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9446205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4) 氧化沟泥少,微生物因为天气寒冷,难培养,怎么办? 1.如果是在系统刚刚启动时的培养,污泥量少是正常的,随着培养的进行,污泥量会增多。培养时,曝气过度是很不利于污泥培养的。2.当然微生物的量是和你的源水中的碳氢含量有关,碳氢不足自然无法使微生物数量上升。还请检查。3.如果你的系统早就启动了,想要提高微生物数量。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的。达到平衡就行了,重要的是处理出水的情况。4.特意的提高微生物数量将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于出水水质的。5.温度的问题,我觉得出水水温不低于10度,微生物活性是没有太大问题的。6.根据F/M值的大小,可以知道你的微生物数量是否太

2、低,该值不大于0.25,就说明你的微生物数量不是太低。 (14) 我今天算了一下我们厂上个星期的污泥龄(它的计算公式不是(曝气池有效容积污泥浓度)/(排泥量回流污泥浓度24)吗?跟你提供的公式有差入吧!),在4d左右,而我们的设计污泥龄是9d,即使我们的设计进水跟实际的相差一半(BOD),但也不至于相差那么大吧!还有F/M是0.17左右,应该符合要求的,究竟问题出在哪呢?还想问问,沉淀池出水带点绿色是什么原因呢? 1.真对不起,是我疏忽了,你的公式是对的.2.你的食微比是正常的,污泥龄偏低。由此生物活性增强,不利于在二沉池的泥水分离。3.我不知道你们厂是不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果是的话,出水带点

3、绿色也很正常的。这应给与污水在管网内发生厌氧后的结果。4.请检查SV30值,该值应给对你有帮助,大于50%,可能是丝状菌的问题。小于25%,上清液混浊,夹有细小颗粒,显微镜观察有大量非活性污泥类鞭毛虫(如侧跳虫、滴虫)。则可能是污泥龄偏低的原因。 (16) 如何降低污水厂的能耗?政府拨的经费可怜,希望您能介绍一下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污水厂运行费用最大的应该是电费,如果污泥委托处理其费用也很高的。针对以上问题:1.降低曝气量,以减少电费。我的经验是,理论上的曝气池溶解氧控制在3ppm,不利于节能降耗,通常,我认为,若生物系统是低负荷运行(F/M小于0.15),溶解氧控制在1.5ppm已经足够了

4、。由此可产生节电效果。2.系统有调节池、中段提升泵站的,可发挥其储水能力,以进行间隙运行来降低运行费用。3.污泥费用如有产生,可根据情况用于厂内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点工费用即可。(20) 溶解氧控制在1.5ppm,在北方的冬季会不会影响一些高效的微生物繁殖(氧化沟工艺),降低出水水质? 1.微生物繁殖的速度与源水中碳氢含量的关系最为关联。2.我平时运行的曝气池(氧化沟)出水溶解氧浓度一直维持在1.0ppm,冬天也没有太大变化的.你可以尝试一下,自己调整和摸索出自己水厂的合适参数。3.控制低溶解氧的出水,可以使微生物在沉降阶段,加强内源呼吸,十分有利于微生物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挥更好的吸附氧

5、化作用。 (30) 我想咨询一下化工污水处理过程中,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污泥培养问题,水解酸化池的填料上一直没有活性污泥挂上去,影响了处理效果。前段时间进水浓度COD在1200mg/l左右,已有一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我把进水浓度降到COD400mg/l左右,发现接触氧化池填料上的污泥有减少的迹象,请问怎么样才能使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中的污泥尽快培养好,其进出水指标怎样才最理想? 你好!我对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工艺的运行接触时间不是太长。以下个人观点仅供你参考一下吧:1.水解酸化段可以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的物质,由此利于后段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也就是说,水解段的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2

6、.有鉴于此,在水解酸化池加设填料,并长出生物膜来就需要源水有足够的有机物含量,和水力停留时间。3.1200ppm的源水COD,我想在停留时间不足时,自然不会有生物膜产生啦。更不用说400ppm了。所以,连接触氧化池生物量也会下降。4.生物量与进流水有机物量是平衡的,我想,你的进水浓度还不足以产生挂膜。但出水水质应给还可以吧!?5.现阶段,只要出水可以,挂不挂膜又有多大关系呢! 我曾做过一点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的经验,谈点自己的想法 1.首先你处理的是化工废水,就要考虑水中是否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物质,培养降解这些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了,如果接种处理相关废水

