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95561666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2.1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苏南俗人 12-05-041。历经沧桑绒庄街初来南京的人会发现,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很多大街小巷都有一个怪怪的名字,比如三步两桥、螺丝转弯等就足以让外地人云里雾里地晕上一阵。殊不知,这些看似古怪的地名其实正是南京人的骄傲。这每一个街名背后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古老街巷上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千百年来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生活轨迹,不少街道名字的变化还折射着历史的变迁。从今天开始,本报特别开设专栏老街巷背后的故事,为您介绍南京的大街小巷。“刘长兴”这个百年老字号,在南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据说刘长兴早年就住在绒庄街。虽然这些名人的遗迹如今在绒庄街已经荡然

2、无存,但是走在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老街巷上,入眼尽是古老的建筑,还是感觉到这条街巷的久远历史。据南京市地名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很多地名的来源与当地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南京地名起源记载,绒庄街在明代叫帽儿行,是专门加工和出售帽子的街道。南京地区的幼儿常常喜欢用“没没”表示“没有”这个意思,“帽”和“没”二字在南京的方言中读音极近,故“帽儿行”常被喊走了音,变成了“没儿行”。古人思想非常保守,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来传宗接代自然是最严重的大事。因此人们十分忌讳这与“没儿行”十分相近的街名。这条街原有一个非常大的绒庄,供应做帽子的原料。当时,仅这家绒庄就占了大半条街。于是这条街上的人们就

3、将这条街改为“绒庄”街。绒庄的老板刘万丰觉得以他的店名为街名,当然十分欢喜。就这样,绒庄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昨天,记者顺着中山南路一路找下去,经鸽子桥终于找到了这条有了百余年历史的老街。狭长的街巷两侧,是古朴的典型江南老房子。这些历尽沧桑的旧房子墙壁已经斑驳剥落。在一幢旧屋前,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侯荣福老人。老人说,他在这条街巷已经居住了70多年。在他最初住进来时,这里还有不少织缎的小作坊,不少作坊都会织云锦。但是现在已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不少房子都是50年前翻修过的,其中一些房子用的还是老城墙的城砖。记者发现,整个街巷保存最完整的是58号院,这也是老街上颇具特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侯

4、荣福老人说,70年前,那里还是一家镖局,记得当时里面还摆放着刀、枪等兵器。当时这家镖局装饰得非常气派,厚重的黑漆木门,雕刻着精美图腾花案的门头,在这条街上显得非常醒目。不过,这些雕花在文革中都被当做“四旧”除掉了,现在看到的只是平整的门檐和油漆斑驳紧紧关闭着的木门。侯老先生57岁的儿子侯建存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这里只剩下一个大的织锦厂了。从前,这条街后面还有一家名叫朴园的私人花园,又被称为周家花园。那里有假山有水有花有树,以前巷子里的孩子都会在园里玩耍。后来,这园子就荒废了,园子里的假山石一部分被运到了瞻园,用于瞻园的修缮;另外一部分运到了玄武湖,用于玄武湖风景区的建造。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

5、设的不断加快,绒庄街周边的古老街巷逐渐消失。现在,周围林立的高楼早已将花园的遗迹掩去。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衬托下,绒庄街显得更加不起眼了。据当地居民说,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绒庄街已列入政府的拆迁计划。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古老的建筑就会被拆除。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目前南京还很少见到有完整的镖局展览,希望有关部门在拆迁过程中,将镖局遗址保留下来。如果能够将这个镖局好好地修缮一下,恢复旧貌,我们的后代就可以不仅仅从武打小说中了解镖局了。2。行将消逝的裱画廊明清时期,裱画作为一个独特行业在南京红极一时,至今还有不少老南京人家中藏有古旧字画。古南京城中大裱画店聚集地裱画廊,今年已被列入拆迁范围,一个月后,裱

6、画廊的古旧建筑将不复存在。位于三山街东北的裱画廊西起中华路,东经承恩寺通往建康路,是一条在一般的南京地图上都难觅其踪的小巷子。而它其实颇有历史。据金陵野史等记载: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在某些行业集中的街道两旁建“官廊”,百姓在廊下买卖货物,既可以遮阳又可以避雨,所以明代起,行业集中的小街都称为“廊”。据说,裱画廊就是明朝以来裱画店的集中地,更因清代此处有几家大裱画店而得名。昨天,记者好不容易找到裱画廊,发现小巷长不过百米,大约有几十户人家。窄小的巷子两边是古朴的老式房屋,但已经没有裱画店了。个别房子已被拆了一半,不少院子里已经无人居住。墙壁上用白色涂料刷的“拆”字格外刺眼。住在裱画廊8号的朱金陵

