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研究生眼中的西京故事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538193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5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上戏研究生眼中的西京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上戏研究生眼中的西京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上戏研究生眼中的西京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上戏研究生眼中的西京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戏研究生眼中的西京故事(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上戏研究生眼中的西京故事 导师附记:三四年前,我为我的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选剧目研究。这学期行课期间,适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来沪演出秦腔西京故事,这部戏的编剧是曾经两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的著名剧作家陈彦,他的力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所取得的成功,曾大大鼓舞了我国从事戏曲现代戏创作与研究的戏剧工作者们。可以期待的是,陈彦以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于是,2011 年11 月17 日晚上,我与我的十多位研究生早早地来到了逸夫舞台。看完戏,不免又一次由衷地对陈彦以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心生敬佩之情。走出剧场,心潮澎湃,我的观

2、后感的直接表达方式竟然是与学生们讲了一句与西京故事看似无关的话:此生与戏剧为伴,幸之,福矣。当然,孩子们早已读懂了我欢悦的眼神里溢满了对西京故事的倾慕与喜爱。近年我在各种场合一直焦灼呼唤戏剧舞台上的“国家形象”的诞生,西京故事着实令我眼前一亮。一方面,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思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作品所展示的民族的观念、情感和审美的深度,已具备了“国家形象”的品质。另一方面,剧中罗天福这个人物形象,吸纳象征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千年古树”的不竭灵气,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他坚韧、乐观、勤朴、自强的品格,更是让人们能真切感受到舞台上“国家形象”的思想穿透力与艺术震撼力。可以毫不夸张

3、地说,这是一部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不可多得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编剧陈彦直面人生,书写当代,勇于担当,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思想的启迪,更是在现代戏创作上具有鲜活的示范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研究剧作家陈彦,研究“陈彦现象”。我想,这项工作,可以先由我的研究生开始做起。于是便先有了同学们这十多篇虽未深思熟虑却绝对诚恳的观后感,这些即兴式的剧评,文字也许粗疏,见解也许偏颇,感慨也许随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西京故事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敬畏与赞叹。愿这些年轻的文字能仰仗西京故事的张力在广袤的戏剧园地里得以传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 军 一曲秦腔动心魄 评陈彦剧作西京故事

4、2010 级博士生 李世涛 贾平凹在其散文中提及秦腔时说道:“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这爱与恶的分明,盖因秦腔那独特的西北味道,爱者对它高亢激昂的气魄情有独钟,恶者则嫌弃它不够婉约的腔调。的确,与沪上戏曲观众偏爱的沪剧、越剧等剧种相比,秦腔少了些柔美和温软,多了些粗犷和沉重,前者秀丽如少女,后者则敦厚如壮汉。然则,在这个壮汉敦厚的外表下,却深藏着至情至性的率真。于是,此次秦腔西京故事抵沪,不但给阴柔委婉的沪上舞台注入了难得一见的阳刚之气,更以其至情至性的率真打动了沪上观众的魂魄。戏剧演绎故事,博观众一笑容易,赚一点廉价的眼泪也不难,难的是能否动人心魄,古今多少剧作家昼夜伏案,无外乎是

5、想以笔下故事触碰到观者的心魄,希冀与观众达到情感或精神上的共鸣。陈彦的多部作品走出陕西后北上南下,所到之处赢得各类观众的好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便是剧作家用生命激情给作品灌注的艺术感染力。在西京故事中,陈彦以苍劲的笔触给作品烙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形象传达了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文化现状的反思和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向往。长久以来戏曲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总是遇到各种困难,剧作家陷入困惑时或者凭借生活化的故事对现实生活进行隔靴搔痒式的反映,或者无奈的将视角投向广袤的历史时空,真正具有现实深度的作品并不多见。陈彦对现实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这使他的作品脱胎于现实生活,

6、而又不乏思想深度。在当今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着各种社会现象,在千丝万缕的日常生活里选取角度,折射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进程中的真实面貌,是剧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陈彦把视点凝聚在罗天福一家,以这一家人“西京寻梦”的故事为切入点,反映了普通百姓在社会急剧变化下辛酸的生命状态。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举家从乡下迁至西京,源于罗天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最朴素的梦想,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他们居住在西京城的城中村里,这个破落的城市角落对罗天福一家来说已经是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层次,面对城市人鄙夷的眼神,罗天福忍辱负重,女儿罗甲秀努力的改变困境,儿子罗甲成则渐渐迷失了方向。该剧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

7、,实际上包含了我们社会中的众多现象,比如农民进城、“凤凰男”等,这些现象正是我们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剧作家并没有简单的罗列现象,而是带着感情去思考造成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这些现象的途径。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之一,在我们大张旗鼓的向城市进军、向文明进步的社会语境下,我们理应放慢脚步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是“城市”和“现代”。显而易见,城市化和现代化不仅是指生活方式,更是指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的精神状态,以罗天福一家为代表的农民进城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触碰他们人格的深处,是每位有艺术良知的剧作家的追求。因此,怀揣着这种艺术追求,陈彦

8、笔下的人物便鲜活起来。“为小人物立传”,是陈彦每部作品共同的艺术追求,正如剧作家本人所说,“我写作的初衷,就是想在社会总是或多或少地遮蔽了小人物生命价值的今天,努力打捞和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和认识价值。”我们的历史并非由所谓的英雄人物或精英人物构成,恰恰相反,处于社会底层的众多小人物才是历史真正的书写者,陈彦在 西京故事 中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揭示他们在时代变迁冲击下心灵世界的反应。罗天福朴素的梦想遭遇了种种挫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在他坎坷的西京寻梦路程中透出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但他的可敬之处正是他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他待人诚恳、勤劳朴实,处处显示着中国传统百

9、姓身上优秀的性格特点,使观众在同情他的遭遇的同时又情不自禁的钦佩其人格的伟大。西京故事 的艺术价值不仅是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可贵的是在人物身上承载了剧作家对这个时代的认知。戏剧作品的背后都隐含着民族信仰和价值观念,西京故事也是如此,该剧通过罗天福与罗甲成这对父子之间的矛盾纠纷揭示了当今时代变迁下各种观念的对抗与纷争。“父与子”是西方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贯穿始终,但这一母题的艺术创作在古代中西文化语境中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直到近现代,中国文学才与西方在“父与子”的母题上达成了创作倾向上的一致篡弑,“亵渎父亲”成为当代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创作思潮。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把父

