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5788536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3.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中学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

2、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按时间划分 按地点划分 按事情发展过程 总分总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

3、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

4、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

5、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6、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偶:

7、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

8、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 开启下文 承上启下 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时间推移法 空间变换法 稳步换景法 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9、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

10、现出人物的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

11、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

12、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

13、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2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14、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

15、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

16、情、间接抒情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表现该人物的精神。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由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

17、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

18、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19、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

20、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

21、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不可以。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表态。 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

22、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议论

23、文的概念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是议论文的灵魂。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常见题目是: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1)、一篇

24、文章的论点有几个?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他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a、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b、有的文章几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2)、论点的特征: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 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 3)、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 方法 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25、。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即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分析文章的论据。,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就是文章的论点,还应通读整个文段,看文段的其他句子是否围绕这个语句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没有逻辑上的关系 摘录法 4)、论点的呈现方式: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 归纳、概括式:文中没有现成的表

26、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取出文章的论点。5)、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观察根据论据与论点之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2、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常见题目: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 1)、哪些可作为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

27、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一、 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可靠,典型。,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 第二、 论据要与论点一致。 第三、 事例论据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 第四、 举例论证必须把事例的意义内涵与论点结合起来分析论述。 第五、 补充论据。 3)、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28、。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A、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B、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a、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b、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3)、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

29、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三、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引论: 常见题目:引论部分有什么作用? 1)、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2)、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3)、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4)、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 5)、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2、本论: 常见题目:本文的结构怎样?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3)、对比式。正反对比

30、。 4)、综合式。 3、结论: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 四、议论文的语言: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4)语气、句式 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 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论证的完整性 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形式:引论本论结论。 类型: 并列式 总分总式 总分式 分总式 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 生动; 词序; 句序。 6、驳论文的阅读 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议论文的

31、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

32、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

33、,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

34、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35、: 概念使用准确,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解释词语的含义;阐明词语之间的时

36、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

37、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

38、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 考点2.为什么写 考点3.怎么写 例1:XX年资阳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

39、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

40、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41、。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要如般,你的要像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

42、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

43、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