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化措施修改1[沐风文苑]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9477169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化措施修改1[沐风文苑]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化措施修改1[沐风文苑]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化措施修改1[沐风文苑]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化措施修改1[沐风文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化措施修改1[沐风文苑](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题目: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化措施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重大课题 。本文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本文第二章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出发,论述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概念,第三章回归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全面介绍分析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农村区域间发展与要素因子关系,最后从各要素因子出发,得出保持制度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共财政支出适度倾斜,加大公共要素投入;联动

2、区域互动网络,建立建设区域物流体系;挖掘比较优势资源 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等五大优化措施。展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未来,贴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未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依旧是全面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道路、目标任重而道远。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城镇化,优化措施1安婧.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2王琪.高校信息化建设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3刘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J. 办公

3、自动化,2008,08:19-21. 5荆晶.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问题成因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5. 6王慧.基于URP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 7夏季.高校信息化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 8张峰.移动信息化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9周平红.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张玉款.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 11刘志刚.借鉴与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6. 12李玉石.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D.河北工

4、业大学,2007. 13王婷婷.我国高校信息化机制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6. 14李雅琴.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J. 现代教育科学,2010,03:128-131. 15郑海英,郑雅良.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探析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75-178. 16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10-12. 17易菲,龙朝阳.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情报,2006,02:4-5+8. 18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 J. 复旦教育论坛,2012,01:2

5、5-29. 19程波,纪一鹏.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剖析J. 计算机教育,2009,08:3-6+13. 20周舒,方忠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江苏科技信息,2011,06:28-30.目录摘要关键词 导论1.1选题的背景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3国内研究现状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综述2.1区域经济的概述2.1.1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2.1.2区域经济的研究现状2.1.3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3.1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3.2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3.2.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统一3.2.2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3.2.3区域之间内

6、部关系不协调3.3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3.3.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总体水平低3.3.2农业产业化推进以及结构调整难度大3.3.3公共财政支出未及时满足发展需求3.3.4政策推进之后,城镇化进程缓慢3.3.5先天资源禀赋差异,起步发展速度不一3.4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子分析3.4.1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3.4.2农业生产环境3.4.3社会性因素3.5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优化措施3.5.1保持制度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3.5.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3.5.3公共财政支出适度倾斜,加大公共要素投入3.5.4联动区域互动网络,建立建设区域物流体系3.5.5挖掘比

7、较优势资源 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第一章 导论1.1选题的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和农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从2004年党和国家重新关注“三农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重大支持。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学者研究和关注讨论的重点问题。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地区之间,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比,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了总体水平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观念和国家宏观调控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不仅包括地区间政府、组织,还包括广大农村农民,迫切需要面对解决农村经济间发展的各类问题,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讨论变得具有重要

8、实践意义。21世纪,城镇化与中国保持持续发展动力息息相关。然而,目前我国尚无比较成熟、权威的关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从我国当前实际发展状况出发,结合统计数据,提炼出优化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深入剖析,并对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展望。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一部农业文明的发展史,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产业长期占据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位置,影响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大农村的广泛推行,深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

9、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基本国策的确立推行,农业、农村、农民迎来和平稳定发展的环境。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市场要素在广大农村之间的快速流动,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内纷繁出现。资源要素成为了不同农村地区发展差异的制约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税的免除,再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市场要素之间快速流动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让我国广大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农村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了差异化、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1.3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城乡之间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

10、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与城市经济体的规模相比,农村经济体的规模较小而且获支持性不足。长期以来,城乡经济的比例呈现出“二八”的结构 ,其中的“二”表示农村区域经济占20%的份额,其中的“八”则表示城市的经济占80%的份额,农村与城市间的国民生产总值不论从整体还是从人均,都长期具有明显的、较大的差距。农村的区域经济,影响其规模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且长期被政策等方面轻视,造成先天不足的客观现实。农村的产业结构还属于传统性与原始性的构成方式,以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布而论,农村占比例较大的为第一产业,而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与现代化经济理念的二三产业的比例则较小,从客观意义

