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486488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 “中国书法,华夏所独。”书法艺术乃国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门独特的东方艺术。几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虽几经递变,但始终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运用简练的点画形态和结构造型,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人民和历代书法家经过长期的书写实践,总结和探索了一整套的汉字书写的技术法则和艺术规律,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我国书法从创始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也不断演变与革新,以适应社会实用的需要和艺术欣赏的要求。在书体上,总的说来是由繁入简,使人们用起来更为方便,但从书法技巧来说,却是变化越来越大,风

2、格也日趋多样化,经过几千年的创新与发展,汇成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宝藏和优秀传统。 从古以来的书体,大体说来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现在将汉字的书体演变及书法艺术发展情况简要地介绍如下: 一、篆书 篆书包括数种书体。凡甲骨文、钟鼎款识、大篆、石鼓文和小篆均属篆书范畴。 1甲骨文 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文字,流行于殷商中后期(大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12世纪),流风及于西周初年。甲骨文是用青铜刀或碧玉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每临事则占卜以问吉凶,并把占卜的内容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商时贞人是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他们主持占卜仪式,解释占卜结果

3、,并记录仪式进行及占卜结果等情况。因而,他们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法家。据有关资料统计,甲骨文书家达120余人,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约10万片以上。 甲骨文象形、象意的图画性较强,且尚未定型,但从总体看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了从书法的角度看,甲骨文质朴、古雅,很有自己的特色,其结体活泼自由,但也较注意笔画分布的匀称、平衡。通过契刻的刀痕不同,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当时书家用笔也是有轻有 重,有粗有细,有刚有柔的。其章法布局也较讲究;或疏落错综,或严谨齐整。从其或粗犷遒劲,或纤细缜密,或一丝不苟,或略肆草率的不同风格看,它是在不断的自我演变之中。 甲骨文既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作品。 2金文

4、金文亦称钟鼎文或钟鼎款识,指始于商盛于周的浇铸或契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字下凹的为款”,凸出的为“识”。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较之甲骨文它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象形的笔意减少了。其结构有疏有密,比甲骨文方正齐整;笔画分布也更讲究均匀对称;在用笔上笔画比甲骨文粗,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其章法样式较多,最常见的是有竖行而无横行,很象后世竖成行而横不成列的行草章法。金文因书家不同而风格体魄迥异,有的凝炼厚重,雄奇挺拔,如大盂鼎;有的圆润工整、柔和健美,如墙盘;有的质朴端庄、遒健舒展,如毛公鼎。 在甲骨文的时代结束以后金文盛行的时候,还有一种称之为大篆的文字。大篆即籀文,史传周宣王时太史籀(太

5、史,官名;籀,音zhou,人名)所造,是刻在十个鼓形石墩上的文字,因而叫“石鼓文”,它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特点是:笔画浑厚圆转,结构繁复,曲丽而又端凝,茂密奇崛。康有为评日:“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石鼓文辨认也很困难。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实际上是对甲骨文和金文进行较系统的整理。故有人把石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统称为大篆。 3小篆 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标准字体。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说明小篆完全出自太史籀大篆,只是

6、对其繁缛(ru繁多) 的文字加以省简、改造以便书写罢了。 小篆在古文字中属纯线条化的字体,其笔画无论横竖是粗细均等的线条,且藏头护尾,不露锋芒,圆润中含筋骨。小篆笔画分布十分讲究均匀对称,整体结构环抱紧密,多呈团聚内抱趋势。在小篆中,原来的象形字大都被高度的抽象化,但少数字的图画性仍依稀可见。小篆章法平正划一,每个字大小一样,排列方正,横竖成行,给人以整齐美感。李斯的小篆,瘦硬婉通,后人赞曰:“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頫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厉篇,胡母敬的博学篇等均是当时以小篆体文字写的童学课本,也是当时的小篆范本。另有秦代李斯的泰山刻石,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

