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第一章至第四章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512562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6.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史第一章至第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代史第一章至第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代史第一章至第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古代史第一章至第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史第一章至第四章(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史第一章至第四章中国古代舞蹈史 原始社会 一、简述原始歌舞的种类? 答:舞蹈,是人类艺术最早创作的艺术式样之一,他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原始歌舞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生产劳动与原始舞蹈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舞蹈起源于劳动。原始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许多都直接间接地与劳动相关的,表现生产劳动与生产劳动有关的舞蹈是原始舞蹈的重要内容,如表现狩猎生活、模拟生活劳动的动作,传授生产知识,祈祝劳动丰收等。 拟鸟兽舞蹈的根本起源仍然是劳动生活,源于人类求生的动力性目的。 性爱说:人的生活内容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与人类繁衍有密切关系的生殖崇拜,对原始舞蹈的创造

2、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劳动说、多元说:原始舞蹈的内容也是随着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而丰富发展的。因此原始舞蹈的起源是多元的。 模仿说:在狩猎劳动中的模拟野兽动作,直接孕育了各种拟兽舞蹈。 对象:花鸟 动物动态;劳动;生产 劳动生产过程;黑熊搏斗舞爱达哈喜楞舞阿热热 史料: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崖画 五人舞 广西花山崖画 戴羽饰人物 西北新疆地区崖画 双人舞崖画 北京内蒙古的阴山岩画 牵手作舞状 2、生殖崇拜和求偶舞蹈 生殖崇拜:原始人类发现男女交配可以生殖后代,但他们对人生理现象并不了解,当时也不可能了解,于是就产生了对生殖的崇拜。例如: 求偶舞又称性爱舞 人类的生产活动包含两个内容:生产物质

3、财富和精神财富升值后代繁衍种族。 3反映征战生活的古武舞 原始时期,部落与部落频繁的战争生活造就了习武、模拟战争、庆祝胜利等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 特点:武术与舞蹈的巧妙结合,技巧高,难度大,技艺融合,气势昂扬。 周朝编创“六舞”,其中的两个武舞大濩和大武。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其中的干舞手中也要执盾。 文舞和武舞的功能:以武象功,以文昭功。 4原始祭祀舞 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畏惧自然现象,在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的同时,也产生了祭祀天地鬼神的风俗,祭祀舞蹈也正是在这种风俗中诞生了。例如:葛天氏之乐就有颂“地德”“敬天”的内容。 特点: 舞蹈作为祭祀礼仪的组成部分被采用了。人们在群体的舞蹈活

4、动中体会到舞蹈具有激奋人心、倾斜内心感情、使人陶醉欢愉、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忘我境地的特殊功能。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两个方面。图腾崇拜其实也是对祖先的崇拜。人们常将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视作本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 自然崇拜:基诺:日 佤:木 傣:水 蒙:木 综上所述,蹈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内容丰富,原始舞蹈也不断地发展,除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外,还有求偶舞、战争、祭祀舞等。原始舞蹈的“自娱性”和“群体性”十分清楚地显露出来,同 时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原始舞蹈的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和“高度的生命情调”。 二、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

5、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三、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的古文献。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夏商奴隶制时代 四、夏商时期的流变及特点? 答: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自此开始了王位“世袭制”,这一变革导致阶级开始分化,私有制日趋发展,其结果便是不同阶级的形成及国家的产生,从此以后,便开始了“奴隶制”社会的历史。理所当然,舞蹈也随着社会生活需要有了变化。 1、舞蹈空间的流变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观赏乐舞取乐的奴隶主阶级,舞蹈逐渐进入宫廷,形成了从“部落空间”到“宫廷空间”与民间共存的流变,甚至相传在桀的宫里有“女乐”三万人。 2、专

6、业艺人的出现-女乐 由于奴隶主对观赏乐舞的需求,以表演乐舞供人娱乐的乐舞奴隶应运而生,虽然传说夏桀供宫里有三万女乐,不免有些夸张地成分,但是专为奴隶主表演乐舞的“女乐”人数相当多,则是肯定的。而且这些舞蹈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专业女舞蹈家。 3、舞蹈功能的流变 原始乐舞是一种“自娱性”的乐舞,这一时期,舞蹈从“群众性自娱性”的活动向“表演艺术”发展,是奴隶制时代舞蹈发展的重要进程,这种发展趋势在阶级分化以后奴隶制的初期就体现出来了,这时的乐舞已经是经过艺术加工、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乐舞了,但随着奴隶主阶级的生活日趋奢淫,对于乐舞的审美情趣也更加追求奢侈、铺张,夏桀时期造“烂漫