11、上反映出农村的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具有良好的科学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 。古语有云“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这句话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则体现为,人均耕地与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落后性,因为土地面积有限而且能够适应我国农村现状的集约式生产经营模式有待普及,所以农村第一产业虽然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其本身的生产效率就较低,使得二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基础性,阻碍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第2章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综述2.1区域经济的概述区域经济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条件具有限制,即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二是影响因素,即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的联系性;三是

12、客观条件与影响因素通过相互的作用,进而产生与生产相关的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不仅受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还受技术经济与政府政策的制约,并且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制约程度都是不固定的。例如:包括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在内的自然条件,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它直接影响到实际的农业、商业等经济行业的操作与实施。再例如:某一区域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一定程度而言,取决于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多少,而某一区域的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则取决于政策的支持与倾向。区域经济从字面而言,包含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它主要反映的是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人力等开发和利用问题,地区生

13、产力的布局注重的是科学性,而地区性生产力的发展,注重的是效益性,而科学性与效益性的具体表现,则在于以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为代表的区域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区域经济的效益,是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其主要表现在以民生与国民生产值、综合性的社会总体经济价值与地区性的生态回馈等方面。经济范畴内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以绿色与低碳性的新型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基础的,农村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在目前大环境前提下,主要依靠的是以工农业与能源产业为支撑的传统型体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特点是以传统性经济体系为主要体系的,其在向低碳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转变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是以区域为整体的经济思维调整,以及以具体

14、绿色、低碳的经济内容转化等问题,2.1.1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区域经济以经济学层面而言,所研究的对象为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变化对比,其理论的构成包括了空间组织与关系、联系等方面,其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综合性与应用性上。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时间较长,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为最初的理论雏形,在180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延伸,区域经济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系统,其形成的主要时间段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因为各国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不断加强,为了研究区域问题,而进行区域性经济的干涉逐渐成为常态,这种大规模的区域经济规划影响,即区域经济

15、的成熟化标志。区域经济研究的对象为区域与经济的规律性、联系性。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区域经济范畴内的生产力空间分布,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就是规律性与联系性的主要表现。其所探索的是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模式,目的在于寻求解决区域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区域经济其实可以看作是地区性的优势发挥与地区性的资源配置,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政府公共决策的趋向,科学化的理论依据作为理性的指导方法。区域经济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所谓的“规律”包括了区域内的特征分析,并且基于目标系统、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等方面的影响,整体而言就是对区域利益的分配与协调,区域经济效益的比

16、例关系是最实际的发展走向。区域经济的研究方向也具有整合性意义,其主要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相关问题。区域经济从一定程度而言还影响着地缘的政治状况,区域经济是地缘战略的重要部分,就其作用而言,区域经济的影响是高于地缘政治的影响的,地缘战略的实施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区域范围内的现实情况是发展的参考。2.1.2区域经济的研究现状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状况依据2006年05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6日发布的报告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速度的分布状态,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出地理性的较大差异,东部发展速度大

17、于西部、西部发展速度快大于中部、中部发展速度大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差距其实就是地理位置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差距。二是我国区域划分的参考与依照,在“十一五”规划的纲要草案中表明,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按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功能性区域,其中包括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是我国各个区域的发展状态,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地区所代表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在政策等影响下,东部逐渐加快发展、中部形成崛起趋势、西部进入大开发阶段、东北也不如振兴阶段,综合而言,发展的要求在于将区域优势发挥出来,侧重现实的要求和理念,并进行有效的操作

18、和运行的。四是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根据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俞国生的观点可知,区域的主体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区域规划、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五是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差距,我国的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季度内的增长值为140%、127%、122%、116%,以往年数据为参考,可知此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速度加快。而我国的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的经济差距,则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由上年同期的06、08、18个百分点扩大到13、18、24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客观事实。六是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的较大差距在一定时间段内是不会减少的,我国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王

