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材料一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194920758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动物学复习(一)一、动物分类学(一)分类自然界(nature)的物质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二界系统:林奈以生物能否运动为标准明确提出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两界系统 。三界系统: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植物界、动物界。四界系统:考帕兰(H. F. Copland,1938)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包括单细胞藻类、简单的多细胞藻类、粘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 五界系统:惠特克(R. H. Whittaker)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二)生命进化的几个阶段进化阶段生物进化代表生物第一阶段非细胞第二阶段细胞初级阶段从非细胞到原核细胞原核生

2、物(细菌、蓝藻)第三阶段真核生物单细胞阶段从原核到真核单细胞真核生物第四阶段真核生物多细胞阶段从单细胞真核到多细胞真核多细胞真核生物(动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进化的三个方向,即自养、腐生和异养。(三)原生动物1、定义: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2、单细胞动物: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这种单细胞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以上生理机能是由各种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 3、地位(原始性):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

3、,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4、有特殊的适应性:在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包囊形成很普遍。5、代表动物:草履虫(四)海绵动物1、地位:又称多孔动物门。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后生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名“侧生动物”。全系水生,大多数在海洋,少数在淡水,全部固着生活,且多为群体。2、主要特征:(1)体型多数不对称(2)没有器官和明确的组织,体壁为两层细胞。 l 皮层:由扁平细胞(保护作用)、肌细胞(扁平细胞内有肌丝,用于收缩控制水流)、孔细胞(组成入水小孔)组成。l 胃层

4、:由领细胞组成。作用时鞭毛波动水流,食物附于领上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进行细胞内消化。l 中胶层(位于皮层与胃层之间):胶状物质内有骨针和海棉丝,起支持作用。(3)具有水沟系。水沟系对其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4)发育特点:发育过程中出现两囊幼虫和逆转现象。(5)再生能力强。3、小结: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固着生活;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细胞没有组织分化;没有消化腔,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统;有领鞭毛细胞。因此,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五)腔肠动物1、地位:腔肠动物笫一次出现胚层分化,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

5、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2、生活方式:在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3、主要特征:(1)身体辐射对称。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对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的适应,这种对称形式的身体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2)躯体由二个胚层组成,中间夹着中胶层。l 外胚层:外层体壁,具有保护,运动和感觉功能;l 内胚层: 内层胃层 ,具有消化,营养功能;l 与海绵动物不同,腔肠动物是真正两胚层多细胞动物。(3)出现消化腔(消化循环腔)。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细胞外消化。消化腔只有一个对外开口,是原肠期的原口形成的,兼有口和肛门两种功能。(4)原始

6、的神经组织:由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构成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是最早具有神经系统分布的动物,其神经系统为原始的神经网,是由两极或多极神经元以及感觉细胞基部的纤维互相连接而成。水螅只有一个神经网,大多种类具有两个神经网,分别位于内外胚层的基部。l 原始性表现:无神经中枢 传导无方向性 传导速度慢(5)具有刺细胞。分布在外胚层细胞中,以触手上最多。(6)有水螅型、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7)有原始的组织分化。(8)具多态现象。群体多态现象定义: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9)多数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这

7、种现象叫世代交替。4、代表生物:水螅5、小结: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水螅型(适应固着生活)和水母型(适应漂浮生活)。有消化循环腔,能进行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无肛门;出现原始的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有网状神经系统;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2种生殖方式;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发育有浮浪幼虫期。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六)扁形动物(无体腔动物)1、地位: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2、生活方式:营寄生生活(吸虫纲和绦虫纲)或自由生活(涡虫纲)3、主要特征:(1)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两侧对称

8、: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意义: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左右之分。背面发展了保护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功能;神经和感觉器官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使得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趋于定向。这种变化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两侧对称的体制是动物由适应水中漂浮生活到底栖爬行生活的结果,也是进化到陆生爬行的先决条件。(2)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并分化成二种组织(实质组织和肌肉组织)。首次出现肌肉组织。l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其意义表现在: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

