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诗词 哲理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19478113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政治 诗词 哲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政治 诗词 哲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政治 诗词 哲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政治 诗词 哲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 诗词 哲理(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政治 诗词 哲理古诗词中的哲学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像、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巧用古诗词,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既能启迪思维又能陶冶情操。 如在讲“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时,引用唐代诗人李白日出行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在让学生感悟诗词之美的同时,可设计如下问题:草,不因繁茂而感谢春风;树,不因凋零而怨恨秋天。为什么?四季循环。究竟是谁在驱使,是否存在超自然的神在

2、主宰?此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又如可引用宋朝陈与义的诗句:“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来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下面就诠释哲学道理的一部分诗词来做个小总结。 反映辩证唯物论哲学道理的部分诗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 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道理的部分诗词: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也正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反映唯物辩证法哲学道理的部分诗词: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4、”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变化发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哲理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沉舟侧畔千帆过,

5、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任何事物都

6、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考研政治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 、 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悲观主义 D 、教条主义 2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 、自然界是客观的 B

7、、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 、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 、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 、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反映的哲理是。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 、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 、事

8、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 、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6 、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 A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 、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 、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 A 、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 、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 、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 、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8 、朱憙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

9、的哲理是 (1)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 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 、 (1)(4) B 、 (2)(3) C 、 (1)(3) D 、 (2)(4) 9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 一鸟不鸣山更幽。 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 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 、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 、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 、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0 、杨万里诗云: 毕竟西湖六月中

10、,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 、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 、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1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书是知识的源泉 C 、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 、要爱护环境 12 、 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 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

11、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A 、用发展的眼光 B 、透过现象看本质 C 、坚持矛盾观点 D 、注重事实 13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 、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 、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15 、 寒雪

12、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 、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 、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16 、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 、物质是运动的 B 、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 、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17 、 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表明 A 、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 、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 、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 、事物发展有

13、自身的客观规律 18 、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 、事物是运动的 B 、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C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9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此事古难全 蕴含哲理是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 、 B 、 C 、 D 、 20 、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此诗错在 A 、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 、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

14、、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 、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21 、毛泽东诗曰: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 、要把握适度原则 B 、办事情要抓重点 C 、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2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 、 B 、 C 、 D 、 23 、

15、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 、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24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A 、超前反映 B 、如实反映 C 、特殊形式的反映 D 、歪曲、虚幻的反映 25 、 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 山腰点桐,山下务农 ,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 、

16、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要善于承认矛盾 26 、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从哲学上看,其中的 门道 和 热闹 分别是 A 、本质和现象 B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 、真象和假象 D 、真理与谬误 27 、 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 、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8 、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A 、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 、任何

17、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 、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 、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29 、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这一说法 A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 、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 、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 、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30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B ) (1) 联系的观点 (2) 矛盾的观点 (3)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 、 (1)(2)(4) B 、 (1)(2)(3) C 、 (

18、2)(3)(4) D 、 (1)(2)(3)(4)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模拟辨析题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19、“科学之科学”。 (1)此观点错误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0、。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5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

21、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1)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 (2)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2)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

22、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7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表现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而不能说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2)此命题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歪曲和归结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1)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

23、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 (2)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二是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上,该论断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 9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2)但由此认为世界不可知,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就是割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

24、可能性。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之分。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我们人类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1)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质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马克思这段著名的论断是说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

25、成的,也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1“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1)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只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所以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12人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交:程,所

26、以绝对真理是可望不可及的。 (1)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绝对真理的这种绝对性,是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的,而不是之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便构成绝对真理。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过程中也就在认识着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2)该命题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割裂开来,不懂得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的同时也就在认识绝对真理。 (3)人类不能一下予达到绝对真理,不等于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认为绝对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否认了人的思维至上性,会导致不可知论。 13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要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27、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该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4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1)“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知行观,是“知易行难”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知和行的区别,知和行相脱节的可能,要求知必须行、知与行统一、知行一致,反对只知不行、畏难不行、空说不做,这是这种观

28、点的合理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易与难都是相对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都是困难的,但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遵循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不断地变难为易,取得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成功。 (3)该命题将知易行难绝对化,具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倾向。 1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1)这个论断是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或理论,哪怕是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

29、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 (2)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实践,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法。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它既否定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又否定了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的。 (2)所谓真理的辩证法是指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

30、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17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1)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第一,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

31、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而对具体事物本质及规律正确反映,只能有一个,即真理是一元的。 (3)多元真理观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否认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所以是错误的。 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

32、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 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9人口因素在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变革的同时,又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 (1)说人口因素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变革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先进还是落后,实行何种社会制度,为什么会发生社会变革都不取决于人口因素,相反人口因素,还要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 (2)人口的繁殖增长虽然依人的生物特性进行,但它归根到底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调节制约。 20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

33、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 (2)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是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2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1)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是同步性

34、。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国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22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

35、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3)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2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计多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

36、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4“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唯物史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是目的又是手段,彼此之间都是互相服务的,始终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2)马克思提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如果片面谈论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白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价值观。 25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

37、目标。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2)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