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9446714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何嘉莉;仇志坤【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慢性精神疾病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 性两者共病导致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增加.本文通过综述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现状、 易患因素、发病机制、干预治疗方案,为临床诊治及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5)003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进展 【作者】何嘉莉;仇志坤【作者单位】510120广州广东省中医院;510080广州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多因素相互作

2、用所致的代谢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其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 等代谢紊乱。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A)2013年统计,全球目前已诊断的糖尿病患 者达3.82亿,我国以9840万高居榜首。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慢性精神疾 病,以持续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焦虑、激越、无用感、 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及各种躯体症状等,具有高患病率、高疾病 负担、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等特点。根据WHO最新报告,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第2大类疾病。一般认为,抑郁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8%,而在糖尿病患

3、者中,约有30% 合并抑郁障碍1,2。同时,在对多种伴发抑郁症的慢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糖尿 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比率要高于其他疾病3。最近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动物 模型在强迫游泳实验中呈现抑郁表型,提示2型糖尿病是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风 险因素4。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病情,令患者血糖不易控制,微血管和 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增高5。提示糖尿病和抑郁症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1. 年龄: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可发生在各年龄阶段,但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一方面由于中老年人内分泌功能减退,胰岛细胞数目减少,功能下降;另一方面, 中老年人或认知力下降,或躯体疾病增多,或孤身独居,或缺乏社会交往与兴

4、趣爱 好,更容易患抑郁症6。2. 性别: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易抑郁,如利玉欢等7对545例新诊断2型 糖尿病患者进行抑郁量表(BDI)评定,结果显示,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的比例 约为男性的2倍。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激素分泌波动大,且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相 对较弱,对外界干扰因素较敏感,面临困难时易呈现沮丧情绪。此外,绝经后妇女 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也是女性易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8。3. 肥胖:刘晓妮等9观察530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发现体重指数与本 病发生呈正相关,与患者生存质量呈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肥胖常引起负性情绪, 影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等神

5、经内分泌功能 紊乱,导致抑郁症发生10。4. 社会家庭状况:糖尿病患者婚姻状况不满意、收入低下、突发重大的、持续2 3个月或以上的生活事件,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11。5. 合并其他躯体疾病:随着糖尿病并发症数目的增多和严重程度的加深,抑郁症发 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糖尿病并发症数目大于两个者,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12。 糖尿病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相关性,两者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病情复 杂化,增加治疗难度。1. 抑郁症对糖尿病的影响:(1)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抑郁导致的负性情绪, 使机体更易处于高应激状态,造成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失调、皮质醇分泌节律 紊乱、胰岛素抵抗、生长激素过度

6、分泌,引致胰岛细胞分泌减少,葡萄糖利用率降 低,糖异生增加13;同时,情绪波动能兴奋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过量分泌,促 进肝糖原释放入血,诱发或加重糖尿病14。(2)干扰神经免疫系统:抑郁导致 HPA轴活动亢进,使中枢神经系统生成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这些 因子刺激B细胞、T细胞、NK细胞等增殖和分化,并激活单核-吞噬细胞,产生C 反应蛋白等多种急性相蛋白15。同时,这些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干 扰细胞胰岛素信号的转导、抑制葡萄糖转运因子mRNA的表达、合成与转位,导 致脂肪、肌肉、血管内皮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受体的数目,降低受体活 性,上调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

7、泌水平,加速脂肪代谢分解,使血糖升高16。(3) 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抑郁情绪可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 的发生风险,并加速病情进展。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IR)的概 率为正常人的4倍,而胰岛素抵抗可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冠心病等血管病变的 发生17。另外,抑郁症患者血中肾上腺素含量较高,既引起血糖升高,又使血小 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诱发各种并发症,增加病死率18。(4)降低患者 自我管理能力:抑郁、情绪应激常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不规律、暴饮 暴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易诱发肥胖,均为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危 险因素19。另外,长期持续的抑郁

8、使患者自控能力差,难以遵守医嘱,以致用药 不及时,加重糖代谢紊乱。2. 糖尿病对抑郁症的影响:(1)高血糖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研究提示,高血糖 可导致人体神经认知功能受损,且2型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学习工作、 记忆执行、口头表达、复杂精神运动能力呈负相关2022。高血糖可能通过激 活多元醇通路,增加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AEGs),甘油二酯激活蛋白酶 C(DAG-PKC),己糖胺途径的葡萄糖分流增加,导致认知功能障碍23,24。而认 知功能障碍可使患者逐步陷入抑郁状态,严重者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2)不正确 的认知导致情绪波动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主要的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

