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中国茶文化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562229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教与中国茶文化(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道教与中国茶文化道教与中国茶文化道家是以先秦时期老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教则是两汉时期神仙方士把老庄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与教义修为,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 ,促进了茶的发现、利用和向民间普及的过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义,不仅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 ,而且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中,道家与后来的道教最早与茶文化发生关联 , 其加于茶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最深。一、道教与饮茶习俗的形成历史表明,道家或道教与茶的

2、关系 ,比儒、佛二教更为久远。在中国茶文化萌芽期的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同时也是老庄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是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教信徒为了修道成仙、长生不老 ,创造了辟谷、吐纳、胎息、导引、服饵等修行方法。所谓的服饵,就是通过服食药饵来摄生养命,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起初 ,道教服饵以服食金石丹药为主 ,然而这一类丹药须通过鼎炉炼制出来,所采用的原料以金、银、铅、汞及各种矿石为主,成本非常之昂贵,且服食的风险很大。草木类药饵则恰恰与之相反,虽然它的功效没有金石类药饵那样神奇,但是在养生延命方面依然可以达到可观的效果,于是,真人道士大都改服自然界生长的草

3、木类药饵。在道教徒们长期的研究、服食过程中,数以百计的草木类药物被道教人士所发现和认识,包括茶在内的大多数药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确证。汉魏六朝的数百年间,谈到茶的功效的典籍很多。如神农食经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时张揖广雅说“其饮醒酒 ,令人不眠。”晋张华博物志载“饮真茶令人少眠。”华佗食论言“苦茶久服,益意思。”上述数则史料大都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谈论茶的药效的,认为饮茶之功效包括有力悦志、令人不眠、增进思维及醒酒等,由此表明人们对茶作用于人精神的功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道教对茶这种用作服食的神奇植物寄予相当大的希望,把茶视作轻身换骨、羽化成仙的“上药”,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如

4、壶居士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陶弘景杂录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 ,服之生羽翼。”丹丘,是道教传说中的的神仙所居之地。丹丘子、黄山君、壶居士 ,据说都是汉代的仙人,从他们都爱好饮茶来看,此三人应当属于茶文化史上有最早的道教人物。虽然这些记载有些荒诞不经 ,但毕竟道出了道教与茶之渊源关系。在普通的道教人士看来,茶既然是天上神仙服食之灵药 ,其功效自是不同凡响,凡人食之 ,便可以上通仙灵了。后来 ,茶这样一种草木类药饵,在真人道士的服食过程中的渐渐日常化、嗜好化 ,并逐渐在社会上扩散开来 ,于是,茶从一种功能性的药物,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嗜

5、好品。这是汉魏六朝时期饮茶习俗出现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同时也为饮茶的药用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道教对茶这种植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冀望长生不老的道士们开始在自己修炼之处种茶、饮茶。俗话说“自古名山出名茶。”道徒们的隐居修炼之处,大都是人迹罕至的名山洞府、人间仙境,独特的僻静幽深地理位置和云雾缭绕的气候条件 ,使这些洞天福地具有茶树生长的优越条件 ,非常适宜种植茶叶,于是 ,在这些道徒们修行炼丹之所在,一批有影响的名茶被制造出来。如东汉末年,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玄就曾在天台山植茶。其后裔东晋葛洪在抱朴子追述“盖竹山天台山有仙翁茶圃,旧传葛玄植茗于此。”此外如青城山、峨眉、庐山、武夷山、四明山

6、、天目山、君山、罗浮山、衡山、逍遥山 南昌西山 等地 ,既是道教理想修道场所 ,又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其时,道教神仙、真人道士与茶相伴的故事,也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各种道教典籍和志怪小说中。汉代的神异记中,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 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 ,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 ,可以相给 ,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 ,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故事中的丹丘子 ,与陶弘景所说的丹丘子,显然同是同一位神仙。其中说丹丘子为余姚虞洪指示大茶树,恐怕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陆羽茶经七之出有“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 ,大者殊异 ,小者与襄州

7、同”的记载 ,表明至少在唐代或唐代以前,浙江省余姚县瀑布山中确有茶叶出产。晋书艺术传言“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 ,而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敦煌人。幼好隐栖 ,曾学习辟谷 ,修行七年后 ,冬能自暖,夏能自凉。后赵武帝时,他在河南临漳昭德寺坐禅,经常用茶来驱除睡魔。从此人的事迹来看 ,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道教中人。另据宋录记载“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 此甘露也 ,何言茶茗 !”新安王刘子鸾是南朝宋孝武帝的第八子 ,豫章王刘子尚是其第二子,这两位皇子到安徽寿县八公山昙济道人处饮茶, 说明了此地的昙济道人是一位善

8、烹茶的道士。此外,东晋干宝搜神记、陶潜续搜神记以及异苑、广陵耆老传诸书 ,均载有道教鬼神饮茶之奇闻异事。从道教信徒们赞誉茶为仙茗、仙茶、甘露这一点来看 ,道教对茶这种植物的重视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从中不难发现汉魏六朝时饮茶风俗出现与道教的深刻渊源。当时,各种典籍中如此众多的道教茶事典故 ,既是道教人士热衷于饮茶之确证,又是饮茶风习开始向民间普及的一种表征。二、道教与茶道“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道德经言“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意思是说 ,道是一种物质化的混元气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道

