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争论探讨其社会化趋势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9451350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争论探讨其社会化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争论探讨其社会化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争论探讨其社会化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从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争论探讨其社会化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争论探讨其社会化趋势(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争论探讨其社会化趋势 经济学院 财政学专业【内容摘要】: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代理成本大小的角度去讨论家族企业两权是否应该分离的问题,但是由于家族企业代理成本分类复杂,原来仅仅考虑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代理问题明显有失偏颇。因此,笔者从家族企业和社会资本(本文中主要是分析人力和金融资本)的融合过程的分析,得出家族企业未来两权分离(社会化趋势)的必然性这一结论,并对该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的讨论,最后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代理理论;社会化趋势一、 引言 近20年来家族企业成为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在美国,成立了家族企业学院(The Fam

2、ily Firm Institute),为家族企业提供咨询并从事跨学科的家族企业研究,并与1988年开始每年出版家族企业评论(Family Business Review)。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2001年的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也专门从事家族企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正如储小平指出的:家族企业研究正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课题。【 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51-58页】在众多的研究家族企业的文献中,其公司治理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下

3、面首先对家族企业做一下概述,然后在第二部分讨论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方面的问题。 关于家族企业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给出了家族企业的经典定义企业创始人及其家庭成员掌握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维持紧密的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重要决策权,特别是有关财务决策、资源分配、高层人员的选拔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有: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股权和控制权为家族力量所掌握并拥有剩余索取权;家族企业的组织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多缘群体,在用人方面体现了“差序格局”;关键全力为家庭核心成员所把持;家庭规则和伦理规范代替企业规则和经济规范。换言之,中国家族企业的管理与部分国

4、有企业上市公司非常相像,都有类似“一股独大”的股东结构;股权高度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且重合,等等。二、 文献综述 代理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Jensen&Meckling,1976;Shleifer&Vishny,1997)。在公司成长中,投资者(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为公司提供资金,管理者(代理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使用资金创造价值。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通过委托代理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合约的不完备性(Zingales,1997),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管理者就有可能机会主义地行事,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损害所有者与公司利益。 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既包括直接掠夺企业资产(

5、如资产转移、内部自我交易等),也包括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间接损害(如奢侈的在职消费、滥用资产以保护自己的职位等)(Shleifer&Vishny,1997)。并且,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强,这种机会主义的风险就越严重,由此导致的代理成本也就越高。 公司治理是一种通过防止管理者行使机会主义,降低代理成本,以“保证投资者能从其投资中得到收益的机制设计”(Shleifer&Vishny,1997)。具体地,就是如何通过银行、市场或其他机制来监督和诱导管理者,使其能按照投资者利益经营企业,进而能够在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最大化企业的价值(Khan,2001)。 代理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在家

6、族企业身上,阅读相关文献后发现,以往的国外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是从代理成本的大小角度去探讨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否应该分离社会化趋势(或者说走现代企业道路),以完善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价值。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非上市的家族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企业代理成本为零,或者仅有微乎其微的代理成本(Jensen&Meckling,1976; Fama&Jensen,1983)。这种传统的观点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即在大多数文化中,家族的血缘关系对其成员行为的制约,是构成其有约束力的道德秩序的一部分,家庭成员为了家族的集体利益,会抑制私利。家族成员对家族和家族企业的忠诚和相互

7、之间的利他主义,会自行调节家族企业经营中所引起的冲突。另外,家族成员之间由于长期的交往和联系,会促进和推动家族所有者和家庭代理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减少所有者与家庭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非正式协议的作用。所有,有些经济学家,例如Fama和Jensen提出,家族成员相互之间长期的了解,使得家族企业在监督和约束家族决策代理人方面具有非家族企业的优势。 由这些观点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像家族企业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正式的企业治理机制是不必要的,因为对于家庭企业来说,实行正式的企业治理机制而引起的支出是一种不必要的支出,它们会减低企业的经济绩效。 以舒尔策(2003)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

8、此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利他主义对家族企业不仅有正面的影响,而且还有负面的影响,就是说,家族企业中的不对称的利他主义可能会增加代理成本。他们指出,家族管理的企业发生代理成本是基本的,家族企业的治理安排没有消除甚至没有减少代理成本。实际上,由于一些原因,包括利他主义的原因,家族企业可能存在着特别高的代理成本。简单地说,家族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会导致代理成本,而这种代理成本可能会摧毁或减少家族企业特有的能力价值,尤其是家族或企业变得更大、更复杂时。 由此,他们进一步强调,由于这些代理问题的存在,即使所有权和管理权属于同一个家族,企业正式的治理机制也是必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消除家族企业中利他主义的

