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制作中的体会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19452622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微课程制作中的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微课程制作中的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微课程制作中的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微课程制作中的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程制作中的体会(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微课程制作中的体会“微课程”制作中的体会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课程,人类忽然进入了微时代。 我和我的作业搭档,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反思微课程。 我的作业搭档是东营综合实践的赵俊芳老师。我们先讨论主题,由原来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缩小为“调查问题的设计”。从讨论主题,到设计方案,到制作课件,到录音,到学习任务单,彼此切磋。制作时借鉴了青岛城阳二中张启贞的公开课。至少我们对“调查问题的设计”思路更清晰,思考更有深度,语言更简练。9分钟的微视频,集中了三个人的思考。体会到了1+1 2,瞎子背着瘸子过河,双赢。这个过程,我们用到了QQ、电脑、手机,也可以说体现了技术对学习的支持作用。没有技术

2、的加入,我们的异地探讨、信息传输是无法实现的。 微课程是什么?如何制作?如何使用?价值何在?如何辩证看待技术的作用?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总结了20条体会: 1.牢记微课程的使用对象是学生 微课程的使用对象是学生。上课时,我们是用课件对着学生讲。录屏时,是用课件对着电脑讲。但是要假设是对着学生讲,有虚拟的听众、虚拟的互动。 2目标的清晰很重要 明确到底要解决什么目标。短平快,聚焦一个问题的解决。 目标引领。目标的摇摆,将带来设计的变化。改设计、改课件都是很费时间的。 制作者牢固树立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是给学生讲。 3.设计很重要,牢记“少就是多” 明确了目标之后,到底选择哪些

3、资源、哪些问题,进行筛选。使资源、问题都聚焦到目标的解决上。要有选的能力,能够勇敢去掉那些无关的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常永和老师反复强调“设计”的重要性,制作中我感受到了构思的重要。 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和我们的摸索下,解决了技术的问题之后,微课程的关键还是回归到了学科的教学设计上。把设计、课件考虑成熟再录,否则录好再发现问题很麻烦。修改的过程着实考验耐性。 录屏时,不要认为越多越好。牢记“少就是多,多就是少”。少而精,可以把思想传达出去,而多了,核心信息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又如我们给学生总结100条规律,学生一条也记不住,多反而是少。 4微课程不仅是知识,还要有情感 上海历史特级教师周飞老师认

4、为:微课程不仅是知识,还要有情感。 我在录制时,用“我们”等语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觉“我的老师就在我身边”。也许你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那种标志性的方言、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是有感情的,是学生感觉亲切的。而播音员发音再标准,对学生来说缺少感情的温度。学习需要情感的支持。 5控制语言速度和语言留白,对接学生思维的流速 我发现,我们容易按照自己思维的流速讲问题。其实,教师语言流动的速度,不是和自己思维流动的速度一致,而是要和学生思维流动的速度对接。 通过控制语言速度,语言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思维参与到学习中来。 心得:要保证10分钟不说错话,挺有难度!要熟练内容,保证环境安静,多录

5、几次。 6. 依然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设计微课程,遵循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 7.依然要以问题推动学生思考 设计中,以问题推动学生思考,采用启发式,避免灌输式。如让学生回忆小结,提问后留出时间,再出现答案。避免一次性直接呈现。 8微课程并不抛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微课程与班级授课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形成补充、优化。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很大好处,我依然恋恋不舍。 微课程到底如何用?华东师范大学的戚业国教授5月底在我校的讲座中指出:可以把知识重点难点做成一系列资源包,便于学生复习,可以利用技术给学生讲解习题。发挥技术的引领作用。我想,也可以支持教师备课,但教学重点的突破感觉还

6、是要在课堂上进行。 9.突破课堂45分钟的设计惯性,实现碎片化的微学习 我们容易以45分钟为单位设计教学,这是一种思维惯性。而微课程是5-10分钟。 一个微课程解决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15分钟。因此对一个大的问题,可以分解为微课程系列,切成几个碎片。我们习惯于把一个水果一次性吃完,可以切成四片,分四次来吃。 10技术是手段,教学是目的,微课程并不抛弃原有的课程论、教学论 微课程是用技术改变教学,技术是手段,教学是目的。原来的课程论、教学论依然适用。目标内容程序评价,这些要素依然重要。只不过现在是“微”的课程。 11.微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包”,实现师生时空相异的个性化学习 技

