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内容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95833728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理学重点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理学重点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理学重点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内容(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理学重点1. 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I.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一一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一反射弧:感受器T传入(感受)神经T反射中枢T传出(运动)神经T效应器特点一精确、迅速、短暂II. 体液调节一激素特点一广泛、缓慢、持久III. 细胞、组织、器官的调节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f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 单纯扩散小分子、离子*易化扩散卞了通道一一离子载体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一一离子泵:Na+K+泵(Na+K+依赖式ATP酶一一保持胞内高K+和胞外高Na+的离子分布,K+ : Na+= 2 : 3)大分子、物质团块胞吐(出胞)胞纳(入

2、胞)3. 反应与反射的不同在于反应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4. 兴奋性 一静止T活动,弱T强抑制:相反5. 跨膜电位=膜电位- .、静息电位(RP)对K+有通透性,即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AP)Na+的平衡电位6.上升支去极化(Na+内流)广锋电位反极化动作电位下降支一一复极化(K+内流)后电位极化一膜电位内负外正超极化一一膜内电位负值T去极化一负值I超射一去极化电位由负T正动作电位特点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一去极相和复极化7. 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一定的持续刺激时间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8. 阈值阈下刺激9. 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的比较:动作电位局部反应形成阈刺激、

3、阈上刺激阈下刺激Na+通道大量开放少量开放特点全或无定律反应幅度有等级性无总和效应总和效应不衰减传导衰减性传导向远处传导1近距离传导10. 绝对不应期兴奋的周期性变化,相对不应期超常期I低常期11. 骨骼肌收缩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及暗带的H带变短12.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连与终末池的Ca2+有关肌浆中Ca2+ T肌丝滑动13.肌浆中Ca2+l肌肉舒张不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形式的不同,如表:电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潜伏期短短长收缩形式单收缩单收缩强直/复合收缩14.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晶体渗透压一一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胶体渗透压一一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15.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男子4.5X10125.

4、5X1012/L平均5.0X1012/L女子4.0X10125.0X1012/L平均4.5X1012/L新生儿6.0X1012/L16.血红蛋白(Hb )的含量正常成年男子120160g/L正常成年女子110150g/L17.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对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18.红细胞生理特性I .可塑变形性II. 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这一特性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 9.576.5mmol/L NaCl溶液红细胞在 59.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小L红细胞在76.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大III. 悬浮稳定性一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

5、性悬浮稳定性=膜表面积/容积19.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4. 0X10910 . 0X109/L平均7.0X109/L白细胞、.、减少 4.0X109/L增多10.0X109/L20.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Y单核细胞免疫细胞一淋巴细胞卞一B淋巴细胞一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一执行细胞免疫功能21.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I .具有很强的吞噬力II .参与免疫复合物合坏死组织的清除22. 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I .吞噬、消灭致病物II.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III. 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质及衰老受损的细胞IV. 吞噬衰老红细胞和溶血时放

6、出的Hb又参与铁、胆色素代谢23.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I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限制速发性过敏反应II. 对蠕虫的免疫反应24. 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一含有组胺、过敏性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I .产生速发性过敏反应I. 释放肝素,参与脂肪代谢25. 血小板的数量正常成年人100 X109300 X109/L平均160 X 10,/L血小板数量、.、 50X109/L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 1000X109/L易发生血栓26. 血小板的生理特征粘附和聚集、释放反应、吸附作用、收缩血块27.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I .生理性止血功能I. 促进血液凝固功能I. 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7、28. 凝血过程和原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I、肝素血型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浆中的凝集原AA抗BBB抗AABA和B无O无抗A和B血型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浆中的凝集原29.31.输血关系32.ABRh血型系统AA供受血血者者VV主侧一一供血者Rbc+受血者血清(直接配血)次侧一一受血者Rbc+供血者血清(间接配血)主、次均(-),配血相合(同型血)结果主(-)、次(+),血基本相合(异型血)主(+)、次(-),配血不相合(异型血),不能输血33.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0期:Na+内流心肌传导细胞r(蒲肯野细胞)r i期:K+外流2期:Ca2+内流复极化3期:4期:If离子流