7、之乐”,商纣时期有“酒池肉林”、“北里之舞”。虽然都是供奴隶主阶级享用,且更符合当时奴隶主的审美,但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确实不容忽视的。 4、由俗变雅的审美取向 原始歌舞是一种在部落空间的乐舞,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是一种“自娱性”的乐舞,当乐舞进入宫廷空间以后,舞人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自然更具欣赏性,同时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由俗到雅的演变。 5、宗教祭祀舞蹈的发展 商代是神权至上的时代,商汤灭夏后,宗教祭祀舞蹈,尤其是巫舞更为兴盛,而舞蹈是巫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殷墟文字乙编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商人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会有舞人来进行祭祀舞蹈。巫是最早的宗教舞者。 6、最早记录舞蹈文字 甲骨文

8、、金文的出现证明中华舞蹈文化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距今已有3600余年的历史。 综上所述,舞的流变主要有空间、功能、审美取向的变化,以及专业艺人的出现、宗教祭祀舞蹈的发展、最早记录舞蹈的文字的出现。 五、 奴隶制时代舞蹈发展三方面成就 1.舞蹈发展成为一种表演艺术,是舞蹈艺术的一大进步。奴隶制是最残酷的剥削制。由于要满足奴隶主以乐舞享乐的需要,出现了最早的乐舞艺人 乐舞奴隶。 2.宗教祭祀舞蹈巫舞的发展。殷商时代,是神权统治的时代。求神魅神的巫舞得到发展。 3. 最早的、记录舞蹈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的出现,证明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可考的历史,距今天已有三千六百余年。 六、乐舞韶的演变? 答

9、:大韶是我国古代的著名乐舞,简称韶,又名九韶、萧韶等。 1、舜帝时期 舜的乐舞是大韶,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帝之仁德为内容的,舜时,大韶就曾用于庙堂祭祀。 2、夏启时期 而到了夏启统治的时代,舞九韶已经不是为了歌颂舜德了,而是变成了供启欣赏取乐的表演节目,为了掩饰,还编了个上天取乐的神话。 3、周代 周朝建国初期,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加工、整理编排出了六舞和六小舞,这时的六舞是周代主要的祭祀乐舞,这个时期舞大韶以祭四望,演变为祭祀舞蹈 综上所述,到周代,乐舞韶经历了从歌颂舜帝到取乐表演再到祭祀舞蹈的演变。 两周时期的舞蹈 七、西周时期乐舞的教化作用和政治作用? 答:周代已逐渐从奴隶制

10、进入到封建领主制,神权统治逐渐变成王权统治乐舞的重要社会功能也不再是娱神、通神、求神了,而是更加直接地位周王室服务,并且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并且制订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世。 1、制礼作乐 周朝建国初期,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体系,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它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历史上著名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及教育贵族子弟的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物

11、、人舞就是在这时集中、整理、加工编排的,并且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化作用 周代用六代舞和六小舞作为教育“国子”的课程之一,周礼中记载,国子们“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可见周代乐舞教育课程,是按年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材,循序渐进。此外,“舞勺”属于“文舞”,手执乐器,“舞象”属于“武舞”,手执武器,以习武作为舞蹈课程训练少年,其真正目的,是训练、提高少年们的作战技能,是在对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中同时让他们接受军事训练。这种乐舞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美育教育,使人在艺术的情与美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训练。 3、政治作用 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乐舞

12、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加强等级观念,区分上、下、尊、卑,都以乐舞作其标志之一。如天子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另外,用于宴享祭祀的“散乐”和“四裔乐”也有显示万邦来朝、笼络四方部族的政治目的。 综上所述,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舞蹈具有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和政治作用。 八、周时期礼崩乐坏的表现? 答:在西周的雅乐创立后不久,就迎来了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此时周王室已经是起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各阶级、结成之间,斗争及其复杂、激烈,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动乱、变革的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对舞蹈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以

13、下几个方面: 1、作为区分等级标志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根源是由于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大夫权势日增,他们以僭礼用乐的行为,表明对纣王的不敬和自己要与周王平等或凌驾其上的政治态度。 2、“雅乐”失去感染力 被奉为“先王之乐”的“雅乐”,由于长期用于礼仪祭祀,已成为一种固定而刻板的程式,乐舞本身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连统治阶级自己都不爱听,不爱看了。“礼崩乐坏”和古乐的衰落,还因为“古乐”已经失去了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3、民间舞的兴盛 与“礼崩乐坏”同时出现的是民间乐舞大为兴盛,古乐的僵化、枯燥和民间音乐的生动、引人入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时期兴起和繁盛的民间乐舞,大量载于

