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概论第一编7886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95309880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06.7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历史学概论第一编7886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学概论第一编7886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学概论第一编7886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历史学概论第一编788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概论第一编7886(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历史学概论 第一编 什么是历史 要学习历史,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历史,就像学习生物学或物理学首先要需要了解什么是生物或物理一样。那么,什么是历史呢?或许你还会回答说:“历史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如果再问:“你正在学习的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是否及时中国和外国古代发生过的事情呢?”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的”。可是,也许你已经发现,中国或外国的不同的历史学家写作不同版本的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古代史,内容并不是完全相同。甚至互相抵牾。既然都是讲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讲出来又各不相同呢?对此,你多半会说,哪是由于写作者掌握的史料和观点不同造成的。对了,确实是这样,任何一本历史书上记述的事情,都

2、是史书作者根据自己对过去的事情的了解和理解写成的,与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总是有差距的。因此,当我们回答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该注意到,历史书上讲的历史与过去真正发生过的事情的历史之间是有区别的,或者说,应该注意到历史书和历史是有区别的。可是,从历史学这个古老学科萌生之时起,许多写史和学史的人就忽略了或者说混淆了这个区别。例如,在我国,史字最初是指一种官职。周礼中记载周有五史,即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和御史。古代史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记事。说文解字对史字的解释是:“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是强调史观记事必须不偏不倚,保持公正,然而史字最初的形笔画是 0000,它表明,所谓从又,又即手,从

3、中,中象简册,或指官府薄书。这样看来,史字原是手持薄书记事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对往事和往事记述就是不加区别的,统统地称为史,又如,在古希腊文的历史(HISTORIA)一词,意思是指研习得知的往事及记述,与中国古籍中的史字含义颇为相似。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讲述历史的著作不断地增多起来。人们从众多的史书的比较中逐渐意识到,各种史书对往事的记述或阐述同往事本身是有区别的。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曾谈到:“吾人自束发受书,一听见历史这个名词,便联想到二 十 四 史,二 十 一 史,十 七 史,史 记,紫 阳 纲 目,资 治 通 鉴 乃 至HERODOTUS,GROTE 诸人作的希腊史等等。以为这些便是

4、中国人的历史,希腊人的历史。”把历史书和作为客观上发生过的往事的历史混同起来,当然是很不科学的,但这也表明,历史一词咋日常运用中实际上常常包含着这样两层含义。除此以外,历史一词还具有第三层含义,就是把历史学或历史科学。如梁启超在历史学一文中说:“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者也。”这里,他显然是用历史一词指叙述人类社会进化和探讨人类社会进化之一般规律的学科。再如,倘若问你:“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回答往往是:“我是学历史的。”而这个答话的实际含义切却是:“我是学历史科学的。”当你读西方学者写作的历史著作时,你也会发现,他们使用 HISTORY 一词时,除了用来指历史著述和往事的历史外

5、,有时也用它来指历史学,同西文中的HISTORIOGRAPY(编史学)一词的含义十分接近,甚至有时还接近于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因此,我们可以说,历史一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含义实际上包含着这样三个方面:第一,它指以往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历史,即作为历史研习者的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第二,它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即作为认识主体客观历史过程进行重建的主体化的历史;第三,它指历史学这们学科,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当你要回答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时候,如果你能把

6、上述三个方面的含义都回答出来就比较全面了。下面我们就分别列三个讲题,分别讲述这三个方面的含义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题:历史一词在实际运用中有哪几层含义?第一讲 客观存在的历史 以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人物,事件制度等等历史现象,都是作为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真实存在呢?还是受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识左右的非客观的呢?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与自然科学和历史学之外的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这些是我们在本讲中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第一节 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是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人类社会过去发生过的历史现象,本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7、,是独立于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一种外在的客体,无论你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认它,也无论你怎样认识或解释它,它都无可变更地存在着。例如,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与波斯之间发生了古代历史上规模巨大的战争,终以希腊诸国的胜利而告结束;公元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北宋;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合红军一致抗日。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无论你是否知道这些事件,它们多发生过,都客观地存在于历史过程之中。但是,由于客体历史的存在是一种已经一去不复返的客观存在,这就使历史科学在认识它的对

8、象方面比自然科学和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其他社会科学面临的困难大得多。因为历史研究者只能根据过去的人们留下的文字史料和遗迹,遗物去认识过去的历史面貌。现代科学提出了发现超光速物质的可能性的设想,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可能直接观察已经消逝了的历史面貌的科学幻想。它设想,历史上的人们的生活和活动情境本身虽然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光学影像还在宇宙空间的某个位置上存在着,而去总是按照光的行进速度(30 万公里每秒)向宇宙空间扩展着;一旦人类发明了超光速航天器,再带上一部超级摄像机,就可能在宇宙空间把那些历史影像追踪拍摄回来,甚至按那些历史影像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如果这个科学幻想终能变成现实,那我们就可以从拍