9、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着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天地万物都是道的派生物,而不是本原。关于道的特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杳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在这里,道是空虚的、微妙的,它连绵不绝 ,充塞宇宙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能描绘其形状 ,无具体的物质可以比喻其形状。由于长期受道家学派重“道”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重“道”的传统,表现为人们不管做何事,都喜穷源竟委,追本溯源,总是希望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悟出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习惯上认为,大到天体运行、四季

10、更迭 ,小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收藏,其中总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道”或“理”在主宰 ,“天不变 ,道亦不变”。因此 ,天有天道, 自然界有各物种的生息繁衍之道 ,做人有做人之道德,人与人之间君臣父子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做官有做官之道,即使是赚钱以维持生计这样的小事,也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至于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弹琴奕棋这样的雅事,更是要遵循其中所固有的“道”规律的约束,而饮茶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人格修养手段和生活方式, 自然离不开“茶道”。所谓茶道,其实就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观念 ,它是茶人的自我修养、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人们一般认为,中国茶道诞生于中

11、唐 ,陆羽茶经的问世,促使中唐以前的粗放式饮茶转变为艺术品饮,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初步形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处处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印迹。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与阴阳五行学说,道教所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崇简抑奢观念 ,以及致虚守静的修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曾经指出“儒学是中国茶道文化的筋骨 ,道学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为中国茶道增添了神韵。”道家的自然天道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一个源头。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之“自然”,指的是自己而然, 自己如此,非有意造

12、作而成,也非外力所推动。在老子心目中,“道”是自然而然地“无为而无不为”的,因为它不是外力使然的,从而表现为一种决无勉强、自然而然的一种精神状态,因此,“道”的本身即“自然之道”。庄子的学说,也是有关“自然之道”的哲学,但它在想象和思维方面更显超凡脱俗。郭象在为庄子齐物论作注时说“自己而然 ,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在这里,“天然”与“自然”意义相通。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及求真求美的理念。中国茶道中的崇尚简朴、返朴归真的理念,在茶品、茶具、茶人、茶境四个方面都有深刻而集中的表现。从张华“饮真茶令人少眠”、桓温“常仰真茶”,到

13、唐宋时期团饼茶统摄茶坛数百年,再到明清时期茶人们极力反对加珍果香药的团饼茶,大力推崇炒青散茶,因“天然者自胜耳”,从而在茶叶品类上实现了从饼茶到散茶的飞跃。茶类的变迁,当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隐含着中国茶道求真求美、顺应自然的理念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茶具方面来说,茶道中的尚朴尚雅、反对奢华的观念,在自唐以来的茶具流变史上 ,无疑是明显的和一贯的。而历代茶人们对品茶环境的重视,主张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品茶之乐 ,更是茶道中崇尚自然观念的集中反映。要达到“道”的自然境界 ,必须于“虚”、“静”中方能求得。老子言“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天物芸芸 ,各复归其

14、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庄子亦言“夫虚静恬淡 ,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种致虚守静、虚静恬淡的思想,既是道家自然观鲜明的体现,又是道教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和终极追求。古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家的清静无为、宁静淡泊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表现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大都讲究在静中明心见性,在静中证道悟道,同时又在静中感悟人生、寻求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茶生于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润,蕴天地之精气,大自然赋予其清新恬淡之秉性与恬静超脱的情怀,这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深相契合,因此,道家的“致虚守静”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茶道中来,成为中国茶道最

15、基本的精神之一。这种观念在茶道中表现为“茶须静品”,也就是说,人们在饮茶之时,通过营造一种宁静气氛和空灵虚静的心境,让茶的甘芳静静地浸润心田肺腑,使每一个茶人的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思维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云“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乌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虚静空明的茶道境界,这当然是以致虚守静为旨归的道家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也明显受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有论者曾经指

16、出,道家思想是茶经的哲学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陆羽曾经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这句话一向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其涵义与道教的崇简抑奢信条何其相似! 陆羽设计的风炉 ,则贯穿了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风炉用铜铁制成 ,如古鼎形。它有三足,一足铸“坎上巽下离于中”,意思是煮茶时把水坎放在上面,风巽从下面吹入,火离在中间燃烧,所说的是煮茶的原理。一足铸“体均五行去百疾”,意思是饮茶使五脏调和,百病不生,所强调的是饮茶的功效。在炉口上方,设三个用于支撑茶复的支垛 ,每个支垛也分别铸上“巽”、“离”、“坎”符号,以及象征风兽的“彪”、象征火禽的“翟”和象征水虫的鱼,其涵