14、诗经、楚辞等典籍。 综上所述,“礼崩乐坏”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雅乐”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与此同时,清新活泼的民间舞繁荣起来。 春秋时期乐舞 九、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 1.专业歌舞艺人人数增多,在个诸侯国广泛的交流和相互促进,使舞蹈的技巧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2.有目的计划训练舞人,使舞蹈的传承和不断提高得到了保证。 3.统治阶级醉心于乐舞享乐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政治生活,甚至在争霸斗争中利用女乐歌舞作为工具。例如:西施 4.正是在春秋战国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舞蹈形成了属于它基本的形态特征“长袖细腰”的形态特征。 十、儒家乐理论有哪些? 答:儒家学说的代

15、表人物是孔子。他主张用乐舞教育和政治,赞成“雅宋正声”“先王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乐舞。儒家的乐舞理论也是我国古代各种乐舞理论中自成体系、较为完整、影响最大和最深远的。 1、儒家重视乐舞的教育作用 乐是圣人所喜爱的,认为乐舞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之向善,由于它感人至深,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这就是今人所谓的“美育”对人的培养所起到的良好作用。 2、儒家强调政治作用 在儒家的乐舞理论中,十分强调乐舞与政治的关系。由于孔子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在论乐舞与政治的关系时,也表明儒家努力为旧的政治制度服务的保守立场。强调礼、乐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将礼乐与行政并列,认为充分发挥了礼、乐、刑、政

16、的作用,国家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3、政治、社会风气、乐舞三位一体 政治、社会风气、乐舞,三者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崇尚、流行什么乐舞,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当时的政治及社会风气的。因此,国家治理的好坏,不但可以从流行的乐舞格调上反映出来,还可以从乐舞的规模上反映出来,从舞蹈的规模可以观察到统治者的德行。 综上所述,儒家重视乐舞的教育作用和乐舞服务于政治的理论,相当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有时也将乐舞夸大到荒谬的地步,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总的来说,儒家的乐舞理论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乐舞理论,也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创办私学,将贵族阶级享受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推向广大

17、平民阶层。 十一、墨家乐舞理论有那些? 1、墨家的乐舞理论是“非乐”。 2、信徒多劳动人民出身。主张“兼爱” “非攻”,反对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腐朽享乐生活。由反对王公贵族享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舞享乐,而发展成反对所有的乐舞活动。墨子总结,坚决禁止乐舞! “非乐”的优点:舞蹈不但可以抒发人们的感情,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还能再舞蹈生活中传授生产知识,鼓舞劳动热情,激励斗志,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沟通感情等,具有独特的作用。 为什么反对乐舞的价值,为什么反对是不对的? 墨家反对乐舞是从反对贵族的乐舞享乐,发展到反对一切乐舞活动,同时还包括农夫、织女的自娱性民间歌舞活动。也

18、说明了墨子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一边反对乐舞的,这种反对无疑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如由于当时的乐舞成了统治阶级的享乐工具,就以予彻底否定,则是错误的。人类创造乐舞艺术是因为生活的需要,特别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作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乐舞艺术有它独特的社会功能,而乐舞艺术的创造者,归根结底是广大劳动人民。尽管在供统治者娱乐时为了适应贵族阶级的生活习惯、审美要求,会加以一定的改变或加工。但他的根基在人民中间,连那些为贵族边沿的“女乐” “倡优”也都来自于民间。 汉代时期的乐舞 十、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 舞蹈发展的广度深度 1.“百戏”是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 2.“女乐”的舞蹈活动 3.礼节性的舞蹈与

19、即兴起舞 4.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5.民族关系与乐舞文化交流 1、“百戏” 含义:汉代“百戏”也叫“角抵”。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少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成为“百戏”是汉代最重要的表演形式。 特征: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舞像。 空间: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广泛盛行于民间还以最具代表性,最能显示汉王朝表演水平的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宫廷,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及少数民族首领的集宴中。 2、“女乐”的歌舞活动 “女乐”,有时也称为歌舞者。由于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致使女乐的规模大大的增加,也促使了乐舞表演水平得到