9、、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各器官生理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促进了新陈代谢。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肠壁上也形成有肌肉,增强了消化能力。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由于运动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较集中的梯形神经系统。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抵抗饥饿和干旱。(适应性增强)(3)皮肤肌肉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除了有保护功

10、能,还强化了运动机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4)出现复杂的器官系统:l 消化系统: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l 排泄系统: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l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l 完整的生殖系统,多数是雌雄同体。4、代表动物: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涡虫是最原始的类群。 重要的寄生虫:日本吸血虫。终寄主:人和牲畜;中间寄主:钉螺5、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6、小结: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

11、同形成皮肌囊结构;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填充;消化道有口无肛门;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管,无呼吸和循环系统。分为3个纲,涡虫为自由生活;吸虫纲消化系统退化,寄生生活;绦虫纲全部体内寄生生活,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吸虫纲和绦虫纲中有很多是人和家畜的寄生虫。(七)假体腔动物(原腔动物)1、共同特点:具有假体腔2、生活方式:营寄生生活或自由生活3、假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为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假体腔与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所接触,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腔,称为假体腔或原始体腔。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假体腔初生

12、体腔原始体腔(1)假体腔的形成:由于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了一层内 衬,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是体壁中胚层 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之谓假体腔。(2)假体腔形成对动物进化的意义:l 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 l 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 l 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 使身体保持一定体形。4、线虫动物门(1)地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2)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现代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模式材料。(3)门的主要特征:l 两侧对称

13、l 三胚层,具有假体腔l 体表具有角质膜(保护身体、抵御寄主体内消化液的腐蚀),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光滑、坚韧而有弹性。l 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假体腔动物的消化道出现了肛门,即有口有肛门。l 原肾型排泄系统l 无循环和呼吸系统l 雌雄异体异形l 圆筒状神经系统l 线形生殖系统(4)代表动物:蛔虫(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寄生部位:小肠 蛲虫寄生部位:大肠 十二指肠钩虫寄生部位:小肠 血丝虫寄生部位:淋巴系统5、小结: 假体腔动物是一类相互之 间亲缘关系不明确,外部形态差异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层,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物,包括7个门。它们除有假体腔外,还有:卵裂均为螺旋卵裂;由

14、端细胞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完整的消化道;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无循环和呼吸系统。(八)环节动物1、地位: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2、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1)真体腔的形成: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2)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l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

15、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l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l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l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3、主要特征:(1)身体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分节是特化的开始。l 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l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如沙蚕。l 分节的意义: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而且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物进化中形成头、胸、腹和有关节的附肢等是十分必要

16、的。(2)三胚层,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真体腔。(3)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l 刚毛和疣足(是原始的附肢形式)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l 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的, 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疣足: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身体连接处也无关节,是多毛纲的运动器官 意义:环节动物刚毛和疣足的出现,增强了运动功能,使它们的运动更敏捷、迅速。(4)闭管式的循环系统l 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但已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l 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

17、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l 意义: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5)链索状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l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6)皮肤呼吸l 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表进行皮肤呼吸。(7) 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后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个开口:肾口、肾孔。比较:原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为对外开口排泄孔(肾孔)排泄物靠渗透进入排泄管。4、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5、小结:身体分节,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

18、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九)软体动物1、地位: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等特征,是软体动物相同于环节动物的代表性特征,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有贝壳,故又称“贝类”。2、主要特征:(1)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2)具有贝壳和外套膜。贝壳的三层结构: 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3)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

19、,形成血窦。(4)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系统。(5)排泄系统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排泄器官有2个:围心腔腺、肾脏(与环节动物的厚肾同源)。(6)呼吸系统 :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专门器官的类群。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陆地种类:无鳃,而是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直接取氧。(7)神经系统l 不发达,无集中统一的神经中枢l 原始种类无神经节的分化l 较高等种类有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l 头足类(乌贼 、鹦