7、先生已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他说,裱画廊一带的老房子在他父辈们上世纪50年代初刚搬来时就有了,当时都是典型的南京旧居。记者看到,这些房子的窗户都是雕花木窗,房子一般都有阁楼。朱先生说,当初这些房子家家都相通,他记得不少人家的阁楼里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装满古画的筐,还有一些用来裱画的框。那些画估计应该是当年的裱画店留下来的。只是当初他们对这些破旧的东西不太在意,有的顽童会拿出那些旧画轴卷来玩耍。后来,这些旧画都在文革中流失了,如今再也寻不到那些古画的踪迹了。他们已经接到通知,这一带全部要拆迁,听说要建一个大型商贸中心,到8月份这里可能就是一片平地了。与裱画廊一巷之隔的李老太在这里已经居住了70多年。她

8、告诉记者,当初这里的居民还不是很多,大家都从边上的双眼井中取水做饭洗衣。在水井边上还有人家建了一个烧水炉,周围的居民都是从这里打开水。后来,这里通了自来水,可还有不少人用井水洗衣、洗菜。20年前,有关部门将双眼井保护起来。记者看到,双眼井上已经盖上了厚厚的石板,还上了锁,井旁长满了青苔。从水井旁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看,这口双眼井是清代挖掘的,在1983年被南京市白下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记者离开时,一位居民这样说,再过一个月,裱画廊可能连地名都不存在了,可能只有这口双眼井能幸存下来。裱画廊曾有的盛况,人们也只能在传说中追忆了。3。乌衣巷:夕阳还在,旧燕不归“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

9、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年乌衣巷见证了六朝古都的风风雨雨,用脚一跺,这条老街似乎都会弥漫出历史沧桑的味道。乌衣巷位于夫子庙文德桥附近,西与钞库街、大石坝街相交接,东面直通白鹭洲公园,全长五六百米。据至正金陵新志引丹阳记的文说:“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三国时,这里是东吴禁军驻地,因官兵都穿黑衣,军队被称为乌衣营,驻地也被称为乌衣巷。东晋以来,人才辈出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此,留下“王家书法谢家诗”之说。王谢两家唐朝时没落,刘禹锡的诗就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乌衣巷的萧瑟。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这条千年古巷。从文德桥转两个弯就到了,门楼上“乌衣巷”三个墨绿色的大字赫然在目。巷子很幽静,

10、但越过王谢古居后,就传来机器的轰鸣。巷子所在地已经成了一个狭长的工地,两边的低矮房子基本被拆除,仅剩的几间上斗大的“拆”字,也表明了这些老房子最后的归宿。施工人员说,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一条马路,公交车会从这里通行。80岁的杜向忠老先生就住在乌衣巷的边上,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四五十年。老人掰着指头告诉记者,40年前,乌衣巷是附近比较大的一条街,街两面主要是一些裁缝店、小生意摊,房子也全是低矮的平房。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的菜地,靠近秦淮河的一头有许多澡堂、茶馆,“5分钱泡个澡,比现在12块钱的浴室要舒服得多。”老古井也让老人牵挂,他说当时附近有五六个古井,他常从里面舀水冲凉,还有许多人从里面取水做饭

11、洗衣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这里的古井一个个都被填埋了,旁边也盖起了新的居民楼,剩下的一口古井也被移了。“就连乌衣里、糟坊园这些老街巷也都是有名无巷了”。在乌衣巷王谢古居前,一位老先生慢慢地走在小巷里,他说,历史上乌衣巷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现在的乌衣巷是后来命名的,只是古乌衣巷的一部分。但就是这条老巷也许很快也“有名无巷”了,只会剩下王谢古居前短短的一段供人们回味了。4。桃叶渡:守望浪漫爱情如果没有才子佳人,也就没有了桃叶渡的神韵了。王献之和美女子桃叶的风流佳话,使得这里成了人们怀古凭吊、守望爱情的浪漫地。多少年来代代相传,到如今这里的居民几乎每个人都能向你讲述这个爱情故事。