8、(Na+ K+Na+Ca2+交换,兴奋性变化)r 0期:Ca2+内流案房结细胞(P细胞)r 3期:k+外流4期(舒张电位):Na+内流T, K+外流Ia.P细胞动作电位分去极化的0期和复极化的3、4期,无明显的1、2期30.特点b.c.P细胞的最大舒张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的绝对值小于心肌传导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慢,去极幅度低,时程较长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一一电生理特性收缩性一机械特性31.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I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重要)11.最大舒张电位水平III.阈电位(TP)水平32.房室延搁及二快一慢的生理意义房室延搁33.动作电位过程中,心

9、肌兴奋性时的周期变化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心房兴奋而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 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二快一慢心房和心室几乎同步收缩,同步收缩效果好,有利于实现心脏泵血I .绝对不应期一一去极化开始T去极化T-55mvII. 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有效不应期长,不会像骨骼肌一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保持着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是实现心脏泵血的重要前提I. 局部反应期(-5560mv)IV. 相对不应期(-60_-8Omv)V. 超常期34. 心肌收缩的特点I .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一一有利心脏射血II. 不发生强直收缩一一有效不应期长III. 对细胞

10、外Ca2+的依赖性一一血Ca2+1对骨骼肌无影响,对心肌有影响Ca2+f,收缩T; Ca2+l收缩I; Ca2+ll,兴奋收缩脱耦连35.自律传导兴奋收缩K+TT1T1TT1传导阻滞丧失停在舒张期1T1TTCa2+TTTT停在收缩期(Ca2+钙僵)Na+TTTl(Ca2+-Na+交换)35. 心脏收缩过程归纳I. 等容收缩期心室收缩T (房内压 室内压 主动脉压)T心室容积不变房室瓣关主动脉瓣关II.射血期心室进一步收缩T (房内压 室内压主动脉压)T心室射血入主动脉,心室容积I房室瓣关主动脉瓣打开III. 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T (房内压 室内压 主动脉压)T心室容积不变房室瓣关主动脉瓣关

11、IV. 充盈期心室进一步舒张T (房内压室内压 主动脉压)T心房内血液进入心室,心室容积T房室瓣开 主动脉瓣打开36. 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与心指数每搏输出量侧心室每次搏动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ml) X100%心舒末期容积(ml)心指数=每分输出量(L.min-1/m2)体表面积37.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一一每搏输出量和心率(HR)38. 每搏输出量取决于一一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前负荷)、A血压(后负荷)、心室肌收缩性能力等容收缩期T心室残余血量T 主动脉压T (后负荷压t)射血时间IT搏出量I T j-射血速度I -回流血量

12、不变”T舒张末期压(前负荷)TT收缩力TT搏出量T在完整机体内,通过异长自身调节,克服阻力,使搏输出量恢复40.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特点音调低音调高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短与第二心音间隔短与第一心音间隔长听诊部位心尖部心肩部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心室舒张开始组成心室肌的收缩血流减慢撞击大动脉根部房室瓣的关闭动脉瓣关闭血液冲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室内压1,心肩血T心室引起振动41. 动脉血压的形成I. 足量的血液充盈一前提II. 心室射血动力III. 外周阻力IV. 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一一缓冲4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I .每搏输出量一一收缩压高低反应每搏输出量的多少II .心率I. 外周阻力一舒张压反应外周阻力

13、大小V. 大动脉管壁弹性V.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搏输出量TTT1(不明显)T心率T1(不明显)TT1外周阻力T1TT1大动脉弹性1TTT11T循环血量11血管容积TT111143. 影响上升支的因素一一心输出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前段流出玺大于就入量上升支下降支室舒张阵中峡L王助脆瞩美闭),降中蛀主动脉 内皿浒.怖击an隽链慢射血斯怕匣射血期心室鄂张44.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一一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挤压作用(肌肉收缩、肌肉瓣的作用) 呼吸作用45. 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微循环一微动脉、静脉之间的循环I .直捷通路微动脉T后微

