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5309208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6.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P80)5、

2、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

3、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着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 普通目录学 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P92)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

4、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着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P93/94/96)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P96/97)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

5、,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P98)13、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P84)14、别录: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刘向等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刘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可知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着作

6、。(P77)15、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着,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叙述篇章次弟。(P95)16、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 56 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 20 年而撰成。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 7 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着录内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17、通志艺文略:

7、是宋元时代着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着作。自经籍至物异等 5 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 19 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18、文献通考经籍志:郑樵着,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着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19、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着作,为钟嗣成着,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 152 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

8、载,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书全书时,将“着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21、书目答问: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着述诸家姓名略。22、目录学发微: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

9、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中国古籍版本学)2.写本: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3

10、.刻本: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5.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6.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7.善本: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

11、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8.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中国古籍版本学)9.活字本: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10.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11.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12、中国古籍版本学)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为卷子。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12.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13.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

13、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再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14.经折装:一名折子装。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中国古籍版本学)15.蝴蝶装:由经折装演变而来。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

14、,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16.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17.线装: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18.版面界栏: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

15、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19.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20.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中国古籍版本学)21.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中国古籍版本学)22.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有作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

16、等。23.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这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明末毛晋汲古阁的书衣多用宋笺藏经纸或宣德纸,清初钱曾述古堂的书衣多用自造五色笺纸。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1、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雠(chu 仇),正字通:言相雠对也。韵会:犹校也。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以后逐渐引申,遂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2、讹、脱、衍、倒: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成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原稿所无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3

17、、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P154)4、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分为据相同词句、相同句式、对文、文义校勘。(P156)5、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陈垣指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

18、讹误。”(P157)6、理校: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7、底本:底本是校勘时选用为主的本子,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本子进行校勘处理,这个本子就是校勘用的底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工作本”。选择底本要尽量选用善本。8、校本:凡经校勘的书称校本。校本是保存校勘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校本有两个优点:一是前人据以校书的某些版本及有关资料可能已经亡佚,常能在校本中觅得。二是凡勤于校勘者多为专家学者,他们的校勘成果当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 146)9、定本: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

19、,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凡重新整理编排的文献常采用定本形式。(P165)10、校勘记: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名“异文”、“考异”或“辨证”、“辨误”。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则备列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撰写校勘记,是校勘工作中的重要一步。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 1、句读:古人着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2、标点: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一词;张舜微先生认为:“当时所谓的“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

20、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的要义,便可一望而知。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3、胡适:略 4、顾颉刚:略 5、古书句读释例:6、标点符号使用法:1951 年 9 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同年十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1956 年 4 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再版,主要用于横行文稿。(P232)7、古籍点校通例: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标点部分已发表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 112 期,颇适用于古籍标点工作

21、。(P232)8、标点致误原因:一、不明古汉语词汇 1.不明古音通假 2.不明典故 3.不明方言俗语;二、不明专有名词 1.不明人名 2.不明地名 3.不明官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 1 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 2 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 3 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五、不明语法 1.不明词类 2.不明句式 3.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9、标点方法: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结果,三、要勤于查考,四、要注意利用文体特点 第八章 古典文献的注释 1、训诂:“训”是解说,“诂”是古言。合起来讲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

22、。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词、句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对古书的注释都可以叫做“训诂”。(P253)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批注的音。(P264)3、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P253)4、通释:即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P254)5、义疏:起源于南北朝。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更为详尽。义疏有许多别称,如疏义、义记、义章、义宗、传义、章疏、讲疏等等,开唐疏先河。(P262)6、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和称注疏:十三经注疏。自汉以来,释经之书,有传、经、解、学等名目,今通谓之注。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

23、,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正义,今通谓之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合称注疏。(P263)7、直解:全用白话文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P263)8、传:是转述的意思,是阐明经义的。最早的传,相传是孔子所做的易传,又称十翼。9、注: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以注名篇的注释,内容很广,注音、释义、阐述语法、说明表现方法或者修辞手段、阐释其他文化知识均可涉及,也有侧重一方的。(P260)10、笺:就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笺的体例是从汉郑玄开始的,实际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P261)11、章句: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

24、文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明显。它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传注比较简明而章句则较为繁琐。(P262)12、集解:有两种情况,名同异实。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13、疏不破注: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即属不破注。(P263)14、如字:这个术语涉及多音字的问题。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P265)15、声训: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是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这种注释方法,称为声训或者音训。(P266)16、某,某也: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

25、释其义。这种格式,注释的内容很广,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都可用这种格式注解。(P269)17、以训诂代经文:18、信、雅、达:信、雅、达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所谓“信”,是真实,即孔子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所说:“修辞立其诚”。指译文要忠实于原着,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旨,不能任意发挥。在语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译文与原文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等值。译文脱离原文,违背“信”,其实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所谓“达”,是通达。要求译文要通达,通畅,通顺,明白,文从字顺。仅仅做到了“信”,字字对应,句句对译,但生吞活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行文规范,读起来不通顺,还是会让人

26、觉得晦涩难懂;所谓“雅”,则是要求译文要典雅优美,有文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好的文章是优美的,有文采的。如果信、雅、达三者兼及,必是译文中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很难。在三者中,“信”是基础,如果失去“信”,译文如果不忠实原文,就是再明白畅达,再优美,再富有文采,也是不足取的。所以古典文献的今译,应当在“信”的基础上,求“达”、求“雅”。(P275)19、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逐字逐句对应地翻译。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置、句法结构,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这是古文今译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语言风格,方便读者借助译文去

27、理解原文。20、意译:就是在不改变原文原着文意的前提下,可以调整原文的语法结构,调整原文的词序,也可以增减一些词语和句子,以达到使译文更符合原意,且更明确完善,更通顺自然。要注意的是在意译的时候,这些调整和增减绝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任意滥用。(P275)21、八备:隋沙门彦宗撰辨证论曾有译才须具“八备”之说。他谈的是翻译佛经的人才,但其中“诚心爱法”、“耽于道术”、“不惮久时”、“不过鲁拙”、“不好专执”,以及“要识梵言,乃闲正译”,“粗谙篆隶,不昧此文”,是从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讲述的,以之要求从事古典文献的翻译者,亦为不刊之言。只有具备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学风,又有熟悉、掌握古今汉语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P27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