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赏析(11页)12146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473120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953.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赏析(11页)12146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赏析(11页)12146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赏析(11页)12146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赏析(11页)1214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赏析(11页)12146(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1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4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5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

3、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6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7.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_ 和_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比兴、重章叠句)8.“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9.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0.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4、窈窕淑女。1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1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13.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

5、朗读,并体会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14.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15.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1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1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

6、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18.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9.本诗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20.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7、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2 蒹葭阅读练习与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

8、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

9、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4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5诗中写“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既为爱情设置特定环境,又写出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著。6全诗主要用“赋”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音乐性回环美。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哪,就站在对岸河边上。8.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B.蒹葭 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

10、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1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他不顾霜露浓

12、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1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1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

13、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17.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18.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19.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

14、感情。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20.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苍、霜、方、长、央。3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苇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15、。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填空题。(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16、A 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 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 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 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

17、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8、?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

19、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 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

20、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4 式微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

21、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 32 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子衿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动,如前两章对恋

22、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孟浩然。2本诗前四句描绘 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写 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 的心情。3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彷彿就要撼动岳阳城一般。4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

23、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运用夸张,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出了洞庭湖的壮观。6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的思想 7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

24、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练习与答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错在“离别”和“宦游”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在这里它们起修饰作用)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错在对诗句意思的曲解。诗人与朋友已在外做官了

25、)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4.杜少府之任蜀州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A、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处。一个望字暗寓惜别之情。B、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既是惜别,又是宽慰,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胸襟。C、颈联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哲理来送别好友,令友从倍感温暖与鼓舞。D、全诗语壮情深,表现了诗人宽阔胸襟、真挚友情及以

26、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5.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这两句诗意以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所谓“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不能成立)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6.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C)(3 分)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7.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3 分)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

27、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8.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B)(2 分)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B.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同是宦游人”,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属州”联系起来了。D.尾联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9

28、.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4 分)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10.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1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

29、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1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13.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14.“

3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15.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6.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7.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望”字跨越时空个,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18.此诗中,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

31、涯若比邻”寄予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6 石壕吏阅读练习与答案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和 。(1 分)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分)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 分)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

32、么理解?(2 分)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 分)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 分)参考答案:1、时间 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 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 1 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33、(1 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 分)。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 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

34、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7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刁蛮,凶暴无比。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答:”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5、为什么夜间出动?答: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

35、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

36、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

37、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赏析: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

38、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练习与答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39、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安史之乱)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

40、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6.这首歌行体古诗借对暴风雨中茅屋的描写,表现了杜甫_,_情怀。(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7.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_、_、_、_、_。(卷、飞渡、洒、挂罥、飘传)8.作者将自然环境的遭遇与社会环境的煎熬关联起来抒写的句子是:_,_,其中用了双关手法的词是:_。(自径丧乱少睡眠、

41、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升华了全诗精神,说明诗人_战胜了_,_战胜了_,表现诗人_胸怀。(理想、现实、意志、叹息、忧国忧民的博大)10.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11.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12.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本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1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表现了诗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的思想品质.14.本诗可分为几个

42、段落来赏析?每一段又分别叙述了什么情景?答:全诗可分为四个段落来赏析.前五句为第一段,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下五句为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的感叹.这是对第一段的发展,也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再下八句为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这是全诗的高潮.最后六句为第四段,写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博大的襟怀.15.这首诗歌的体裁为何?答: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16.本诗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了什么感情?答: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43、情真意切,感人至深.9 卖炭翁 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 32 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可怜:使人怜悯。愿:希望。晓:天亮。辗(ni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困:困倦,疲乏。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骑马的人。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

44、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把:拿。称:说。敕(ch):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系(j):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

45、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整体赏析: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

46、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

47、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这两句诗,从章

48、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

49、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

50、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

51、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1 0 卖炭翁 1.“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52、愿天寒。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C 选项后面应该改为: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4.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

53、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B 选项 白居易是唐朝的;C 选项 卖炭翁不敢反抗;D 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描写)5.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

54、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D 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外滩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6、“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7、“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

55、宫使怎样的形象?“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8、“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9、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10、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1请描述颔联画面: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禅房掩映在花丛树林深处。2“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56、,为什么?不矛盾,这是以声衬静。当万物之音全都沉寂,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使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诗中通过描写后禅院的幽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送友人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 李白。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画面)。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动静结合,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4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横”是横卧之意,青山横卧外城北面,“横”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青山的静姿,以美景衬哀

57、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绕”是围绕之意,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绕”字,生动地描绘出白水的动态,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5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运用比喻,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6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

58、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用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1 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2、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自选一个角度,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案:1、从内容上看,核心形象是孤鸿。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它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孤傲又遭遇冷落的形象。2、这首词

59、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情。上片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后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片,作者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背景概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白话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

60、,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作品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

61、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张为臻博客。

62、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

63、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作背景】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

64、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诗歌大意】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主题与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章。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化为尘泥,依旧保持着清香。这首词上片写梅花在风雨交加的寒冬黄昏中孤独地开放着,这正是作

65、者不幸遭遇的形象化。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实也正是作者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故历来为后人称颂。全词用清俊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梅的品格、姿态,隐喻表达了作者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练习】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也正是作者一生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托物寄意,物我相融。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哪个字用的好,试作评析。一个“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为下句写梅花的高洁品质作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