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95782025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作者:丛 梅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 04期摘 要:当前,犯罪现象呈现出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就犯罪主体的研究来讲,随着社会 整体发展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实践证明,由于性别方面的差异,产生犯罪的原 因、犯罪机会和犯罪心理都各有不同。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不仅可以为按照社会群体的性别组 织社会预防,而且从刑事政策角度看,也是贯彻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重要基础。关键词:和谐社会;犯罪主体;性别;特征中图分类号:DF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4-0095-06现代社会犯罪学研究不断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犯罪人的性

2、别构 成,由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被犯罪学界所重视。这种由于性别不同而造 成犯罪差异的研究,早在1899年龙勃罗梭对女性犯罪人做人类学分析开始,就引起了有关学 者们的注意。此后各国的犯罪学家、社会学家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女性犯罪及男女两性 犯罪的异同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中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在犯罪学一书 中,就犯罪的性别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的研究。此外,我国也有不少论文和专著章节 对犯罪的性别构成以及男女不同性别犯罪进行过理论探讨,但是缺少具有本土化的实证研究作 基础。因此,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本着科学的态度客观地研究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自 然因素与两

3、性的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的基本情况(一)犯罪主体的性别分布情况一般来说,各国人口中男女比例大约各占一半,然而,女性犯罪的比率却明显低于男性, 这种情况在由于战争等特殊原因造成的女性多于男性的国家也如此。例如,在美国,从,1932 年到 1946年,女性犯罪从占犯罪总数的7.4上升到10.7。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犯罪 率不断上升,到1 970年女性犯罪率已经上升到1 5.3。 1 97 1年到1 9 8 2年,美国的女性犯罪占 总犯罪人数的比例一直处于22%24%之间。不仅美国如此,俄罗斯1997年女性犯罪占 13.6,到2003年就上升到16.6。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如英

4、国、日本等国家女性犯罪也在 10%20%之间。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中也有相关论述,他认为 在当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犯罪女性大致为罪犯总数的10%20%,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在 3%5%之间。在我国,女性犯罪的比率大大低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1950年我国的女性犯罪只占犯罪 总数的 2%3%。在改革开放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广泛就业和女性 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女性犯罪也开始逐步上升,犯罪种类涉及经济、杀伤、危害公共安全、 性犯罪等方面。为了了解女性犯罪近几年的增长趋势,我们对天津市不同性别的犯罪情况进行 了调查,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天津市自1993年至2005年

5、全市的男女性别比例见表1:如表所示,全市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而对于犯罪群体而言,女性犯罪的人数却远远低于男性,但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表2所示(本文所指“女犯”是指判刑后入狱服刑者, 不包括被劳动教养和收容审查的女犯)。如表2显示:男性犯罪所占比重2005年比1993年有所下降,女性罪犯无论是绝对数还是 相对比重都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 2005年高出1993年2.1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已经超过发 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逐步向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靠近。因此,女性犯罪的增长速度比男 性快。但是,男性犯罪目前仍占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女性犯罪迅速增多将会成为当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一个

6、值得注意并深入研究的问题。表J 天津市J 993一2005年男女性别比例单位;滋1993 年1996 年999 年 200 J 年2005 年男性50.7150.6250.5!50.4850,44女性 49.29493849.4949.5249-56表2天 津 市 葬犯主体性别 令布曲况樂位:人年度女合计J993376497.5%952.5%38591 00%1 996439097.3%1222.7%4512100%1 999324696.31233.7%3369100%2(X)23X5 193.9%24S6.1%4099100%2005440795.4%2144.6%462 J100%表32

7、002年主要罪宕排序单位: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合计男盗窃抢劫聚公斗殴强奸66 J28 918.97.65.65.1女組织、强迫、引诱抢劫盗窃走私、販卖运诈骗罪63.3容留介绍卖淫罪13.712.9隸、制毒品罪9.714.512.5表42005年主要罪名排序4位滋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合计男盗窈抢劫聚农斗殴伤害抿奸69,627.620.29.86.753女盗窃抢劫诈确纽织、强迫、引诱走私、贩卖运62,22CL612.410容留介绍卖淫罪输、制琵徒品鄴9.69.6二 )犯(罪主体的年龄比较男女罪犯不仅在犯罪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年龄分布而言亦有不同,总的来看,女性比男性犯罪时的

8、年龄偏大,大多集中在中年组(2650岁),这和国外的统计资料是一致的。我 们以 2005年的犯罪调查统计资料为据,对罪犯年龄的平均值进行了统计,发现在女犯中,中 年人所占比重最高。如果将全部罪犯分为青少年组(1425岁)、中年组(2650岁)和老年组(50 岁以上),2005年调查的男女罪犯中,占第一位的都是2650岁的中年组,所占比重均超过 60。所不同的是,女犯中的中年组高出青少年组49, 7 个百分点;而男犯中的中年组高出青 少年组 31.4 个百分点。说明中年女犯所占比重更高。同时,女犯老年组所占比重较2002 年有 明显上升,与 2002 年仅占 0.8相比, 2005 年猛增到 1