10、亲塑造成一个保守、固执甚至腐朽的形象,创作者对其怀有否定的态度,有意的规避父亲形象的丰富性,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父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无论是篡弑,还是亵渎,都是对父权的一种抵抗和消解。但抵抗与消解之后,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角度重新思考今天的“父与子”?与篡弑和亵渎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陈彦在西京故事中,是对父辈文化的一种回归。父亲罗天福是传统文化道德的代表,儿子罗甲成则代表了被城市生活激醒的新兴文化,挑起二者纷争的是金钱,这是一种最直观也最具戏剧性的矛盾方式,罗天福与罗甲成在金钱观念上的分歧实质上是传统文明与新兴文明的强烈对抗。在戏中,儿子罗甲成因饱受歧视而形成了人格缺陷,认为只有占有金钱

11、才能与人平等,为此他屡次要求父亲卖掉老家那两棵价值不菲的古树,而父亲罗天福则始终不肯,他坚持认为那是祖宗留下来的宝物,况且救过相亲的性命,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卖树的念头。父子二人围绕古树展开的矛盾随着剧情的推进越发激烈,两种观念的对抗也趋于明显。戏的最后,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他跪倒在父亲面前的那一刻,实质是金钱至上的新兴文明向传统文明的折服和回归。在西京故事的舞台上,矗立着一棵千年古树,这棵古树参天而立,干支粗壮且枝叶茂密,饱经沧桑而不失神韵,这既是城市历史的象征,也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和人群的来往。古树下,是父亲罗天福弯曲的脊梁,他以坚强的毅力顶住重重压力扛起整个家

12、庭,也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髓。树人相映,传统文化在新兴文化的冲击下始终坚守着不朽的根基,它包容、自强、和谐。剧作家陈彦用罗天福与罗甲成的“父与子”从对抗到和解的故事表明,我们的民族需要传统优秀道德的滋养,我们的价值观念只有建立在完善的人格基础之上才能使我们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因此,父亲罗天福那佝偻的身躯,挺起的不只是一个家庭,更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罗天福一家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的城市里上演,正如戏的最后,当罗天福还乡之际又有新的家庭来西京寻梦,父辈总是以这样前仆后继的姿态努力地提升着年青一代的生活状态,在他们日趋衰老的背影中,我们应该用心去解读父辈留

13、给我们的点点滴滴。这大概是西京故事最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吧。喧嚣过后是宁静,秦腔那高昂激越的曲调穿过城市的水泥森林,直入我们的心底,或许我们真的该沉下心来,静静的思索一番,关于现实,关于传统,关于父辈,关于梦想。倘若我们看过西京故事之后,果真被触动了魂魄,能获得一份内心的安静,便没有辜负了这位西北汉子至情至性的歌唱!西京故事随感录 2011 级博士生 周爱华 随感一:人物的意义 秦腔西京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些人物除了演绎故事、组织矛盾、推动情节、形成纠葛、完成结构以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传达主题,诠释立意,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西京故事中的罗甲成,是农村孩子上大学的一个典型,他的家庭也

14、是中国普通农村家庭的一个代表。父母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供子女上大学,但是上大学以后,却发现现实与理想大相径庭,就如戏中罗甲成所唱:“原以为走出大山天就辽阔,挣断肠跳过龙门命越龟缩。告别了沟壑,告别不了我的穷窝。走进了城郭,走不平等我的人格。我第一次深刻认识我,再努力还是一个登不上台面、进不了场面、遭人边缘的山里哥。”诚然,罗甲成的想法和看法都有些过于偏激,但是他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这句话似乎早已在打折扣。一句“农村孩子不应该上大学”曾经在网上引起过恶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句话似乎也不无道理。而农村的孩子,对这些更是感悟深刻。知识,随着社

15、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多元的含义。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教条理论,还包含了许许多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人际交往,比如工作经验,比如如何创新,如何适应,这些都应该被包含在知识的范畴之内。但是现在包括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认识大部分还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课听课,其实,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究竟如何看待上大学,穷人的孩子如何改变命运,这需要社会多方面的阐释。从农民本身而言,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上大学的问题,大学当然应该上,但是不可以把上大学当成全部的寄托和希望,对于学生本身而言,更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个人与社会

16、的过渡交接点,通过大学,学生应该正确的去认识大学的功用,并适当的去利用上大学的机会,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学生梦想的殿堂,大学也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告诉他们大学的功用,不要让他们对大学期望太高,大学的职责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和运用知识。农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的孩子身上,孩子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考大学上,但是考上大学以后呢,上大学就真的能改变命运吗?西京故事以真实的笔触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启示: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大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在社会中胜出,靠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如果把能力看作是知识的重要内容,那么,“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还是对的,但是被现在太多

17、的人给曲解了。西京故事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也是全剧的主人公罗天福,他的所思所行与命运遭遇给人的启示就更厚重、更丰富了。罗天福是中国普通农民的一个缩影。他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持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辛苦的劳动赚钱养家,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特有的坚强、善良和质朴。他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罗甲成,没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求做人要有原则要有尊严。作为朴实的农民,这种教育观念是值得借鉴的。但当他面对生活的严峻考验,他也动摇了,彷徨了,退缩了。一个农民辛辛苦苦把所有的积蓄和希望都放到儿子身上,而到头来儿子却要放弃这一切的时候,对于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人而言,是无法接受的悲哀。当老子面对自己的儿子双膝下跪,怎不让人潸

18、然泪下。所幸的是,罗天福最终没有放弃,最后战胜了自己。罗天福的心理挣扎过程,既是一个有担当的父亲、丈夫、男人的心灵诉求,又是一个时代价值观更替的投影,具有庞大的社会信息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发人深思,令人震撼。由于罗天福的坚守,西京故事在结尾处依旧乐观向上,给观众呈现了一幅合家欢乐欣欣向荣的景象,她用秦腔特有的苍凉和质朴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面对,生活永远都会很美好。这就是罗天福这个人物的思想意义。随感二:转变的力量 西京故事在艺术处理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我以为最见功力的是,编剧在处理剧中人物的思想与感情转变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高超驾驭能力与精湛技术

19、水平。在西京故事中,涉及思想与感情转变的有以下几个人物:罗天福:从放弃到坚守;罗甲成:从迷茫到清醒;阳乔:从势利到悔恨;金锁:从顽劣到归正;童薇薇:从拒绝罗甲成到接受罗甲成。这么多的人物要在一部以唱腔为主的剧作中完成人物转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剧作家却从容写来,不慌不忙。先看罗天福的转变。这个人物在剧中有两处犹豫。一处是在第四场中,当罗天福告诉甲成“你姐给你们学校大灶联系了一下,人家立马让先送一百个千层饼过来试试。这个路子要能开通,村里新来的这一拨,吃饭问题就解决了”时,罗甲成愤然将自己刚刚扶起的垃圾桶和座椅又掀翻在地,他嫌爹丢人,劝爹放弃,他认为,什么奋斗都是徒劳的,“你以为我们上了大学