7、的污水厂的污泥,可能启动会快些。2.虽然你进水COD=1200mg/L但其中可为微生物马上利用的可能很少(因为化工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高分子难降解物质),因而三丰兄说得对,在启动阶段先不必考虑出水浓度;而你把进水COD降到400mg/L,微生物量当然更低了,因为本来易降解的有机物占的比例就小,你有把1200改为400,那微生物没有吃的当然繁殖更慢。3.如果你处理的水不是很容易生物降解的,那在启动前期可加一些生活污水或其他可降解碳源,把微生物数量提高,然后再驯化污泥。4.不知可否听过共基质代谢的方法,在理论研究上已有一定水平,我也不知实践中有否应用。 因为目前出水没有达标,我才把进水浓度下降的,进

8、水在400mg/l左右时,出水还有200mg/l左右!我想先降低进水浓度以保证出水达标,然后才增加进水的浓度,不知这样是否可行? 1.作为系统启动时的污泥培养,进水浓度先浓后淡是不对的。2.既然是试运行的启动阶段,你不必太在意出水是否超标,可加快逐渐提高浓度。3.特别是生物池比较大,填料比较多的生物系统,降低进水浓度,会导致食微比大大低于正常值,自然水解池不易挂膜了。 我做了几年接触氧化法,个人意见COD1200不是很高,你可以停止进水,加菌种,一直瀑气到水达标后,才慢慢进水,看看行不行? 据我所知确实应该象楼上这位老兄所说,停止进水,加入活性污泥曝气,不过我想不应该是至水达标后开始进水,而应

9、该是通过生物镜检,确定填料上所挂生物膜已形成并成熟后,再开始进水。(33) 最近出水水质变差,SS明显变大,应该从什么方面考虑它的原因 1.SS明显变大,原因实在太多了,短时间的变化,可能与负荷过大有关。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则可能与丝状菌膨胀或者污泥老化有关。2.还请检查控制参数及进水成分变化情况。做出判断和处理方法。3.污泥龄、食微比、进水水质、前段物化处理效果、丝状菌检查等是重要的考察方法。 (39) 生活污水处理,如果突发性地出现很多油(油成分不明确,可能是柴油,也可能是汽油或其它),请问怎样去应付?这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地影响? 我不知道你厂的设施有无除油的设备。如果没有,排放水中石

10、油类可能会超标。作为烃类物质,应该也可以被微生物所降解,只是时间会长一些,可以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在曝气池出口加设一出水挡板。由此,上部浮油可停留在曝气池中,在长时间生物氧化下也可被降解。但是,如果长期连续有大量含油废水进来,您可能要添加除油设备了。 油类现象明显时大概有20多mg/l,不是所有的油都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吧?一点影响都没有吗?我们曝气池出口处有曝气,设挡板应该不可行。 1.油类的降解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当然,作为我们处理来讲,油类被初步降解后,被微生物吸附,排泥时排除,同样是去除了油类物质。 2.曝气池出口有在曝气,可以将出口处的曝气关小或关掉就行了,后段曝气太多也不利于微生物沉降

11、的。如此可以设置挡板啦 (46) 我想问问这个污泥龄是怎样确定的?又是怎样用来控制的?究竟用排泥量确定它还是它来确定排泥量?丝状菌应该不是问题的关键,是不是污泥浓度过大呢?大约在1000左右,或以下,进水BOD50左右,这个污泥浓度合适吗?望赐教!谢谢! 1.污泥龄: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他是控制污泥是否老化的关键控制参数,是相当重要的控制参数,此参数不加以控制很难保证生物系统正常运转。2.计算公式:(MLSS*曝气池有效容积)/(24小时*每小时排泥流量*MLSS回流)3.此参数用来控制排泥量的。4.首先通过运行,摸索出自己水厂的合理污泥龄控制值,此时即可指导排泥了。我的经验是超过