12、桃叶渡是老城南的一个渡口,位于夫子庙贡院东边的秦淮河和青溪河的合流处。此处得名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小妾桃叶的风流逸事。当年王献之常在这个渡口接送桃叶,还为桃叶写了几首缠绵绯恻的爱情诗。吴声歌曲收录的一首为“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把大才子对佳人的一片痴心描摩得淋漓尽致。之后,桃叶渡的名字就随之流传开了,加之此处风景极佳,是“桃叶映桃花,无风自婀娜”的所在。许多喜爱觅风弄雅的文人逸士也慕名而来,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文。更有一些怀春男女常来此仿效古人,制造出些许浪漫情愫。发展到了明代,此处竟因其特殊意义而被誉为金陵十八景之一(在今天,或许会被更名为“情人渡”?)。可惜的是

13、,这一切美妙的意境,竟在清顺治年间,被一个“好心人”给生生断送了。这好事者看来桃叶渡的人太多,担心会发生拥挤落水之类的意外,就主动出资修了一座桥利涉桥。结果呢?自然是有桥无渡了。只留下几块石碑和几片枯黄的落叶,让后人回味千年前的浪漫。昨日午后,记者来到了桃叶渡。却找不出半点想象中的往日痕迹,秦淮河畔摇扇纳凉的老人指了指一座老宅说,别找了,那里面就是桃叶渡了。老宅是吴敬梓故居,里面有一碑坊,上面清晰地刻画了“古桃叶渡”几个字,两边是“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的坊联让人慨叹历史的厚重。对那段往事的心驰神往已无物慰藉。与园外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相比,这里已经显现出了突兀和孤单。也许只有流淌不息的秦淮河

14、水还记得桃叶渡当年的风光。桃叶渡所在的位置已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附近居民说,这里将会建一个桃叶渡遗址文化公园。也许过不了多久,新版桃叶渡的故事,将在这里演绎另一种精彩。有一点可以确定,故事终归与爱情有关。5。瞻园路:这里法桐最老沿中华路商业景观街一路南行,路两边年轻瘦弱的法国梧桐在一个丁字路口突然高大起来,这就是瞻园路了。瞻园路上的宫灯别有一番韵味,但最抢眼的,还是贯穿整条道路的法国梧桐树。这些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法国梧桐早在建国初期就已栽种了,1998年前后瞻园路车道拓宽,在“砍树”还是“保树”的问题上曾有争议。经多方努力总算留下了这片绿阴。园路南北两侧建筑历史相距甚远,北侧是以瞻园为代表的明

15、清风格的园林建筑,夹杂着一些木质结构的小阁楼与平房。而南侧仅留下了挪移过来的纪念太平天国运动的浮雕。原有的与北侧相近的民居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幢楼层不高、却保留了秦淮风光带明清风格的新楼宇。楼宇大多闲置着。其中一处开了“夫子庙土特产总汇”,规模不小,顾客却不多。无论是夫子庙商贸城,还是周围的居民小区,或是隐约可见的百年老校中华中学的校舍都以白、灰色调为主,与瞻园、夫子庙整体风格相搭配,衬托出这条老街浓重的历史韵味。瞻园路上最著名的建筑自然是瞻园。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七世孙太子太保徐鹏举府第的西花园。清初改为江宁布政使司衙门,乾隆皇帝南巡

16、时,曾两度到此游览,并亲笔题写了“瞻园”匾额。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东王杨秀清与夏宫副丞相赖汉英先后将此作为自己的府第。太平天国保卫战中该园毁于战火,光绪年间两次重修,但园景远不及旧观。据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陈大荣老先生介绍,解放前瞻园曾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占用为中统局办公地。解放初期,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彭冲时常在瞻园接待外宾。前越南主席胡志明曾于七十大寿之际来到瞻园参观,并沿瞻园路游览了与之毗邻的夫子庙。陈毅、郭沫若、陈云等人也曾在此留下足迹。解放后,瞻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瞻园路的变化大啊!”在附近居住了三十多年的陈老夫人发出由衷的感慨:“马路单的变双了,停车场从地上到地下了,平房阁

17、楼变成楼房商厦了。商店也多了,公交车也通行了”原来在此的居民大都早已搬迁,解放前曾是米店、妓院的房屋如今基本上都被改造为古董店、红木家具店、面包房、服装店、典当行等。与瞻园路东端交汇的东牌楼街心花园,现在是附近居民散步、聊天的好去处。6。糖坊廊:河房上的秦淮古韵廊者,走廊也。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南京的商业空前繁荣,为适应需要,便利行人,于某些行业集中所在的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这些官廊,有的是朝廷兴修,有的是富家捐建,都用一色的青石板铺路,比较整洁,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廊”字的地名,糖坊廊也因此而得名。糖坊廊位于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原名叫灭街