20、极大的提高。汉朝初期宫廷设臵两种乐舞机构:1.属于奉常的太乐,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2.属于少府的乐府管理供皇帝娱乐的俗乐舞。 3、礼节性起舞与即兴起舞 以舞相属:汉代自娱性舞蹈,是一种礼仪性的交谊舞。即席间一人舞罢,再属与另一个人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于宾客。汉代,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优势,它是从人际关系来确证个人的价值的,人们通过“以舞相属”来审视自己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地位。 即兴起舞:宴会时,除宾客间有“以舞相属”的习俗外,宾主有时还做即兴舞蹈表演,这种舞蹈表演往往是艺术发舞者内心感情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汉代的即兴舞,多以歌舞抒发悲愤感情 4、汉代乐舞的继承与创新

21、 汉代的雅乐舞蹈,一方面继承前代传统,另一方面结合当时政治需要,创作了一些具有民间风格的雅乐舞蹈,如大风歌、灵星舞等。 5、民族关系发展与乐舞文化交流 1.各民族的乐舞百戏艺人被当作“贡品”进献汉王朝 2.随着政治力量逐渐深入到各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多的了解。 舞蹈艺术水平的提高 汉代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他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性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舞蹈艺人,如赵飞燕;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以及乐府在汇集民间乐舞的重要作用等。 1技艺结合,注重舞情舞意的刻画。 2群舞的编排 3舞具舞服的巧妙运用 4著名舞人的

22、及艺术成就 5乐舞理论与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的特点:技艺结合,技艺并重论舞自心出:强调舞蹈要表现内心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舞才能感人。 论民间乐舞 1.对民间乐舞持肯定态度,不过汉代也有贬低民间乐舞的论述、反对民间乐舞理论 2.理论是对雅乐、俗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认为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论礼乐的社会作用:当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后,儒家学派的乐理论在汉代颇有影响。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人们都遵循这种礼,封建社会的秩序等级当然会得到巩固,乐可以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 审美特征: 汉代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是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时代。当时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百戏,汇集了各种民间传统

23、表演技艺,机器生动活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女乐的表演特点:柔婉,俏丽,眉目传情,敏捷,舒畅,飘逸如飞。 十一、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答: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它既轻疾又顿挫,既阳刚又舒展,是一种多形态的美感,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思想性方面: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执着于现实。神仙幻想是汉代艺术表现的主体。总会仙倡就以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仙凡杂处、人兽同乐的理想王国。汉代舞蹈中与神仙幻想这种属于原始艺术风范的舞蹈相一致的是那些充满原始活力的舞蹈。如刀舞、剑舞、巴渝舞等。这些舞蹈充分显示着原始舞蹈的活力与生命情调。它们所体现

24、出来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 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从模拟农业生产的灵星舞到纯舞性质的巾袖舞;从诙谐滑稽地沐猴与狗斗到抒发个人情怀的即兴舞、礼仪舞,无不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和现实的社会情感,表现了汉代人对世间生活的热情玩味。 形式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自己的风格。首先,汉代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其次,汉代继承了“楚舞”的风格。汉代对姊妹艺术的借鉴主要是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此外,汉代舞蹈还对各边地民族的舞蹈兼容并蓄,班固的东都赋就记有当时“四夷

25、乐舞”在京都表演的情况。汉代舞蹈的纵向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纤巧、厚重与轻柔相互结合以及高难度的杂技技巧。汉代舞蹈的意象世界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得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活力与生机,一种原始的艺术精神。而那种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便成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乐舞 十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发展的特点? 答:1、供人欣赏娱乐的表演性舞蹈吸收了大量的中原传统乐舞和江南等地民间歌舞,加工编制了一些艺术性较强和欣赏价值较高的音乐舞蹈作品,如清商乐。 2、魏晋之际,继承了汉代上层社会时兴起的“以舞相属

26、”的礼节性舞蹈,在宴会中由贵族、文人自己跳古代的“交谊舞”,有时宾主还在席间即兴起舞。 3、中外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对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铜雀伎:曹操喜爱歌舞,就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随时为他歌舞表演取乐。直到他临死前,还立下遗嘱,令这些歌舞伎人每月十五日都要向他的陵墓表演歌舞。这些终身被囚禁、以歌舞娱尸的铜雀伎悲惨的命运,为后人所深深地同情,留下了许多以“铜雀伎”、“铜雀台”为题的诗篇。 清商乐的演变与发展:清商乐舞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内容相当丰富由乐曲、歌曲、舞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南朝流行的“清商乐”实际上原是曹魏时铜雀伎表