9、摄下来的历史情境录像带上,直接看到过去的人们生活和活动的情境了,甚至可以乘坐那种超光速航天器去作真正的历史旅游了。可是,这毕竟只是科学幻想。在这个幻想没有变成现实之前,人们仍然只能根据历史上的人们留下的文字史料和各种遗迹、遗物去认识客体的历史面貌,因此,这种历史认识就带有很大的推测性,而且,每个历史认识者的立场、观点不同,即使根据同样的文字和实物史料去认识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因为此,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那个客体历史是不是真正存在着呢?对于这个问题,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在 19 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界中,有一个咋当时整个西方

10、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兰克学派,他们承认过去发生过的历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学派的开山大师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 年),他曾获“普鲁士钦定历史学家”的荣衔,主持柏林大学的历史讲座达到 46 年之久,是西方史学界公认的史学大师。当时许多西方国家的青年学生都到德国去拜兰克为师,其中一些人学成归国后也成了兰克学派的著名史学家。兰克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只不过是要弄清历史事实发生的真想,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罢了”。这个看法本身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他不承认客观的历史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认为整个历史都是上帝的神意的体现,是

11、在神意安排之下,有帝王将相或其他上层精英人物按照之久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意志而采取行动来决定的,而他们的思想动机是千变万化、无规律可寻得。那么,又怎样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呢”?他认为只需把那些精英人物的思想动机考察清楚,就能把他们的历史活动的真想弄清楚,这样也就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又怎样去弄清精英人物的思想动机呢?只需把这些精英人物遗存下来的日记、书信、档案文书和有关事件的目击者留下的记载 等等第一史料,全面地搜集起来,纯客观地加以考订,去伪存真,这样就能把他们的行为动机和他们的历史活动的真实面目揭示出来。兰克学派的这种史学观被称为历史客观主义。兰克和他的一些著名弟子运用这套理论和方法确实揭

12、示了欧洲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某些方面的真相,写出了不少享誉史坛的历史著作。但是,由于他们认定人类历史是有精英人物的活动,特别是有支配他们的活动的思想动机和目的决定的,否认劳动大众的物质实践活动对历史过程的最终的决定作用,也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这种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支配下的历史客观主义,决定了他们虽然有可能弄清一些人物、事件的真相的某些侧面,但绝不可能在总体上恢复客观存在的历史的本来面目。例如,这种社会历史观驱使他们夸大德国容克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军国主义精英人物的历史作用,歪曲了历史真相,以至一些正直的西方历史学家也对兰克和他的学派的史

13、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西德著名史学理论家霍费尔(W.Hofer)指出:“兰克无疑是一位保守的史学家,他们赞同的是保守的思想、个性和制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著名史学教授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指出:在兰克学派史学中,注意的中心置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决策者和精英人物身上。贵族式的偏见支配着史学研究。群众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和大众文化的历史失去了历史的意义,特别是在德国,兰克派史学实际上竭力把一种国家奉为正统,在那种国家中,靠着财产和教育而立足的大批中产阶级分子力图在一种保守的政治制度中求得支持,以消除对于正在兴起的工人阶级力量的恐惧。还需要指出的是,兰克和兰克学派的社会历史观同十九

14、世纪的许多西方学者的社会历史观一样,具有浓厚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特色。他们力图证明,体现西方文明的精英人物的精神主宰者历史的命运,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必然从根本上歪曲了世界历史的本来面目。他们歌颂的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的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势力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给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而且也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从此以后,兰克学派史学就遭到了包括德国学者在内的越来越多的西方史学家的严厉批评,甚至兰克学派的一些最著名的门生弟子也不得不承认需要对兰克等人创立的历史概念加以重新估价。兰克学派的实例表明,如果坚持一种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即使承认过去发生过的历史现象是客

15、观存在的,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和揭示客观存在的历史的本来面目。本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经历了多次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巨大震荡。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旧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许多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整个世界再也不是西方列强主宰命运的世界了。客观历史进程的演进本身,使许多西方历史学家深深感受到,他们的 19 世纪的先辈们深信不疑的西方文明精神主宰历史命运的那一套西方中心论的社会历史观,已经被现实的历史进程动摇了,如西德历史主义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特罗埃尔奇早在 1922 年就说:“世界大战和革命是世界观的历史