9、负面影响。他们指出,家族企业可以从代理成本的控制中(例如,以战略计划运作的代理成本控制机制)获得绩效收益。 但是,他们疏忽了一个问题,家族企业一方面存在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对外的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家族成员内部由于冲突和内讧也可能存在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对内的代理成本)。因此,如果从代理成本大小的角度去分析,就必须得区分这两者然后综合考虑,仅仅考虑前者是不行的。而且,如果将代理成本再细分的话,可以包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冲突、控股少数股东与其他股东的代理冲突等等。当然,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框架去分析问题。 中国的学者主要是从“家族企业发展中遇

10、到的问题”这个角度出发,然后再来探讨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问题。栗战书(2003)认为,中国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以下问题:1、职业管理人员的引入问题;2、融资问题;3、企业制度问题;4、缺乏战略考虑曹祥涛、郭熙保(2003)认为,中国的家族企业之所在能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夹缝中突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其深厚的“社会资本”,但如果这种社会资本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就可能走向反面,成为家族企业发展的障碍。余向前、郑惠(2003)也认为,社会资本的积累是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 三、正文部分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发现,家族企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和社会资本的融合程度,融合的成功,家

11、族企业的发展也就能成功,这个观点在学者之间达成了共识。那么,笔者在此更进一步地加以指出:家族企业与社会资本融合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家族企业社会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两权逐渐分离的过程,既然它们不断融合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趋势,那么家族企业社会化的趋势也就是必然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的核心观点。接下来,笔者主要从家族和企业这两个因素分别来探讨一下家族企业社会化这一问题。1、 家族因素 家族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族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至少要有一位非家族成员(彼得德鲁克,1999)。从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现实来看,大多数家族企业成长的主要瓶颈之

12、一就是人力资本,或者说是家庭内部的人力资本供应,特别是职业经理人的供应严重不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庭成员组成的人力资本的狭小选择集合不能满足企业对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突破血缘限制,将合作扩展到家族以外。家族企业引进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管理人才时,必然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岗位开放和企业控制权的重新配置。因此,家族企业在吸纳和集成社会资本和管理资源的同时,同时要利用产权激励的手段,使职业经理人拥有的人力资本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留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人才。 图1主要用来分析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融合管理人力资本的扩展所产生的企业管理控制权的逐步让渡与企业组织形态的变迁。图1中

13、每个拐点都表明有些家族企业遇到成长中的管理资源约束,越不过这种约束障碍,企业就会夭折。钱德勒(Chandler,1987)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中就是从这一角度着重考察美国的家族企业如何向现代经理式企业演变的。钱德勒的研究表明:这种演变在美国花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演变的结果是出现极具持续竞争力的、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经理式大企业,这与美国的富强并成就世界霸主地位有极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融合经理的管理资本是家族企业成长的关键、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学者、如雷丁、福山等认为这是华人家族企业难以成长为美国式大企业的最大障碍。图1:家族企业与社会人力资本的融合【 储小平、李怀祖:“家族企业成长与

14、社会资本的融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第45-51页】 一方面,随着家族的繁衍及股权的继承,股权持有者的亲缘关系日渐疏远,最终趋向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家族企业为了发展壮大,也许不断吸收家族企业外的资金,导致家族控股比例下降,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导致公司控制权和管理权的变迁,使得家族对公司的控制力下降。公司的发展也就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 家族企业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吴广海、崔林:“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完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30页】 第一个阶段:企业家族化。企业在组织管理和利益分配上都服从于家族利益,企业的兴

15、衰与主持者家族及其个人的人事变动密不可分,还会出现因分家而分企业的现象,削弱了企业的发展能力。 第二阶段:家族企业化。家族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企业进一步制度化,家族中人服从于企业的规章制度,由人治向法治过渡,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大权仍牢牢地控制在某一个或若干个家族成员手中。 第三个阶段:家族企业社会化。家族除了控制企业的股份,基本上从经营管理领域退了出来,家族企业日益社会化,不再是典型的家族企业了。 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尚处于第一、二阶段,少数家族企业已向第三阶段迈进。 家族企业股权的扩散是家族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日益突出,从而产生管理入股

16、、技术参股的激励方式,以家族资本去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经营控制权。但由于企业主的“集权情节”,分散股权结构在目前只能是渐进的、小部分的,但是这样的趋势是必然的。2、 企业因素 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半径不断加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家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当个方面均超出企业创始人和家族成员的经验积淀和知识积累时,企业家精神就不能继续发扬下去。第二,企业规模扩大后,外来人员的进入是必然的,这显然会冲淡家族成员之间的宗法关系。第三,随着企业财产的增多,家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加深,而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很多是不清晰的,因此家族关系出现松动,成员之间