20、,就能成龙成凤,改变命运,可实际上,我们掏空家底,搭上老命,仍然是城里人眼中的下三赖。姐今天毕业,还不知啥时才能就业,再别给自己编织虚幻的梦想了,你和娘赶快回去吧,在乡下还能像人一样地活着,在这儿,你就是污水,是“牛皮癣”,是贼”面对儿子的责难,罗天福一下傻了眼:罗天福 (唱)炸雷击顶梦重创,天塌地陷抽脊梁。十几年好学上进的读书郎,进城变成了秉性顽烈的走火枪。是什么让他心迷惘?是什么将他变乖张?日渐孤愤心志丧,挫败了为父殷殷期望苦心浇灌望子成龙血一腔。我是个失败的教书匠,把儿子教成了叛逆郎。我是个失败的领路爹,西京梦将夭折深感悲凉。罗天福慢慢扶起被罗甲成毁坏的一切,人动景移,罗天福挑着千 层饼

21、行进在雨夜中。跌倒。真想蜷缩进家乡的热炕,真想醉卧在故乡的荷塘。守着我那花开如火的紫薇树,望着我那读书郎朗的小学堂。(慢慢爬起)腰杆已背不动日子的细账,精神已撑不住岁月的漏光。日子不是苦尽甘来节节向上,生活不是付出回报两相抵偿。日子是天天激战无战况,生活是年年拼命少华章。我真想一卧不起退下场,我真想一病不治皆了亡。在这里,罗天福犹豫了,彷徨了,退却了。那么,是什么动因使他战胜了自己,重新挺起腰杆呢?剧作家设置了四重理由,一是对老伴的牵挂,二是对女儿的期待,三是对乡亲们的责任,四是对儿子的担心:可老伴浑身病痛谁将养,女儿她毕业尚无落脚方。最愁儿子变态像,一旦生恶必疯狂。不能为社会造栋梁,也不能给

22、人间养毒疮。好乡亲也指望我把路趟,这信任把我卑微的生命照亮堂。一切都不能往下放,老罗的担子还得老罗咬紧牙关往前扛。剧作家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出发,描写了罗天福的情感转变,虽然笔墨不多,但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另一处是在第五场中,罗甲成出走后回家,与父母再次冲撞,最后以死相逼,吼出了“我不想这样活了,太累了,压力太大了,你们放我走吧”,再次要出走时,罗天福忍无可忍,扑通跪倒在儿子面前。罗天福 你活着吧,你好好活着吧,我投降了,彻底给你投降了,给天、给地、给世事投降了。我啥也不守了,回去先把那两棵紫薇树一卖,都交给你,让你一夜改变一切,只要钱能把这一切都改变了。我投降了,罗天福给儿子投降了!(以头叩地)

23、一家人乱成一团,急忙搀扶罗天福。罗天福 我一辈子不窝囊,养个儿子把我养窝囊了。我一辈子教育人,到头来让儿子把我给教育了。我后悔不该没卖了那两棵紫薇树,让你拿着几十万来西京城风风光光地上大学哇!淑 惠 他爹!罗天福 苍天哪,罗天福守不住了,罗天福要放弃了!罗天福要把一切都放弃了!(长跪不起)淑 惠 快,快扶你爹,你爹这脊梁一垮,这个家就彻底完了!罗甲秀 爹!(扑跪)淑惠暗示罗甲成跪,罗甲成仍不愿,淑惠扑通跪地,罗甲成无奈跪下。罗天福 (唱)呼啦啦一家人全跪倒,好像是祭坛把魂招。我真的撑不住想松套,不守了一切都轻飘。我也会投机取巧把鬼捣,我也能靠山吃山把钱捞。何必要钉是钉来铆是铆,天底下不单是聚沙

24、成塔路一条。在这里,罗天福的精神防线几乎崩溃,剧情发展至此,简直难以收拾。那么,又是什么动因使他战胜了自己,重新咬紧牙关站起来的呢?请看剧本:黑头唱声出现在画外: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 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剧作家安排了那支高亢激昂、耐人寻味的主题曲从心灵深处响起,给了罗天福重生的力量:罗天福 (唱)恍惚间我已脊梁断裂形枯槁,抬眼望突感一家之长不可先折腰。再锈的铁锁也得往开撬,这盘棋谁都能走我这个家长不能逃。虽然笔墨不多,但却充满张力。如果说,罗天福第一次战胜自己,是因为这个人物作为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村长的责任担当的驱

25、使,那么这一次战胜自己则是因为,罗天福作为一个普通而又优秀的中国农民,他的血液里浸润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的坚强气质。所以,我们为人物的又一次挣脱樊篱而欢欣鼓舞,我们也为人物的再一次的精神涅槃而泪流满面。再看罗甲成的转变。罗甲成从迷茫到清醒,有母亲的叮咛,姐姐的劝说,但最重要的力量是两点,第一是父亲的点拨,第二,也是最关键的,是东方老人给他算了一笔父母的心血账:罗甲秀 (喃喃地念出声来,后逐渐转化成一个老者的画外音)孩子,这是我计算的一个方程式,你们自己也来解一解,你爹娘自住进这个院落,三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共打饼一百零八万个,平均每天一千个,一个饼需要近三十个手工动作,三年中,他们为

26、生计共劳作了三千二百四十余万次,刨掉面粉、油、芝麻、大料、木炭、房租、水电等一应成本,每个饼平均利润三分钱,三年中,共收入三万零八百元,全部用于你们的学习生活支出三年中,你爹娘一共穿过两件新衣服,而你们平均一年三套,你爹娘穿的都是你们退下来的旧衣服我给你们计算这个,不是想给你们忆苦思甜,只是想让你们关注你们父辈脚踏实地、诚实劳作的身影。我父亲是个铁匠,我从小就计算着他打成一件铁器的工作量,这在我以后的成长中很管用。你们的起点已经被他们用肩膀托得高过了他们许多,孩子,知道羔羊是怎么吮吸母亲乳汁的吗?那种双腿跪地的感恩接纳,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图画 罗甲成 爹,娘!罗甲成终于扑跪在正打饼的罗