18、,后讹化为篾街,再后来,因设糖作坊于此,故而得名。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这条老街。从中华门过来,要转过几道弯才能到。走进糖坊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条很狭小的老巷,两边的房子是清代多进穿堂式民居建筑,老巷的门牌号是从36号开始的,到70多号就结束了。巷子很幽静,听不到任何的吵闹声,外面喧嚣的世界也好像远去了。在糖坊廊61号,记者看到一处名为糖坊廊河房,上面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一位姓王的老人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完整的老巷子,但后来拆迁,从1号到35号都被拆掉,盖了新的办公大楼。就是留下的老房子,很多也被住户自己重新修缮一新,找不到老房子的一点痕迹了。记者走进一户居民家,门很狭窄,就一

19、米左右宽,进门后,是一个很狭窄的弄堂,穿过弄堂是院子,而过了院子才是居民的住房。房子以砖木结构为主,可以看出屋梁是用木头做成的,有的隔墙也是木质结构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在城南现存多处清代多进穿堂式民居建筑,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古都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糖坊廊河房是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记者了解到,该组建筑为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现存较完整的一处河房。近看,有跑马楼二进,河厅一进。跑马楼的格扇木雕十分精美,多为戏曲图案,现保存完好,院外有高大封火墙。去年,附近居民在该建筑周围私搭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的环境。接到群众举报后,市、区文物部门十分重视,专

20、门开会研究,并会同区、街道执法大队多次现场办公。经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该处近2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早已被拆除。记者了解到,该河房有十多户居民居住在这里,最早的1958年就来了。从大门往里看去,房屋里面已经很破烂、很陈旧了,但从屋内的雕花和楼梯的扶手可以看出手工艺的精湛和华丽。如今的糖坊廊,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多进穿堂式的民居建筑成了这里的一个特色。在记者采访要结束时,一个老人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担忧:现在这样的房子已经不多了,它们还是很有历史价值的,真担心以后会不会被拆掉。7。御道街:六朝风雨古御道御道,顾名思义,是皇家专属领地的道路。在六朝古都南京,过去共有两条道路被称为御道,一条大约在

21、今天的中华路位置,是六朝时期的御道;另一条,就是御道街。中华路的御道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湮没,但不久前曾在位于同一轴线的大行宫一带挖出了当时用青砖垒起的马路,说明了六朝御道的大概情况。明朝的御道,现在仍能看到。现在御道街的起点午朝门内,有一条宽约6米磨得极其光亮的青石板小道,在上世纪30年代前,这条只有皇帝及其亲信大臣才能走的青石板小道一直绵延到2公里外的光华门。今天的御道街就是在此基础上拓展修建的。午朝门公园的历史午朝门遗址公园,现在是城东市民熟知的城内市民公园。每天早上,公园内小鸟啁啾,上千市民在此跳舞打拳晨练,一派和平景象,但在明代,午朝门可是皇家威严所在。在影视戏曲里,皇帝大怒,会说:推出

22、午门斩首!其实古代帝王处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闹市行刑,但在南京午朝门内确实发生过一件杀戮大臣事件。大臣就是方孝孺。1399年,建文帝即位后,名儒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朱棣攻下南京后,迫令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孺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咬牙切齿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针锋相对地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闻言大怒,当即下令在午门内将方孝孺磔死(腰斩)。老南京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血迹石之说,只是老百姓悯惜硬骨头的忠臣。但午朝门另有一块

23、石碑,确是反映了当时南京城市发展的水平,这块石头上篆刻的是明代南京城市包括御河、金川河、秦淮河在内所有水系的进排水情况,说明南京在古代就有较为科学的城市水系研究。值得一说的是,碑上还特意提到了,居民不能随意往河里丢垃圾,否则官办,可谓古代的环保法。御道街过去叫“千步廊”午朝门往光华门南北走向全长2300米的大街就是今天的御道街。这条街现在因为两所大学毗邻在此,宽阔热闹。绿化和景观都十分漂亮的御道街还是南京20世纪90年代初期评出的星级景观大道。其实在中国的政治史上,它的作用并不亚于明故宫。御道街光华门以北段,过去称为“千步廊”。当时两边一字排开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和中央行政机构。东面,分布着吏部、

24、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高级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太平门外)。西面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国家社稷的宗庙太庙也在这一带。不过这些建筑均毁于南京历代的战火。只有光华门内御道街中段的外五龙桥,还是明代初年的原物。去年,南航校园内施工时曾经发现一些建筑遗址,经过有关专家根据仿效南京明故宫建造的北京故宫布局图判断,它就是太庙遗址。其具体位置在南航办公区中轴线的中北部(即中心花园内)。南航当年曾是机场说起南航,御道街今天的繁华几乎都是因为这所全国著名的高校发展起来的。古代的御道街是禁区,近代的民国时期,御道街以西、御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则也少有人迹,因为这里是蒋介石的专用机场,当年只能见