27、演的音乐舞蹈,由于经过加工、提高的民间乐舞生动精美,所以到处流传,从长安、洛阳直到江南一带,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曹魏时代,专门设立了管理这类乐舞的官职清商令、清商丞。清商乐其中著名的舞蹈有巾舞、拂舞、铎舞、巴渝舞、白纻舞、前溪舞、明君舞等等。它们基本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被作为“前代正声”进入庙堂,归入雅乐,如鞞舞、巴渝舞;另一类则是经过艺人的精心加工创作,成为精美的表演的性舞蹈,如巾舞、白纻舞、明君舞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创作,成为古代舞蹈中的“精品”,数百年间,一直是宴会中经常表演的“保留节目”。 以舞相属:以舞相属是礼节性交谊舞。而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还有宴席中宾主自行起舞的风俗。贵族

28、文人,甚至皇帝本人,兴之所致,即兴表演舞蹈,这与地位低下的歌舞伎人专以舞蹈娱人不同,如曹操在打了胜仗之后,情不自禁地在马上拍手起舞。 各族乐舞文化交流极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民族的迁移、流动,各族人民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仅京都就有万余家少数民族在那里定居。他们带来了各族的乐舞文化,中原传统乐舞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其他民族地区传播,形成了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的局面,对舞蹈艺术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汉代盛行的“百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仍广泛流传在南方和北方广大地区。在宫廷、民间、宗教活动中,都有“百戏”演出。 辉煌唐乐 十三、唐代新作 答:唐代有许多舞蹈新作,宫廷燕乐是唐王朝

29、为显示强盛的国力,反映唐代对传统乐舞的继承,对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兼容吸纳的博大胸怀而设立的。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和“歌舞戏等。 “九部伎”、“十部乐” “九部伎”是对隋朝“七部伎”进行重新调整之后制定的。它包括清乐、西凉伎、龟兹伎、天竺伎、康国伎、疏勒伎、安国伎、高丽伎、礼毕。唐代宫廷燕乐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高昌伎、燕乐废礼毕,形成了十部乐。唐代宫廷燕乐十部乐中除了燕乐、清乐是中原汉民族传统乐舞之外,其余八部都是各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 “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立部伎是唐代宫廷乐舞,其中大部分是以中原乐舞为基础,又吸收融化了国内外各民族乐舞而新

30、创的节目。坐部伎与立部伎是有区别的,堂上坐奏的叫“坐部伎”表演水平高,舞蹈精美,表演人数少,一般在室内厅堂上表演,表演的节目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堂下立奏的叫立部伎讲究排场,舞蹈表演人数多,有时多达上百人,在室外广场庭院表演,舞蹈节目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立部伎的乐舞都是各代皇帝功成作乐的舞蹈,它的设制是唐代政治制度的需要,与先秦儒家学派提出的乐与政通的观点一致。 健舞、软舞 健舞、软舞是小型表演性舞蹈,它们是按舞蹈风格划分的。健舞动作矫捷雄健、节奏明快,包括的舞蹈有11个,如阿辽、拂菻、柘枝、大渭州、黄獐、达

31、摩支、棱大、剑器、阿连、胡旋、胡腾。软舞抒情性强,优美柔婉,节奏比较缓慢,其中也有比较快节奏的舞段。舞蹈有13个:垂手罗、春莺啭、乌夜啼、回波乐、半社渠、借席、兰陵王、凉州、屈柘枝、团圆旋、绿腰、苏合香、甘州。健舞软舞演出规模不大,有些是独舞,有些是双人舞,表演技巧较高,多半是中外民族舞。舞蹈节目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表演、服饰、舞姿技巧上经常有些变化,不断更新,逐步完美,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舞蹈。 歌舞大曲 歌舞大曲又叫法曲,是在继承前代相和大曲,并吸收西域音乐而创作形成的大型套曲。唐代歌舞大曲是由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组合的多段体乐舞套曲,结构严谨。大曲分三段:散序、中序、破,每段中又有若干小段

32、。舞蹈大多在中序时出场,舞蹈人数不多,大多是独舞,也有群舞。舞蹈服饰华丽典雅,音乐清新幽美,舞蹈靓丽柔婉。舞蹈从动作、音乐、服饰都营造出一种虚无飘纱的意境,使人仿佛臵于仙境之中。大曲表演节目包括了:千秋乐、雨淋铃、玉树后庭花等。据教坊记记载:唐代歌舞大曲有46个,其中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该乐曲由唐明皇创作,舞蹈由杨贵妃跳。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一般在宫廷和贵族士大夫中间表演,因而文人诗人对她的表演记载较多,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使后人能够根据记载大概了解到千年前的歌舞大曲的概况。 歌舞戏 歌舞戏起源于汉代百戏,在唐代得到了完善发展。歌舞戏是歌舞白的一种综合体,属于早期戏剧形式。唐代著名的