14、动脉T通血毛细血管T微静脉特点:途径短、血流快、常处于开放状态、物质交换功能小功能: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回流入心,骨骼肌中此通路多II. 动静脉短路微动脉T动静脉吻合支T微静脉特点:管壁厚、途径短、血流速度快、常关闭功能:体温调节作用III.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前括约肌T真毛细血管网T微静脉 特点:管壁薄、途径长、流速慢、通透性好、利于物质交换 功能: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场所46.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毛细血管血压推动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47. 心脏神经支配及作用I .心交感神经及作用来源(胸)T1-5灰质侧角支配右侧:窦房结、右心房、右心室一一心率T左侧:左心房、房室交界、心室内传导系统、左心室一一心收缩力T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作用心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传导性加强(正性变传作用)阻断剂一一B受体阻断剂(心得安)II. 心迷走神经及作用较a优势节前神经元支配一一脊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后纤维支配右侧:窦房结占优势左侧:房室交界为主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作用房室传导速度1(负性变时作用)心房肌收缩力1(负性变时作用)阻断剂一M型受体阻断剂48.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压反射

16、)的生理意义I .负反馈调节、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II. 平常经常性起调节作用、缓冲血压变化III. 对急剧的血压变化敏感、保证心脑血供49.冠脉血流量的调节50.体液因素局部体液因素(腺苷一心肌最重要的代谢产物)全身体液因素(肾上腺、NA)冠脉流量变化的决定因素主动脉压高低、心舒期长短舒张压T、冠脉血流量T舒张压I、冠脉血流量I51.肺通气的动力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52.呼吸道口径的调节迷走神经(+)T乙酰胆碱(Ach)TM型胆碱T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T去甲肾上腺素(NA)TB2型肾上腺素T平滑肌舒张53.脚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胸膜腔内压=肺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I.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

17、状态、不致因回缩力而塌陷II. 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54.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55.56.通常所指呼吸中枢一延髓一脑桥呼吸中枢57.CO2对呼吸的调节一一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CO2PCO2f(血液)T(脑脊脏)H+T延髓化学感受器T延髓呼吸中枢T呼吸加强58.H20HCO3-H+对呼吸的调节一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H+不易通过血一脑屏障)H+fT外周化学感受器(+)T延髓呼吸中枢(+)T呼吸运动T59.低02对呼吸的调节一一抑制呼吸中枢2P02T、呼吸运动I ; PO2l、呼吸运动T60.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一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呼吸膜、通气血流量比值(VA/Q)

18、胃排空一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61.62.63.胃排空胃内因素一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内因素一抑制胃排空胆盐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肾单位(肾小体近曲小管髓祥降支粗段肾小管髓祥降支细段髓祥升支细段髓祥升支粗段远曲小管髓祥肾单位皮质肾单位一与尿液的生成和肾素的合成、释放有关近髓肾单位一一与尿液的浓缩、稀释有关64. -球旁细胞一一可分泌肾素球旁器*致密斑NaCl的含量和流量间质细胞65.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I .血供丰富,但分布不均(皮质大量,髓质少量)II .二次毛细血管网66.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力量一一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靠近入球

19、端一段,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故有滤过作用67.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I .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II. 有效滤过压的改变III. 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肾血浆流量TT肾小球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T滤过率T肾血浆流量IT肾小球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快T滤过率I68. 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远曲小管重吸收受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调节69. 近曲小管H+远曲小管、集合管分泌NH3 K+70. 血管升压素(ADH、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产生一一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作用部位和机理一一提高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有效刺激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T (作用于视上核的渗

20、透压感受器)、循环血量1(通过迷走神经传入)左心房严重失血T容量感受器(-)T ADH( +)T少尿或无尿大动脉-71. 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产生一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产生的盐皮质激素作用部位和机理一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达到保Na+排K+的作用有效刺激因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血浆中K+、Na+的浓度血K+TT肾上腺皮质球状带T醛固酮合成分泌TT促进肾脏保Na+排K+血 Na+l72.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都作用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ADH调节水醛固酮一一调节盐73. 渗透压由皮质T髓质逐步升高74. 形成浓缩尿的基本条件 肾髓质的高渗状态及高渗剃度、适当血管升压