7、较重,现存泰山刻石的最早拓本,仅存165字,其历史价值和艺术更显重要。 大篆与小篆,并非指形体的大小之别,而是指分别属于不同的篆书字体。 自甲骨文至小篆期间,文字与图画相近:象形字描绘实物,例如“日”、“月”等;指事字描绘虚象,例如“上”、“下”等;会意字(例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形声字(例如取譬相成的“江”、“河”等)为象形字和指事字的配合体;还有假借和转注。这六种汉字的原始构成分类总称为“六书”。“书者如也”,“同源”说即本此。 汉字演变为小篆,完成了具有进步意义的中国文字体形的第一次突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汉文字发展的大统一。小篆是汉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甲骨、金文,下

8、启隶书、楷书,为汉字结构更加划一定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篆书给人以古朴的形象化的美感享受。 二、隶书 隶书又称八分。古文“八”与“分”两字同义,都训为“别”。八分之名就是因为隶书字体的点画和结构象八字分别相背之形而来。秦李斯等创小篆统一文字后,虽然使文字整齐划一,但笔画仍太繁复,写起来仍很费事。时有狱吏程邈,因罪被囚在监狱里,他把大小篆的结体作了简化,又把圆转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故人们把程邈发明的这种文字叫隶书。隶书能帮助书写者达到比篆书更快的速度,因而又叫“佐书”。还因为古代的“史”(写历史的官)是天子、诸侯的随身侍役,也叫“史书”。

9、隶、佐、史三者虽不同,实为一也。隶书创始于秦,盛行于汉(尤其是东汉),又叫汉碑体。东汉中期,点画波磔显明,已将篆意脱尽,变为纯粹的汉隶。东汉末桓、灵二朝是隶书的黄金时代,隶书之代表作礼器碑、乙英碑、史晨碑、孔庙碑、曹全碑、华山碑等均在此时建置,也是隶书字体的传世名作。隶书的主要特点是:点画方直,兼有挑法,结体方扁而飞动,形体舒展、分张、飞扬。平时人们说的“汉碑”就是指这一时期的隶书碑刻,也叫做“汉隶”。至此,我国文字形体结构已基本成熟并固定下来。后来,又出现了隶草,它是隶书的快写变体,使书写更为简便。 隶书的发明创造是汉文字发展的一次飞跃。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所谓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以前

10、的篆书演变到秦以后的隶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质的变化。隶变的以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形体上虽发生过不小的变化,但总没有超出 线条结构形态的范畴,只是把不同的线条结构变得规范化、整齐化,从而使汉字的象形意更抽象些了。隶变以后的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突破了线条结构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结字法则,即通过对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的简化、同化、分化、别构新形等方式,对汉字的结构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在用笔上,用几种不同的点画形态(如波磔、点、掠等),取代了单一的线条形态,从而使汉字的体势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人们把隶变作为分界线,将隶变以前的字统称为古文字,将隶变以后的字称为今

11、文字。汉字经过隶书的变革,使汉字象形味慢慢减少,结构目趋简化,但点画形态却逐渐丰富,艺术表现能力越来越强。这一繁一简的变化,使我国书法艺术告别“书画同源”的原始时代,升华到高度抽象的艺术境界。 三、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东汉初,佛教传人中国,大量抄写佛经,小楷使汉简脱变而出。史载楷书为三国曹魏时钟繇(字元常)所创,被誉为“楷书之祖”,故有“秦汉以来仅一人”的说法,不过,这只是楷书的初期阶段真书罢了(或叫魏碑),据传宣示表是钟繇之名作。 楷书始于汉魏,流行于晋,而盛于唐。其发展过程如用人的成长比喻的话,则汉魏是幼儿时期,晋为少年时期,唐为壮年时期。 清人阮元认为:南北朝书

12、法分南北两派,钟繇、卫瓘为共祖。而后,王羲之为南宗,史称“书圣”,其流派长于书牍;索靖为北宗,其流派长于碑版。所谓南派书法,系指羲、献(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等书牍说的,事实上南朝也有碑版,并不尽是南派书法。此派多取汉碑遗法,故魏碑结体、用笔多存隶意。南北两派可谓各有所长,表现了中国书法的丰富多采。 隋统一中国,书法也出现南北合一的趋势。隋之龙藏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方圆并用,长短适度,洞达疏朗,可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代书法之先导。 唐是历史上最重视“书学”的王朝,也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以楷书著称,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家也最多。其中杰出的书家,初唐有承前启后自成一家的欧阳询