19、新怀对中国四大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作出调查可知,中国四大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产值的增速均超过15%,呈现出东部快、东北慢的趋势,并且四大地区工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均在25%以上,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提高,东北下降的趋势,而四大地区工业进出口贸易的增速均超过12%,呈现出西部、东部提高,东北、中部下降的趋势。在1978年至2014年,除了东部以外的其他区域的GDP比重均有所下降,而东部地区的CDP占全国比重则提高了118个百分点。2.1.3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所针对的其实就是有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业是我国的产业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与趋势

20、,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其实就是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提高农村经济化社会建设进程与社会生产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经阶段,农业基础的战略意义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意义,所代表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解放思想的联系性,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指的就是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与作用。农村区域经济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在理论、实践两方面进行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不仅统筹城乡经济状态,还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普。从实际意义而言,农村区域经济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强有力的支撑,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

21、收、农村的繁荣,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我国农村处于变革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参与的国际合作和竞争的状况表现出的是时代性的利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良好影响,并且对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是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整体的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奠定国家安全的基础。二是保障农民的利益与权益,尊重农民的自身意愿,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三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与创造力,发挥市场经

22、济的积极作用,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加强并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健全综合性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农村区域的生产力关系。第3章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3.1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代表的是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状态,传统经济主要包含传统性的农业经济,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落后地区与贫困地区的主流模式。因为在自然的条件、自身的条件的影响,传统经济受外来作用小,受制于资源、自然环境,所以形成了封闭或半封闭的经济体系。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区域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等,主要意义在于解决、转移农村的劳动力等方面,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农民的外出工作等,它是通过劳动力

23、与经济效益的交换来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城乡之间的互动受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大,二者虽然相互促进,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农业现代化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的趋势,农业现代化所体现的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转换关系,现代化的意义包括了生产部门的现代化、经济市场的现代化、技术的现代化等多个方面,现代化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生态系统、产业化水平、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因为农业的现代化对客观条件要求较高,所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应用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产业化程度较高地区与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对农业过份

24、的依赖,所以要发展农村工商业化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工业村、商业村的发展形式。农村工商业化模式是基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上的,例如:发达城市周边的农村工商业化程度较高,交通便利地区的农村工商业化程度较高,另外资源独特地区的农村工商业化程度较高。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模式所代表的是社会的改革与开放,这是我国政策趋势的实际表现,城乡经济的高度融合是市场经济的多样化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的多样化是构成市场经济多样化的重要部分,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彻底摆脱单一的产业作为依托的传统模式,将工商业、旅游业、加工业、文化产业等进行结合性发展,构成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5、的主要动力。3.2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状态处于一种不平衡的严重化趋势,以具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是东、中、西三部分的不平衡状态,在东部农村地区,因为基础性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深度较高,领先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目前形式而言,我国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甚至处于长期的停滞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地理、历史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国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比例都较高,这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平衡表现。我国农村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因为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区域范围较大,所以区域之间

26、的联系性不强,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先天与后天的条件差异较大。因为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呈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例如:沿海和山区、东部与西部、中部与南部、老工业区和经济特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层次与产业模式结构、国家政策导向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差异性。我国农村区域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与落后地区的农村在内部具有实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资源情况等方面,农村区域的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所导致的是政策的普及性与应用性降低。另外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各个农村区域的资源等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也存在较大差

27、异性,各地所选择和形成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了符合本地区需求,也不尽相同。3.3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控制程度,指的是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在有限条件内,增强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其开发的过程必须以环保为前提,其利用的价值在于反复性与少消耗性。 二是区域范围内的劳动力控制程度,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最基本的保障,不论技术的开发还是市场化进程,最终都要凭借人的作用力去完成,劳动力的持续性表现为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与价值提高两方面,素质提高指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价值提高指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体