25、到高墙和铁丝网。解放南京之时,国民党官员就是在这里仓皇撤离南京的。此后,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南航在这里建校,昔日的飞机场开始为新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培养人才。如今,这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大学已经培养无以计数的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徐至展,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范绪萁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的御道街,已经是一条充满宁谧生活气息的景观道路。虽然长了青苔的城门依旧,五龙桥的雕栏仍在,但来来往往的都是悠闲自在的南京市民。一幢幢住宅区隐藏在成排的苍翠树木后面,而马路边,小亭、假山、长廊以及花木,将平平实实的生活气息与车水马龙隔绝开。在御道街,不经意间,你甚至可以发现遛鸟的老人歇脚的

26、石礅可能就是明代奉天殿前的雕花柱础。只有在御道街,才能述说这么多历史沧桑的变化。8。长乐街:秦淮影照古廊房南京人都知道长乐路,可是知道长乐街的就不多了。这条闹市古巷,默默傍依秦淮河几百年,无语诉说金陵风物变迁,历史沧桑过往。长乐街的历史长乐街古名长乐巷、长乐坊,又称篾街。它南接糖坊廊,北接牛市,位于秦淮河北岸,隔河与钓鱼台相对。追溯长乐街的历史,至少可到元朝。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长乐坊在古御街左,镇淮桥东北”。可见那时这条古巷就已存在。明朝万历上元县志上则有更详细的记载:“长乐巷在军师巷东北,即旧长乐坊。北通古层楼巷。”说起这个层楼巷,又是一段怀古幽情。历史上确有其楼,为宋咸淳时建,还有元萨

27、都刺诗为证:“半空云气层楼暗,四月江南欲雨天”。可惜这个叫人心驰神往之地,没有长乐街那么幸运,在历史车轮中飘然而逝。关于“灭街”的传说住在长乐街的老人都知道,长乐街古名叫做“篾街”,又称“灭街”。这里面可就有典故了。“篾街”,顾名思义,是因古代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工人集中于此。至于“灭街”,相传产生于明洪武初年,但究竟为什么叫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传说很多:传说一:明朝时,因为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扎了一张大脚女人的彩灯,犯了马娘娘的讳,锦衣卫竟枉杀了整条街的人,所以叫灭街。传说二:此街曾是元朝官员福寿居住之地,元灭亡时,福寿及其部下誓死不降,纷纷合家自尽,整条街的大小人口几乎灭绝,惨烈无比,故称“

28、灭街”。传说三:还有的文献记载说,清朝末年,王、陈两姓在此开糖坊,人们厌恶“灭街”这个不吉利的名称,于是把他们居住的那段“灭街”改为“糖坊廊”。这就是现在为什么这条街分为长乐街和糖坊廊两截的原因。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此街原本名“长乐”,却演变成“灭街”这个阴鸷的名字,后来居住之人为了避讳,又将其改回为长乐,一直流传至今。今天的古街貌记者走进了这条沉蕴浓浓历史余香的古巷。狭小古旧的街面,几乎一般高低的旧式民宅,如果不是远处突兀支棱的摩天大楼,几乎以为踏进了倒错的时光。几百米长的巷子,被马路硬生生隔断成两截,那头与糖坊廊相接,这头与牛市相望。糖坊廊有文物保护单位糖坊廊河房;牛市因为曾拍过秦淮人家系列

29、剧而成名;可是它们中间的长乐街却显得无比沉默和寂寥。没有任何文物保护的遗迹,只有灰白斑驳的墙身和风化龟裂的窗棂,像一位无语的老人,用面孔和眼神傲视他的全部沧桑。民宅的格局意外地相似,黑瓦灰墙,屋顶支起一方带着三角檐的小阁楼,木窗吱呀开合,和背景的高楼互相掩映,形成一幅奇异的画面。在长乐街住了40多年的徐文举老人说,在过去,这样格局的房子就算很不错了,想来,它们也曾经明瓦朱漆,光鲜明丽过,在那些遥远不可知的岁月中。最有意味的是那一扇扇木头门扉。虽然老旧,不少人家还保留着完好的门头,隐约可见残留的吉祥图案。遍布疮孔的木门呈现暗红或灰褐色,有的还是门板拼接的,上面坠着掉了栓孔的铁门扣,主人似也无意修

