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万方《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457570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63.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语文万方《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万方《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万方《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万方《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万方《自己花是让别人看》教学设计及反思(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焦作市道清小学 万方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二

2、、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五、教学准备:通过多种途

3、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二)初知文意,直入中心:1、师:请同

4、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先后几次踏上了德国?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学生自由读文,指名答。(这篇课文写了季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2)虽然事隔四五十年,但是这两次德国之行让季爷爷留下了极其 深刻印象,他是怎么评价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呢?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导学生透过两个“奇”读出由衷的赞美)2、默读 2、3 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特”、“奇丽”的语句,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三)感受景色之“奇丽”:1、交流,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5、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2、谁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看看这一段美在哪里?请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自己先把这些词自由地读一读。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1)、指名说词语意思:“花团锦簇”的“簇”怎么讲?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教师双手做花绽开状,让学生上台来和老师摆出一簇花的样子,有高有低,有疏有密,从中体会到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感觉。“一簇”是这样,“一簇簇”呢?“花团锦簇”又是什么样子?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教写“花团锦簇”。2)、“姹紫嫣红”呢?(看课件出示的

6、几幅图)花的颜色有哪些?花的品种呢?花的姿态呢?(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教写“姹紫嫣红”。3)、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预设二:应接不暇。“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3、引读:这迎面而来的郁金香、蝴蝶兰、红玫瑰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读句子;这迎面

7、而来的,粉的如霞红的似火的颜色,形容来的,形容不出的,山阴道似的大街上读句子。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5、创设情景: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假如你是一位在此留学的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刚走下手术台的医生,假如你是一位疲惫的游人(把自己置身其中,学生畅谈高兴

8、、愉 悦、舒畅的感受)带上你此时的感受再读这一段。(齐读,再试着背诵)(四)感受民族之“奇特”:1、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又从哪里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是喜欢花的人在家养花,他们是 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 再读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

9、脊梁”。教写“脊梁”,提醒“脊”的笔顺。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

10、人寻味的。1)谁来说说“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意味深长,值得人深思。)2)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3)生活中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4)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齐读句子。4、此时,作者已由先前的

11、那份吃惊变成赞叹。(板书)让我们一起赞叹着来读。(五)重寻乡梦,品味“美丽”: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2)师: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

12、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走出课堂)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吃惊 敬佩 奇特的民族 脊梁 赞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焦作市道清小学 万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

13、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精心的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前后几次踏入德国,德国给季老留下了什么印象?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主线让

14、学生潜心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画面。如教学“奇丽的景色”中,让生围绕“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先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能够直接体现德国景色的美,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而后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通过理解花团锦簇侧重于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侧重写花的色彩,让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 精妙。之后,让学生再读段落,并发现”应接不暇”这个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说“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

15、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在体悟读、自由读、师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中,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同时,做到了识字和阅读的整合,练习写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紧接着,带领学生感受民族之“奇特”。通过“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段话,让学生比较中国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并抓住关键词“脊梁”使学生明白德国人种花是为了让别人欣赏的美好心灵。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德国养花人,老师采访他们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德

16、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与此同时,另外一条线索也在展开,季老的情感从最初的“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得到情感升华。整节课,我努力遵循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同时力求做到识字和阅读的整合,在阅读中识字,理解词语,更好的感悟课文,升华情感。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教师对学生牵引 的过多,在感受民族之“奇特”的时候,可以再加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法的多样性,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7、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