27、天福和母亲面前。虽然罗甲成也知道父母的艰辛,但当这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恩泽集结成一种感性的凝练与理性的思辩时,罗甲成似彻似悟,终于艰难地完成了从迷茫到清醒的转变过程。再看阳乔。这个人物庸俗而又势利,她的转变是无法靠说理来完成的,剧作家用了两个大动作才使她“改邪归正”,即一是老房子失火,民工们舍身帮她抢救出值钱的东西;二是罗天福临走时给了她一双本来就没有丢失的三千多元钱的一双鞋,令她羞愧难当。这两剂“猛药”才使这个人物的转变水到渠成。再看金锁。这个人物从顽劣到归正,只能依靠法律的力量了。而童薇薇其实也有一个潜在的转变,即从拒绝罗甲成到接受罗甲成。但写她的转变,剧作家不需要笔墨,仅借助于罗甲成的转

28、变,观众也就顺理顺章地认同了她的选择。概括起来说,罗天福有传统道德支撑,有男子汉大丈夫的责任担当,他的转变用的是“内省法”,罗甲成的转变用的是“点穴法”,阳乔的转变用的是“事实法”,金锁的转变用的是“强制法”,而童薇薇的转变用的是“隐喻法”。如此分层处理,各个击破,错落有致,构成了戏剧殿堂特有的奇异魅力,值得我们赏析玩味,揣摩借鉴。随感三:潜在的魅力 西京故事被誉为是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剧作,应该是一个实至名归的褒奖。但是,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囿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部名作也还有提升的空间,或者说,还有一些潜在的魅力。由此想到了这样一些建议:建议一:罗天福的思想情感转

29、变是否还可以有些“招术”?我们虽然相信这个优秀的中国普通农民代表有强大的自我疗伤能力,但如果在人物转变的关键部分笔触再细腻些,如能增加一二个如“皮拖鞋”那样的精彩细节,则更令人拍案叫绝。建议二:罗甲成从迷茫到醒悟,有父亲的理性点拨,但更多的是依靠亲情的力量。换句话说。他的问题可能还没有彻底解决,比如对城乡差别的看法,对贫富悬殊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假设结尾处罗甲成并没有象现在那样已经拥有光鲜的生活,而仅仅是他编织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是否更耐人寻味,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呢?具体来说,罗甲成其实仍未有理想的工作,如愿的爱情,但为了安慰伤痕累累的父母,就请童薇薇假扮恋人,让父母满心欢喜地回到老家,而他自己,

30、则与姐姐以及更多的大学生一样,依然漂泊,依然前程未卜 建议三:阳乔虽然感动于为她救火的农民工,也为罗天福的人品所佩服,但她有她的逻辑,也许她会在事后当众作出这样的决定:免去所有房客一个月的房租。如此一来,在她心理上就可以“两清”了,当新的房客到来时,她又我行我素地去按照自己的逻辑去生活了。这样一来,是否更符合阳乔的思想与性格呢?当然,这些建议纯属随感,未必有用,仅供剧作家参考与批评。浅说秦腔西京故事的现代特性 2009 级 MA 周 南 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家来自农村的父母兄妹四口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自力更生、圆梦西京的故事。全剧取材现实生活,人物鲜活,父亲罗天福乐观不服输、求己不求

31、人的脊梁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浓郁的秦腔曲调和方言俗语又增添了许多独特的地域风味。“秦腔现代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冠名,既没有否认以秦腔为音乐声腔的戏曲因素,又可以有丰富的空间在现代性上做文章。走进剧场,呈现在舞台上的并不是传统戏曲观念中的写意虚空或者一桌二椅,三面墙围成的一个封闭院落,墙上还写着一排黑字,连墙上的砖块都好像能数得一清二楚;两架真实的楼梯一架连接上场门,一架通到墙上屋顶;舞台中央还悬吊了一大截树干,完全是话剧舞台剧的现实主义布景。可想而知,这场由话剧导演操刀,戏曲演员表演的现代戏曲演出,现代因素是全剧的主要特点和看点。剧本现代性:农民进城务工,这是近一二十年来涌现出的新现

32、象,从刚开始的零星尝鲜到现如今的大批量迁徙,农民民工及其子女在大城市务工、学习中的艰辛和不平等也日益成为当下的社会问题。起早贪黑身兼数职、省吃俭用衣着不究、住宿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常常受人鄙夷遭人误解。曾经,考出了个大学生是整个村的骄傲,因为他们笃信,依靠书包就能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然而,真正走了出来才发现梦断楼空,拥挤狭小的生存空间,比乡下还差的生活条件,城里人投来的微妙眼光就分明表示了他们并不欢迎农村人的到来。编者以其明锐的视觉捕捉到了这群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人群,将这群无法选择社会大环境、无法选择自我出身却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把握命运的小人物,把他们的努力、忍耐、不解、迷茫、反抗、妥协以

33、及各个生活和心理的细节用戏剧的手法统统揉进了剧本之中。丰富的情节信息既给予了全剧以生活的真实,又掀起艺术性的冲击,让坐在剧场中的现代观众在戏剧中感悟生活,又用生活去观照戏剧。同时,与传统戏曲相比,现代戏曲在编剧理论上受到话剧的影响。一来,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一律基本取代了戏曲的虚拟时空,场上人物在限定了的真实空间下完成所有行动。这是现代观众普遍认同的戏剧叙事模式,清晰明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观众的想象力和演员的创造力,虽然现代观众也许并不需要这份想象力,现代演员也并不看重这份创造力。二来,注重人物的全人格塑造而模糊了脚色的行当划分,不见了类型化的生旦净丑,更换成一个个贴近现实的人物。当然,或许

34、是编剧的职业特性,也或许是戏曲的规律使然,编剧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还是呈现了类型化的区分,城里人贪婪又抠门专攻插科打诨,农村人受气“不塌腔”寄托主题精神,懂事贴心的女儿甲秀和叛逆自私的儿子甲成。也正因为类型在先,剧中人物,特别是在学校的两场戏中儿子甲成的反应和行动会略显局促。而最后农村房客不顾自己的安危帮助城里房东灭火救人,房东良心发现,向房客下跪赔礼道歉,“不塌腔”的精神赢得了尊重,于是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这样的结尾似乎也稍欠自然。表演现代性:全剧一开场,一位身着工人服、头戴安全帽、手拿扳手工具的民工伴着音乐鼓点以两个简化了的戏曲身段亮相,紧接着,一群上述打扮的男女民工蜂拥而出,跳起一段集体舞