12、30天,污泥就有可能老化了,当然各厂具体运行情况是不一样的。需要自己总结和摸索。任何现成的参数,也只是参考而已。5.污泥浓度大不大,检查食微比吧,不要小于0.1!单看,MLSS=1000,BOD5=50,你的污泥浓度是高了。 (47) 二沉池有时出现跑泥现象是什么原因? 我想出现二沉池跑泥的原因是很多的。1.生物系统处理负荷(水量和浓度)变大,可以出现跑泥,多为水量增加后,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就缩短了,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就流出了二沉池,由此产生跑泥。同时,进水浓度增高,会导致活性污泥活性增强,不利沉降。出水混浊而带有跑泥现象。2.过于低负荷运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自身氧化,解絮。同样会产生跑泥。3

13、.丝状菌膨胀,污泥来不及沉降也会产生跑泥现象。4.另外,气温低、曝气过度、PH变化过大、有毒及惰性物质进入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5.我想,掌握这些原因,还得自己在实践中反复体会,才能灵活准确的加以判断。6.当然。相关检测方法也必不可少的。它是你判断的依据。 (48) 想问问氧化沟每个廊道的MLSS应该是一样的吧? 氧化沟各槽的污泥浓度是不一样的,而且也没有可比性。如果BOD太低了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还有上次你说氧化沟各廊道的MLSS不一样,我也想明白是因为有机物逐渐减少,是吗?但我用MLSS仪测了一下各廊道,发现它们的值差不多,这是这么回事呢? 1.我还是那句话吧,有多少有机物,就能产生多

14、少微生物,因此,低BOD,就需要降低活性污泥浓度与之适应。刻意的提高污泥浓度,就会导致泥龄延长。而使污泥老化。2.对于,低B/C比的废水,应该尽量通过物化段或者水解酸化来提高,这样微生物运行时就轻松了。3.同时,加大生物污泥回流量来降低微生物在生物池中的停留时间,可以降低微生物老化程度。4.氧化沟工艺,应该说受侧池有沉淀功能的影响,其浓度应该高于中间池的浓度。5.你用MLSS仪测量对比,也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运行中有的廊道在沉淀,你如何测MLSS呢,而不同时间的测量值,我想也没有对比性吧!6.各廊道微生物是动态的发生着浓度的变化,处理阶段不同以及进水的影响,各时间段浓度也有区别的。对于因有机

15、物浓度降低而导致污泥浓度分布降低,我想在氧化沟这个池体容积内还不会有明显的反应的 (49) 1、在北方活性污泥法与接触氧化法那种工艺对印染废水更有效? 2、脱色在生化前好还是在生化后好? 1.印染废水应该是比较难处理的废水。其污染物的分解需要较长的生物氧化和接触时间。2.显色分子对活性污泥来说处理是有难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对显色物质的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随排泥而排出的。3.脱色我觉得应在生化处理段前。剩下的不易去除的部分再通过生物吸附去除,应该比较好一点。4.接触氧化法应该较传统活性污泥要好一点的,因为接触氧化法,生物停留时间较长,易于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同时,生物膜局部厌氧也有利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16、 (50) 请教OOC工艺?该工艺运行如何?吨水投资和运行成本如何?国内污水处理厂使用情况如何? OOC工艺和OCO工艺一样,是对曝气池的一种改良工艺,OOC工艺是将曝气池分内圈、外圈,内圈为曝气区,外圈则是曝气和非曝气的交替循环区,国内运用较少,其适于处理污水污染负荷较低的污水,具有节约能耗,降低运行费用,出水水质好,简化管理,保证稳定运行等优点。 (51) 请教:氧化沟工艺的污泥回流比怎么定? 1.根据定义: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生化系统进流水量的比值。教科书工具书上多有参考值的,但具体定在什么控制值,可以自己在运行过程中加以总结的。2.通过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生物活性、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

17、(56) 氧化沟表面的泡沫较多,死泥也较多,影响了出水水质,排了几次泥,没有好转。请问如何解决此问题。 生化系统不论何种工艺,产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异的。1.对泡沫的观察,重点是产生周期、泡沫颜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观察总结。当然,进水水质的变化、其他操作指标的改变与否也是需要观察了解的。2.浮泥的产生,同样要观察颜色、粘度和是否夹有气泡等,必要时同时对正常污泥和浮泥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比,以了解污泥性质。3.通过以上主要观察手段和要点,找出产生泡沫或浮泥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解决,我想系统就可以回复正常运转了!(70) 我们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厂好像没有这种出水带绿的现象吧。我们的

