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9530940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6.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启示(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8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摘要 唐朝统治阶级将民本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指导思想,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对保障民生、巩固统治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对今天加快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仍有历史借鉴作用。关键词 民本思想;社会救助;特征;启示 一、唐朝社会救助制度具有较完备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唐朝时期,我国正值气候史上“暖湿期”,降水偏多,水害巨大,水、旱、霜、虫灾频繁,自然灾害导致的社会破坏非常严重,因而救荒、赈灾等较大规模的社会救助工作,成为政府不可

2、忽视的问题。为此,唐朝政府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社会救助制度。1.建立临灾救治和灾后恢复制度。临灾救治和灾后恢复制度主要是指当灾情发生后,政府为帮助灾民度过难关、重建家园而采取的措施。其主要形式有:一是赈济。赈济就是当灾情发生后,官府用银衣物等就地救济灾民,包括赈谷、赈银、赈工,是救济灾民的主要举措。二是养恤。养恤就是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主要办法有施粥、居养、赎子等内容。施粥是给饥饿的灾民进行救济的一种最普遍、最迫切的办法,居养是临时收容抚恤,赎子是由政府出资为饥民赎回被迫而鬻的子女。三是安揖。安揖就是遣返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这种办法减轻了因灾情带来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并且可以保证灾

3、情过后,灾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四是蠲缓。蠲缓就是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休养生息。贞观时期几乎每年都有减免租税的举措。2.推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制度。唐朝在对灾民进行救济的同时,对贫民特别是鳏寡孤独废疾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采取多种救济形式,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唐朝历代多有救济弱势群体的规定,唐太宗贞观元年,“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新唐书卷二太宗纪)。这里的“州县以礼聘娶”则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关顾鳏寡的政策。二是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常常被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因而也

4、成了社会救助的对象。如贞观十五年,规定“赐民八十以上物”;贞观二十年二月,“庚申,赐所过高年、鳏寡粟”。八月,“庚辰,次泾州,赐高年、鳏寡粟帛”。三是以借贷等方式解决其他贫民困难。如唐太宗曾诏告地方官吏,对收成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则至秋而偿”。唐代宗下诏规定:“流民还者,给复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新唐书卷志第41)2/8 (二)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1.救助内容的丰富性。从内容上看,唐朝社会救助制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所实施过的救助办法基本都有体现。从解决人们基本生存的赈济、施粥、居养、赎子等内容到便于与民休息的免除差役;从直接的谷物银两救助到

5、赈工、种子放贷,以利于生产的发展;从生活、生产上的物质救助到婚姻情感上的人文关怀等等。2.救助方式的多样性。唐朝统治者重视封建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了政府在实施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如置仓储以备荒之用,这主要是政府行为。有的救助机构则是政府主办,由其他社会力量来管理。据唐会要卷 49 记载,当时有“悲田养病坊”曾经由“僧尼”主持的情形。同时,政府还倡导民间互助,如义仓的谷物,由人民以义租形式在正税之外纳于政府,由政府储藏保管,用于赈济,这当中包含了民众互助互济的意义。唐朝社会救助制度体现了政府的主体性和各种民间力量的参与性。3.救助对象的广泛性。唐朝社会救助制度涉及的对象是非常广泛

6、的。如因遇到各类灾害而形成的灾民,这是最需政府救助的群体;流落他乡的流民、行乞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又如年迈体弱的老年人,还有鳏寡孤独废疾等人员,都曾得到唐政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救助。当然,社会救助制度得以实施,与唐朝政治的开明、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唐朝社会救助制度对后世留下的深刻启示 唐朝统治者以“民本思想”为治国安邦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通过救助灾民和鳏寡孤独废疾人员等弱势群体,极大安定了民心,促进了经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从而推动了唐朝繁盛局面的形成。同时,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对后世留下了深刻启示。1.以民为本是执政者的第一理念。唐初统治者常以“

7、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戒,认识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统治阶级若能采取有效措施,使百姓有田可耕,有饭可食,使鳏寡孤独废疾人员等弱势群体能得到社会救助,那么民心自安,天下自定,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唐代政治生活中,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救助,已经成为公认的从政人员的责任,“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年,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旧唐书卷 44 职官志三)唐朝的社会救3/8 助制度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历史借鉴作用。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只有心系百姓,才会关心百姓疾苦;只有执政为民,方可长治久安。3/8 2.促进生产发展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经济

8、的发展,是百姓能够得到安定、富裕生活的前提,也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有力保障。唐初统治者认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政要论务农)因而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通过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实行轻徭薄役,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封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唐朝后期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唐后期吏治败坏,贪官污吏肆意搜括,百姓生活恶化,社会救助制度又怎能得到落实?可见,促进生产发展乃执政者的第一要务。3.社会救助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唐朝发展成为我

9、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民心相对稳定,社会有较大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是得益于唐朝“以民为本”统治思想下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可以说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良吏痛击时政所言:“国君之所以尊者,重其社稷也,社稷之所重者,存其百姓也;苟百姓之不存,则社稷不得固其重 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若“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鳏寡孤独者不得存,老幼疾病者不得养”,必然“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夕”。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起来反抗。唐末农民起义军中,“所在群盗,半是逃户”(全唐书卷 804)。可见,社会