28、制6。 综合而言,农村区域性经济发展依靠的就是合理性的利用客观资源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3.3.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总体水平低我国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因为长期以来过份依靠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所以导致农业经济总量一直较低,并且农业经济整体而言,农业经济的总量中的农村的经济比重较低,这主要因为涉农的产业或者涉农的第二产业占比重较大。农村经济作为农民的生产收入和经济来源,直接影响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现实方面的意义,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农村,在这部分区域以内农民的社会保障程度较低,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如沿海等地区,或者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北、西北

29、等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我国的农村经济化程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础较大,单位GDP能耗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数倍,区域性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传统性经济发展模式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限制。实行高耗能向低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构建低碳性的经济体系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向。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具体要求,实质上指的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等问题,其理念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

30、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3.3.2农业产业化推进以及结构调整难度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其实就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现代化农业的组织模式所代表的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形式。我国的农村产业相对而言规模较小,并且受区域限制较大,导致农村产业专业性不足,生产效率低,产业构成不标准,另外农村产业应当与第二、第三产业构成具有较深程度的联系性关系,形成成熟的产业链短,在贸、工、农、产、供、销、服务等环节都能够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分配,而因为生产力、自然条件和成本等的制约,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然缺乏科学性的统一规划。传统性的产业模式无法适应经济市场体制的发展变革,过份的依靠基础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了产业的附加性

31、价值,传统经济模式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等客观性条件依赖程度高,二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效益的比率过低,三是产业占市场份额大,却无法表现出与市场份额相匹配的产业价值,即经济发展对于传统产业的联系性较高。3.3.3公共财政支出未及时满足发展需求公共财政的支持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我国地方的资金投入方向是以短期收益为目的的,而忽视的长期的基础性投入,导致农业的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虽然农业本身收益时间长、回报率低,但是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的倾向。因为农民自身的经济受益是极其有限的,农民作为个体在生产的投入程度是很少的,目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合

32、作社等实体,也是因为资金困难而发展缓慢,产业缺乏资金直接导致到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3.3.4政策推进之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利好表现,但是因为城乡建设在资金条件与政策条件需求较高,所以整体进程缓慢,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外来经济的介入的,农村的劳动力分配直接影响着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是统一而有效的政策趋势。传统性的产业布局不合理、落后产能比重较大是当前农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资源的有效调节,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结构性节能减排,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继续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通过

33、产学研相结合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以及地方政府的部署,限时关闭和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和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投资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项目;要因地制宜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减少传统化石能源消耗,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以发达地区的实践来看,凡是工业发展快的地方,都有高水平的园区。抓园区建设,首先是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做好土地平整,达到道路通、供水通、排水通、供电通、通讯通、电视通、信息通,努力为园区发展、项目落地、企业引进提供良好环境,这是园区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坚持集群化、基地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统一规划一块土地,体现

34、出园区的聚集作用,真正通过园区吸引资金、聚集项目,扩大园区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3.3.5先天资源禀赋差异,起步发展速度不一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先天的资源状态不同,受地区条件和政策影响较大,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情况良好,其对农业的需求较高,促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有所保障,但是因为产业结构与资源需求,导致环境的污染与产业发展空间猥琐,使得地区内资源开发受限制较高,劳动力流失情况严重。而我国东北地区、中原地区的农业先天资源优势明显,粮食等农副产品产量高,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关系属于互利互惠关系。我国的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是自然条件限制性较强,开发难度高,农业发展的

35、基础薄弱。3.4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子分析3.4.1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我国是人口大国与农业大国,相应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因为农村人口中有大量长期生活城镇,并且这部分人群的数量高达1.7亿,大大的增加了乡村人口的总数,因为农村劳动力总数与我国耕地总数匹配度较低,这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总数和剩余劳动力比例较高,就业矛盾等社会隐性矛盾逐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低,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等方面。根据2013年的相关报告统计:全国平均每100个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6.87人;小学文化程度为27.23人;初中文化