17、的忠诚被利益侵蚀而出现叛逆,这是“经济人”的本能,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率,“偷懒”、“搭便车”现象会随之泛滥成灾。【 王加胜:“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集型契约安排”,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22卷第5期,第29页】 下面笔者具体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阐述家族企业社会化的优点。例如,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江浙地区,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资金问题,笔者就此问题在此赘述一下。 江浙地区的家族企业萌芽较早,正是基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才得以从“一统天下”的国有制边缘下,历经尾巴经济、缝隙经济、补充经济发展了起来,家族企业顽强的生命力源于

18、企业以效益为中心的奋斗目标。在这过程中,家族企业从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转化,致使融资以“内源”为主而轻视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2000年江苏省银行对私营个体经济贷款额占各项贷款比重仅为5.2%,2004年这一比例也仅为9.6% 。究其原因,乃是融资能力和所处的融资环境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小型的家族企业在发展不久之后就会遇到最大的瓶颈:融资问题。 储小平、李怀祖从企业融合社会金融资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成长(见图2)。【 同2】企业在创办和发展初期,家庭和家庭资本是主要融资来源;随后企业进入中期成长阶段,泛家族化的亲情熟识网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泛家族融资渠道既有亲情因素

19、在起作用,也有理性盈利因素在其中起作用,这种内在矛盾使其融资能力有限,这是企业成长面临的临界点,如果企业能够突破家族和亲情熟识网融资的局限性,向以外的金融资本融资,过渡到以后的发展阶段,这时企业就会进入较快的成长期。这一研究实际上描述了融资结构在家族企业成长中的变迁过程。储小平、王宣喻将家族企业融合金融资本主要渠道分成三种:内源性融资、亲情熟识网融资(简称亲熟型融资)和正式金融制度型融资(简称制度型融资)。他们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验证了以下两个命题:私营家族企业内源型融资和亲熟型融资的能力在递减,而制度型融资能力在递增以及私营家族企业主突破家族金融资本封闭性的动机和行为在日益增强。图2:家族企

20、业与社会金融资本的融合【 同2】 由此可见,融资结构也是影响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只是目前还没有学者从融资结构维度建立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的模型,实证研究也比较少。可惜的是,由于笔者在这方面能力、知识有限,因此也没有深入研究下去,相信这方面的研究会为本文增色不少,在将来也必会成为一个热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和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加速,家族上市公司必将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公司治理研究愈发凸显重要与可行。最近的例子就是创业板的推出,部分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是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实现科技与资本

21、结合的重要力量,相信创业板的推出对引领家族企业融资渠道等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四、进一步的讨论 由上述的讨论可知,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社会化趋势)这个问题,不仅可以从代理成本大小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家族企业和社会资本融合的程度问题。 如果说市场的作用是配置资源,那么企业就是结合各种资源,并创造新的财富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成长实质上就是不断地有效融合社会资本的过程,企业成长的障碍就是不能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企业的衰落或夭折就是融合社会资本过程的中断。【 同2】 储小平、李怀祖将社会资本规定为由以下相互有着内在联系的四个层面构成:社会人力资本、 社会金融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和社

22、会文化资本。一般而言,企业的成长主要是融合社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 同2】本文中,笔者的正文部分也恰恰是从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切入分析,探讨家族企业社会化的趋势这一问题,因此相关的论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另外,常振芳、郑双胜也认为家族主义信任和社会资本融合度成反向关系,即社会资本融合度越高及家族企业社会化程度越高,家族主义信任关系越淡化,反之则家族主义信任关系越强化。【 常振芳、郑双胜:“家族企业社会化递进研究”,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72-74页】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家族企业社会化趋势的必然性这一结论呼之欲出。另外,笔者在此觉得也有必要讨论下面这个问题。 美国学者盖尔

23、西克(1998)曾今提出了一个家族企业的三环模型(见图3),用以说明家族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对于分析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该模型是以家族企业已经股份化为基础的,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绝大多数并未股份化的家族企业显然并不合适。因此,李东等人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家族企业三环模型。(见图4)【 李东:家族理性与家族企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51-52页】 修正后的三环模型基本反映了目前中国的家族企业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主要方式。应当说,这些处理方法不免有些复杂。那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样的选择呢?因为目前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了选择的多样性。依据家族理性,无论采取

24、哪种方法,前提是必须保证家族企业及家族事业的整体利益。当家族企业的所有者们认为,哪种方法有利于家族企业的整体利益时,就会采取哪种方法。【 同10,第160页】 例如,1区里的家族成员既无企业所有权又无企业经营控制权,同时也不在企业工作,与企业并无实质关系,但作为家族成员可以享受到家族企业所创造的福利。2区里的人是非家族成员的企业所有者,如企业的非家族成员股东,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可通过手中的股票间接影响企业行为,那些已经上市的家族企业,就面临着这种情况。3区里的人就是所谓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既不是家族成员,也没有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但直接管理控制企业。其他的依次类推。【 同10,第160