18、进水BOD很低,在50左右,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去控制微生物处于什么阶段呢?在厌氧后进入氧化沟,这个溶解氧有规定吗?还有我们进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目的想改善微生物的活性,那应该要注意检测什么指标呢?如果微生物的活性大那会不会引起其它反效果呢?如它的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过大导致营养物不够而衰竭等等问题。 1.我不太了解你们水厂的具体情况。因为,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2.既然是生活污水,N、P应该不会缺才对。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似乎没有必要。3.如此低的进水浓度,不知道出水浓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4.氧化沟的曝气方式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是比较合理的,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

19、的。5.处理低浓度污水,容易导致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的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导致出水COD上升,不太严重的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6.我建议减少曝气量,保证出口溶解氧在1.5就够了。这样可以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过快。 7.我想相对于你的氧化沟容积,你的处理水量应该比较大的,即表面负荷较高。所以,BOD=50,你的mlss还能保持在1000ppm。负荷较高,过流速度也会提高。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分,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73) 请教一个问题:出水氨氮前几天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突然从5mg/L上升到22mg/L,而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居高不下!请部这主要会

20、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下面是我厂的一些水质指标:进水指标:COD:300mg/L,BOD:100mg/L,NH3-N:35mg/L,SS:350mg/L,TP:9mg/L,碱度:280mg/L,PH:7.5出水指标:COD:40mg/L,BOD:6mg/L,NH3-N:22mg/L,SS:20mg/L,TP:1.2mg/L,碱度:120mg/L,PH:7.8我厂的运行方案没有什么改变,氧化沟三沟中溶解氧的分布为1-2-3,我们曾提高溶解氧,但对除氮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还需要提供什么情况? 1.我想首先检查您的进水氨氮是否升高。由此也可确认,实验数据是否有误。 2.进水底物浓度和进水量也请确认是

21、否有变化。 3.曝气量的增加我想时没有必要的。 (75) 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 填料上生物膜的培养原理是靠粘附在填料上的微生物自身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不是所投放的活性污泥大量粘附的结果。因而在取来接种的活性污泥投入到反应器中闷曝24h后,排出剩下的活性污泥(防止游离态微生物与填料上的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然后连续进水进行挂膜。在培养中,曝气量不能太大,这有利于生物膜形成。我不知你说的流动床到底是流化床还是移动床,不过生物膜的挂膜原理应该是相同的。至于监测SV,我想在膜法处理中并不是重要的控制指标。 我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

22、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在此过程中DO、SV等指标如何控制? 如果进水COD浓度在50mg/L左右(低浓度生活污水),BOD为15mg/L左右,水温在12度,启动培养时,需要注意哪些呢? 我想,检测进出水加以对比(去除率),观察生物膜状况,是可以判断是否可以连续进水的。 那么低的进水有机物浓度(需要贫营养微生物)和12度的低温,我想挂膜是有些难度的,如果填料自身的性能又不是很理想,岂不是更难了。在挂膜培养时可否外加些碳源,形成膜基后挂膜应更容易。 (76) 活性污泥生长较快,出水中TP忽高忽低,请问,这该如何控制污泥量? 1.排泥是总磷去除重要的途径。2.污泥生长过快,我想排泥也会加大

23、吧。这有利于总磷的去除。 3.厌氧的控制,有利于嗜磷菌对磷的有效去除。 4.进水有机物的浓度对磷的有效去除也有影响,低负荷运行较高负荷运行,总磷去除率偏低的。5.对于出水中TP忽高忽低,我想跟进水含磷浓度的变化,营养剂投加量的变化,溶解氧的控制,以及上面讲的排泥等情况有关,你可以检查一下吧。只要不是设计中的重大问题,我想总磷控制都是可控的。 (84) 因为故障原因,原来运行正常的AAO工艺实验装置(容积4m3,进水COD260 出水25 MLSS2000 HRT12h,比值1:3:6 DO 2 水温30 NP是正常的生活污水水平),漏水漏掉了30%左右,请问保持平常的运行条件下,多久能恢复到原

