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95813064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封建国家机器的制衡器。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制度完备,在时代的横向坐标上,始终处于曲线的峰值点。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国情,并积累了运用监察澄清吏治、巩固封建统治的丰富经验。是中华民族在政治文化方面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具有特色的贡献之一。 一、 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发展概况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按级别和监察的范围可分为中央监察制度和地方监察制度 ,而中央监

2、察制度由谏官制度、御史制度及封驳制度三大体系组成。 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 第一,中央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阶段战国秦汉。其主要标志是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和言谏官的出现。汉承秦制,御史大夫既任监察之职,又掌行政大权。御史大夫下设置御史丞和中丞。东汉时,御史台成为“专任弹劾,始不居中主章奏之事”的专职中央监察机构,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确立。此外,秦朝设置谏议大夫和给事中作为言谏官,西汉设置谏大夫。秦汉的言谏制度尚不完备。 第二,中央监察制度的缓慢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御史不能纠察三公的限制被打破,并创置了言谏机构。三国时期,魏、蜀、吴各自为政,均建立了中央监察制度,尤其是曹魏设侍

3、中寺作为言谏机构,使言谏官有了独立的机构,发展了汉制,奠定了隋唐中央监察制度的基础。两晋的中央检查制度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御史弹劾对象的层次提高,东晋设置了门下省,奠定了隋唐时期以门下省主封驳制度的基础。南朝由于士族门阀势利与朝廷的矛盾尖锐,中央监察官得到重视,地位提高,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朝的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激烈,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比较重视发挥中央监察官的作用。 第三,中央监察制度的成熟阶段隋唐五代。隋朝精简门下省机构,还增设了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负责监察事务。唐初,废除了司隶台和谒者台,御史台监察百官,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监察机构,设置谏院,使谏官的独立性相

4、对提高。此外,唐代创立了御史台三院制度,即台院、殿院和察院。正式确立了门下省掌审议封驳的制度。五代时期,御史中丞演变为御史台长,后唐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向六察官汇报本部工作的方式进行监督,并明确规定了御史六察官监察六部的具体内容。隋唐时期御史台三院制度的创设,谏官与封驳官从言谏系统中分离,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已有了质的飞跃。 第四,中央监察制度的强化阶段宋辽金元。宋朝中央监察制度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转型时期,中央监察制度虽然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但内部及其之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御史台三院出现了合并趋势,并设置了六察司,以类相分,

5、监督京师的统治机构;强化对御史六察官自身的监察机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御史六察法规。谏官机构脱离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与御史逐渐合并。辽、金的中央监察制度,根据本民族政治的需要,参照中原封建王朝中央监察制度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制度。元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为了防止官吏背叛及人民的反抗,统治者采用重御史轻谏1 官的政策,监察百官的御史制度得到发展,御史台地位提高,成为与中书、枢密院抗衡的机构,规谏皇帝的谏官制度和监督朝廷决策的封驳制度一蹶不振。 第五,中央监察制度的严密合一阶段明清。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监察制度高度发展。明朝御史台的台、殿、察院的职能并归察院,废除御史台,设置都察院,都察院

6、人数空前增多,创置了六科给事中。清朝的御史和言谏彻底合一,出现了多轨道多元化的中央监察制度,在军机处设置了“稽查钦奉上谕事件处”,在宗人府设置了内务府衙门。 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 第一,地方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战国秦汉。战国时,齐国多派属官了解各地的情况,秦国设县而治,实行“什伍法”,上下相互监察。秦朝设监御史掌监察地方,每郡派遣一御史,初为巡视,后逐渐变为监察官。汉武帝时,设置了刺史,巡查郡县。汉成帝时,罢刺史,设州牧以代其职。东汉恢复刺史,刺史的权力增加。 第二,地方监察制度的变化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虽然战争频繁,但三个政权均比较重视对地方官的监察。曹魏基本因袭东汉末年之制,实行二级

7、制。“掌察举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其他十三州,置刺史或牧,郡一级置督邮。蜀汉以正统自居,因袭东汉,设置州牧或刺史。孙吴政权不设司隶校尉。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主要设置刺史或州牧监察地方,此外南北朝还置典签一职,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由于战争频繁,刺史或州牧的职能中,军事占主要地位。 第三,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隋唐五代。隋朝改革北周的制度,地方监察制度出现两个突出特征。首先,地方监察机构和中央监察机构分离,置司隶台和谒者台监察地方官吏。其次,州郡刺史或太守虽保留持节之名,但不统领地方军事,只掌一州的行政与监察之权。唐朝安史之乱前,地方监察体制主要由御史和使臣两大系统组成,后期除了御史监察体系外,使臣系统

8、演变为度支转运使、出使郎官、巡院等多层面监察体系。 第四,地方监察制度的融合宋辽金元。宋代建立了路与府州军监二级监察体制,而且强化了对地方检察机构自身的监察机制。路级监察由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构成。创置通判制度,以监察府州军监级官吏。辽朝设专使掌地方监察之任。专使的性质分为常置和临时差遣两大类。金朝地方监察制度分为三大类:遣使监察、置提刑司或按察司监察、御史台遣使监察与司农司访察制。元朝确立行省制度,地方监察机构主要有行御史台和诸道提刑按察司等。 第五,地方监察制度的高度发展明清。明清时期,地方监察制度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监察网。明朝除了上一级行政机构对所属官员的监察外,地方监察机构主要

9、有提刑按察使司及其所派出的巡道官,都察院巡按御史,加衔巡抚与总督等三大监察体系四个层面。清朝的地方监察制度比明朝更为复杂,除了地方行政机构对所属机构的监察外,有巡抚、十五道监察御史、总督与巡抚监察系统、提刑按察使司监察系统、守道与巡道监察系统、京师五城察院监察系统及钦差大臣对总督与巡抚的监察系统等。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第一,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整个监察过程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御史只是皇权的御用工具。中国封建监察制度中的一切弊病均有此派生。 第二,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自魏晋御史台脱离少府后,中央2 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

10、成独立的监察机关。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监察体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更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三,监察机构及监察官的地位不断提高。为了使监察机构具有震慑百僚的权威,统治者给监察机构崇高的地位。如秦朝和西汉的御史大夫位居副丞相,与丞相、太尉并为三公。东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朝会时与尚书令一样独坐,号称“三独坐”。 第四,严格监察官的选任。监察官是治官之官,历代统治者都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 三、对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评价 第一,就中央监察制度而言,中央监察官职能广泛,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1、的相对稳定;打击贪污渎职,防范政治腐败,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制约君权,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最高统治者尊严 。但是也有很多的弊端,中央监察制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人治色彩浓厚;中央监察制度对皇权的依赖性强,监察机构权力的行使离不开皇帝的保护;某些时期,中央监察官摆脱不了最高行政长官的干预,甚至成为最高行政长官专权的工具。 第二,就地方监察制度而言,对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护地方统治秩序的相对稳定;对缓和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弊端主要是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不分离,在监察体制上为地方监察官贪污受贿和勒索百姓提供了机会;地方监察官自身贪赃枉法,庇护州县官吏,甚至与州县官相互勾结,加速了政治的腐败;官僚内部的重重关系网,影响了地方监察官的职能的发挥。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