33、歌舞戏有踏摇娘、兰陵王、拨头等。歌舞戏中有人物、有情节,边歌边舞,在唐代很流行,属唐代成熟的表演艺术,它的表现手段比舞蹈丰富、复杂。它以歌、舞、戏相结合的形式,成为备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歌舞戏为后世戏曲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为归入舞类的主要舞蹈:凌波曲、菩萨蛮、何满子、叹百年队、骠国乐、南诏奉圣乐。 综上所述:在唐代舞蹈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就是各种舞蹈包括中原和域外舞蹈,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宫廷与民间舞蹈、宗教与世俗舞蹈,相互渗透,彼此吸收,灵活运用形成了许多优秀的舞蹈新作。 二、简述霓裳羽衣舞蹈的艺术特色? 答:霓裳羽衣乐曲是唐明皇部分地吸收了西凉节度使杨

34、敬述所献婆罗门曲编创,作者力图描绘虚幻中的仙境。乐曲中的“散序”部分,优美动听,流传较广,白居易诗有“曲爱霓裳未拍时”;中序如拍起舞,舞者扮若仙女,服饰典雅华丽,头戴步摇冠,上穿羽衣、霞帔,下着霓虹般但彩色裙,舞姿轻盈柔曼,飘逸敏捷;入破以后,节奏变快,舞蹈动作繁复激烈,然后音乐突收,全舞在“长引一声”的延长音中结束。此舞杨贵妃表演的最为著名。霓裳羽衣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多种形式。霓裳羽衣是一部具有高艺术水平,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的宫廷乐舞,流传数百年之久,为我国古代舞蹈史中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 三、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答:唐代舞蹈在内容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

35、伎、立部伎;小型表演性舞蹈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及由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组合成多段体乐舞套曲大曲;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能表现一定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其中著名的有踏谣娘、兰陵王、拨头等。其不仅在内容上,唐代舞蹈的艺术水平之高,还反映在表演、创作、编导、舞蹈美术、记录舞蹈的舞谱、舞图等方面。 1、表演艺术:许多唐代舞蹈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有的雄健豪放,使之为人振奋,如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刚劲、矫捷、具有豪放之美;有的活泼清新,给人带来欢乐,如唐代流行的西域民间舞胡腾、胡旋等,节奏鲜明,活泼轻快,舞蹈动作变化丰富,表情生动令人耳目一新;有的优美流畅,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把人带入美丽

36、虚幻的“仙境”,如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的,展现仙女轻盈飘逸之美的霓裳羽衣、凌波曲;有的哀怨委婉,令人柔肠寸断,如歌舞曲雨淋铃,相传原曲是唐明皇悼念杨贵妃而作。唐代舞者对眼神的运用,也是相当精彩的动人的,胡腾舞者“扬眉动目踏花毡”,拓枝舞者“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霓裳舞者“娇眼如波入髻流”等。 以舞蹈表现悲痛情绪,达到感人至深的程度,是唐代舞蹈的另一成就,如叹百年。这一切表明唐代在舞蹈表演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 2、编导艺术:从某些大型舞蹈作品的演出情况分析,唐代确实有一些水平相当高的舞蹈编导。如破阵乐的编排,据史载:“太宗制破阵乐舞图”,表现的是战争生活及李世民的军事思想,命宫廷

37、乐官吕才依图排练,舞者一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而舞。“立部伎”中的字舞圣寿乐以舞队摆十六字,歌颂武则天。字形复杂,笔画多。场面的设计、队形的变化、地位的调度、动作的编排都有一定的难度。李可及编导的叹百年队舞是一个场面很大的女子群舞,虽是悼念亡人的舞蹈,舞者却不穿素服,而是饰珠翠,着盛装。庞大的舞队表演,竟能催人泪下。且许多著名的舞蹈家不但具有杰出的表演才能和高超的技巧,同时也是编舞的能手,如“李可及”、“公孙大娘”等。 3、舞蹈美术:唐代舞蹈比较讲究形式美,其中包括服饰、化妆、服装场地的布臵,这些都属于舞蹈美术的范畴。服装方面,力图与舞蹈内容相吻合,使其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如表现战争生活的 破阵乐,