20、鹉螺等)神经系统发达:神经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形成脑,并有一个中胚层分化的软骨包围。这在无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8)大多为雌雄异体,大多体外受精3、珍珠的形成:整个外套膜的外层细胞都可以分泌文石结构的碳酸钙,使珍珠层可以不断加厚。在生长中,如果外套膜和贝壳间进入了沙粒或其它异物,就会刺激珍珠层的分泌,而形成珍珠。4、代表动物:河蚌5、小结: 软体动物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有3个胚层,真体腔不发达。身体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多数有石灰质的外壳。排泄系统是后肾型,有循环系统(开管式)和呼吸器官。除头足类属于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海洋中间接发育的种类有担轮幼虫期。腹足类不对称的体制是由于在进

21、化过程中的旋转和扭转造成的。 (十)节肢动物1、地位:节肢动物的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它种类多, 分布广。 2、主要特征:(1)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已发展到异律分节,身体分部:头、胸、腹(2)附肢分节(3)具有发达的横纹肌l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l 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4)体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具有蜕皮现象l 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l 几丁质是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醋酸酰胺葡萄糖(C32H54N4O21)几丁质以网格状结构包埋在蛋白

22、质的基质中。几丁质的物理性质是柔软的,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5)呼吸系统多样性体壁:水蚤鳃:虾、蟹书鳃:鲎书肺:蜘蛛、蝎气管:昆虫、马 陆、蜈蚣(6)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7)具两种类型的排泄器官:后肾管型:虾马氏管型:昆虫、蜘蛛等以马氏管为排泄器官。3、代表动物:昆虫纲:蝴蝶、甲虫、蚊蝇等(1)特征:l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1)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2)胸部是运动中心3)腹部是营养和繁殖中心l 具1对触角l 胸部有3 对足,大多有2 对翅l 腹部附肢退化l 单眼和复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大多数昆虫有1对复眼,23个单眼l 咀嚼式口器:最原始的口器类型,适合取食固体食物 剌吸式口器

23、:呈针状 虹吸式口器:适合吸取花蜜,为鳞翅目所特有的口器。 嚼吸式口器:既能吮吸花蜜,又能咀嚼花粉,为蜜蜂所特有的口器。 舐吸式口器:为蝇类特有的口器l 消化系统由前、中、后肠三部分组成。 l 呼吸系统由气门、气管和微气管组成l 开管式循环系统l 昆虫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l 昆虫为雌雄异体,生殖系统特别发达l 内分泌系统:促激素、保幼激素、蜕皮素(2)变态的定义:昆虫从孵化到发育为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变态。变态有二种类型: 完全变态:卵 孵化 一令幼虫 蜕皮 二令幼虫五令幼虫化蛹 蛹 羽化成虫卵期 一令历期 二令历期 蛹期历期:完成某一于所需的

24、时间 不完全变态: 卵 孵化 幼体 几次蜕皮 成虫 在从卵到成发育过程中不出现蛹的阶段半变态 :如蜻蜓、蜉蝣 幼体生活习性与成体不同, 幼体水生,以鳃呼吸,称作稚虫, 成体陆生。(3)休眠:昆虫在不良环境下临时停止发育的状态,当不良环境消除后就可恢复发育。如昆虫的越夏、越冬。(4)滞育:滞育是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状态,是对于有节律地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昆虫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凡有滞育习性的昆虫都有固定的滞育虫态 如:家蚕以卵滞育;棉铃虫以蛹滞育;大地老虎以高令幼虫滞育(5)昆虫生活习性l 活动的昼夜节律性l 体色适应警戒色:剌眼的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

25、用 ,如剌蛾幼虫 保护色:许多昆虫的颜色有与周围环境的色泽相似在与体色一致的环境中 被天敌捕食率 44.9% 不一致 95.2 l 拟态:许多昆虫能模拟周围环境中的某一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以保护自己。l 趋性:昆虫对某种刺激进行正向或反向运动。趋光性:大多数蛾类对日光为负趋性趋化性l 多态现象:许多昆虫雌雄异形,有的有多种不同形态如:蚜虫:有无翅蚜、有翅蚜,雌性蚜等 蜜蜂:蜂皇、工蜂、雄蜂等(6)昆虫在自然界中繁荣昌盛的原因l 有翅l 个体小l 口器类型分化l 有惊人的繁殖率(十一)棘皮动物1、地位: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的后口动物。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最高等的无脊椎动物。2、主要特征:(