13、、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有锐意创新、“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的颜真卿;近晚唐有集楷书结体法则之大成的柳公权。 其后,宋、元、明三朝,在书法史上固然也有很大成就,但就楷书来说,则不如唐人。宋、元、明的书家偏重帖学(书牍)而疏于碑版,讲求意致。元朝赵孟頫为最有名最有影响的书家,也是宗法二王。明朝的董其昌的大楷虽自成一派,然却绵软乏力。清代的刘墉、何绍基名重一时。由于清朝二百多年科举以书法取士,馆阁体流行,使书法陷于呆板无生机的局面。包世臣、康有为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北碑,于是“碑学”兴起。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楚,彻底笔画化,结构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这种书体,严肃大方,稳

14、健庄重。 四、行书 行书,始于汉末,相传为汉末颖川(今河南)人刘德升所创,唐张怀瓘云:“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宣和书谱中记载:“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东汉之末,有颖川刘德升者,实为此体。”这说明东汉后期已出现介乎于草楷之间的行书。行书到晋代最为盛行。晋代,可以说是行书的繁荣时期,唐张怀瑾书断列有行书神品二十五人,其中有名家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等。羲之“超钟(繇)迈张(芝)”,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以兰亭序最为有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原本不行于世,现流行于世的都为后人之摹本,其中唐冯承素之摹本(神龙本),因是双钩临摹较能保持真实,不失其本来面目,为

15、学习行书之最好范本。唐代颜真唧的祭侔季日月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流传于世的系真迹,也为习行书之范本。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与快写,点画(实)之间,强调牵丝联系(虚)。行书伸缩性较大,变体也多,它比楷书放纵,比草书收敛,写得规矩一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行草”。行书的一般特点是:沉着痛快,书写速度快,生动活泼,姿态灵活,日常书写最为便利。它不像楷书那样拘板,也不像草书那样潦华,近楷近草,非楷非草,不拘不放,笔画连绵,字字独立,古人曾说:“写行草要用楷书法,写楷书要用行草意”,正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绝好写照。由于行书有这样像楷书而不呆,似草书而不浮的长处,写起来自

16、然轻快,所以至今为人们所喜用。 五、草书 如前所述,汉代在文字和书体发展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不仅因为隶书当时已发展成为高峰,而且因为后期出现草书、楷书和行书三体争雄的形势,而且一并流传至今。 草书有章草、今草(小草)、大草(狂草)之别。 章草始于汉代,相传是汉元帝刘奭(shl)时黄门令史游所创,他作章草体急救章,故名章草。晋王情(yin)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救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唐张怀璀云:“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救,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些记载显然是指章草而言,因此也就自然得出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成。其特点是:保留隶书笔意,驻笔带有波

17、磔(即字末画多作雁尾形),字字区别、清晰。据传,索靖的月仪贴、皇象的急救章皆为章草名贴。章草也适用于今日,如光明日报副刊“史学”二字即章草书体。 今草(小草)始于东汉,通行于晋代。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的,它省去了章草的波磔,趋于体势连绵,笔意奔放,人们称为“一笔书”,意即连绵不断,一笔写成。这就是张怀瓘书断中概括的“拔毛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的写法;他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张怀瑾的话,准确说明了章草之所以变为今草为人们承认的因果关系。“今草”之名是与“章草”相对而言。据传,后汉张芝即今草之创始人,他的草书精劲绝伦,后世称之为“草圣”。 大草(狂草),创始于东汉,盛行于唐代,由今草进一步简化而成。其特点是:笔势连绵奔放,点画钩连,笔意放纵洒脱,往往一笔写成一字或数字,如江河奔流。狂草不易写,也不易辨认。但如掌握纯熟,与其他书体相比较,更能体现人的感情。到了唐代的张旭、怀素,狂草才独树一帜,进入成熟期。 从汉字书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可以看出,汉字形体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我们通常说的四体字即篆、隶、真、草,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汉字书体演变的内缘关系。 总之,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