16、学校我们是在世界再造的暴风雨时期来进行理论和构思工作的脚底下的基础动摇了。”1957 年在英国开始陆续出版的多卷本新编剑桥近代史的总编克拉克爵士,在为该书的题为历史和近代史历史学家的总导言中,也深为感慨地写道:“半个世纪以前,一个欧洲思想家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文明世界各国无论多么不同,但是都是由由教养的分子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管理着的。与这种观点相适应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的观念,就是一种自由主义的见解,即认为历史是对照事实按比例绘制的缩图,在加上必要的的像罗盘一样的特定解释,在现今已经变化了的世界,这种观念不可能再保持下去了。”克拉克还说到,新一代的一些西方史学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陷入了怀疑论

17、,认为:“既然一切历史判断都包含着个人的和主观看法的成分,而且各有道理,因此也就没有客观历史真理可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思想背景下,在西方史学思想中,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历史相对主义思潮,强调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认识而存在的;历史现象自身不具有独立于认识者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认识把他们描绘出来的。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倡导历史相对主义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克罗齐(1866-1952 年)的观点,从中可以了解到历史相对主义的主要论点。克罗齐是当代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他首先强调,客观上的确定的历史是根本不可能被人们认识的。他说到:“事实上,关于罗

18、马或希腊诸国的源流、关于希腊和罗马以前各该国的民族,尽管我们拥有学者们的全部研究,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呢?如果关于这些民族的生活有什么断简零编传到我们手里,人们对他的解释又是多门不确凿啊!如果有些传说流传到了我们手里,那又是多么贫乏、混乱和矛盾百出啊!但模糊并不限于起源方面;整个历史,甚至与我们最接近的近代欧洲史多事模糊的。关于 9 月中的日子,关于雾月 18 日,关于莫斯科的焚毁,人们写出了堆积如山的书籍;但是谁说得清楚这些事情真是怎样发生的呢?甚至那些直接目击的人也说不清楚,以为他们遗留给我们的叙述是分歧的和矛盾的。我们就不谈大历史吧!至少对于一件小历史,姑且不说有关我们的国家、城镇或家庭的

19、小历史而说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最小的小历史,我能不能完全知道呢?”应该承认,克罗齐的这些话反映了历史研究中存在的实际的困难。但是面对这种烦恼,历史研究者应该怎么办呢?克罗齐的回答是:忘掉他们,忘掉无限的历史,以为通向无限的道路跟通向地狱的道路一样宽广,如果他不导向地狱,它就必然导向疯人院。它对我们是没有用处的;它只会使我们望而生畏。他认为,要认识历史,就应只聚精会神于一个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积极的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这样,在每一顷刻,我们都知道我们所须知道的全部历史;其下余的既与我们无关,我们就无法知道它,或到有需要是我们就会有办法知道它。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克罗齐断然否认有不依赖于认识

20、者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体历史,认为这是一种永恒的幻想。他接着说:那种下余的历史是关于物自体的永恒幻想,它既不是物,也不是自体,它只是我们的行动与知识的无限性想象的具体化而已。既然人们不能认识普遍的、无限的历史,既然不存在独立于研究者的思想意识之外的历史的物自体(即客观存在的历史),那么,在历史认识活动中,研究者的主观意向就成为决定性的了,你需要它,它就具有,就存在,反之,就从未具有过,就从不存在。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克罗齐说: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因为,只有我们在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是确凿的东西变为真实的东西,是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在当代

21、西方史学中,许多人都接受了这种历史相对主义。如美国历史是学家贝克尔(1873-1945 年)就把这种历史相对主义表达得更直截了当。1926 年 4月,贝克尔在康乃尔大学科学研究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什么是历史事实的论文。他认为:历史事实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否则就不存在,一个历史事实若无人知道,我们又怎能说他存在呢?任何历史事实,只有当人们,你或我,依靠真实事变的描述、印象或概念,使它们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头脑是,它才变成历史事实,才产生影响。1931 年,贝克尔在美国历史学会上作题为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的主席致词,再次阐述了这种观点。他说:“我们承认有两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过去的实实在在的一些列

22、事件,另一种是我们所肯定并保持在记忆中的意识上的一系列做法和说法,它是什么便是什么;第二种是相对的,老师跟着知识的增多或精华而变化的。者两系列事件或多或少是相应的,我们的目的便是求得这种相应尽量确切;”从这些话来说,贝克尔意识到有一种不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绝对的不变的客观历史;另一种相对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而且要求得二者之间的尽量确切的相应。但怎样求得这种相应呢?贝克尔接着说:“事件的实在的一系列,在我们看来,只存在于我们所肯定并且保持咋记忆中的那意识上的一系列之中。这便是为什么我不得不把历史和历史知识等同起来。为了一切实用的宗旨,对我们和对目前一时来说,历史便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

