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规范强条[启新书屋]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9592102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9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结构规范强条[启新书屋]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结构规范强条[启新书屋]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结构规范强条[启新书屋]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结构规范强条[启新书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规范强条[启新书屋](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梁配筋请遵守以下原则:1,首先面筋放大没有意义,不管该梁是否受地震力制;2,其次受地震力控制的梁底筋更要抠紧,放大也同样没义;3,只有在次梁搭在该主梁上和大跨度梁其底配筋放大才有意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强条1总则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3基本规定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

2、、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332 建筑场地为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374 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 砌

4、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2 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2)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

5、实测值不应小于9。3 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396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的砌体抗震墙,其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和框架梁柱。4场地、地基和基础416 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其中类分为0、1两个亚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

6、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418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采用。419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的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含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

7、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422 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432 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注:本条饱和土液化判别要求不含黄土、粉质黏土。445 液化土和震陷软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顶部相同,箍筋应加粗和加密。5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1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8、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4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513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

9、13采用。514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注:周期大于6.0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516 结构的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6度时的建筑(不规则建筑及建造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但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2 6度时不规则建筑、建造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

10、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注: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抗震验算应符合有关规定。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541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543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1.0。6 多层和高层钢筋砼结构房屋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注:1 建筑场地为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11、;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4 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按框架-抗震墙的要求设计时,应按表中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规定确定其抗震等级。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

12、径数值应增大2mm。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7-2采用。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

13、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注:高度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采用。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14、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7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12 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

15、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2 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开间不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少。3 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4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

16、房减少一层,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注:1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2 多孔砖抗震横墙厚度为190mm时,最大横墙间距应比表中数值减少3m。718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上部的砌体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除楼梯间附近的个别墙段外均应对齐。2 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6度且总层数不超过四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

17、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并进行底层的抗震验算,且同一方向不应同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和约束砌体抗震墙;其余情况,8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6、7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3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4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

18、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整体性好的基础。724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 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在1.21.5范围内选用,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大者应取大值。2 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在1.21.5范围内选用,第三层与第二层侧向刚度比大者应取大值。3 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墙体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726 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

19、下式确定:731 各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1 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731的要求。2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3 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本条2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4 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设置构造柱。5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

20、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应根据增加一层的层数按本条14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733 多层砖砌体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的砖房,应按表733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2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735 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

21、20mm。2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或采用硬架支模连接,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或采用硬架支模连接。3 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4 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6度时房屋的屋盖和7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736 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不小于6m大梁的支承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加强措施,并满足承载力要求。738 楼梯间尚

22、应符合下列要求:1 顶层楼梯间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7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6,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2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3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4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23、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741 多层小砌块房屋应按表741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对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横墙较少的房屋、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尚应分别按本规范第731条第2、3、4款关于增加层数的对应要求,按表741的要求设置芯柱。744 多层小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位置应按本规范第733条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的要求执行,圈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配筋不应少于4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757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1 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24、,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2 其他楼层,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均应设现浇圈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可靠连接。758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2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且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3 沿梁

25、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214,间距不应大于200mm。 4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覃求。8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813 钢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分类、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813确定。注:1 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和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2 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836 梁与柱刚性连接

26、时,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mm的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841 中心支撑的杆件长细比和板件宽厚比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支撑杆件的长细比,按压杆设计时,不应大于120;一、二、三级中心支撑不得采用拉杆设计,四级采用拉杆设计时,其长细比不应大于180。2 支撑杆件的板件宽厚比,不应大于表841规定的限值。采用节点板连接时,应注意节点板的强度和稳定。851 偏心支撑框架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45MPa。消能梁段及与消能梁段同一跨内的非消能梁段,其板件的宽厚比不应大于表851规定的限值。10空旷房屋和大跨度屋盖建筑1013 单层空旷房屋大厅屋盖

27、的承重结构,在下列情况下不应采用砖柱:1 7度(0.15g)、8度、9度时的大厅。2 大厅内设有挑台。3 7度(0.10g)时,大厅跨度大于12m或柱顶高度大于6m。4 6度时,大厅跨度大于15m或柱顶高度大于8m。10112 8度和9度时,高大山墙的壁柱应进行平面外的截面抗震验算。10115 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间轴线上横墙,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在横墙两端,纵向梁支点及大洞口两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或构造柱。2 嵌砌在框架柱间的横墙应有部分设计成抗震等级不低于二级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3 舞台口的柱和梁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舞台口大梁上承重砌体墙应设置间距不大于4m的立柱和间距不大于3m的

28、圈梁,立柱、圈梁的截面尺寸、配筋及与周围砌体的拉结应符合多层砌体房屋的要求。4 9度时,舞台口大梁上的墙体应采用轻质隔墙。12隔震和消能减震1215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2 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设置部位,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3 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确保性能符合要求。1221 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竖向承载力、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装置及抗风装置组成结构的隔震层。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验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的

29、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0.20g)、8度(0.30g)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30和40。1229 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和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1 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承载力验算。2 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下的底盘)中直接支承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应满足嵌固的刚度比和隔震后设防地震的抗震承载力要求,并按罕遇地震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满足表1229要求。3 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

30、地基处理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81 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0SdRd (3811)地震设计状况 SdRdRE (3812)式中:0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Sd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561564条的规定;Rd构件承载力设计值;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391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31、1 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 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93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93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

32、按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4 荷载和地震作用422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431 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2 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432 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交抗侧