24、来的运行水平? 可能要12周! (88) 如果没有污泥回流,排放的污泥全部进行脱水,如何确定污泥龄。再有,你对运行中的高负荷和低负荷运行是如何看待的。 1.不回流,还可以按本站前面交流中提到的算式进行计算的。2.高负荷运行,出水指标自然会升高,抗冲击能力相对下降。3.底负荷运行反之,但污泥老化也可导致出水指标上升。4.合理控制自然最好,如果长期负荷太高、太低多不利于出水指标的稳定,微生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如浮渣产生、泡沫产生、丝状菌膨胀、污泥解体等等。 (103) 在CASS工艺设计时应注意些什麽,同时出水堰如何设计(负荷取多大比较合适)?同时,在该工艺中,所用到的设备,都有那些,我初次接触该工

25、艺,对所涉及到的设备不太了解,请你多多指教!同时活性污泥如何进行培养驯化,整个工程在调试运行适应注意些什麽?如何能实现很高的自控技术。在曝气过程中,那种曝气装置比较好? 1.CASS工艺,我曾参观和了解过,但是具体的操作我没有涉及,所以对你的帮助可能有限的,请见谅! 2.CASS工艺有点像我们比较了解的SBR工艺,属批次处理范畴。为了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并抑制丝状菌的增生。曝气池前又加设了厌氧和缺氧段。3.设计中应该根据水量和负荷来确定各池的大小及比例。 4.出水堰大多由泌水器代替的,保证排水时液面均匀下降。排水量可根据设定的排水时间来确定选择。5.所用到的设备与SBR工艺接近,泌水器和厌缺氧段

26、的潜水式搅拌机要设置的。当然还要一套自动控制装置。6.污泥培养也没有太大的特殊之处,首先接种污泥,24小时闷曝,而后正常曝气(不要过度)先少量排水少量进水,然后逐渐提高进水即可。7.调试和运行过程中要自己总结合理的操控参数,如进水、反应、沉淀、泌水的时间;回流污泥量等。8.曝气装置选择,对曝气头选择应保证沉淀时不堵塞,也可选射流曝气器,搅拌和充氧都比较好,也很少发生堵塞。 (112) 低温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物培养启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OD在500mg/L左右,当地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请您指导一下启动的方式及注

27、意事项,谢谢! 1.选择处理水水质接近的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要的。2.水温在10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3.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艺如何,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的。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书上都有的,我不多讲了。5.应该注意,启动时连续曝气是必要的,但长期过量曝气是不利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别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6.根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 7.进水量的控制需逐渐提高。 (114) IC反应器在运行时并没有颗粒的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中含有一些悬浮物质或者比较难降解的物质!如果颗粒污泥

28、多了是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 那么它是否有后续的工艺呢? 在厌氧处理工艺方面我应该算是个外行吧。所以,对你的帮助可能有限。1.IC反应器,包括其他类型的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有适用性和使用要求的。2.对COD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的废水,我想是不太适用此类反应器的。3.厌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极强。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的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较好的去除率的。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过内源呼吸和其他生物的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明显了。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种形式,我觉得是有必

29、要的。只是大量产生污泥的流出。应给与系统产生了故障有关。6.后续工艺的话,如针对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的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要设沉淀池或过滤池的吧! (124)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有脱氮除磷功能。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难满足,不知有何良策? 还需要我提供哪些数据?请指教。 1.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这个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高而已。 2.反消化段厌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则很难做到厌氧状态,自然反消化效率

30、就低了。3.当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因素,都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彻底。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我厂缺氧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1h,但实际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回流比100%左右。缺氧区溶解氧在0.7以下。进水COD目前200300mg/l,COD/TN:6.58.5,mlss: 4.5g/l左右。若降低回流,会否降低脱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区DO,实现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脱氮类型转变为亚硝酸型脱氮,提高脱氮效果,不知你有何建议? 我想碳源没有问题,请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尽量降低厌氧区的溶解氧,溶解氧0.07ppm还