9、2。另据统计, 2002 年女性罪犯最小 年龄为 15 周岁,最大年龄为 59周岁。到 2005 年女性罪犯最小年龄仅为 13周岁,最大年龄为 74 周岁,年龄跨度明显增大,犯罪行为所涉及的不同年龄群体范围增大。男性罪犯最小年龄 为 9周岁,最大年龄为 86 岁。男性罪犯初次犯罪时的最小年龄比女性罪犯低6 周岁,并且, 男性罪犯的最高年龄也比女性罪犯高 12 周岁。男女未成年人犯罪都出现低龄化现象。(三)男女罪犯犯罪类型比较性别是人的自然属性,不同性别由于生理机制的不同,导致其个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差 异,由此影响犯罪行为的表征。犯罪类型,是依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对组成犯罪现象的犯罪 行为进行抽

10、象后所作的类别划分。从犯罪学角度看,犯罪类型研究是揭示犯罪本质,把握犯罪 规律的必要途径。十余年的犯罪资料正好为我们研究犯罪类型把握犯罪规律提供了良好基础。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男女犯罪人新的犯罪发展变化规律,我们从男、女罪犯所犯的具体罪名进行 对比分析。见表 3 和表 4:从表中所列的情况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从 2002 年和 2005 年的比较结果看,男犯 始终是盗窃犯罪占第一位,女犯在2005 年盗窃罪也从 2002 年的第三位跃居第一,说明目前以 盗窃罪为主的财产犯罪是男女犯罪人最主要的犯罪行为。 (2)占第二位的男女犯罪人,两年都 是抢劫罪,其犯罪目的多是谋财,其犯罪手段均是以

11、暴力手段非法抢劫他人的合法财物。值得 注意的是,女性犯罪的暴力性越来越接近男性犯罪,但与男性有所区别的是,由于女性体力不 足,实施暴力抢劫时多有同伙相伴,很少单枪匹马作案。 (3)女性诈骗罪所占比重 2005 年有所 上升,从 2002 年的第五位上升到 2005 年的第三位,所占比重变化不明显。女性诈骗罪居高不 下,这与女性的性别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2002 年女性犯罪占第一位 的是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这里虽然有2001 年专项治理工作的因素在内,但 卖淫和性淫乱是近几年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之所以犯卖淫和组织、强 迫、引诱、容留介

12、绍卖淫罪的女性犯罪人这么多,主要是因为卖淫行为本身是一种无经济投 入、且拥有高额回报的特殊行为。正是为了满足赚钱发财的欲望,卖淫现象不仅屡禁不止,而 且越来越猖狂。从上述分析结果看,女性犯罪行为的结构特征愈来愈近似男性犯罪,犯罪性质也愈来愈接 近。从犯罪类型上看,财产犯罪始终稳居第一,成为男女不同性别犯罪的共同点。从罪犯人数 上看,虽然女犯的绝对数少于男犯,并有性别原因而形成的犯罪特征,但其发展趋势和犯罪种 类的迅速演变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研究。、不同性别犯罪主体犯罪特点的比较(一 )男女罪犯犯罪目的比较对于一种犯罪来说,犯罪目的可能只有一个,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 度。由于

13、男女两性在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 性的犯罪目的也有所不同。犯罪目的不同将直接导致犯罪类型、作案手段以及作案地点的选择 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有必要先对男女罪犯的犯罪目的进行比较分析。以2005年最新的犯罪 调查资料为据,在为了报复、为了钱财、为了性满足、为了朋友、为了制造社会政治影响、为 了恶作剧七种犯罪目的中,我们选取其中四种犯罪目的进行比较,见表5:養5 男女罪狙犯罪同的比林单位:徒为了报复为了钱财为了 :土满足为了駅友合计16365 95.67.695.4女1735LU一16384,6由于前四种犯罪目的所占百分比已占90左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

14、,只比较前四 种主要犯罪目的就可对男女犯罪目的的总体异同有所了解。从统计结果看,男犯和女犯为了钱 财犯罪均占第一位,说明目前为了钱财的物欲型犯罪仍然占绝大多数。就女犯的犯罪目的而言,这主要是因为:(1)社会整体的不断进步发展,使得广大妇女参 加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各种发展机会不断增多,诱发犯罪的因素也随之增多。(2) 有些女性贪图享受、爱慕虚荣,追求高档服装、化妆品和花天酒地的生活,在无经济能力支付 的情况下,她们不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而是通过非法的犯罪活动获取钱财,满足私欲。(3) 还有少部分女性犯罪人表示为了维持生计,而“迫不得已”实施犯罪。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报复而犯罪女性比重较高