38、舞者披甲执戟,作武士打扮;富于雄健之美的剑器舞。舞者“玉貌锦衣”穿的是美化了的军装;歌颂唐玄宗的龙池乐,为了突出优美、典雅的风貌,舞者身穿五色纱云衣,戴芙蓉冠,捉蹑履,还有四人执莲花引舞。某些演员的化妆技术是相当高明的。如教坊艺人庞三娘,实际并非年轻美貌,一经化妆之后,竟美丽非凡,判若两人,因而人称:“卖假脸贼”。隋唐五代,某些舞蹈的表演地设有一些特制的装臵,也可以称作“布景”,许多舞蹈都是在地毯上表演的,舞筵成了舞蹈表演的小舞台,有些大型舞蹈则在“地衣”上表演,如花蕊夫人宫词有“蜀锦地衣呈舞队”句。 4、舞谱:从各个方面的史料看,唐代记录表演性舞蹈的舞谱,应该包括舞曲、舞图与文字三个部分。文

39、字说明除舞蹈动作术语外,还会有其他关于音乐、舞蹈如何“合成”的提示。 5、道教乐舞:是从古代鬼魂崇拜发展而来,其中掺杂着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古代乐舞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自古至今民间民俗的影响。民间民俗舞蹈一般活动于国泰民安的形势之下。节日里,人们穿着盛装,或戴面具,或画彩妆,尽情表演各种歌舞、杂技。节日里的歌舞活动大都与道教崇拜有关。最能反映道教信仰的民间民俗乐舞是傩舞。傩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是先秦以前原始文化主体之一,其文化因子与鬼神崇拜有着根本的联系,它对道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形成后的道教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傩艺术。傩舞自周代

40、起具有驱鬼逐疫的功能,一直沿袭到唐代。汉代每年都举行宏大的傩礼活动。诗人孟郊在弦歌行中描写了唐人驱傩的情景: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禅行戚戚。相顾笑声中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道教在唐代仍有很大势力,这与唐代一些皇帝崇信道教有关。因此,不论宫廷或民间,有关道教的民俗乐舞非常盛行。 6、佛教乐舞:在宏阔包容的唐代乐舞中占有重要地位。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外来文化的主体,唐代乐舞吸收了一些佛教艺术,愈发显得瑰丽多姿。唐代乐舞中最富佛教色彩的舞蹈有:天竺乐,骠国乐,五方狮子舞,叹百年队舞,四方菩萨蛮舞等。 7、三教合一得乐舞:是唐代的独特特色,所谓三教合一指的是

41、儒、释、道合一。唐代在初期中期时思想很活跃,既提倡传统儒学又不把它定为一尊,奉老子为道教鼻祖,又不排斥佛教,还派遣玄奘等人去印度取经,使佛教和道教同时得到发展。在唐代,可谓儒、释、道三家并立,乐舞艺术也随之出现了自由发展的局面,最具代表性的乐舞有霓裳羽衣舞、凌波曲、紫云曲。 综上所述:唐代舞蹈表演、编导、美术、舞谱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充分表明:唐代舞蹈,特别是表演性的舞蹈,以达到了相当高度的艺术与技术水平,形成了古代舞蹈第三个集大成的时代,也是舞蹈的发展高峰,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十分丰富,既各具特色,又具有某些相同时代风貌和审美特征。在唐代舞蹈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就是各种

42、舞蹈包括中原和域外舞蹈,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宫廷与民间舞蹈、宗教与世俗舞蹈,相互渗透,彼此吸收,灵活运用形成了许多优秀的舞蹈新作。 四、唐代乐舞兴盛的体现及原因? 最能体现唐代舞蹈广度发展的,是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舞蹈活动。而最能体现唐代舞蹈艺术发展高度的是具有欣赏价值的各类表演性舞蹈,如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等等。 体现:舞蹈活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节日歌舞游乐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在春耕前,秋收后。正月十五元宵节,农闲就要结束,春耕即将开始,这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音乐舞动十分发达的唐代,歌舞自然成了群众欢庆的节日、自我娱乐的重要方式,如隋炀帝在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

43、就要调集四方散乐百戏到东都洛阳表演;历史上著名踏歌在唐代节日歌舞上也是十分流行的,人群手袖相连,踏地为节,边歌边舞,令人心醉,使人流连忘返。 2.自舞成风 舞蹈是唐代社会各阶层人喜爱的表演艺术,也是人们用以自娱、表示礼节或显示自己才华的一种手段。皇室贵族、将军、贵戚、文人、百姓自己起舞的事例是很多的。人们喜爱并重视舞蹈活动,能诗能文,能歌善舞,都是令人钦佩的。如被视为“中兴之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颇有才艺才能和修养的艺术家;大名鼎鼎的唐代舞蹈家杨玉环“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以善舞霓裳羽衣及胡旋舞著称;武宗妃王氏,也是因为精于歌舞,才被选入宫中,后封为贵妃的。唐代高官重臣起舞