31、是大了。同步消化反消化的效率是低的,你要学习尝试一下当然也没关系。 (126) 我厂目前遇到困难.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对我厂目前培菌有影响吗?进水外观为较透明的淡红色水。cod=290,bod=20.ph=5.6. 我们采取的是氧化沟工艺。目前菌种还没有培起来。还处在摸索阶段。进水的ph值太不稳定!有时3,有时9。而且进水的bod/cod严重偏低!我们的菌种还没有培起来.原水比较复杂,泥沙多,营养成分较低,PH变化大。活性污泥浓度上不来,我们采取的间歇式配菌已经近两个月,收效甚少。 1.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帮你的。2.我想目前的任务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标已不太重要了。3.提高原水碳氢含量是必

32、须的。印染废水本身不易降解,作为氧化沟工艺,虽较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负荷为低,但是,在低bod/cod值,且存在难降解的印染废水。培菌确实困难。4.减少曝气量,以满足最低溶解氧要求即可。否则,低负荷状态下,活性污泥将,自身氧化或随出水流出。5.增加各池进出水切换频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营养缺少的情况下沉淀时间过长,过长的停留时间也将使微生物自身氧化。而不易培菌。6.其它一些如ph调整,检测方法,提高泥沙去除等还请自己斟酌处理。 目前经过耐心调试两个氧化沟的污泥已经渐渐起来了(共有四个氧化沟)。SVI(30)只有左右。二沉池的出水还存在漂泥现象(本来污泥就不多)。我们的操作为:有符合要求的原水(P

33、H值色度等)进,两个氧化沟各开两台嚗气(DO为89),嚗气机为表面,功率为30KW。四个二沉池回流到这两个氧化沟,两台回流。进水COD=350,BOD=80,SS=60,进水水质不是很稳定!请高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的工作!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2.看了你的描述,我觉得你的工艺好像有点不象氧化沟工艺了。3.不管如何的工艺,我觉得你的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测一下,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吧!大于1.5的话,曝气机关掉几台,如果关掉后充氧会不均匀,就频繁切换一下吧。4.注意营养剂的合理投入。5.你们已经对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会顺利的。6.活性污泥的流出,和你的负荷相对高,活性污泥量少等有关,培养到一定

34、程度自然会消失的。而且,流出去的恐怕大部分也是性质比较差的那一部分污泥。 (128) 我所处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节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出水。 在培养过程中,我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的污泥进行接种。氧化池中BOD为400多。(可能因稀释倍数太大,误差较大。)前期进水1200时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进水浓度。 现因出水没达标,环保局有异议!我不知有无更好的方法既使出水达标(100mg/l)或接近达标,(因这是目前最明确的目标),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另外我想再问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

35、用的絮凝剂用何种较好,(当然现在脱泥房的絮凝剂不是很急)。一般浓度及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的是聚铝PAC)。 一、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对此类废水的去除,各过程控制段都应控制得当。否则处理水时有压力的。2.投加絮凝剂PAC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的去除率。我建议同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会提高的。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的冲击。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通过以上方法,提高污水在生物系统内的停留时间,此对去除率的提高有益。4.如果可以的话请

36、告知现阶段处理水量,接触氧化池容积,溶解氧控制值,接触氧化池生物浓度等参数。 5.PAC+阴离子PAM是比较好的絮凝剂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剂的。脱水机房通常使用阳性的PAM即可。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的PAM。6.投加浓度各个水厂水质不同,还请自己通过杯瓶小试予以确定。二、1. 从你提供的数据:进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的BOD=400mg/L来看,进水中的苯胺类难降解有机物几乎没什么降解。这说明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类物质能力的微生物)还没有形成,所以你的生物处理出水就无法达标。2. 其实缺氧-好氧系统的启动很费时间,

37、如果你接种了相关废水处理的污泥(废水中也含苯胺类),启动时要掌握好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3.如果能接种到相关废水处理的颗粒污泥可能启动得更快些。4. 现在关键把生物系统正常启动,没有这个前提出水怎能达标。5.可参照一下贺延龄写的一本有关厌氧的书看看,有些理论依据再结合实际做起来,你就不会着急了。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1.我非常赞同用以上方法检测一下。同时作为水解池效价评定的依据。但现在看来pH值和挥发酸(VFA)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2.作为系统调试和试运行阶