35、,或一字并列,或雁队排开,手脚动作全是诸如挖掘、擦窗等对现实生活中从事行业的写实模拟。大学场景中,活力青春的大学生们两两成群翩翩起舞,以及表现旺春嫂为首的四个农村妇女初次进城的快乐兴奋东张西望,采用的也完全都是舞蹈动作而并非戏曲程式。可见,现代戏曲有更强的艺术包容性,可以直接搬用其它的艺术表现样式来为己所用。然而,如此的直接搬用,而不是借鉴来再用戏曲程式加以调和改造,犹如汤归汤米归米,恐怕反而冲淡了戏曲的个性,因为这样简单的组合拼贴,话剧舞台剧可以用,舞剧音乐剧也可以用,并且它们由于完全不必受到戏曲程式的限制,手段上还能用得更有气氛更无拘无束。当然,戏曲程式也并非完全没有,金锁醉酒回家时的一段

36、与椅子共舞,以及剧末房东家起火时的连续筋斗相对集中地展现了戏曲的身段技巧,剧中人物在演唱的某一瞬间也通常会跳脱出现实布景,到舞台中央的空地上,走上几步戏曲台步,摆上几个身段手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有一场,姐姐甲秀毕业,儿子甲成和父亲罗天福在校园里一顿激烈争吵之后,父亲有一段独自一人挑着扁担在大街小巷中穿行的场面。这段长达七八分钟的独角戏,演员一边唱一边在景片中穿梭,不时配合手中的扁担道具做着动作,时而双肩抖动扁担,很有些传统戏曲中“帽翘功”的味道,时而又步履蹒跚,忽而一个踉跄劈叉开去。但总体而言,演员的表演已经深受现代话剧的影响,即便是上述父亲的独脚唱段,用以烘托场上表演的背景音乐也已不单单

37、是乐池中的现场伴奏乐器,更夹杂了汽车喇叭声、刹车声等现实音效。简化的身段、纯方言的讲话对白让全剧更像是一部方言话剧,唯有唱起秦腔时才能依稀找回些戏曲的感觉。舞美现代性:设计者采用了百叶窗似的背景布置,将景片印在了“窗帘”的两面,一面是租住地的门墙,翻过另一面则变成了大学校园的茵茵花草。同时,布景间还装有电子伸缩装置,可以将整片布景推前拉后,也可以将单独的房间板块凸显于舞台中央。真实的房间中,有板凳,有大饼台,有发霉的窗帘,晾衣绳上还挂着衣服,房间外,真实的楼梯,真实的花坛草木,真实地为千年古树吊点滴,真实地倒出一口袋的硬币来数钱,真实地让电线冒火花,最后一幕表现房东家的着火,上场门里浓烟滚滚红

38、光冲天,这些都是写实戏剧的表现手段。再加上完全生活化的服装、道具和化妆,这倒让我想起了同是地方性很强的滑稽戏,也有唱段,也讲方言,也穿现代服装,演的也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身边的故事。然而,滑稽戏由于划归曲艺,因而以娱乐为先,百无禁忌,不用担心有什么专家学者跳出来批判他们的现代化创新,而归入戏曲的地方戏却头顶着戏曲传统的压力步步难行,一些些的风吹草动便会引来一阵批评与反批评的争论。关于戏曲现代化这个话题,长期以来,我都是冷眼旁观而不太愿意发表意见的。一来,中国上百个剧种不曾有幸一一看来,积累不足,因此不具备发言权;二来,每个剧种都有其不同的起家背景,有来自俚俗小调民间滩簧,也有来自文人学士的清曲雅玩

3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孕育一方艺术,各有各的不同脾气习性,拿来同一而论必定不是明智之举。西京故事作为地方戏曲,我认为,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编导创造性的劳动很值得尊敬;当然,如果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来要求,恐怕就是另一套评价标准了,毕竟,戏曲国宝的光环太大了,规矩也太多了。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这部剧作在戏曲现代戏历史上的地位。西京梦,一个苍凉梦 2010 级 MA 莫 霞 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朴实的现实故事。可是,与其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故事,不若说这是一个梦。因为这故事里尽管处处是现实,可这意味里却处处是梦。这梦不是一个农民进城的发财梦,而是一个理想中的文明城市生活梦。这梦

40、里的图景是:人们不仅生活舒适,而且人人有礼,人人懂得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把握自己,最终自己靠自己撑起一片天。如同秦腔的气韵,也如同贯穿始终的主题曲:“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这西京梦自始至终都透着一股苍凉。梦始前的现实。以我粗拙的想法,全剧中刻画得最现实的,最生动的,也是最令我惊奇和喜爱的人物形象,除了主人公罗天福、儿子罗甲成外,就是出场次数不多的,没有名姓的房客们。这些房客均是自农村来城里打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与主人公一家没有任何的区别。他们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埋怨中带着调笑,不满中夹着接受,满足中

41、掺着无奈的生活态度。对于房东给他们提供的年久失修又租金昂贵的老房子,他们这样说:房客己 墙缝裂得能盘进蛇来。房客庚 房顶漏得能掉下鳖来。房客辛 房价贵得能(悄声地嘟哝)逼死爹来。房客庚 好一个货真价实呀!房客辛 五星级。房客甲 二楼上洗澡一楼泡汤。房客乙 两口子上床全楼摇晃。房客丙 昨天电线又着火了。房客丁 我准备搬哪,害怕火葬。三两句话,写尽了农民生活的无奈。他们是无力反抗的一群,因此他们耍耍嘴皮子一解怨怒,这就是弱者的生存方式。在调笑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悲凉。这就是最真实的生存场景。或许他们也曾有梦,他们与主人公一家一样,带着梦来到西京,然后在长久的不改现状中接受了现实,于是渐渐地只好在戏谑中

42、发泄着不满,并持续地这样生活下去。这是前一拨来西京寻梦的农民的生存现实。或许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先行者”。而“先行者”的现状还在眼前,又一拨寻梦人罗天福一家来了,就在他们眼皮底下。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西京梦。父亲罗天福说:“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你们走进这个城市,在这里好好活一回人。这个梦今天总算初步实现了,咱们也算是半个西京人了!来,让我们先学两条城里的规矩: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念。”可见,在罗天福的眼里,西京不仅包含着物质充裕,更是一种“文明”。他们渴望中的城市生活,或许就是类似于古文中的小康与大同安居乐业,秩序井然,互敬互爱,勤劳自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梦。因为在现实里我们还不

43、曾看到,至少在剧作中展现的西京城的面貌里我们不曾看到。生活在城市,不一定在这个梦里。例如房东一家就不是这个梦里的成员。尽管他们财富充盈,然而他们靠着上一辈的财富积累靠山吃山,并在这个城市里扮演着无知、无礼的负面形象。他们的生活并不是罗天福期冀中的西京梦的场景。那么,梦在哪里呢?梦在我们的心里,也在看不见的远方。要走一走才看得到。罗天福去走了,他心里亮堂,于是他一步一个脚印,他勤劳、善良、正直、坚韧,他心中自有一杆秤,不歪不偏。罗甲成也去走了,可是他自轻自贱,他敏感,他惶惑,于是把路走得歪歪斜斜,他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若待他好也是出于同情,于是在他心底种下了一个根从根本上乡下人和城里人是不平等的