30、葺。房子是典型的清代穿堂式民居,狭窄的过道后,一方天井般的院落,磨得光滑可鉴的青石路面,还有不经意间的一点雕刻。记者顺着房根去寻秦淮河。到了河边,对面是一座古韵十足的旧式阁楼,高高的屋檐,细密精巧的栏杆,像古时闺阁小姐的绣房。水光潋滟,从阁楼栏影上爬过,悠悠然,如同历史中那些秦淮名艳的传说。老人解说长乐街记者找到了住在长乐街75号的王振远老人。老人已经80高龄,1947年搬至长乐街,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起长乐街的历史,老人很清楚:“明朝的时候叫做蔑街,很多手工艺人在这儿卖竹器,后来才改名叫做长乐街。”他还颇为自得地告诉记者,朱元璋都曾到这条街来过。老人说,50年前,秦淮河水很干净,那时长乐街家

31、家户户都用河水淘米洗菜;像这样的大热天,傍晚时小孩子在河水里游泳嬉戏,大人们坐在河边纳凉聊天,开着窗子和对岸的人说话,非常热闹。“那时,秦淮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很多小贩坐在船上,沿河叫卖酒酿、馄饨。穿红衣的小姑娘坐在船头熬汤汁,香味整条河都闻得到。好多小孩子就会缠着大人去买,人们在河边和他们交易,还可以坐上他们的船去吃。”老人怀念地眯起双眼,然后微微叹息:“现在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至正金陵新志曾记载:“唐秦淮河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县东二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当记者询问王老时,得知长乐街真的曾经有一座桥。老人指着集庆路与长乐街交叉口处那座完全变成现代桥栏的地方:“那边以前有一座拱

32、桥,大青砖铺成的,有3个桥洞。后来集庆路拓宽,桥改造了两回,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按照老人的回忆,古代历史上的长乐桥应该就是现在的新桥,只不过承载了繁华的车水马龙,已经再也找不到过去江南小桥的模样了。对于长乐街的历史,还有一些则是连老人们也不知道的了。据说,长乐街古有孔子庙,故古代又称它为“孔子巷”。奥地志上记载:“孔子庙盖圣嗣侯所奉之庙也。本东晋所立,中废。宋元嘉十九年,诏复孔子庙,今名孔子寺,一名孔子巷。在城东南五里古长乐桥东。”此外,旧时长乐街还曾有个江东书院,元吴草庐先生讲学之地。如今,这些遗迹已统统在历史的尘埃中湮灭。新闻链接老街巷名片整条长乐街都是民居,只有一家单位的旧址南京搪瓷厂

33、。据介绍,南京搪瓷厂1958年成立,厂房就在长乐街一排民宅之后,占到半条街之多。搪瓷厂已于1991年搬迁至别处,但现在依然留着不少旧式的厂房,见证长乐街的变迁。在长乐街门牌号码上,还能找到搪瓷厂经营服务部的字样。至今住在那里的一些居民,仍能回忆起搪瓷厂建厂以来的点点滴滴。9。船板巷钓鱼台柳叶街船板巷位于秦淮河西岸,这条幽深小巷现今已有些破败,不过从布满苔藓的老青砖和那一块块黑瓦上,还可依稀觅得当年古建筑群的风采。船板巷名的传说船板巷南起新桥,北至上浮桥。据南京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看,船板巷1995年已经并入柳叶街。“船板巷”这个名字的由来无史籍可查,民间传说出自明洪武年间,这其中还有一个

34、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船板巷居住了60多年的王老先生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说起这条老街的传说。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迷信,而且疑心很重,动辄杀人。有一次奸臣刘伯温编造说,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向秦淮河边俞通海家宅附近的一条小沟里,躲藏了起来。朱元璋信以为真,下令将秦淮河的鱼赶尽杀绝。他采取的措施是先在上下浮桥布满滚钩,将鱼儿堵在这段秦淮河内聚歼之,并命令部队将捕来的鱼全部用柳枝串起来挂在街上凉晒。这样,整条街就布满了落下的柳叶,因此人们就叫这条街为柳叶街(还有一种说法,说满街都是被晒干的鱼,扁扁的鱼干就像一片片柳叶,因而叫柳叶街),还留下了其他相关的地名:用船板拦鱼的“船板仓”(又叫船板巷);