10、救助制度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唐朝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凝聚、民生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唐朝繁盛局面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唐朝社会救助制度是治国安邦的一大策略,唐朝繁盛局面的形成与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密不可分。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做法,对今天社会主义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仍有历史借鉴作用。4/8 摘要:唐朝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唐朝政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注重加强灾害的预防和赈济,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11、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唐朝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而准确地解释唐朝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进而以史为鉴地完善当今的社会救助体系。关键词:唐朝;救助;社会保障 迄今为止,许多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文献,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源流时,往往依据国外的情况,而忽略了对中国历史上历代政府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考察。就我国古代社会而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在特定时期都曾经对社会弱势群体实行过一定的社会救济政策,即赈恤政策。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就有比较完整的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社会保障虽然说是一个现代名词,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且相对

12、于西方国家而言,政府介入早、介入程度深。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今天,认真总结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影响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唐朝经济的发展是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因为没有财富的富余,就不可能有用于提供保障给付的物质元素。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这种经济发展的盛况是唐朝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的经济基础。它使唐朝统治者有条件实行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也很重要,其

13、中“以人为本”思想和均平思想对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唐朝统治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唐太宗和唐玄宗君臣都认真总结前人执政的经验,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施政纲领,采取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措。其中陆贽“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陆贽(公元 754805 年)是唐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财家。贞元十年(公元 794 年),陆贽向德宗呈递了 均节约赋税恤百姓六条,他的主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陆贽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民与财的关系上,强调民是源,财是流

14、;民是本,财是末。此外,他从农民的阶段斗争和历代兴亡的鉴戒中,也认识到人民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人心向背是封建政权安危的关键。因此,他从解决农民基本生存条件的土地人手,提出了限田减租的主张。主张实行薄税敛,采取量入为出的税收征收原则,对减轻人民的负担具有积极的作用。陆贽赞美租庸调制,反对两税法,考虑到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体恤百姓。全面考虑百姓的生产能力,为财政收入打下稳定基础。并且提出一系列赈恤百姓的救助措施。当灾害发生时,政府加强预防,鼓励私储,使百姓能够及时自救,用茶税的收入购买粮食置义仓,能够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调节社会各阶级的贫富不均状况,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繁荣发展。陆贽的

15、建议多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旨在缓和封建统治者与农民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能减轻人民的痛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均平思想也是唐朝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唐朝继续推行均田制,目的在于解决无地农民的土地问题,均平赋役负担。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5/8 租庸调制,即5/8“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赋役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以丁身为本征收赋役。两税法实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资产税,强调了按照负担能力纳税的原则。这些均平思想强调了只有调均,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使贫困者解除生存之忧,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因而均平思想成了唐朝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在我国古代,受天道观念

16、和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政府把对百姓实施社会救助作为一种责任意识。统治者强烈地意识到:既然有了替上天掌管臣民的权利,那么也就自然地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并不是纯自然的结果,而是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以上这些思想来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它又指导着实践,有许多思想转化为具体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二、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主流及其演进 唐朝政府重视防灾、备灾,加强灾害赈济救助工作。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仓储制度、赈灾制度和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1、仓储制度 唐朝重视灾害的预防,加强预防灾害的准备工作

17、,建立了完备的仓储制度,主要是设立了义仓和常平仓制度。(1)义仓制度。义仓(又称社仓)始于隋朝,唐朝建立之初即设置了义仓。据载:“武德元年(公元 618 年)九月四日,置社仓。”唐太宗时,尚书左丞戴胄建议:“自王公以下,计垦田,秋熟所在为义仓,岁凶以给民。”这个建议被唐太宗所采纳,并推行到了全国各地。于是赈灾便多由义仓解决,义仓不足再由国家出钱或物补其不足,或采取移民的办法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义仓制度到高宗时已逐渐被破坏,常常被挪作他用,到中宗神龙时,义仓所储粮米已被挪用殆尽。此后玄宗又恢复了义仓之制。到天宝八年(公元 749 年),“凡天下义仓粮总六千三百一十七万七千六百六十石”,到天宝十四

18、年发生了安史之乱,义仓制度又被破坏。唐朝的义仓制度是由官府统一规定收贮数量、官府加以管理、官府规定使用途径和范围,因而后来转化为地税,对预防灾害和加强灾害救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常平仓制度。唐朝的常平仓始于建国之初,史载:武德元年(公元 618 年)九月二十二日高祖李渊下诏:“特建农圃,用督耕耘,思俾齐民,既庶且富,钟庾之量,冀同水火。宜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啬丰羡,则增价而收。庶使公私俱济,家给人足,抑止兼并,宣通拥滞。”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十二月,废常平监官,常平仓也随之废止。唐太宗登基后,在唐太宗下令建立义仓的同时,又置常平仓。以后唐玄宗、德宗也设常平仓,常平仓范围逐渐扩大。常平仓同义仓一样,都是为了解决灾年的百姓用粮问题,但二者的作用和目的以及二者的资金来源都不相同,义仓纯粹是以救助百姓为目的的措施,其储备资金来自百姓的自筹粮食;而常平仓除灾荒救助之外,还有平抑物价的目的,其资金来自国家拨付的常平本钱。玄宗天宝八年,6/8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