44、。他带着这样的阴影一心想冲破它,却在扭曲中不折手段,把自己推向了无颜立世的深渊。我们且不去评判谁对谁错,也可先不去在意编剧本人褒谁贬谁,父子二人这样的呈现对不同的观众或许就有不同的解读。在我以为,儿子罗甲成的存在是真实,而父亲罗天福更像一个梦。剧中为我们所营造的,是这样一个图景:城里或许有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如女房东),但并无仗势欺人的恶人(房东儿子金锁和教授女儿童薇薇便是其例),此外,还有热心助人的居委会主任,有互帮互助的农民兄弟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要自爱自强,自尊自重,就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或许这个图景是罗天福眼里的图景,他是这样看待的,也是这样做的。然而罗甲成看到的是“不平等”,于是他“自

45、烦自扰”,羞于自己的乡下人身份,竭力为自己贴上城里人的标签,欲图冲出樊笼,战战兢兢又心急火燎,最后在羞辱中看到的都是世人鄙夷、冷落的眼神,以致最终放弃了自己,遁世以逃。不一样的心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而两者都这么让人心痛心酸。罗天福,如同所有历来中国的农民一样:朴实,善良,单纯。他们自然从不会去想如此巨大的城乡差距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他们只是知道,无论老天带给他们多么困难的生存环境,他们都要拼舍一切挣扎出一条生路,向着光明的方向,向着理想的梦乡。他们不怨天不怨地,反而带着一身的感恩,乐呵呵地,知足地,踏踏实实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他们坚信,只要勤劳本分,就能凭自己一双手赢得一片立足之地。劳有所获,这

46、是他们最简单最朴实的价值观。以这样一颗纯粹的心去看待这样一个污浊的世界,这颗心让我们敬服的同时也让我们心酸。这样一种最低层的生存需求竟也卑微成一个遥远飘渺的梦。一拨又一拨来城里寻梦的农民们,究竟能有几个笑颜而归?多数是不是也不过是剧开头那些房客们的结局?如果拼舍许多代价终究看到了星点的希望,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他们的福气还是他们的悲哀?而罗甲成,或许是被现代文明所开化了的罗甲成,带着新的平等的观念看待着这个世界。他看到的是不公正的现实和不可捉摸的未来。在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力量面前,他丧失了自信,丢掉了人格,扭曲了自己。罗甲成让人心痛,痛在他摆脱不掉的心魔的纠缠,痛在他骄傲自尊的心骨被现实撕扯,丢

47、进了不可自拔的万丈深渊。一父一子,一个乐观一个悲观,一个活在单纯的梦里而忽略了某些现实,一个活在残酷的现实而丢失了希望。堪悲堪痛堪苍凉。而这就是新文明开化前后两代农民的心迹写照。最典型的对照,对发省的深思。不过无论再怎么说,父子二人都是有梦的一代,如果再加上那些在现实中逆来顺受的房客们,和那一时暴富的房东一家,西京故事给我们展现的,便是时代浪潮里或旧或新的四类农民形象。寥寥数笔,不经意就概括了一个时代。最后再来看梦的尾声。在剧的结尾,女儿罗甲秀办起了千层饼公司,罗甲成硕博连读,罗天福乐呵呵地打算功成还乡。这样一个圆满和谐的结局看似是西京梦完成了向现实的转化,可是我看到此不禁泪如雨下:这不也是一

48、个梦么?这是比西京梦更大更遥远的一个梦啊,是编剧带着演员和观众一起,做的一个美妙的梦。如同几乎所有古老的戏曲故事一样,编剧总是不忍打破百姓对梦的期冀和盼望。生活已多苦折,正是有了这一点期冀和盼望,日子才有了过下去的味道。于是尽管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结局不过是一个寄托,可是我们都愿意带着这样的寄托完结一个悲戚的故事,聊慰波折的人生。千百年来,我们一直这样过活,戏曲也一样这样过活。怎忍去评判这种活法的高低?这仅仅是一种需求,一种令人心酸的需求。倘若生活多添了几分明媚,或许我们可以少几分自欺欺人。小梦,大梦,是罗天福的梦,也是西京农民的梦,更是一代人的梦。这个梦或许还未在现实里,可是我们都期冀着这个梦的

49、实现。末了,我还想多说一句,究竟城市是不是等同于文明,尚待商榷,我们只能这样去期冀。因为时代的步伐告诉我们城市是我们的社会前行的必然路径,那么它就必然承载起文明对它的寄托。时代在前行,尽管我们总是在感叹今不如昔,可我们也不能把寄托放在过去。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观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之随想 2010 级 MA 胡梦琪 在戏曲的现代戏中,我以为西京故事是一部值得敬重的作品。虽然在当下中国,笔端所指多有禁忌,再加上社会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现实的作品多少都让人感到有些意犹未尽,或是隔靴搔痒。正因如此,创作现实主义题材并不是一个容易讨巧的选择,而是需要剧作者具有足够的勇气、魄力、担当和能力。单从这一

50、点来看,剧作者就值得我献上自己深深的敬意。处理这样的现实题材,一方面要解决好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又要苦心孤诣地去尽力剖析并呈现自己对当下现实的思考,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点到为止的功力,如此种种,殊为不易。西京故事的选材非常写实,人物和故事都是当下人可触可感的,任何描写偏差或是意图倾向都会被轻易察觉,且不像历史剧那样能够采用以古喻今的曲笔和影射,因而没有任何可供“雾里看花”的掩饰。西京故事以一个非常朴实的视角切入当下中国可以说是最敏感的现实问题,直面底层人民惨淡的生存现状,呈现出了剧作者对其的洞察和反思。剧作者作为一个思想者,虽不像政治家那样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但思想者

51、的价值正在于为社会抛出问题,敲响警钟,提供一种思索的可能。从这一点来讲,这部戏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且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部戏曲现代戏,西京故事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以戏曲方式演绎现代故事的种种矛盾,我觉得戏曲现代戏的主要困境也就在这里:要用戏曲来表现当下的生活,则必须要写实,而包括秦腔在内的古典戏曲又是以写意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戏曲需要大量的抒情和诗意,而现代戏同时也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和表达。并且从观众审美心理上来说,包括了对故事的期望、对程式的欣赏和对唱腔的要求。而一个戏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安排这三者之间的比例,权衡三者的个性特征和有机结合,不可避免地成为戏曲现代戏成败的关键。从 西京故事来

