪诗)来,谁来“

19、字字落实”地读一读?(生读诗,将“径”误读为一声)生:(为前一生纠正)第二句中“径”是第四声,不是第一声。师:(向前一生)请你再读读这一句。生:(再读第二句)师:我们大家一起“字字落实”地读一遍。(生齐读诗歌)师:这样听来,这首诗我们也念得“琅琅上口”了。那么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呢?生:ue。师:是的,虽然“灭”读ie,但ie与ue是相近的,它们属于同一个韵脚,叫“也斜辙”。我们再来“琅琅上口”地读一读。(生齐读诗歌)师:我们已经知道,读诗不仅要字字落实、琅琅上口,还要生:历历在目。师:是的,大家借助下边的注释,读懂这首诗是不难的。然而,我们仍然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读着诗句,头脑里

20、出现画面才高明啊!闭上眼睛,你听(音乐起、范读)(学生听读想像。)师:相信你们都看到了这些画面,来,我们一起把我们看到的读出来。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好吗?(师生配合读,然后调换,学生读一三句,老师读二四句。)师:什么感觉?什么味道?生:凄凉。生:自在。师:你听出了凄凉之外还有一份自在,不同的感受。生:孤独。生:孤寂。师:是的,就是这凄凉的、孤独的、孤寂的感觉,来,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感觉、种种味道,再读读这首诗。生:(齐读江雪)师:是啊,如此凄凉,如此孤独,如此寂寞读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柳宗元?生:你为什么这么孤寂呢?生:你是怎么被贬下来的?师:你关心他的遭遇。生:你为什么要找一

21、个没有人的地方垂钓?生:天这么冷,你为什么还不回家啊?师:是啊,你在这里钓什么呀?师:来,我们再来看看柳宗元的资料。(出示幻灯片:【柳宗元】 (773-819年)字子厚,山西人。少年时就有报国大志。他性格坚强,有骨气。为官之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是,后来改革失败,他被贬官到偏远荒凉的永州。江雪一诗便写于这个时期。)(生静静阅读)师:此刻,刚才的那些问题,有没有答案了?谁来说说?生:柳宗元是参加改革之后被贬官的。师:为什么这么冷,他还是没有回去?来说说你的理解。生:他从小就是那么坚强,那么有抱负,如今依然是这样的。师:是啊,报国大志在他少年时就扎根在心中,何曾改变?即使改革失败!即使遭遇贬官

22、!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来读一读江雪,读出诗中的味道。生:(齐读江雪)师:是的,因为改革失败,有才能不能施展,有大志不能实现,被贬的柳宗元是孤独的、悲愤的,但也是顽强的、无畏的!此刻我们一定联想到刚才了解的张志和。(呈现两首诗)这两位诗人,同在唐代,同是被贬,同在垂钓,但是,两个人的心境却完全不一样,两首诗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样!【用刚刚教过的四读渔歌子的方法,引导学生速读江雪。补文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回应与实践。真好,因为“大鸟的责任就是教会小鸟运用自己的翅膀”。(冯骥才)】(稍顿)师: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随意倒流,如果有一天张志和与柳宗元两位诗人相遇了,那又是怎样一种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3、来,孩子们,拿起笔来,把你的猜想写下来吧。你可以任选一个写。(高山流水音乐起。呈现:1、张志和对柳宗元说:子厚(指柳宗元)啊, ,你看我 。2、柳宗元对张志和道: 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 ,但是, 。)生:伴随音乐写话。师:请写了张志和对柳宗元说话的举手(指名三位学生)。师:再请“柳宗元”举手(指名三位学生)。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跨越时空的对话。(指一生)有请张志和。生:子厚啊,你我都是一样被贬,但没有关系,你看我,每天在这优美的山水之中,不照样过得悠闲自在?师:柳宗元这样回答生: 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的确好凄凉,但是,我不会屈服的。师:好一个“不会屈服”!你听,张志和继续

24、说生:子厚啊,天这么冷,哪能钓什么鱼啊?你看我在西塞山这里,多美啊,鳜鱼又多又好吃,不如你也来这里,我们一起开心过日子啊!(笑声,掌声)师:张兄的日子就是过得滋润啊!(笑声)可是,柳宗元愿意过这种日子吗?生: 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每天只能钓鱼度日,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朝廷一定会再把我召回去的!师:张志和继续说生:子厚啊,不要这么固执了,如今的朝廷,早已是贪官的天下了!你这是何苦呢?(笑声)你看我,早已不把当官的事儿放在心上了,多自在!(笑声,掌声)(师示意另一生)生: 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这里偏僻荒凉,但是,这没有关系,我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要让朝廷看到我的一片忠心啊!(

25、掌声)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师:其实不管是流连山水、乐而忘返,还是顽强执着、积极向上,都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没有对错之分。总之,也正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才能有这样的不同风格,但同样经典的诗词!来,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词。(音乐继续)生:(齐读渔歌子江雪)师:同样,也正因为这样不同的人生态度,才有了不同的人生。孩子们,你更喜欢谁呢?(点击课件,呈现问号)生:(争说)柳宗元。张志和。师:(轻声)不用说出来,把这个问题留存在心底。下课。【课的最后才是神来之笔!这里的写话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张志和对话柳宗元,碰撞的是相近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张志和是决绝的“归去来兮”了,柳

26、宗元却还在垂钓着一个政治上的春天。在这进与退的天地间,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诗意,不同的美却同样给了我们深深地震撼。当然,孩子们的体验尚浅,但这跨越时空的对话无疑开拓了他们的情思,于是,他们笔下的文字也那么鲜活,那么有趣。这还不够,末了,教师再问:“孩子们,你更喜欢谁呢?”又是一石激起层层浪,孩子们争着回答,教师却轻声制止了嘘,“不用说出来,把这个问题留存在心底。”是的,不要说,因为幼小的心灵尚未经岁月;是的,不用说,因为这进与退的抉择本也难道破。于是,课的妙就在这不再言说。于是,只有画面在孩子们的心里永远留存,定格张志和依然泛舟在初唐的那个春天里,柳宗元也依然独坐,垂钓着中唐的漫天风雪。】板书设计:渔 歌 子 江 雪唐 张志和 唐 柳宗元 不须归! 钓?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