38、段,环保局应该不会过分强调出水达标才是啊。(136) 我们现在的污泥龄很短,顶多有四天,这个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不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我观察到曝气池的生物沉降性很差,二沉池表面有很多可能是漂泥吧,总之是悬浮状的,所以我们的出水比较浑浊!我刚开始是怀疑是曝气太大破坏了絮凝性,但我们的溶解氧不是很搞啊,设定在1.5,究竟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 1.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龄4天的操控,如果进水浓度高,水量大(即污泥负荷高)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污泥负荷不高,如此污泥龄控制是不合理的。2.如果你对各参数的操控理解比较透彻,那么,不论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还是去通过控制

39、得来得!都没有关系。但要和其他参数一起考虑,总结各个情况下的最佳控制点。3.曝气池沉降性差,依据的参数是SV30值,30%以下比较正常,否则应用显微镜检查丝状菌的增殖情况。4.上清液的混浊,多半是污泥负荷较高,导致生物活性增强不易沉降导致。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多量的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比如,侧跳虫,滴虫等常见的快速游动型纤毛虫。此类生物可以直接利用游离的细菌及有机物作为食物源。在负荷高时,游离不易絮凝的细菌增加,为此类生物提供了大量食物源,由此导致大量增生。不易絮凝的细菌和此类原生动物,导致活性污泥沉降变差。机理于此,还请自己体会。5.飘泥产生的原因也很多,空间产生来源考察一下,是池底沉降后

40、又浮上来,还是未沉降到池底就浮上来了呢?颜色,粘度,上浮物显微镜检查都是要检查的。少量产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大量产生,将使出水指标上升,曝气池污泥量减少。6.正常的微生物是不易被曝气所打碎的,即使如此,在二沉池同样,在水切力小的时候可以快速絮凝的。7.溶解氧控制在1.5,是基于成本控制而言,而且是指曝气池出口出水的溶解氧含量,曝气池首端的曝气要经常检测,必须予以保证的,因为,吸附氧化的主要位置就在前2/3的位置,后1/3就应该,为其絮凝做准备,试想,出口过度曝气,其生物活性被动升高,怎么利于二沉池的生物絮凝沉降呢?尤其是污泥老化时,污泥粘度升高,很容易粘附曝气的小气泡而有浮泥,不易沉降。 (1

41、41) 请问:我公司食堂经隔油池出水后COD值为1200mg/l左右,水量2万t/月,要求出水COD300,如何处理? 根据水量,成本及处理要求,我想要增加生化处理系统了。单单依靠物化可能达不到要求,费用也会较高的。 1、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C:N:P=100:5:1但是怎样计算面粉和尿素和磷酸氢二氨的投加量。 2、我厂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污泥膨胀现象,镜检应该怎样监测? 3、请告诉我详细的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的具体操作! 1.其实不但是培菌,运行中,营养剂的添加也可按照C:N:P=100:5:1来确定。但要注意,检测生物系统进水前,原水中的氮磷含量,并予以抵扣掉。2.投加面粉来促进培菌,有点浪费

42、吧!直接将面粉溶解在水中,检测BOD5,然后根据投加量及水量换算一下就可以了。3.尿素的氮含量好像是46%,计算投加量时不要忘了。4.磷酸氢二氨你根据分子式自己计算一下磷含量吧!5.例如!根据日实际处理水量(如1.5万吨),进水BOD5=200ppm,进水几乎不含氮磷(含则扣除),则,尿素投加量=(15000*200*5)/(100*1000*0.46)=326kg;磷酸也同,只是分子中的5换成1,分母中的0.46换成磷酸氢二氨中磷的含量。6.丝状菌检测是容易的,但控制是比较困难的。7.通常,我所见到的丝状菌或类丝状菌,大凡如下特征:呈透明半透明状,细如发丝。粗细均匀,有的体内带硫粒成黑点状,