52、看,主创们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尝试。例如从舞台设计上来说,此戏的舞台设计一定颇费了心思,形式与内容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舞台后方的老唐槐挂着吊瓶,看来需要治疗和保护。舞台前方的城中村破落小院,三面围绕,楼顶楼下,一梯攀爬。楼下是斑驳的墙壁,阴湿的房间,逼仄的天井;楼顶是古城墙,老唐槐,二胡呜咽,残阳如血。楼顶和楼下既是在同一个时空,又不是在同一个时空。当演员剧情所需爬上楼顶时,它便只是一个“形而下”的楼顶。而当戏中多次穿插“我大,我爷,我老爷”这段主题曲之时,楼顶呈现相似的场景,老右派悠然地拉着二胡,伴唱者豪迈地吼着秦腔,这时的屋顶俨然已经是一个“形而上”的写意空间,表达的是人物精神层面的归依和坚

53、持。写实和写意在舞台空间上如此微妙地结合起来,“现实”在下,“精神”在上,穿插交融,相克相生,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美学追求。在总体的现实主义美学追求之中,导演还灵活运用了一些象征主义的手法,例如舞者在屋顶翩然舞蹈的过场戏,“老右派”在屋顶拉二胡、工人们吼秦腔的场面等等,这些都表现着现实背后更为高远的精神世界。在运用戏曲程式上,导演有诸多刻意的安排,比如农民工救火一场采用了翻筋斗,主人公罗天福用扁担展示技巧,都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更多戏曲的味道。罗天福的扮演者李东桥是梅花奖演员,表演细腻,功力深厚,这就保证了这出戏作为秦腔的主要唱段的感染力,也使得这出戏在情绪高潮的时候更加打动人。但该戏“老右派”这个

54、人物的设定还是有些让我费解的地方。全剧此人“高高在上”,不发一言,串场时在老树下拉二胡,印象中只是摸金锁的鼻息和火宅后拿着树枝穿过前台这么两个时候下了屋顶,但没有实质上地参加剧情。在罗甲成陷入困惑和癫狂之后,“老右派”起到了提点他的作用,但依旧没有一句台词,而是以一封信的形式来传达。如果是写实,这个“老右派”的安排显得有些不太真实;如果是写意,这个“老右派”作为“神一般的存在”又显得过于符号化了。“老右派”这一颇含深意的身份本身就让人浮想联翩,或者说让人在精神引领上对他有着更高的期待,可惜在剧中编导对这一角色的处理尚不能令人满意。从剧情上看,“老右派”所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规劝”,这让我想谈谈

55、当代中国社会、或者说中国当下都市生存形态对人的异化。可以说这些走进了都市大染缸的异乡人,也和这老树一样都得了“病”。老唐槐生长在中国最鼎盛的封建朝代,历经了上千年的风霜,到了当代竟快要活不下去了,正可歪用那句古话:“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面对罗甲成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和挣扎,“老右派”一封锦囊,但其“锦囊妙计”仍只是用对比强烈的数据、用小羊跪乳的比喻来强调父母的艰辛和不易父母之恩,当然应该强调和歌颂,但甲成虽然倔强,对此怎能不知?此时此刻,真正把他逼到临近癫狂的绝境的,是与城里年轻人的差距,是做人尊严的无枝可依,是日益发现超越自身阶层的艰难和社会上升之路异常狭窄的真相。“甲成之怒”需要以情来化解,

56、但以理来点拨“甲成之惑”才是引领他走出困境的更重要的任务,并且后者更为艰难。“甲成之怒”的对象并非真的是父母,只是人的压抑和痛楚往往更容易伤害到最亲近的人罢了。父母的努力和恩情重于泰山,这一点不言而喻,但“老右派”这番话只能作为“甲成之怒”的镇痛剂,作为现场观众的催泪弹,却悄悄躲过了对“甲成之惑”的回答,躲过了对更重要社会命题的追问。难道在做过了多年的“右派”之后,他只学会了在中国生存所极需的一项技能:“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剧中唱词“满目诗意全凋落,湖光暗淡尽浑浊”一语道破“西京梦碎”的真相。我不知道结尾的喜气洋洋背后人物究竟该喜该悲,但这无法掩盖“西京梦碎”的现实。我想他们来到西京,应该不止

57、是为了供儿子女儿上大学,因为如今重点大学都有为数不少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贷款可以等工作以后慢慢还清;也不止是羡慕城里人赚钱多而想来赚大钱,因为即便赚钱多开销也大,何况卖千层饼也不过只能在城里勉强度日;更应该不止是来城里看热闹,旅几年的游。他们真正希望的,应该是分享现代都市文明的成果,至少是在城里能立足,有尊严。那么最后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不过是打哪儿来回哪儿去罢了。看着结尾时罗天福拿着几样城里孩子早已不屑一顾的玩具准备回到山里,我不禁涌起一阵阵悲凉,我为他们将重回老紫薇树的庇护而略感安慰,但更为命运的不公和难以挣脱而深深叹惋。此处编剧有妙笔,世事的荒诞莫过于“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又有乎一模一样的

58、山里人家带着同样的西京梦开始新的闯荡或许又是新的轮回,等待着幸运女神的眷顾或是真相之神的当头一棒。这戏倒是正好体现了中国底层人民“非常能忍耐”、“遇到困惑,自己消化”的性格优点,不禁令人感慨,在如此僵化和狰狞的社会现实下,中国人的精神可以上升到怎样的高度去适应它。反过来想,是不是当现实逼得人无路可走之时,向自身的精神操守中去吸取养分成了唯一可以勉强维持心态平衡的选择?这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可敬还是可悲?作为观众之时,我更多的仍是感性,相信剧作者也和我一样抱着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只能用死扛来回应社会的畸形,为什么一定要让感动的泪水噎住本该怒吼的喉咙?作为思想者,我想我们也抱着同样的希冀:有一天

59、,当更多的甲成和甲秀用自己的学问和财富赢得话语权的时候,但愿迎着西西弗斯滚落的巨石而上的,不止是无数个勤劳善良的父亲几经折断的脊梁。当然,作为一部戏曲现代戏来说,这样的诚意和担当、这样的功力和深度已令我辈后学深深地感动和敬佩。毕竟,现实写到这个份上,哪怕是隔袜搔痒也总比隔靴搔痒要强,也更易命中痒处。然则社会的痒痛,除了用“挠”来暂时缓解以外,除了用泪来控诉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出路呢?但愿该想想出路的人们,不只是坐在台下缓缓鼓掌而已。西京故事得失谈 2010 级 MFA 陆聆江 剧评,我本是外行。接触戏剧也才不到两年,至多刚刚摆脱了门外汉的身份,受命之下,只好大胆妄言了。一个剧,只看一遍,还记不清