26、1)成体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2)体表有棘状突起,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3)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4)真体腔发达,包括围脏腔、围血系统,和特殊的水管系统(主要机能是运动)。(5)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各型的幼虫(如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等)(6)全部生活在海洋中。3、代表动物:海星、海参、海胆、海盘车海百合纲是最古老的类群。(十二)半索动物(隐索动物、原索动物)1、生物学特征: 具有背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2、生物体类型:体呈蠕虫状,或固着生活,

27、后口式发育。3、身体结构: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动物。身体不分节,只分为吻、领和躯干三个部分。通常咽上有鳃裂。身体分为前体、中体和后体,每部分都有分隔的体腔。4、气体交换可以通过鳃裂完成5、开放式循环系统6、神经系统原始而特殊7、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受精卵经过辐射卵裂,以后口式发育。(十三)脊索动物1、生物学主要特征:(1)脊索: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具有支持功能。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终生保留,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3)鳃裂: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

28、,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2、次要特征:(1)肛后尾:尾在肛门后方(2)闭管式循环系统(3)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4)胚胎期原肠胚的发育类型为原口(5)分节的肌节,附着在不分节的躯干上3、分类:(1)原索动物(无头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2)脊椎动物(有头类):圆口纲、硬骨鱼纲、软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爬行纲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类。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称为无羊膜动物。鸟纲与哺乳类共称为恒温动物。其他脊椎动物均为变温动物。4、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1)脊索: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

29、;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2)中枢神经:脊索动物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无脊椎动物中枢神经呈索状位于身体腹面。(3)鳃裂:脊索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无脊椎动物不具鳃裂。(4)心脏位置:脊索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无脊椎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5)生物化学方面:脊索动物参与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的非蛋白质含氮浸出物是磷酸肌酸;无脊椎动物的是磷酸精氨酸。5、圆口纲(1)地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结构最低等的一个纲,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的一支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包括盲鳗和七鳃鳗2大类。(2)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无成对附肢(没有偶鳍,只有奇鳍,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没有附肢

30、的动物),具软骨,脊索终生存在,有雏形脊椎骨。具口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方式。(3)形态特征:l 具吸附性的、不能开闭的口漏斗。l 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鳃囊6、鱼纲(1)地位:鱼类是适应水栖生活的有颌、变温脊椎动物。(2)主要特征:l 有上、下颌l 有成对的附肢(胸、腹鳍)和发达的尾部。偶鳍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偶鳍:保持躯体平衡,改变运动方向。l 以脊柱代替脊索l 终生以鳃呼吸l 单循环系统。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 组成。心脏内含缺氧血。l 具有特殊的感觉器官侧线器官侧线是由许多单独侧线器官组成的一条管状结构。侧线器官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受水的低频振

31、动,以此来判断水流方向、水波动态及周围环境的变化。l 皮肤有丰富的粘液腺鱼类皮肤粘液腺的功能:1) 能分泌大量粘液,使体表润滑,以减少水的磨擦。2) 形成一层隔离膜,使皮肤减少对水分的渗透,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3) 粘液可保护身体不受细菌和微生物的侵袭。l 大多数种类有鳞片鳞片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是保护性结构楯鳞和牙齿为同源器官。(3)鱼的外形:l 分类: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棍棒形l 不论鱼类为何种体形躯体都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l 鱼类的尾部根椐尾椎和尾鳍的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4)鱼的脊柱特点:l 脊柱分化程度低,只分为体椎和尾椎l 无颈椎,脊椎骨和头骨

