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的产生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95508625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5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历史散文的产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散文的产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散文的产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历史散文的产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散文的产生(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历史散文的产生【篇一:历史散文的产生】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时从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

2、晰,井井有条,初具的规模。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其他历史著作:春秋三传: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则只是仿照春秋内容却比春秋广泛丰富得多的新史书。历史流变及重要著作(一)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1、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 2、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记事文辞,记事虽简短,但文句已形成初步的语言规律,是记叙散文的雏形。 3、易经卦、爻辞:易经是巫卜之类编著起来的卜筮

3、书。其中的卦、爻辞,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记事文字比甲骨文卜辞更完整,有更多的文学色彩,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发展阶段。 4、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它是殷周官方文告汇编,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内容主要是君臣的讲话、政令的记录,其文辞简约,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但其文章多是,语言古奥,艰涩难读。代表篇章有盘庚等。 5、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使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在修辞技巧方面,表现出很深的功夫,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选词炼字,十分精细。 从甲骨文到春秋,展示历史散文在

4、各阶段的发展轨迹。以后相继出现了以散文形式写历史的著作,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历史散文的发展,已很成熟了。(二)左传1、左传释名: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在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补注历史事件原委的著作。据传统说法,作者是左丘明。左传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评价历史。左传又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借鉴,影响深远。 2、左传的文学成就: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叙事方法多种多样。叙述历史事件富有故事性。长于叙写战争,往往围绕战争背景、战前准备、战略战术运用等方面展开叙写,如秦晋?之战、晋楚?之战、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善于在叙事中描写人物。描写人物的具体手法是

5、: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通过补叙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对比描写、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左传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洗炼、简洁、准确、流畅,极富表现力。 3、郑伯克段于鄢:集中描述了郑庄公家庭内讧的历史。这篇散文叙述了统治阶级家庭内部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情形,暴露了他们自私虚伪和贪婪狡诈的本质。故事脉络清晰,人物刻划尤为鲜明生动。结构完整,对话简洁。 4、曹刿论战:又名齐鲁长勺之战。它叙述了春秋时代齐鲁两国在长勺的一次战争,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歌颂了曹刿的政治军事才能。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艺术上,精心剪裁,重点突出论战

6、主题,行文跌宕多姿,语言精炼。 5、秦晋?之战:记述了战国时代秦晋间争夺霸权的一次大战的前后经过,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轻狂的描写,指出了秦军失败的必然性。人物形象鲜明,从人物言行中写出了生动的个性,精心构思,结构浑然一体,外交辞令巧妙精美,隽永含蕴。 6、左传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三)国语1、国语是按国别记载历史的著作。作者据传也是左丘明。国语侧重于记载各诸侯国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一些谏说言辞。国语反映了春秋时代政治变化的轮廓。 2、国语的文学成就:文学简明质朴。作为记言为主的史书,它保存了当时大量口语,生动传神,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有些篇章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国语的文学成

7、就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四)战国策战国策释名:是一部秦汉人所纂集的历史著作,已无作者之名可考,大约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汉代学者刘向汇集整理,共三十三篇。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的,故定名为战国策,还有国策、短长、事语等异名。战国策亦是分国记事,时代起于战国初,终于秦并六国后,共二百四十年左右。 (1)战国策的史学价值:战国策作为一部史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叙事不记年月。战国策反映的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它真实记载并颂扬了游说之士的活动以及他们的奇谋异策,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狡诈、角逐作了客观的暴露;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

8、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 (2)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注重人物形象描写,善于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安排结构,叙述情节,描写人物;以事件为中心,发展情节,在事件中展示人物性格。善于叙事,故事性强,善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划。语言富艳华彩,对话生动,叙事铺张夸饰。 (3)重要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说明要广泛听取意见,修明政治,才能称雄诸侯的道理。文章具有笔调轻灵,语言精炼自然而又富于变化,生动的心理描写,比喻贴切的艺术特点。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士人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相位稳固的事迹,颂扬了士的智谋及其在战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颂扬了冯谖

9、争取民心的政治卓见。这段文字的艺术特点是:情节曲折、细致,富有故事性;运用烘托手法,刻划了一个有胆识的策士形象,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安排情节结构。 (4)战国策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重点学习作品篇目左传: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秦晋?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国语:,勾践灭吴;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邹忌讽齐王纳谏,。散文欣赏/历史散文【篇二:历史散文的产生】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等历史著作。是的简称,又名,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10、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

11、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韩非子等。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韩非子代表法家“

12、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

13、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

14、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

15、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

16、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

17、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

18、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

19、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

20、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

21、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

22、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散文的鉴赏技法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

23、的“文眼”。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

24、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联想的方式有: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假托式:如白杨礼赞;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5.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

25、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篇三:历史散文的产生】本节的重点是尚书,要掌握商书和周书的写作特点,能够说出它在古代散文发展中的地位。教学内容我国最早的历

26、史散文集是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汉初经师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称作今文尚书,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用先秦文字记录的篇章,称作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后来又已亡佚,今存古文尚书25篇是东晋人所作,不作为本课的论述对象。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虞书和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而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文发展的水平。尚书以记言为主,与甲古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其中的文章篇幅更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些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可以看作

27、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它们总的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进之迹甚为清晰,有些作品运用了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已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首先是这些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商书中的汤誓是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文中反复强调天命,说明伐桀的原因,如:“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道理讲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而发展到周初,收在周书中的那些训诰如大诰、康诰、酒诰、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等,说理就更加繁复周密,颇为讲究立意谋篇和论证手段。如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文中首先提出中心观

28、点:“君子所,其无逸”,然后便征引商周两代历史,说明“无逸”才能享国长久的道理,接着又具体提出对成王的要求:“继自今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为正之供。”最后列举殷中宗、高宗、祖甲及周文王的榜样,要求“嗣王其监于兹。”文章中心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文。其次是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商书中的盘庚三篇是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讲话,在上篇中,他针对大臣反对迁都的情绪,反复劝说,把迁都可使国运昌盛比作“若颠木之有由蘖”;要求臣下听命奉职,“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又征引先贤之言说:“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篇中还用“予若观火”比喻自己对情况十分明了,指责大臣用浮言惑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这些比喻和引言生动贴切,富于生活气息。在其他篇章中,还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它们为作品增添了文学色彩。总之,尚书中的作品已形成完整的篇章,无论是记事记言,都有了一定成就,它标志着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同步思考题1、尚书的文章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它标志着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小结本节主要介绍了古代史官的设置,具体分析了尚书的写作特点。要把它和以前的各种文字记载加以比较,说出它在散文史上的进步。阅读篇目无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