60、各幕的主要情节,就要评论,这是妄言之谓;一个剧,已经有诸多领导、专家、作家、师长们做了如潮好评的,我再附言,实属赘言。为了不写废话,只好在先认同好评的前提下,补充一点自以为不足之处,这是大胆之谓。我想如果要做点对剧作和学友切磋有所裨益的事的话,好评与肯定固然是一种正面力量,找点不足也是侧面的推动吧,至少可以抖出自己的无知之处,求教大方,所以也就大胆妄言了。西京故事最成功的地方,我觉得在两处。一是内容上,不回避敏感的社会问题写了现实题材,二是形式上,把传统戏曲好好继承发展了一把。这两者都很难,都是大多数剧作者最避忌的,所以也都很可贵。确是不负“中国目前最好的现代戏”之誉。这里我想仅就内容来说一些

61、想法。西京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是在中国社会中的城乡隔阂、贫富对立,如同两个文明的冲突。第一幕,从农村满怀希望来到城市的罗家,就因儿子的冲动,和房东家起了冲突,被骂为土包子、野蛮人。第二幕,由于农村人口在城市生活条件下相对赤贫的状态,大学校园中的儿子和女儿之间就如何应对又起了冲突。第三幕,这个冲突激化了,儿子用暴力回答了城市人房东儿子对他们的态度。这时老罗才真正出场,他提倡用责任担当的意识,用令人辛酸的忍让行动,暂时解决了矛盾(这也是全剧一个精彩的煽情高潮,许多观众都是在这里开始由衷地发出赞叹,爆出掌声,落下眼泪的)。但是此举却不被儿子认可,儿子认为这是屈辱和阿Q 精神。于是矛盾进一步发酵。第四

62、幕,儿子在大学里单恋了城市女生,被拒绝,还被深深伤了自尊,终于矛盾不可收拾,他用极端的方式应对自暴自弃地出走了。老罗有所后悔,但最终还是默默坚持自己的信念。第五、六幕,父子矛盾在大家的劝解下,和解了。儿子接受了父亲的方式。两年后一家人完成了西京梦,两个子女在城市落脚,房东一家也因两三件事对罗家以及所有大院里的民工住户改变了看法,老罗安心回乡。我们知道,传统戏曲基本是讲求大团圆结局的。只是在这个现实题材中,安置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我觉得是不是还可以商榷一番。比如我就有一些纠结:老罗的儿子在被父亲找回家后,在父亲、母亲、姐姐轮番劝解,依然坚决不认同他们的忍让和梦想,甚至在家人拿出父亲弯曲脊梁的 X

63、光照片之后这本应是个重磅炸弹,是转机所在还是要继续出走的形势下,一个不熟的街坊“东方老人”来告诉他关于他父母两年来一共打了几百万个饼,以供养他姐弟的记录这本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他本来就完全知道的事实时,他竟即刻转变了。这个“大团圆”似乎说服力不强,有些像强扭之瓜啊。其实,儿子内心始终的不认同倒是更让人感觉真实。因为他所代表的城乡隔阂,以观众的普遍社会经验,本是无法仅靠剧中老罗的方式就能解决的,最多只是种愿景。若是是将愿景直接变换做了事实,“大团圆”是有了,但是难免叫我看着感觉有点不踏实。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矛盾,看到了尖锐的冲突,却没有看到真实的解决。其实这样的矛盾,我们在当前的社会阶段,本来就没有好

64、的解决办法,我们指出问题,提出愿景,并且期待未来,就是当下能做的最好的事了。于是我想,如果剧作就用一个疑问的方式结尾,悲剧,会不会更有力量一些呢?或者同时再把困惑和希望留给下一个老罗和他的城市邻居,会不会更真实一些呢?我们看到西京故事的尾声里也写到另一家“老罗”又来到西京开始寻梦,这是个绝好的尾声,意味深长,引人遐想,或许可以利用它来做另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也无损一种结果的圆满感。再就人物塑造来阐发。这里,先套用剧作家何冀平的一句话,她的大意是说:文学作品直指社会时事,不算好,要剖析人性才艺术。西京故事在这方面,也有建树。我们知道在传统戏曲中,人物基本是概念化的,不讲求性格(这丝毫不带贬义,一门

65、艺术自有一门艺术的规范,戏曲讲人性,本不是靠单个人物自身来完成的)。西京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扁平化的概念人物,比如女儿是父亲角色的延伸和翻版,儿子基本是一个城乡矛盾的代言体。唯有父亲老罗一人,却是被着力塑造成性格人物的。他有自我内心矛盾,也有选择的余地,有了哈姆雷特般的内心戏,这是从传统戏曲的升级和突破,也符合现代观众和现实题材的需要。但这突破似乎还不那么到位。我们看到,在老罗最彷徨的时候,他的一切努力和劝说都失败,已经决定放弃了:他给儿子跪下,自白说要回家卖掉大树,换了钱回来舒舒服服地融入城市生活。就在这关键时刻,他突然用这样一句唱:“恍惚间我已脊梁断裂形枯槁,抬眼望突感一家之长不可先折腰。

66、再锈的铁锁也得往开撬,这盘棋谁都能走我这个家长不能逃”,就轻巧地扭转了心思。这不无遗憾。当我们看到前面那绝境,正热切地期待着他说出内心信念的最终理由,来调转自己的选择,劝服儿子时,却没听到什么。老罗调整了选择,这对他自己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说清为什么,怎能说服他人跟从。所以儿子最后的转变只能借助东方老人来完成了。老罗的人性剖析,似乎也就差了一口气。所以我在想,要是把老罗在得知儿子出走前的一段表明心迹的唱移到这里,会不会更好一些呢。再从另一个角度看老罗这人物:他所具有的选择余地,是他家里有两棵价值30 万的树可供支配。而我们知道典型的农民工,几乎是赤贫加文盲的。老罗有退路,他基本上是一个潜在的有产者,还是有一定文化的人。这样虽然能使老罗的选择更高尚,但观众会感觉老罗的故事是个特例,不代表很典型的城乡文化和经济差异产生的冲突。这样老罗何尝不能被看做是个城市贫民(如下岗工人)的选择故事呢。这的确很难取舍,得失互现。此外,西门一家代表了城里人对农村外来人口的偏见态度,也是概念化的人物。如果说西门夫妇的转变还比较顺利的话,西门的儿子这个全剧最出彩的丑角的脱胎换骨的转变,却来自监狱里两年的受教育,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