23、”从这种观点出发,贝克尔对历史做出了一个他认为最简化的定义:“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在贝克尔看来,不是人们应去探求那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以使之间的记忆、意识与之尽量确切地相应,而是那实实在在的事件应屈从于记忆、或意识;凡存在于记忆中的即是历史事实,否则,便不是,客观历史的存在与否完全决定于认识者的主观记忆或认识程度。这样,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不存在于依赖于认识者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历史。应该承认,克罗齐等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对此我们将在下一讲加以说明,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认识者或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却是根本

24、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的客观实在性,也就否认了历史科学认识客观真理和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可能性,从而否认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资格。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既反对唯心史观支配下的历史客观主义,也反对历史相对主义。它认为,在是否存在着不以认识者或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历史的问题上,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都只能看到真理的某些侧面,而且把那些侧面夸张到了荒谬的程度。历史客观主义论者的谬误在于:第一,他们虽难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但吧那真实的历史归结为某种精神的展现史,这里虽然包含有承认精神因素和精英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合理因素,但吧这些因素无限夸大,就从根本上

25、否认了以劳动大众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客观存在的真实历史;第二,他们在认识论上强调排除历史认识者的一切主观意识去对历史作纯客观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因为一切历史认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观的制约下进行的,历史客观主义者正是由于受到唯心史观的支配,所以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和总体上认识到客观历史的真想。历史相对主义的谬误则在于 第一,他们片面的夸大了认识客观历史真相的困难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进而否认了人们认识客观上存在着历史真相的可能性;第二,他们由此进一步否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从而否认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资格,实际上把历史学时为历史研究者们按照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发挥各自的思古幽情而没

26、有真正科学价值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怎样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问题呢?第一,他肯定过去发生过的历史现象是一个独立于认识者或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认识它,也不论你怎么样认识它,它都始终以自己本来面目存在着;第二,它认为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各个领域的时间活动,不断发展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着各种社会制度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第三,它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整个人类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客观过程的真相,是能够被研究者逐

27、步认识清楚的。这是因为(1)过去的历史事情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2)在历史上生活的人们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文字资料,虽然它们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基本轮廓的认识,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哪些零落散乱的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地恢复历史事实

28、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在历史客观性问题上的这几个基本结论并不是武断的教条,在以后的一些章节里我们将要证明,这些结论都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在本节中,我们先只举出一些浅显的例子来加以证明。例如,我们今天的言行,以后就成为了历史。今天我们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情,无论是否留下了痕迹(如是否录了音、录了像,是否有什么有形的或无形的成果),无论以后为己为人还记得不记得,都再不会改变我们今天说了这些话或做了这件事这一客观事实。今天的客观事实明天即成为客观历史。一个读书人,知道诸子百家,一个文盲很可能就不知道,那么诸子百家是否因为前者知道就存在,因为后者不早知道就不存在了呢?显然不是的。再

29、如秦始皇的兵马俑。2000 多年前建造秦始皇陵时,人们制造了这些兵马俑,埋在秦始皇陵东面的地下。当我们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了它们之后,知道了历史上制造兵马俑的这个事实。当我们没有发现它们,还不知道它们的时候,这个事实在历史上也仍然存在着,并不因为我们没有发现,没有得知,这个事实就不存在了。1973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我国的长江流域也同样孕育了祖国的灿烂文明,而在此之前,我们仅认为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我们发现了河姆渡遗址并认识到长江亦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摇篮之前,这个历史事实也是真实的存在着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六、七千年前曾在这里生息、劳动、创造的客观历史,并不因

30、为我们在一段时间内不知道、没有认识就不存在了。80年代辽宁省境内牛河梁红山文化女庙、积石家的发现,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又如,当学习世界史时,往往会遇到哥伦布发现美洲这样的说法,其实这个说法只是相对于欧洲人而言,才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哥伦布 1492 年率领 87 名水手到达美洲之前,当时的欧洲人不知道有那样一个大陆存在。但美洲大陆早就存在,而且那里的印第安人的祖先早在八、九千年前就揭开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历史篇章,这些历史事实并不因为人们不知道它们就不存在。以上举得是一些属于具体史实的或有或无、是非真伪问题的例子,在这类问题上人们承认历史的客观实在性一般说来是不太困然的。只要事实充分,人们就会承

31、认。困难的是人们对各种历史事实的性质、影响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认识或解释,怎样证明它是符合或接近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的呢?正因为这方面的证明或检验比起自然科学或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社会科学来,显得特别困难,导致许多学者根本否认各种历史事实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因果联系,并进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怎样证明各种历史事实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因果联系呢?又怎样证明客观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首先弄清楚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与自然科学和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因此,下一节我们就探讨这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思考题: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错在哪里?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怎样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