33、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 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2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3 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4 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31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5 结构计算分析561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56. 2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

34、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G: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有利时,应取1.0。 2 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Q;一般情况下应取1.4。3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w应取1.4。563 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6 框架结构设计616 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632 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35、求:1 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3 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4 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322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

36、筋率,不应小于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框架结构;2 采用335MPs级、400MPs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0.1和0.05采用;3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增加0.1采用。2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432采用;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

37、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7 剪力墙结构设计7217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815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8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821 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5,非抗

38、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并应至少双排布置。各排分布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600mm。9 筒体结构设计923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937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2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长不变,且不应大于100mm,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3 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16mm,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

39、计1012 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构。1027 转换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 2 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1ftfyv。 3 偏心受拉的转换梁的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

40、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10210 转换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643条中框支柱的规定;2 抗震设计时,转换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并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和6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3 抗震设计时,转换柱的箍筋配箍特征值应比普通框架柱要求的数值增加0.02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10219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

41、25;抗震设计时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1033 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应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级已经为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2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轴压比限值应按其他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0.05采用;3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核心筒剪力墙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1044 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1 截面高度不应小于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2 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应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

42、级已经为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1052 7度(0.15g)和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1056 抗震设计时,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级已经为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2 与连接体相连的框架柱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轴压比限值应按其他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0.05采用;3 与连接体相连的剪力墙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11 混合结构设计111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

43、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混合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114确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3 基本设计规定317 设计应明确结构的用途,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332 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当用内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0SR (3321)R=R(fc,fs,ak,)Rd (3322)式中:0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

44、于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对地震设计状况下应取1.0;S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R()结构构件的抗力函数;Rd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静力设计取1.0,对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体情况取大于1.0的数值;抗震设计应用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代替Rd; fc、fs混凝土、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应根据本规范第 414条及第423条的规定取值;ak几何参数的标准值,当几何参数的变异性对结构性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时,应增减一个附加值。注:公式(3

45、321)中的0S为内力设计值,在本规范各章中用N、M、V、T等表达。4 材 料41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标准值fck应按表4131采用;轴心抗拉强度的标准值ftk应按表4132采用。414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设计值fc应按表4141采用;轴心抗拉强度的设计值ft应按表4142采用。422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普通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fyk、极限强度标准值fstk应按表4221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fpyk、极限强度标准值fptk应按表4222采用。423 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4231采用;预应力筋的抗拉强

46、度设计值fpy、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4232采用。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v应按表中fy的数值采用;当用作受剪、受扭、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时,其数值大于360Nmm2时应取360Nmm2。8 构造规定8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min不应小于表851规定的数值。8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min不应小于表851规定的数值。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10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设计状况进行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算。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47、1113 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113确定。注:1 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4 表中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5 房屋高度不大于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要求设计时,应按表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1123 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

48、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1131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级抗震等级 x0.25h0 (11.3.1-1) 二、三级抗震等级 x0.35h0 (11.3.1-2)式中: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h0截面有效高度。1136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2 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

49、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3 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11362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11412 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0.1;2 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114122的规定;3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

50、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应符合本条第2款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4 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11714 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不应小于0.2;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注:对高度小于24m且

51、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其竖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 50007-2002第3.0.2条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规定;3.表3.0.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仍应作变形验算: 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

52、)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4)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4.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5.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验算;6.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注: 1.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为1.5b,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2.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标准值小于130k

53、Pa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七章的有关要求;3.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4.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第3.0.4条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

54、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地基或斜坡稳定及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4.在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级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标准组合。5.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0不应小于1.0。第5.1.3条 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的埋置

55、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第5.3.1条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第5.3.4条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按表5.3.4规定采用。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注:1.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2.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3.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

56、g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4.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5.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第5.3.10条 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应该按照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第6.1.1条 山区 (包括丘陵地带)地基的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1.建设场区内,在自然条件下,有无滑坡现象,有无断层破碎带;2.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3.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性;4.岩溶、土洞的发育程度;5.出现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可能性;6.地面水、地下水对建筑地基和建设场

57、区的影响。第6.3.1条压实填土包括分层压实和分层夯实的填土。当利用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时,在平整场地前,应根据结构类型,填料性能和现场条件等,对拟压实的填土提出质量要求。未经检验查明以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均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参层。第6.4.1条 在建设场区内,由于施工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形成滑坡的地段,必须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防止产生滑坡。对具有发展趋势并威胁建筑物安全使用的滑坡,应及早整治,防止滑坡继续发展。第7.2.7条 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对于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选

58、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 第7.2.8条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第8.2.7条 扩展基础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基础底面积,应按本规范第五章有关规定确定。在墙下条形基础相交处,不应重复计入基础面积; 2.对矩形截面柱的矩形基础,应验算柱与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受冲切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式中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不大于800mm时,hp取1.0.当h大于等于2000mm时,hp取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h0-基础冲切破

59、坏锥体的有效高度;am-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at-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当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柱宽;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ab-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的下边长,当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落在基础底面以内(图8.2.7-1a、b),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加两倍该处的基础有效高度。当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在l方向落在基础底面以外,即a+2h0l时,(图8.2.7-1c),ab=l;pj-扣除基础自重及其上土重后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对偏心受压基础可取基础边缘处最大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Al-冲切验算时取用的部分基底面积(图8.2.7-1a、b中的阴影面积ABCDEF,或图8.2.7-1c中的阴影面积ABCD);Fl-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在Al上的地基土净反力设计值。44基础教育b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