21、素的存在75. 影响尿液浓缩、稀释的因素I .肾髓质组织结构的改变II.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尿素重吸收的改变III. 直小血管逆流交换作用的改变IV. 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通透性的改变76.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对保持肾髓质高渗状态具有重要作用77. 遗尿一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多发生在婴幼儿)尿频一多见于膀胱炎症,机械性刺激 尿潴留一一脊髓腰骶部受伤尿失禁一脊髓损伤,初级中枢与大脑皮质失去联系78. 激素的分类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甾体类)、固醇类激素79. 激素的传递方式一一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80. 激素作用的特征一一特异性、高效性81. 激素的相互作用一一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

22、许作用82. 激素的作用机制、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一一第二信使学说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一一基因表达学说83. 下丘脑一神经垂体系统 、视上核一垂体素(合成ADH)、室旁核一垂体素(合成催产素)ADH的作用引起缩血管效应作用于肾的集合管,引起水的重吸收、使尿量I催产素的作用J、对乳腺作用一一分泌乳汁、使乳腺不萎缩对子宫的作用一对子宫特别是妊娠子宫有强烈收缩作用84. -五种促激素九种调节性多肽 垂体门脉系统 腺垂体T调节垂体释放激素T七种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85. 生长激素(GH)发育前生长激素分泌弋了多T巨人症少T侏儒症发育后生长激素分泌多T肢端肥大症II.对代谢的作用糖、脂肪、蛋白质86. 催乳

23、素(PRL)对乳腺的作用一促进乳腺发育、引起、维持泌乳对卵巢的作用一激素对卵泡黄体生成素受体生成的作用87. PRL、ADH、GH是应激反应中,腺垂体分泌的三大激素88. 呆小病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所导致的89. 下丘脑一腺垂体一甲状腺轴的调节I .腺垂体促甲状腺素(TSH)的调节一一调节甲状腺功能最主要的激素II .下丘脑对腺垂体TSH分泌的调节I. 反馈调节90. 甲状旁腺激素(PTH)、钙降素(CT)和Vit D3能使机体对Ca2+的吸收、排泄、转移进行调节PTH提高血钙CT降低血钙91. 胰岛素的作用I .调节糖代谢一摄取、利用II. 调节蛋白质代谢一合成TI.调节脂钙代谢一一分泌T、

24、抑制脂肪分解92. 醛固酮 y.、】水盐损失过多、导致血量I、血压I、TNa+潴留、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93. 墨酮的生理作用I .促进男性附属器官生长与分布II .促进男性副性征的出现III. 促进蛋白质合成IV .墨酮或5 a一双氢墨酮能作用于大脑和下丘脑94. 轴突+髓鞘T神经纤维有髓鞘纤维无髓鞘纤维(传导速度快、和直径成正比)95.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一一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间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96. 影响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I .纤维的粗细一一直径越粗、传导越快II.髓鞘的厚薄一髓鞘厚采取跳跃传导、故速度快I.温度一一温度I、传导速度I97. 轴浆逆间流(轴突末梢T胞体)顺间

25、流(为主)(胞体T轴突末梢)、.、.、快速流慢速流98. 当神经纤维氧化代谢被阻断、ATPI、轴浆运输变慢或停止99. 神经元信息传递的方式一一化学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100. 突触传递过程中,细胞外液中Ca2+浓度具重要作用降低轴浆粘度消除突触前膜上负电荷10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一膜的去极化前膜去极化囊泡内递质释放扩散间隙与后膜上对所有小离子通透对Ca2+的通透性(兴奋性递质)*受体结合(Na+、K+、Cl-、以Na+为主)k后膜超级化产生IPSP*后神经元抑制102.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Ach终板膜对Na+、K+结合# 通透性T* Na+内流 终板膜去极化书周围肌细胞膜去极化动作电位终板膜N2受体一特别是Na+且达阈电位水平103. 原小脑一一维持身体平衡旧小脑一一调节肌紧张新小脑一一协调随意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