15、,而且超过了男性,可见女性的报复心理更 为强烈。为了对这一犯罪现象进行进一步证实,我们对1999年的统计结果也进行了分析,发 现女性图谋报复而犯罪的占18.3,男性占 10.3,超过男犯8个百分点。而在实施报复性的 犯罪中,与犯罪受害人早有矛盾的,女性为48.3,男性为 34.9。这表明女性犯罪,特别是 报复性犯罪,作案对象多为平时就认识,而且早有矛盾和纠纷,并且这一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 决,最终演化成犯罪。与此同时,由于女性犯罪行为具有过渡的渐进性,实施冲动性犯罪的较 少,往往为了报复“仇人”而蓄谋犯罪。那么,这些女犯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了报复他人的犯罪 心理呢?据统计,在女性报复杀人案件中,2

16、7.3是因家庭矛盾,18.2是因婚恋受挫,18.2 是因杀人抢劫,9.1是因经济纠纷,此外还有27.2是其他原因。从上述统计中发现,有45.5的女性犯罪根源来自婚姻和家庭。因此,不可小看婚姻家庭对女性犯罪的影响。有些女 犯在犯罪以前的确是受害者,她们长期忍受着来自配偶的折磨和虐待,往往在达到忍受极限 时,突然发作,报复杀人。还有许多报复杀人案件是由于日常生活中小的矛盾没有解决好,发 展成为报复杀人、伤人案件。同时因突发矛盾引起的报复性犯罪比例也增长迅速。因此,由于 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产生的犯罪应引起高度重视,预防犯罪发生,尤其是报复性犯罪的发生, 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解工作,将犯罪

17、的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二 )男女罪犯作案手段比较罪犯作案手段主要包括作案场所的选择和作案工具的准备及使用等。以往我们只是研究犯 罪人群体的犯罪手段特征,很少分门别类地研究不同性别主体作案手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 过对 2002年和 2005年的犯罪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男女罪犯由于性别不同,其作案手段 和作案心理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在犯罪地点和场所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如表 6 所示。札厲 万女僱基人作議场所叶Ptz P5? (2002-k(21XXZ-M : 2005 年)ic tiffiw 杓凰|M .址墾22.0ft巴察13遠,毬恳(3.4上厂脸业15.7二厂金韭J:

18、.4工厂烧处1 ;M9 is王段炸韋屿所时追捋技書人貳S.Zrt t 思A.5商出墟所W.5删UR.I廉轉感堆fi.6e虽平建9.5皱書人宰725贡魯人宰7.25:5中心Jt席&7*冃忙就WL樹坤53:比孑屮心览脚tk7594S5AI345.fi表中2002年和 2005年两年的对比情况表明,女性犯罪选择在家庭(包括自己家、其他人 家、被害人家)中作案的最多,分别占24.5和 22。女性犯罪之所以将自己家和受害人家作 为作案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因为女性普遍比较胆小,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比男性弱。将家庭作 为作案场所其私密性强,作案过程不容易被外人发现,犯罪人可以从容作案、销毁证据、掩盖 事实,以此

19、逃避法律制裁。其次,两年的比较结果还反映出:在工厂企业和商业场所实施犯罪 的女性比较多,因为城市商业场所集中了许多大型百货商场、文化娱乐场所、宾馆饭店和银行 等,经济活动频繁,容易诱发盗窃等侵财犯罪。同样,男性犯罪人选择在工厂企业和商业场所 作案的比重也比较高。再次,2002年和 2005年女性犯罪多选择洗浴中心和发廊作为作案地 点。因为洗浴中心和发廊来往人员复杂,管理不够严格,有利于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比如卖 淫、吸食和贩卖毒品等犯罪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备的 管理制度,有专职人员进行检查和管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两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在街道、里巷实施犯

20、罪活动的始终位 居前五位,在 2005年的统计中,男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场所选择在街道、里巷的占26.6, 比 2002年上升了 4.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街道、里巷分布范围广泛,治安力量相对薄 弱,干扰犯罪侵害的外界因素少,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成为犯罪率较高的场所。除了作案地点的精心选择外,为逃避罪责,罪犯往往在作案前观察、踩道,或准备工具, 或集中策划;在作案后破坏现场,或伪造现场及罪证等等,梦想以此顺利作案,逃脱法律制 裁。男犯中采用以上各种方式作案的平均值为1.01项,女犯为 0.52项。说明男犯在作案心理 和作案准备方面比女犯成熟,这无疑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带来重重困难。而女犯实施犯

