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方案

上传人:8****7 文档编号:194945554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_横林实验小学网站首页校园频道生命教育教师频道学生园地德育天地绿色校园工会之家资源建设协作之窗书香校园您的位置:首页协作之窗横林中心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方案添加时间:2009年9月25日发布人:syz加入收藏一、研究课题守望民俗文化二、课题产生的背景及意义。1、研究的背景:(1)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目前,国内对校本课程开发尚无一致界定,其中,较为科学全面的含义具体可概括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

2、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借鉴其它学校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校以民俗节庆内涵开发为主体的校本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案。(2)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对学生的生

3、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德育教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开设各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发扬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3)我国本土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

4、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积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包容、和谐的精神;扶助、友爱的精神;刻苦耐劳的精神;公平正直的精神;经史致用的精神;团结御恶的精神;自强奋斗的精神;革故鼎新的精神。以民俗节庆文化为载体,开发并运用民俗节庆中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美德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落实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精神,把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追求卓越、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4)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以构建学生主题性德育教育系列活动,也可以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整合

5、,拓展基础课程,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寓教于民俗传统中,寓教于实践活动中,对学校推进“二期课改”和二纲教育有非常积极现实意义。2、研究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民俗节庆教育内涵的活动加深青少年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通过开展民俗节庆教育,是新一代青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

6、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通过德研、教研有效整合,尝试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实践。(1)关注家乡的历史,关注家乡的发展,了解武进的民俗及来历,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及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紧密围绕“武进民俗文化研究”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武进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民俗传统精髓的情感。(3)通过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会与人交往,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4)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

7、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5)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寻访家乡的民俗”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民俗节基本习俗庆的内容,认识中国民俗节庆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1、开展“寻访家乡的民俗”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

8、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与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的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民俗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选择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学习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等;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开展题为“家乡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四、研究的措施:

9、(一)组织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讨论时,可以班级为单位和兴趣小组成员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外出考察活动和开展宣传活动,可自由组合成35人的小组,各小组独立行动。(二)准备工作: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2、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方法,摄影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指导;3、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4、帮助学生制定和完善“活动计划书”。(三)保障措施1、健全组织,完善方案本课题由教科室直接领导,教导处,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成员,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

10、反复讨论、修改,认真设计研究方案。2、加强学习,提升内涵课题组结合课题本身的研究方向和学校老师的实际情况,通过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学术沙龙,以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研究。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规范课题,首先我们建立了专题网站,实行动态管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要求实验教师上传个人课题实施计划、学习心得、论文随笔、课堂评析、教学设计等十多种资料,这对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从课题研究规划的拟订到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落实,从理论学习到研究活动的参与,课题组长和校领导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积极

11、关注课题研究的动态发展,确保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与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再次,课题组每半个月开展一次活动。学期末,举行课题总结交流会,总结工作成效及存在的不足。(4)优化方法,提高成效反思性实践。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方式完善教学工作,并使之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这种反思性实践的方式有:反思性札记、反思性案例。主题式观摩。我们在每个学期中针对课题的研究重点进行主题式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每次活动都体现这样一个过程“确定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集体备课安排执教集体评议反思总结案例经验”。五、研究注意事项:1、遵循民俗节庆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

12、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2)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以民俗节日为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社区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

13、则。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2、开展考察或其它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3、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5、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6、在进行总结评

14、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六、研究活动过程: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一、准备阶段(2009.9月1日-2009.9月30日)对学生了解家乡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按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归类,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组织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二、实施阶段(2009.10月9日-2009.12月30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题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优化研究途径,探索研究策略,力争研究出成效;1、中秋时节话月饼。中秋节是弘扬美德的节日。通过历史老师介绍中秋节,学生了解了吃月饼的习俗和团圆的意义,应

15、该达到和谐境界。每年我们邀请了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召开座谈会,用学校“献爱心”基金买些月饼赠送给他们及家人,让他们从中品尝人生快乐的滋味。同时,我们也带学生慰问了敬老院的老奶奶和老爷爷,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献爱心”的境界,使学校和社区发展得更和谐。开展中秋节系列教育活动主题如:“树亲情,讲团结,盼团圆,促和谐”,主要内容分为校级层面和班级层面进行,包括三大活动:1.亲情总动员,2.“亲情无价,和谐是金”中秋恳谈会,3.“怀念亲人,祝福亲人,感恩亲人,立志成才”致亲人的一封信。2、九九重阳话敬老。尊老爱老历来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了解重视重阳节的学生不多。对于它的各种习俗也不太了解。尤其使

16、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更是寥寥无几。收集与重阳节相关的资料(包括重阳节的诗歌、习俗、传说故事及其发展等);开展“我身边的敬老故事”征文活动;开展重阳节绘画、制作敬老心愿卡活动。3、冬至饮食趣谈。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阳历12月22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比如吃饺子、吃馄饨、祭天等,针对实际我们让学生收集“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冬至的历史流转”“冬至节的由来”等资料,了解当地冬至习俗开展“冬至的节俗漫谈”、“冬至诗词欣赏”等交流会,通过上网、调查等形式了

17、解冬季人体的健康需求、本地冬季饮食特点,开展“我是小小营养师”的活动,设计一份营养套餐,全班参评。4、岁末话腊八。“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收集有关腊八粥的传说,组织小小故事会,了解当地腊八粥的制作方法、所用材料,学着自己制作美味可口的腊八粥,并用日记形式记下制作过程以及感受。5、团团圆圆过大年。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本次活动我们组织学生调查本土的新年习俗有哪些,同时通过网络、图书等工具了解并交流各地过新年的不同习俗,运用掌握的有关新年的知识,制作贺卡、传递祝福,认识春联剪窗花。三、总结阶段(2010.1月4日-2010.1月15日)主要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的各项工作。七、研究材料积累。上一条:横林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村环保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下一条:横林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20092010学年第一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