17、义与足上所铸文字一致。风炉的尺寸 ,壁体“厚三分 ,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这三、六、九也是道家喜爱的“易数”。道家对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单从煮茶的风炉设计上即可见一斑。三、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目前 ,人们在茶文化的研究中比较突出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作用,对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则研究不多、认识不足,这无疑失之偏颇。从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来看,自唐代饮茶风习在全社会普及以后,受社会各阶层对茶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的影响,道教对饮茶的热情丝毫不减。作为饮茶风俗最早的倡导者和推行者,真人道士出于修道成仙、养生延命的目的,越来越大规模地介入茶事,推广茶道,在道教礼仪、祀典、斋醮之中,也开始更多地看到茶的身影。

18、与佛教极其重视茶文化一样 ,众多的道教茶文化事象也成为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真人道士品茶,带上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超尘脱俗的意识,从而赋予中国茶文化空灵虚静的意境。唐朝道士李冶、施肩吾、吕岩 洞宾 、郑遨 ,五代时期高道杜光庭等人,都精于茶道。女道士李冶 约 756 前后在世,字季兰 ,吴兴人。她精于琴艺 ,长于诗词,同时又与当时的儒士、名僧及茶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与陆羽、皎然相契,说明她很可能是以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为中心的文人饮茶集团的成员之一。她在与茶圣陆羽的交往中,常以诗赠答,全唐诗中,存有李冶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显示出她与茶圣陆羽的密切关系,由此构成了茶叶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有学者认

19、为,完全有理由说,是这一僧皎然 、一道李冶、一儒家隐士陆羽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茶为涤烦子 ,酒为忘忧君。”这是著名道士施肩吾的咏茶名句。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 今浙江桐庐人。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因仕途险恶,隐居南昌西山修炼,世称华阳真人。他对饮茶颇有研究,写下了不少茶诗,仅全唐诗就录其三首。他所作的春霁一诗言“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独对春光还寂寞,罗浮道士忽敲门。”诗中记载的唐代有把茶与花同煮的习惯 ,实可作为研究花茶起源的重要史料。唐末道士郑遨866 939 ,字云叟 ,滑川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屡试进士不第 ,遂隐居山林为道士,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合称三高士。嗜酒喜茶

20、 ,尝作饮酒诗千二百言 ,为人广为传诵 ,所作的饮茶诗也颇为有名。其茶诗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诗人用简炼语言描绘了从捣茶、制茶、碾茶到烹茶、饮茶的全过程,表现出一种古朴雅致、寂寞冷峻的道家茶韵。就连民间传说中八山之一的吕岩 ,也有茶诗传世 ,恐怕也是一位与茶形影不离之人。吕岩798 ,一名岩客,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一说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会昌中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唐末兵乱,携家人归隐中南山,后不知所终。其所作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全唐诗辑为四卷。大云寺茶诗言“玉蕊一枪称绝品

21、,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诗中称颂僧茶制造之精、茶具之雅、烹点之妙、功效之奇,尽显道人饮茶之自然洒脱之态。南宋时期,道教南宗的实际创立者、道教理论家白玉蟾 ,极喜饮茶 ,深得茶道真谛。白玉蟾 11941229 ,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 ,海南琼山人 一说福建闽清人。他出身豪门,能诗赋 ,长于书画。因任侠杀人 ,乃遁入武夷山中,师事陈楠,修习内丹。后被誉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 ,朝廷赐封他为“紫清真人”。白玉蟾一曲长篇茶歌,共有四十八韵 ,洋洋三百余言,为人们传诵。更有名的还有水调歌头 咏茶“二月一番雨

22、,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 ,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技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 ,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作者在这首词中,把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享乐今生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全真七子”之首的马钰的茶词 ,在道教茶文学作品中也颇具代表性。马钰,初名从义 ,字宜甫,后改名钰 ,字元宝,扶风今属陕西人。金贞元间举进士 ,后从王重阳学道 ,王重阳仙逝后 ,即由他执掌全真教。他在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义家 ,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

23、加。”另一首西江月也很巧妙“江畔溪边雪里,阴阳造化希奇。黄芽瑞草出幽微 ,别是一番香美。用玉轻轻研细,烹煎神水相宜。山侗啜罢赴瑶池,不让卢仝知味。”这两道词的涵义归结到一点,就是说道教品茶讲究的是贴近自然、清静无为,主张从修道成仙、养生延命的目的出发,以茶驱睡魔、增长功力道行 ,最终得道升天 ,到仙界瑶池中与群仙相会。唐以后的大量文人茶诗和其他茶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印迹。尤其是,在唐宋两代的茶文化史上,举凡最具影响、千古传诵的茶诗,大都显露出深刻的道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例如,唐代诗僧皎然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饮茶歌送郑容卢仝茶歌有言“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

24、得也,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宋代梅尧臣诗云“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尝茶和公仪范仲淹在诗中也有相似的描绘“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与章岷从事斗茶歌这些充满道家情调的美妙的诗句,无一不显示出诗人对羽化成仙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空灵虚静之美。可以认为,道家或道教对茶文化的影响,既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俗的形成,又体现在唐宋以后茶文化的发展等方面。明清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封建统治者对宗教施以更为严密的控制,道教文化趋于衰弱,但是,道教对茶文化的影响不但没有弱化 ,而且在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