25、-162页】 2企业所有权企业经营控制权 或者可以这么说,家族治理并不一定是低效率的治理结构,笔者也并不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家族企业都要转变成非家族企业。大量的家族企业的存在是任何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或必然应有的内容。我国家族企业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企业组织,这种多层面的结构使其成长过程也充满着复杂性。 图3 图4 五、 结论与建议 家族企业的制度选择,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自主选择,公司制是与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和由此而需要的规模、高效管理特点相适应的,而且现代企业制度相对于其它企业制度而言,具有管理成本、激励成本和监督成本高的特点。家族企业只有在自身发展达到相应规模时才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而

26、且这种选择是企业的自觉行为,并不需要外界的强力作用,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王彦:家族企业代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77-178页】 完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思路: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目标就是结合家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员工、股东、债权人共同治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追求公司运行效率最优和利润最大化,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建议如下: 1、实行两权分离并科学地划分三会权责。在组织形式和制度建设上,要打破家族垄断、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采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管理模式,科学地划分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的权责。 2、公司制

27、家族企业的治理主体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公司法人治理权、剩余索取权应归股东、债权人、员工共同拥有,他们通过治理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分享来留住人才、引进资金,这种共同治理结构体现在:吸收一般员工、债权人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允许企业经理阶层及员工持有本公司股份。 3、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战略投资者进入后,作为公司的股东和出资人之一,他们将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经营者选择、发展战略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调整、激励和惩罚制度的完善等重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规范财务制度,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家族企业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就应该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接轨国际会计制度,规范财务

28、制度,统一信息披露制度。通过积累自有资金和改善不还款的社会形象,通过证券市场、政府等吸收直接投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六、 本文的不足之处 鉴于笔者计量经济学知识有限,因此在本文中没有引入相关的实证分析,这是本文最大的不足之处,在此深表遗憾。但是阅读文献的同时,发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可以加入的实证分析大致思路这样: 1,从家族因素考虑建模。家族企业的继承人问题直接关系到家族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主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肯定会考虑诸多因素,比如继承人的综合能力、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成熟度、企业的发展状况、家族内部人员的意见、企业主自身的因素等等。【 顾颖、常云昆:家族企

29、业继承人问题研究一书中做了相关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家族企业继承人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继承人能力因子,它对问题的影响程度达到了17.3%。】如果我们把“继承人”这个概念稍微扩大,理解为家族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可能包括CEO、董事、股东等主要成员,然后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分析“继承人”选择的问题对家族企业社会化趋势的影响。“继承人”选择的问题可以细化为核心管理层继承人是家族内部成员、职业经理类雇员的比例,双方决策权的权重大小问题等等,只有将这一概念细化、量化,才能进一步地研究下去。 2,从企业因素考虑建模。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目前还没有学者从融资结构维度建立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的模型,而且这方面

30、实证研究也比较少。笔者相信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当然首先得将融资结构这个问题细化成容易定量分析的子问题,然后再通过数据搜集、加工,模型选择等后续过程的分析,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3,正如前文所言,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细分的话可以包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冲突、控股少数股东与其他股东的代理冲突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中主要的代理成本者加以区分和量化处理,通过适当建模分析,然后综合考虑总代理成本的大小,再来探讨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问题,其结果可能更能令人信服,而且这也可以弥补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的空白。七、主要参考文献(1) 雷丁: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文化背景与风格【M】,

3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2) 克林盖尔西克等: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3) 王彦:家族企业代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4) 张余华:家族企业发展进程及治理模式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5) 李东:家族理性与家族企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6) 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7) 顾颖、常云昆:家族企业继承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8) 庄培章:华人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

32、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9) 朱素英:家族企业继任者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10) 钟锦文、张晓盈:“家族企业成长及其与社会资本的融合”【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89-193页(11) 储小平、李怀祖:“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第45-51页(12) 戴丽萍、徐郑锋:“上是家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92-96页(13) Jensen,M.C. ,Meckling W.H., Theory of the firm:Mangerial

33、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1976,pp:305-360(14) Eric W.K.Tsang, Internationalizing the Family Firm:A Case Study of a Chinese Family Busines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1(15) Ivan Lansberg,Suceeding Generations:Realizing the Dream o

34、f Family in BusinessM, Ha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Massachuseets,1999(16) Astrachan J.H.&Shanker M.C.(2003).Family businesses contribution to the US economyJ,Family Business Review,16(3),pp:211-219(17) Barboza D.At Johnson Wax,A Family Hands Down Its HeirloomJ,New York Times,August 22,1999,pp.B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