32、相连,头不能转动l 有肋骨,无胸骨l 体椎全为双凹型l 相邻椎体间的空隙和椎体中央小管内有残余的脊索(5)消化特点:l 不具唾液腺。l 软骨鱼有形态固定的肝脏和胰脏。硬骨鱼肝脏和胰脏混合在一起,无固定形状, 呈弥散状分布,统称为肝胰脏。(6)鱼类以鳃呼吸,辅助呼吸器有皮肤、肠、口咽腔表皮、鳔等。(7)韦伯氏器:位于鲤科鱼类的鳔和内耳之间。特殊的感觉功能。高频、低强度的声音 (8)洄游:是鱼类的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迁徒运动。鱼类依靠洄游来寻找它在生活的某一时期所需要的特定环境。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9)鱼的分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10)鱼类常识:l 四大家鱼: 青、草、鲢、鳙

33、l 四大海产: 大黄花、小黄花、带鱼、乌贼l 四大淡水名鱼: 松江鲈鱼、黄河鲤鱼、 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11)小结:鱼类是有颌、以鳃呼吸、变温的水生脊椎动物。具有偶鳍,体被鳞片。现存鱼类分为2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大多数在水中生活的硬骨鱼靠鳔来获得浮力,鳔是有效的调节气体以调节浮力的结构。水中的氧气和鱼体内的血液在鳃部以逆流接触的方式进行高效的气体交换。鱼类有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鱼类进行有性生殖,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后两种方式较为少见。7、两栖纲(1)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地位: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但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典型

34、。(2)水陆环境的差异:水生环境 陆地环境 解决方法水体含氧量低(0.3-0.9%)空气含氧量高(21%)肺呼吸水体密度高(1g/l) 空气密度低(1mg/l) 五趾型附肢水温较恒定 气温差异大 恒温水体环境相对简单 陆地环境更复杂 神经、感觉器官不存在水分蒸发的问题水分蒸发 减少水分蒸发繁殖以水为媒介 没有媒介物 体内受精,羊膜卵(3)主要特征l 生长过程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成体:陆生 以鳃呼吸 以肺呼吸具侧线器官 侧线器官退化无五趾型附肢 有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二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l 体表裸露,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l 具1节颈椎、

35、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l 排泄器官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l 大脑分化个两半球,具原脑皮(为大脑皮层的雏形),有10 对脑神经。l 开始出现中耳,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l 卵生,体外受精,不具钙质的卵壳。(4)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l 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l 不完善的肺呼吸和不完全双循环的出现呼吸的多样化:肺呼吸、皮肤呼吸、鳃呼吸 不完全的双循环(由于肺呼吸的出现,循环系统发生相应的显著变化,不完全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循环系统 循环路线由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即体循环和肺循环)。l 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

36、备陆生动物的模式骨骼系统: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出现。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具结构完全的消化器官。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l 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l 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视觉:出现泪腺,并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特征:内鼻孔和锄鼻器。l 排泄器官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1对肾脏是其排泄器官。l 离不开水环境的生殖方式:受精一般在体外和水中进行。雌雄两性在生殖季节具有抱对现象,精子和卵子同时排在水中,并完成受精作用。(5)分类:无尾目、有尾目

37、、无足目。(6)小结:两栖纲是具有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是低等四足类动物。大多以肺作为呼吸器官,但同时辅以皮肤呼吸,有的终生水生的种类终生具有鳃。发展了陆生动物所具有的骨骼结构,包括在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嗅、视、听器官的变化和脑的相应的发达有利于在复杂的陆生环境中生活。由于结构的不完善,至少在繁殖期要走向水中,因而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雌雄两性有抱对现象,体外受精。8、爬行纲(1)在进化上的地位:爬行动物是体被骨质鳞片,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繁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因而与鸟纲和哺乳纲总称为羊膜动物。(2)

38、羊膜卵的结构:石灰质或纤维质的卵膜(3)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l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l 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l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脊椎动物。(4)主要特征:l 体形多样化爬行动物躯体分成五部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爬行动物的体形向多样化发展, 可分成三种类型:龟鳖型、蜥蜴型、蛇型l 体被角质鳞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l 骨骼骨化程度较