7、术可以支持教学,但是技术无法解决人的学习动机问题。那么,花大力气设计了微课程,有什么用?对学生,可以给想学的学生提供资源。 微课程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作为班级授课制的补充。 微课程可以实现范在学习、移动学习、微学习。 微课程可在师生时空相异的条件下学习。而传统的班级班级授课制,师生必须同时在场。 12.微课程可以给教师提供“资源包”,作备课中的参考,实现教师智慧共享 除了对学生的价值,微课程的另一个价值是可作教师备课中的参考资源,实现教师智慧共享,实现教师的碎片化、个性化学习。和教参不同,微课程是可视、可听的微资源。 13电影传达的是“故事”,微课程传达的是“教育”,二者都依靠内容取胜 微课

8、程和电影、电视相似,只不过电影承载的是故事,而微课程承载的是教育。 目前电影、电视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依靠什么来吸引观众?依靠内容、思想、构思取胜。微课程同样要靠内容、设计、思想取胜。 14微课程的制作需要技术,需要合作 我和赵俊芳一起制作微课程,在这个“项目学习”中,我们优化了教学设计,对调查问题的设计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上。有些观点如“设计出问题不是问题,难的是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影响调查的成败”就是在谈话中自然产生。也体会到了技术、合作的价值。 我们借用了张启贞老师的课件。微课程可以“拿来主义”。但是拿来的时候要尊重知识产权,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把自己的思维整合进去。 15若微课

9、程实现资源共享,可一定程度推进教育公平 择校择的是教师。优质教师资源的不足与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些学校在本地区一家独大,独揽优质教师与学生资源,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微课程的共享,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短、平、快的分享到其他教师的智慧。当然,其作用大小还需要在实践中观察。 16.微课程或许可以减少家教的数量,进而一定程度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 课外辅导班的流行,已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负担。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如教育在社会阶层晋升中的作用、行业的差别、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独生子女家长的期望更高等都是相关因素。这种现象令人忧心。或许微课程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居家的自主学习,从而减轻家庭

10、教育负担,把经济的余留投入到疾病、养老等民生方面。 17微课程的制作带来成就感 作品呈现和计算1+1=2给人的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录调查问题的设计,比解出一道题更有成就感。此外,在东营地理谢守有、泰安物理齐玉勤老师的帮助下,我用录屏,录下自己写的打油诗花,配上致爱丽丝钢琴曲,合成后,课前两分钟在班里播放,学生给我鼓掌了。我自己也感觉到创造的成就感。文字如下: 花 生命是一朵绚烂,而终将凋零的花。人们奋力挣扎,梦想难以到达 梦想难以到达,人们奋力挣扎生命是一朵终将凋零,而绚烂的花 18不再排斥技术对教育的介入 教育是技术影响的最后一个领地。 现在打车都可用打车软件,及时沟通供需信息。技术不是万能

11、的,但完全排斥技术也不适合。对技术应是开放、理性、冷静的态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不宜棒杀,也不宜捧杀。我们对技术应抱有“有限的期待”。 虽然微课程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需要在实践中观察。但学了、制作了微课程后,至少我对技术引领教学不再是犹疑、徘徊的态度,而是也想尝试一下。比如:制作学科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微课程资源包,薄弱的学生选择性的观看,自主复习。利用技术把讲题录下来,便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等等。 有了理念的改变,才可能有实践的跟进。 19.一分为二看技术的作用 对于微课程,技术改变学习,人们容易陷入“技术决定论”。实际上,技术对学习是手段,要接受和实现它的辅助作用,如利用微课程提供资源包。但是,不

12、能夸大它的作用,技术有其局限性。如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人与人之间鲜活、有温度、有碰撞的交往,都是技术难以实现的。 我看到,在公交车上,不少年轻人拿着手机、ipad看屏幕。人们忙于看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人机交流已经侵犯了人人交流的时间与质地。技术是否会使人成为“屏奴”,而淡漠了人与人之间有温度、有深度的交流?人们竭力的关注外部的信息与人,却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和身边人的需要。这是需要警醒的。 我想,人类在追求知识,追寻智慧,或者在追寻权力,累积财富,而情感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温度与柔和,对人生旅程来说不是选择品,而是必需品。 人类发明信息技术是一种智慧,人类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更是一种智慧。剥开知识和

13、物质的层层包装,教育应回应人类心灵的需要。发挥技术的正能量,警惕技术对人类的腐蚀。 20.教育应回应人类心灵的需要如学会关心 人类对技术的追逐,对物质的崇拜,对消费的热衷,似乎使人淡漠了人的情感属性。在这一切的控制之下,别忘记,心灵,需要温暖的关照。人需要感觉到自己重要。关心,爱护,倾听,倾诉,关注,关切,安全,温暖,回应,在意,这些,都是美好的词汇。它们是构成完满人生的重要材料,它们的获得,让人生不再荒凉。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何美国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其教育名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倡导“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或许我们的观点相合,是因为都是女性? 为用而学,走向实践。立足于当下教育问题的解决,让我们思考并实践:技术改变教学,我们能做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