35、用门板在桥洞口堵鱼的“堵门桥”(今称陡门桥);设台钓鱼的“钓鱼台”;从江边将鱼往回赶的“赶鱼巷”(今称甘雨巷)另外,还在俞家对门立一牌坊,即百猫坊,上面刻了一百个猫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俞家大门,使“鱼精”不敢出来,永无翻身之日。关于百猫坊南京地名委员会的徐兴钊老先生告诉记者一段“百猫坊”的故事。百猫坊与船板巷相距不远,古时是俞通海府前的一座牌坊。俞通海追随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朱元璋称帝后,为了保住大明江山,大肆杀戮功臣,连自己的亲侄子、亲外甥也不放过,当然更不愿放过俞通海。可俞通海向来小心谨慎,朱元璋一时找不到他的岔子。来俞通海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家宅,锦衣卫诬陷俞通海有谋反之意,说什么巷子通

36、过秦淮河入海成龙,夺取大明天下。朱元璋虽然有谋害俞通海之意,但觉得光凭这一条尚不能公开地处死他。于是想出了在俞通海家门口立一座刻有一百个猫头的牌坊,以“猫”要吃“鱼”来暗示要杀俞,逼俞通海体面地自尽。俞通海是个聪明人,一看就知道皇上的真正用意。他觉得自己救过皇上老儿的命,为创建大明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狡兔尽,走狗烹,皇帝的手段太残酷,太绝情了。他一气之下就病倒在床,不几天就一命呜呼,死时才38岁。明太祖为了隐瞒逼死俞通海的真相,曾亲自到俞府假哭了几声,还追封俞为孙国公,洪武三年又改封为虢国公。寻古问今走“渔场”听着这些妙趣横生的传说,记者踏上了探访古迹的道路。从新桥往北走,就是传说中的船板

37、巷。船板巷大约有400多米,其中的半条巷子已经被拆,小巷子两边的残垣断壁默默地诉说着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不少老房子已被修缮得面目全非。船板巷27号是这条巷子里为数不多的基本保持原貌的老宅。居住于此的周先生说,他小时候这条巷子特别幽静,青蛙的鸣叫、蛐蛐的歌声不绝于耳。当时,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挂个灯笼,给夜行者照路。从船板巷往南走,就是当年朱元璋设台钓鱼的钓鱼巷。相传钓鱼巷曾经有大部队驻守,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将秦淮河里的鱼钓上来晒死。一条宽阔的马路双塘路把柳叶街和船板巷一分为二,双塘路的南边是船板巷,北边就是柳叶街。沿着船板巷穿过双塘路继续往北走就来到了柳叶街。奇怪的是整条街都没有一棵柳树,很

38、难想象当年满街柳叶和鱼干的场景。经居民指点,终于在巷子外围、碧绿的秦淮河畔找到了那成片的杨柳。柔和的柳枝轻轻垂落,像坐在河边低头梳妆的美少女。相传俞通海当年的家宅在今天的彩霞街菜场内。彩霞街菜场位于双塘路东头、上浮桥附近。记者走进彩霞街菜场,却看不到一点俞家老宅的影子。不少居民都不知道这里就是俞通海老宅的所在地。不过,对于百猫坊居民们倒是很熟悉,一位热心市民说,大约在1991年前后百猫坊就被拆除了,现在还有些石块堆在附近的垃圾场内,它原来的位置就在彩霞街菜场的北面、玉带园小区76号边。记者果然在附近的垃圾场找到了百猫坊的一些石块,只可惜那么出名的牌坊,如今支离破碎地躺着,似乎在诉说它的寂寞和无

39、奈。穿过升州路再往北就到了赶鱼巷,现称甘雨巷。宽阔的新开马路鼎新路将甘雨巷和红土桥连成一片,甘雨巷仅剩下近百米的巷子。从百姓家门前的花花草草、房檐下悬挂着的一个个鸟笼、旧式的木质马桶、门板上的老式门闩可以看出,在这里居住的老百姓依旧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惯。一位老人说,这条巷子里曾经立了一根很高的柱子,据说是朱元璋当年用过的鱼竿,后来拆了。10。龙蟠里:千年沧桑“古董铺”朱自清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的遗痕。龙蟠里就是这个六朝古都中一个活生生的古董铺子。北起广州路,南至虎踞路的不足千米长街上,密布着魏源故居、惜阴书院、方苞祠堂、四松庵等古迹。随手抓一把街上的尘土闻闻,都有幽幽的古

40、色香味。叹息中留下的地名说起龙蟠里地名的由来就不能不提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来到东吴,和孙权共商破曹大计。途经秣陵县(今南京)时,诸葛亮特地骑马上石头山(今清凉山)观察地形。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如苍龙蜿蜒蟠伏于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这位名扬天下的“谋划大师”由衷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后来他还向孙权建议迁都于此。“龙蟠里”即由此得名,附近“虎踞关”、“虎踞路”等地名,也都来源于孔明先生的一声感叹。赤壁之战后,孙权根据诸葛亮的建议,将首府从京口(今镇江)迁到了秣陵。第二年,他将秣陵改称“建业”,意思是要在这里建帝王