39、高,趾端具爪,适于爬行。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部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躯椎分化为胸椎和腰椎。头骨具单一枕髁。头骨首次有颞窝。开始具有胸廓,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首次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l 消化系统:具齿: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具发达的口腔腺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与纤维素消化有关l 循环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l 排泄系统以后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主要为尿酸。后肾为羊膜动物的排泄器官。盐腺:执行肾外盐排泄功能。l 神经系统:延脑发达,在脑和脊髓之间形成弧度弯曲,称为颈弯曲,是高等脊椎动物的特征性标志。(5)爬行类对陆生的进一步适应l

40、羊膜卵的出现l 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l 骨骼系统:脊柱分区明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肌肉系统:肋间肌和皮肤肌出现,躯干肌复杂化。l 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l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l 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肾脏l 体内受精、产羊膜卵(6)小结:l 爬行类在系统发生上是起源于古生代末期的古两栖类。l 3亿年前出现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其成功主要归于羊膜卵的进化。l 羊膜卵不仅具有坚硬的壳,重要的是胚胎发育得到卵内3层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的保护,使爬行类彻底脱离了水的束缚。l 具有干燥的、有角质鳞片保护的皮肤,以及进

41、步的骨骼支持、循环、呼吸、排泄、体内受精和神经系统等,使爬行类真正生活在陆地。9、鸟纲(1)鸟类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脊椎动物。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高度特化的高等脊椎动物。(2)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特征:l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l 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l 头骨具单一枕髁l 排泄物为尿酸(3)鸟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l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37.5-44.6度)l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可采用主动迁徙的方式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根椐鸟类不同的迁徙习性可分成以下类型:留鸟、候鸟、旅鸟、迷鸟。l 心脏分为二

42、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l 具有更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l 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营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具有较高的成活率。(4)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l 外形:体表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形的外形,以减少飞行阻力。l 皮肤: 1)皮肤薄而轻,缺乏皮肤腺。(尾脂腺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2)具有多种表皮衍生物羽毛和角质喙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后肢趾端的爪和后肢表面的角质鳞片均为皮肤衍生物。l 骨骼1) 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充气(气质骨),以减轻体重。2)骨骼有愈合现象,以增加牢固程度3)部分骨骼特化4)胸骨具龙骨突,以扩大胸肌的附着面5)前肢特化成翼上、

43、下颌骨极度前伸,特化成鸟喙。(鸟喙为鸟类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特有结构)l 肌肉1) 与飞翔有关的胸大肌、胸小肌特别发达2) 背部肌肉退化3) 皮下肌肉发达4) 腿部有适合于树栖握枝的肌肉(贯趾曲肌和腓骨中肌)l 消化系统1)没有牙齿,减轻体重2)直肠短,不贮存粪便3)消化能力特别强,消化迅速l 呼吸系统1)鸟类的肺是由各级支气管组成的彼此互相吻合的网状管道系统。2)肺部有9 个气囊3)进行双重呼吸:吸气和呼气时,气体在肺内单向流动。气囊:是呼吸辅助系统。双重呼吸:无论在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交换的呼吸方式。气囊的功能:1)参于双重呼吸2)减轻比重,增加浮力3)减少肌肉及内脏器官之

44、间的摩擦4)降低体温l 循环系统1)心脏分为四腔:二心房,二心室,为完全的双循环2)静脉窦完全消失3)不具左体动脉弓4) 心脏大:重量约占体重的0.4-1.5%,在脊椎动物中占首位5)心跳速率快,血压高,血液循环速度快这些结构和功能使鸟类保持高水平的新陈代谢l 泄殖系统1)排泄物为尿酸,可以固体状态排出。2)不具膀胱 ,不贮存尿液3)鸟类右侧卵巢及输卵管退化4)生殖腺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l 神经1)大脑纹状体高度发达,是鸟类的“智慧” 中枢,使鸟类具有复杂的本能和学习能力。2)中脑视叶发达3)小脑发达,分化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的小脑卷,与鸟类飞翔时运动的协调和平衡有关。l 感觉系统 1)视觉发