9、、恐 惧及人际关系敏感。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源于患者对糖尿病缺乏全面了解, 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恐惧;另一方面,可能与患糖尿病后需重新调整生活作息、对 未来充满担忧相关25。(3)糖尿病并发症对生活的影响导致情绪异常:随着糖尿病 的进展,当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足病等时,可能因视物 模糊、下肢水肿、感觉异常等状况的出现,影响日常社会活动,需更多依靠别人照 料,以致自身处于被动、依赖、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对治疗失去信心,不愿与人交 流,引发抑郁。(4)经济负担沉重导致情绪变化:糖尿病无法根治、需长期服用药 物,沉重的经济负担可引起患者产生放弃治疗的消极情绪,逐步导致抑郁发生

10、。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病理生理、神经内 分泌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相关,其治疗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 健康教育: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饮食、运动以及用药指导。有研究提示, 糖尿病患者在获得疾病诊断后的最初4个月内迅速形成关于糖尿病的理念,而这 些理念可间接提示疾病后期的精神心理压力,故有必要在获得疾病诊断后的最初 34个月内对患者及时进行健康教育,重点讲解疾病管理及生活方式。有针对性 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心理干预:研究显示,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治 疗、心理咨询及群体治疗等,可改善不良情绪,

11、有助于血糖控制及延缓并发症的进 程,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不过也有研究指出心理治疗的作用尚不确切。3. 药物治疗:高血糖方面,可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抑郁症方面,抗抑郁 药主要分为8类,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新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RITS)、杂 环类抗抑郁药(HCA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去甲肾上腺 素再摄取抑制剂(NaRIS)、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 (SnaRI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植物药提取 物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导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增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风险;

1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用时,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和口 服降糖药的敏感度,明显降低血糖,且增加患者体质量;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 取抑制剂、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植物药提取物可引起胃肠道 反应;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的5-HT再摄取抑制剂可引起体重增加。故不建议在糖 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中应用上述药物。杂环类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轻,可应用于老 年患者。5-HT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及舍曲林等,能有效控制抑 郁情绪,减轻体重,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推荐用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推广,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日益 受到重视。现

13、代医学把糖尿病归属于心身疾病,糖尿病与抑郁症可互相影响,形成 恶性循环,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目前,现代医学仍处于重生物疗法、轻心理疗法 的状态,对糖尿病的管理也有待加强。如何加强早期的心理干预,是改善医患沟通、 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并需要重视个性化的抗抑郁治疗,力求打断循环链,为糖尿 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提供全面及优化的诊疗方案。【相关文献】1 Morris A.Long-term patterns of depression and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 and function in a panel stud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J

14、Health Psycol,2011,16(4):667-6772石媛.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及控制血糖后抑郁评分的变化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 2014 : 153李雪芹.糖尿病人群伴发抑郁症临床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3 , 9(11) : 135-1364杨坤,胡义秋,崔景秋,等.糖尿病抑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1): 90-94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676廖虎平,徐启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临床干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 11

15、0-1117利玉欢,刘帅,潘志信,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抑郁症的患病率及独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 导报,2013,10(5):53-558黄远航,刘璟瑜,何辉,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调查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1,33(4):1709刘晓妮,张永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风险预测及验证J.河北医学,2013,19(2):232-23410钱永明,王步军.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l):5311李增宏抑郁症的自愈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512刘晓玲,曾朝阳,田晓年,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况临床分

16、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 10(9):1416-141713俞晓薇,郭瑞芳,俞子彬.抑郁情绪负性心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J.临床荟萃,2011 , 26(8):71214 Gold PW.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ress system and its dysregalation in depressive illnessJ.Mol Psychiat , 2015 , 20(1):32-4715刘钊,陈建军,周健,等.血液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症关系的Meta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 报,2014 , 5(1) : 193-19816 Carvalho AF ,

17、Miskowiak KK , Hyphantis TN , 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depression-pathophysiology and novel targetsJ. CNS Neurol Disord Drug Targets , 2014 , 13(10):1819-183517王丽.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13 , 1(6) : 1127-112918刘华明.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肝(脾)胃不和、心阴亏损证患者内分泌激素相关性研究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1119徐蕾,金蓓,朱俭峰.219例社区

18、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 15(2) : 178-18020 Szeman B, Nagy G , Varga T , et al.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Orv Hetil , 2012 , 153(9):323-32921 Strachan MW , Reynolds RM , Marioni RE , et al.Cognitive function , dementia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h

19、e elderlyJ. Nat Rev Endocrinol , 2011 , 7(2):108-11422 Cheng G , Huang C , Deng H , et al. Diabete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Intern Med J , 2012 ,42(8):484-49123郑玲,刘秋爽,金晶,等.糖尿病并发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J.海峡医学,2014,26(1) : 131624蓝宇涛,旷焱,平陈垦.氧化应激介导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研究进展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 报,2015 , 36(10) : 1494-149625陈娜,陆连生,康梅,等糖尿病患者早期合并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1 ,10(2):10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