36、程度的52.2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0.25人;中专文化程度的2.37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06人。由此可知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程度大比例停留在初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程度的比例极低,这导致农村劳动力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很难发挥其价值与能力。科学技术的偏向程度其实指的就是人才的占有比例,由于国内人员流动程度较大,所以只能根据区域性人才的学历程度来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可知,西北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占有比例是比较低的,而沿海地区则持续性的增高,侧面而言,以相应的人才为媒介,所代表的高程度科学技能与价值认知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西北地区作用较低。综合而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人员与技术方面的需求无法

37、在实际中得到满足,导致发展的进程缓慢,程度也较低。3.4.2农业生产环境 农业的生产环境主要依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具体而言指的就是资源、地理区位、基础等方面,即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产值受这部分因素的直接影响较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性。 客观角度而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实就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成本范畴,环境保护的意义在于降低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环境保护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物质基础3。二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开

38、发和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某些层面上存在冲突性,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保护环境的前提并不是要求经济停滞不前,经济方面持续性发展为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物质与技术的基础,。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目的在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经济基础薄弱与工业化程度低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客观性表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另外农业生产的地理实际因素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限制性因素,除了自然地形、地貌之外,还包括有公路

39、等交通状况,农业生产受历史、文化积累和民族风俗等影响而形成自身区域内的特色,这些基础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具有长期性与固定性的,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加强,使得区域性的限制也大大较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进行合理调配与积淀。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经济格局和社会经济格局两个方面。空间经济格局指的是农业、工业为经济基础的区域性传统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格局指的是以能源产业为基础的高依赖性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3.4.3社会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主要包括了区域间与区域内的文化差异、 人口素质差异、政策支持差异等。其中,文化差异是具有基础性的,也是比较固定的一个特点,区域

40、内的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消费习惯与信息沟通能力等,直接影响到从事农业产业人口的主观意识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区域内人口的消费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人口素质差异其实就是农村区域间的文化程度,人口素质是劳动力的能力决定要素,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人力资本的利用与开发,国家政策支持与倾向主要表现在对农业技术、农业资本、农业物质等的支持方面,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政策的指导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外力,因为政策实施程度与政策偏向层次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农村区域性经济眼依托已有的内容进行纵向与横向的的延伸,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产品作为市场竞争的中心向围绕产品提供服务为主转变;

41、二是金字塔型组织架构向矩阵型组织架构转变;三是以产品交付的一次性交易盈利向以服务项目为周期的阶段性盈利转变;四是从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向具有较强的经济适应力转变。3.5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优化措施3.5.1保持制度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在于因地制宜,制度的保障与政策的支持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动力。其具体措施包括有: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行政中心村等建设,以此类条件资源较好的农村为主体,带动范围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城市发展作为基础,以点带面,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按照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标准,从政策上进行统一的规划,政府支持下进行统一的

42、建设,在大范围的区域内实现资源与人力的共享,使得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先进的科学性,以实现相关领域的利益性。3.5.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目的是一致的,建设农业现代化体系与农业产业化规模,都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意义。在区域范围内建立社区型的股份合作企业和乡镇企业,能够极大的提高农民对于农业的管理与操作意识,农民的入股和自办企业,能够使得农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除了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作用之外,也促使土地流转的效率加快,将大量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有效利用了农村的资源与环境因素,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收

43、入,还将产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普及性大大提高,建立起了农民的保障体系,促进持续发展型农业的建设与深入。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通过对产业的管理来实现的,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组合,将现有潜力充分地发挥等都属于管理的范畴。科学的管理体系将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务是明确经济产业发展的目的和使命,并以此来制定发展战略,构建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生产满足于市场需求的产品,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的主要受众是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是决定经济产业发展的主体。管理具体表现为经济产业与外部资源环境的平衡状态。在业界看来,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农业发展的资源

44、条件和环境压力约束越来越紧,农业亟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只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确保国家粮食、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们认为,在资源利用方式方面,依靠“大药、大水、大肥”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不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环境污染,而且可能带来农药残留等问题,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秦富曾透过媒体表示,“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趋势,都是从最初的追求产量为目标,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今天我国农业生产也正向这一方向迈进,由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转变,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转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农业主要表现