45、达,具有瞬膜(防止异物伤害眼球)、巩膜骨(防止眼球变形)、栉膜(增加对移动物体的识别能力)2)听觉:单一的耳柱骨和雏形的外耳道,夜行性鸟类听觉发达。3)嗅觉退化10、哺乳纲(1)哺乳纲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2)哺乳:幼仔在产出后依靠母体乳腺所分泌的 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乳汁取得营养的现象。(3)绝大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时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排泄物送入母体内。l 胎盘:胎盘是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的特殊结构。分类:蜕膜

46、胎盘造成大量出血,如人;无蜕膜胎盘无大量出血现象,如牛、羊。l 胎生为胚胎发育提供了营养、安全及恒温的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大大提高了胎儿的存活率。l 哺乳使后代能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的保护下迅速成长,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4)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l 体形1)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 四肢位于身体的腹侧下方,使躯体离开地面,大大提高了身体的支撑和弹跳能力。2)体形多样化:兽形(陆生,四肢发达,有尾,适合奔跑)、鲸形(躯体流线型,鱼形,四肢退化,呈浆状,水生)、蝙蝠形(前肢特化成翼,具皮膜,能飞翔)。适应辐射:来源于同一祖先的生物在扩大生存范围和占领生

47、态位的过程中,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l 皮肤 1)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稍,能感受温度、压力和疼觉。2)皮下脂肪层发达,有隔热保温作用。3)毛发为哺乳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4)皮肤腺特别发达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生长层 ,有4 种类型:皮脂腺、汗腺、味腺、乳腺。l 骨骼:骨骼系统发达,支持,保护,运动。1)具7节颈椎:除极少数种类,哺乳动物都具有7 节颈椎(海牛6 节)2)具两个枕髁3)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自接式。具颧弓.以上三点是哺乳动物骨骼的鉴别特征l 肌肉1)具膈肌:膈肌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肌肉,有辅助呼

48、吸作用。2)皮肤肌发达表情肌,是面部的皮肤肌肉,由表情肌的收缩来表现喜怒哀乐。3)咀嚼肌发达(颞肌和咬肌)l 消化1)牙齿为再生齿、槽生齿和异型齿2)具肉质的唇3)唾液腺分泌消化酶(有3对唾液腺)4)直肠以肛门直接开口体外, 无泄殖腔l 呼吸1)喉部具声带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二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和气管。长颈鹿无声带2)肺泡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进行腹式(靠膈肌的收缩)和胸式呼吸(靠肋间肌的收缩)l 循环1)具左体动脉弓2)静脉系统趋于简化:成对的前后主静脉变成单一的前、后大静脉肾门静脉消失成体腹静脉消失静脉系统简化缩短了循环路径,有利于提高血压,加快循环速度3)红细

49、胞不具细胞核,体积小,呈双凹形。不具细胞核:降低红细胞自身对氧的消耗,提高输送效率体积小,数量多,及双面凹陷都大大增加了红细胞与O2的接触面积l 排泄哺乳动物的后肾卵圆形,排泄物主要为尿素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单位 肾球囊肾脏 近曲小管肾小管 髓袢集合小管 远曲小管哺乳动物尿的生成由肾小体的过滤、肾小管的重吸收及集合管的调节三个阶段l 神经和感觉1) 大脑的体积增大,皮层加厚,表面出现皱褶(沟和回),新脑皮为高级神经活动中枢。2) 形成以下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胼胝体、小脑皮层、脑桥3) 嗅觉特别发达4) 听觉敏锐,具有发达的外耳道和耳壳,中耳具三块听骨(槌骨、砧骨、镫骨)l 生殖哺乳动物生殖器官发达,除原兽亚纲外,全部胎生。(5)分类原兽亚纲后兽亚纲(有袋亚纲):胎生,但不具真正的胎盘真兽亚纲:为哺乳动物的高等类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