41、之霸业。并在清凉山原有的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昨天记者顺着龙蟠里一路走下去,还不时看到当初留下的石头城城墙逶迤雄峙,石崖巍巍耸立。只是世事尽难如入所愿,孙权虽具雄才大略,但东吴最终还是被吞灭。千百年来,龙蟠里的石墙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见证着这位英雄的遗憾和历史的伤感。小卷阿和魏源“卷阿”一词,最初出于诗经。卷者,曲也;阿者,大也。龙蟠里的魏源故居“小卷阿”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砖木结构,三进九间。位置就在今天的龙蟠里20号、22号。据说,当初因为郁郁不得志,这位第一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志士后半生干脆辞官不干了,来到了这里并且长住了下来。晚年的魏源受好友林则徐的重托,青灯作伴,

42、思接干载,在此研究世界各国兴衰。随后潜心著述,终于写成了名垂青史的海国图志。80多岁的胡大爷原是南京市第四中学的职工,在此已居住40多年了。据他介绍,此处原是魏源故居的后院,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的一个妃子厌倦红尘,出家为尼。她选中这个院子,改为“普渡庵”,终日在此诵经念佛。因此,22号原有一个很大的佛堂,但文革中,佛堂里神像悉数被毁,今天已难觅遗迹。佛堂原本的庄重肃穆,成了一段仅供人们茶余饭后咀嚼的回忆。现在佛堂后面加盖了很多平房,住了近20户人家。“只有这扇大门还是当年的老样子”,胡老摸着满是灰尘的暗红色木门叹道。他指点记者,魏源故居大部分都残存在现在龙蟠里20号了,22号已经了无痕迹。龙蟠

43、里20号的门牌就挂在“小卷阿”的门楣旁。故居的两扇大门虽经风蚀,依然开启自如。院子里堆满了花盆、砖头等杂物。70多岁的易中华老人和老伴已经在此居住40多年了。他指着门额告诉记者,这里原有魏源亲笔题的“小卷阿”三个字,后来也被砸毁了。院角的那株腊梅是魏源亲手栽下的。前些年因为街道改建,拆掉“小卷阿”当街的一进房子,好在这棵腊梅给保下来了。院子另一端的一棵腊梅,也是魏源亲手栽下的,可没这么幸运。它被锁在一家住户的厨房后,由于空间太小,缺水缺阳光,现在已经枯死了。曾经有多少个寂寞的冬夜,这两株腊梅寂寞地开着。是否有那么一刻,这位同样寂寞的思想家,会放下手中的书册,推窗静静地聆听着雪地里腊梅花开的声音

44、呢?惜阴书院和教忠心祠“惜阴”二字,原出自东晋的陶侃“大禹圣人,忧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陶侃以此自勉,也以此励人。走进龙蟠里9号内,一块“惜阴书院旧址”的石碑赫然而立。一座朱红色的两层大楼,两棵粗壮的银杏树,满楼的书籍。此地居民说,这个书院有许多故事。光绪年间,两江总督端方就在南京龙蟠里“惜阴书院”的旧址,建造了前后二幢古式藏书楼,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里面有丁丙的“八千卷楼”藏书以及其他许多的珍贵版本。辛亥革命后,江南图书馆多次改名,但“八千卷楼”藏书基本完整。现在“八千卷楼”藏书迁往虎踞路,由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特辟专库保管。而不远处的“教忠祠”则是龙蟠里又一珍贵的“古董”。“教忠祠”为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所建。但方苞的嫡系后人方丽文女士介绍,“教忠祠”很特别,它没有神像,也没有牌位。方苞当年建此祠堂,本意是为南京赶考的族人提供一个歇脚之处。所以该祠堂的格局与书院类似,不仅有供休息的清静厢房,也有谈经论道的场所。神秘而肃穆的祠堂,散发着清新的书院气息。但前些年,“教忠祠”被推倒,在其旧址上建起了“开元新居”,即现在的龙蟠里14号。方女士现在就在此安度晚年。她介绍说,开元新居已经找不到“教忠祠”的一砖一瓦了,只有附近的乌龙潭公园还保留着一些“教忠祠”的介绍。作为方苞的后代,她不希望先人的一片心血就此成为一片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