45、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指的就是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广优良品种,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指导。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广,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三是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3.5.3公共财政支出适度倾斜,加大公共要素投入根据有关统计:至2003年12月31日

46、止,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域2861个,县域内人口达9. 16亿,GDP占全国的55. 15% 。所以公共财政方面的投入效果是具有明显成效的,农村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是基于县乡镇等为主体的,基层农村的发展重点也在于此,资金的投入具体而言就是对农业发展的实际支持,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初级阶段,对外部资金依赖程度较高,县级以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扶植,在除了给予相关优惠鼓励之外,还应当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计划,从具体项目入手投入,扩大外来资本的来源渠道,大力扶植本地典型企业,在多样化的形式下谋求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指的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因素的应用于理解,在产业模式处在不断地变革

47、的现阶段,创新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形成战略优势的过程。而以上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就是资金的支持。3.5.4联动区域互动网络,建立建设区域物流体系建设农村区域物流中心其实就是有效的进行区域性的调配,农村区域物流中心与城市物流中心在具体操作与实施方面是一致的,不同点在于所接触的层面不同,农村区域物流就是为群众的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提供运输、包装、加工、仓储等方面的便利。其基础在于道路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等方面,以乡镇等中心行政村为点,进行由点到面的设置,优化区域

48、内的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发展模式。3.5.5挖掘比较优势资源 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我国政府的各级层次在利用区域内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目标是长期性的,政府的职责在于指导农民利用区域内资源,将传统的产业特点进行整合,形成背靠优势资源的优势产业,表现出农业区域方面的特色性经济。建设资源型区域经济,具体而言,指的就是将区域内的资源与产业进行整合集群,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与利用,充分发挥矿产、森林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自然风景资源等在产业需求方面的优势,扩大拓宽发展渠道与层面,提升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与作用力。建设区位优势型区域经济,就是将区域内独特资源的优势表面化,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位方面的

49、优势,如沿海、沿江、沿河、沿港、沿边、沿山、民族、沿城市、沿路、沿特区、沿风景区等,二是特色方面的优势,如人文、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对于吸引外资的需求程度较高,这就要求区域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获得较大支持,目的在于延长农业相关的产业链,增强区域范围内经济的外力帮助,在开发与保护间寻求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第4章 结论与展望农村区域发展与城市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 ,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条件下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约束下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重新配置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一个主要目标和途径就是促使农业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 。促进农村区域发展, 我们还要在政

50、治上寻找到适合我国农村的区域治理模式, 赋予农村地区更多更合理的发展空间。农村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主体部分 ,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功能应该有新的认识 ,农村地区不仅生产农产品, 也提供环境空间、生产环境服务。区域经济为代表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缩影。低碳经济其实就是低能耗高效率的现代化产业状态,可持续发展则是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的现代化经济需求。农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传统性,以农业、矿业与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代表,在此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其实就是将服务性的功能附加于传统产业的价值输出内,并且大力发展以持续性、稳定性增

51、值的产业模式,从而成功从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是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资金上的投入,以及在人员配置上的准确。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可持续性经济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农村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向。展望未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这客观上要求农村地区正视经济发展的困难以及阻碍,树立坚定的发展信心,从金融支持、人才开发以及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去不断努力,力争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参考文献1 霍松涛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探讨 J 农业经济,2012 年 7 期2 朱尔东,陈作煌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52、 J农家科技 (下旬刊),2013 年 5 期3 卢雨沛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J 农业与技术,2015 年 6 期4 万军,高宏军.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J . 生产力研究,2006, (3) :1161175王志电.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 (2) :56586 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 农村区域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J . 经济地理,2009, (9) :153015347 高万里,付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吉林省为例 J . 商场现代化,2008, (1 ) :2608 吴中伦. 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性研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2011, (14) :8682868512详参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