21、罪多选 择在隐蔽的家中,因此,无须像男犯那样作观察、踩道等案前准备。在作案过程中,男犯平均 使用 0.54种犯罪工具,女犯平均使用0.50种犯罪工具,两者相差甚微。说明女犯在作案过程 中也开始注重使用犯罪工具。在问及罪犯作案过程中是否感觉顺利时,男犯中回答很顺利的占 4.0,女犯回答很顺利的占15.0。相比之下,女犯所选择的作案环境更“安全”,更能顺利地 实现犯罪目的。这是因为她们的犯罪行为往往选择在熟人中进行,同时,又多选择在自己或被 害人家中作案,犯罪行为很难被及时发现,比如在农村地区的溺婴现象(杀死刚出生的女婴) 等。并且,被害人几乎没有防范心理,她们可以顺利地实施犯罪行为,不受周围不安

22、全因素的 打扰。(三 )男女作案对象比较从犯罪人与被害人关系角度分析,男性比女性容易成为犯罪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被 害人,但是,男性的被害率远远高于女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男女生理、心理结 构的天然区别。从生理结构分析,男性比女性强壮,女性比男性柔弱。其次,男女在心理上同 样存在很大差异。男性性格刚强,主宰意识强烈,女性性格温柔,顺从、依赖性较强。加之女 性从幼年时起就受到家庭严格的监督,成年后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使得多数女性将大部分时 间用于家庭,社会活动相对较少,实施犯罪的机会也相对较少。与女性相反,男性用于家庭生 活的时间较少,他们多数时间都在社会上和工作中度过,与人交往的

23、机会多,这种广泛的人际 交往使得男性与人发生各种冲突的机会增多,实施犯罪的机会多,招致被害的可能性增大。从 2005 年的被害人性别分布情况看,男性的被害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被害率为 62.1,女性为 22.3,男性被害率高于女性39.8个百分点。以上我们分析了男女成为被害人时比例分布情况,但是,这个结果并不是我们研究所要的 最终结果,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犯罪人与被害人性别上的对应关系,从犯罪人角度进一步 进行分析。如表 7:男(秋害人)女(液害人)野女都有男犯罪人)眇220.36.5女(犯罪人)49.631.817.1表7狙罪人与被害人性别对应衙尤单位:从统计结果看,男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侵

24、害对象是男性的为69.2,侵害对象是女性的为 20.3。女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侵害对象是男性的为49.6,侵害对象同样是女性的为 31.8。说明女性犯罪入侵害女性被害人的比例高于男性犯罪人侵害女性被害人的比例,而男 性犯罪人侵害男性被害人的比例高于女性犯罪人对男性被害人的侵害。也就是说,男性与男性 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女性与女性之间更容易存在矛盾。研究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是因为犯罪人与被害人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只研究被 害人而不研究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所得结论有失偏颇。从对1999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就 发现女性犯罪的受害人中,有62是女性犯罪者本人所认识的,而男性犯罪的受害人中,男 性本

25、人认识的只有 34.7,低于女性 27.3个百分点,这说明女性更倾向于在她的亲人、朋 友、邻里等熟识的人中间实施犯罪活动。另据最新统计,发现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因犯罪人 与被害人之间的熟识程度而不同。在针对陌生人的犯罪中,被害人为男性的占70,被害人 为女性的占 17.6。而在针对熟人的犯罪中,被害人为男性的占59.9,被害人为女性的占 33.6。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针对陌生人还是熟人的犯罪,男性都是主要的受害对象。 但是,在陌生人的犯罪中,男性成为被害人的概率高于熟人犯罪。而在熟人之间犯罪中,女性 被害的比重大大高于陌生人的犯罪。这表明在针对陌生人的犯罪中,男性受到侵害的可能性稍 大,而

26、在针对熟人犯罪中,女性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另据资料证实,有66.7的男性 被害人不认识实施犯罪的人,而女性被害人只有34.9不认识实施犯罪的人。可见,女性更应 提防来自熟人之间的犯罪侵害。总之,通过对男、女罪犯犯罪规律的比较研究,发现女性犯罪的目的、种类、作案手段等 方面有向男性靠近的倾向。但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也存在着某些不同,而且各有其规律和 特征。毫无疑问,女性在社会上的作用愈是接近男性,男性的犯罪行为方式也愈适合于犯罪的 女性。尤其是女性犯罪的特殊危害性(女性犯罪的扩散性),对社会、家庭和儿童都有直接的影 响,这无疑为犯罪预防又提出了新的课题。但是,男性和女性犯罪在数量上今后仍会保持相当 程度的差距,同时,由生理、心理特点而决定的某些犯罪规律也不会改变。只是犯罪现象更加 错综复杂化、犯罪手段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的犯罪预防策略也要相应的改变,才能顺 应社会发展,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