44、的事例也有很多:安禄山,官至节度使,善舞胡旋,晚年体肥过人,但跳起胡旋舞来,则急如飞鸟。 3.歌舞艺人在街头、广场、酒肆献舞 由于舞蹈已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除自舞成风外,更多的是欣赏舞蹈表演。皇宫。贵族与文人厅堂、民间街头、广场和酒肆,都是歌舞艺人献艺的“舞台”。如脍炙人口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就是描写作者幼年时在河南郾城观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在广场的一次令人惊心动魄的演出,杜甫在诗中描写的,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层层围住表演场地,”观者如山“的场景;由于来中原的西域人很多,胡乐、胡舞盛行,因而酒肆中也有胡姬表演歌舞,如贺朝赠酒店胡姬诗有”胡姬春酒店,弦管也锵锵“句。李

45、白前有樽酒行诗有“胡姬貌美如花,当垆笑春风。 4.宗教祭祀舞蹈的艺术化与世俗化 随着唐代舞蹈的高度发展,宗教祭祀舞也逐渐向美化、艺术化、娱神兼娱人的方向发展。唐代寺院和前代一样,既是宣传宗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群众娱乐的地方。寺院设有戏场,长安戏场多集中在著名的慈恩寺,规模较小的戏场则在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等。唐代民间祭祀舞,有巫术活动中的舞蹈,我们称之为“巫舞”;有驱鬼逐疫的面具舞“傩”,或称“大傩”,我们称之为“傩舞”;还有求雨时跳的舞蹈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祭祀的舞蹈受到当时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影响,更加讲究形式美,神秘气氛似乎也淡薄些。 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 唐代,已经形成自

46、己的舞蹈分法。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健舞”、“软舞”类,健舞”敏捷刚健,“软舞”优美柔婉;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歌舞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体歌舞曲。大曲结构复杂,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叫“散序”,接着是慢板的歌唱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的舞曲叫“入破”;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戏;及用于宫廷宴享的九部乐、十部乐包括燕乐、西凉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康乐、高昌乐、高丽乐、清乐、天竺乐、疏勒,和坐部伎、立部伎等。例如著名的乐舞南诏奉圣乐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及欣赏价值,一方面,它是在民族团结友好的气氛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在艺术创造上,它是以南诏乐舞为本,广泛吸收汉族、龟兹等西域

47、乐舞成分编制而成的;破阵乐最能代表初唐风韵,他热情歌颂了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成功揭示了现实中开创者的高尚胸怀,显示了一种一往无前和雄健壮丽。 原因:唐代由于政治局势日趋稳定,军事力量强大,经济繁荣,唐王朝与域外交往频繁,为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音乐舞蹈的繁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代对域外及少数民族乐舞所采取的这种开放。豁达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隋唐是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许多少数民族及域外乐舞已经在中原流传了相当长的时期,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少数民族和域外乐舞,早在隋唐以前数百年间已传入中原,有着深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唐代的舞蹈文化,是一种内在活力的文化

48、,对外来地精神产品具有很强的吸收、改造、融化的能力,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显示出了大唐帝国兼收并蓄和博大气度的表现。这一切,使得唐代舞蹈的发展,获得广阔的、深厚的基础和极其丰富的滋养,因而大大加速了发展进程,提高了艺术水平。从而创造了辉煌唐乐,同时又孕育了宋元“队舞”、明清戏曲,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新作 答:唐代有许多新作,其中有许多舞蹈新作,其中一部分是吸收民族民间乐舞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燕乐,是宫廷乐官张文收为歌颂唐朝兴盛而作;坐部伎、立部伎中,除太平乐与安乐两部外,其余乐部全是为歌颂唐代各朝皇帝的文德与武功而编创的,其乐舞形式吸收了丰富的民间滋养;破阵乐、大定乐等吸收了传统的武舞,以象征战阵之容;圣寿乐吸收了民间字舞,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及巧妙地队形变换,摆出了十六个祝颂之字形;鸟歌万岁乐和光圣乐,舞者头戴鸟冠,当是模拟飞鸟情态的舞蹈;龙池乐,舞者头戴莲花冠,舞者轻盈飘逸,吸收了民间花舞因素。“健舞”、“软舞”类中为歌颂忠勇将领王孝杰编创的黄獐舞,吸收了传统武术、风格英武豪健的剑器舞,既优美又矫健的杨柳枝,乐曲如鸟鸣的春莺啭,以舞袖为容得绿腰。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大型多段体乐舞套曲,它是在唐代发展成熟的一种结构严谨的乐舞形式,其中影响最大,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