43、部分具有活动性,甚者菌体长出细小分枝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能力。光学镜600倍放大可见到的,内部构造1000倍放大可见。8.藻类有的形状也如丝状菌,但,大凡带绿色而可区分!9.培菌和驯化有专门的教材和工具书,你可以看一下,我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的,还请原谅! (150) 进水含有大量的印染废水,只要曝气二十几分钟,氧化沟上就有半米高的白色泡沫。一个氧化沟有六个曝气机(30kw),曝气机的主要作用为充氧和推流。DO基本上为8到9。所以我一般交替开启曝气机。印染废水除了白色泡沫外,还有什么危害?我们该怎样杜绝? 2)进水时我们该开启几台曝气机?不进水又该如何操作? 3)二沉池该开几台回流?一台还是三台回流

44、泵(37kw)?才不导致出水带泥? 4)氧化沟的MLSS有所增加。SVI(30)达到5,但是污泥比较细小,泥相还是比较好。可发现菌种!接下来的工作该如何开展? 5)可以打剩余污泥吗? 1.我想告诉你,白色泡沫的产生和印染废水关系不是很大的,应该是你的生物数量少,相对进水浓度,负荷很高,由此,在底物较高的情况下曝气,自然会产生白色不易破碎的比较粘稠的泡沫了。也所以生物培养较好的几个池不产生泡沫的原因吧。只要生物数量上去了,泡沫是会消失的。2.如果你检测溶解氧时,每个断面测定值都是89ppm,那么,是一定要降低曝气量的,可能你会觉得我已经开很少的曝气机,怎么溶解氧还很高,我想这是因为微生物数量少,

45、氧的利用也就很少了。3.我认为你可开2台曝气机,并交替开启,但首端一定保证有一台进行充氧。4.印染废水浓度不高危害不是很大,浓度过高其不易降解的物质将影响生物正常代谢,以至印染废水生物培菌比较慢的缘故。同时前段物化控制不好,对生物产生冲击,就会使出水色度上升,产生超标现象5.污泥回流按略大于正常回流比即可。100%回流也是可行的。6.在相对负荷未降低的情况下,我不建议你排泥的。7.飘泥的产生,跟你曝气过度是有很大关系的。8.表曝气机,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易调节充氧量,关闭设备来减少充氧又导致搅拌不足。 (159) 我厂是A-A-O工艺,在缺氧段有两台搅拌器,中间用混凝土墙隔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

46、,在走廊左右两侧都有浮泥,浮泥没几天就变结实、变干。清理后,过几天就恢复原样了,影响视觉。帮分析一下原因。 1.可能是您的搅拌设备搅拌不到位,存在死区! 2.或者水力负荷不够。 3.浮泥的产生并不会影响你的处理效果。部分流出厌氧区也会在好氧区被打碎的。 4.有点感官不好看,但特意处理也无必要的。 5.我想运行较好的其他该工艺的污水厂也多有这个现象。 (163) 我们的A/O池今天产生很多泡沫,而且那泡带有很多污泥颗粒。这是为什么呢?昨天晚上我们没给A/O池进水,但有加过面粉。而在二沉池中也有很多污泥上浮上来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1.看来和您投加面粉有关。2.面粉含有大量的淀粉物质,直链淀

47、粉,不易很快分解,由此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 3.产生的泡沫多半是您在未进水时,反复曝气,未降解有机物过多时产生的。 4.大凡您的AO池产生过多泡沫浮渣会累及二沉池的。 5.进水后,过几天应该会好转的。 6.为提高底物浓度,投加面粉不是唯一,效果和费用也不合宜的。处理水量不大时,购买工业甲醇或许效价较好! (177) 含油污水处理的工艺有那些?哪一种工艺的投资低,处理效果好?隔油混凝气浮似乎比较常用!我们现在的工艺是水解酸化+CASS,设计的最大负荷试进水COD1000,但是现在进水经常在1500左右,同时氨氮在150左右,PH值为9.5。现在的现象是出水在250左右,暗淡的处理效果非常的不好,

48、同时污泥散碎,微生物的个体小,SV在99%,出现了严重的膨胀,我因该如何调整运新参数。我们的参数分为曝气、沉淀、滗水、间隔,在一个池子里面间隔进行。 1.进水PH9.5是肯定需要调整的,否则对微生物不利。2.进水底物浓度超过设计标准,但处理水量不知是否也超负荷了呢?!如果处理水量只有设计处理水量的70%的话,应该还不会超过设计负荷的。3.高负荷运行,通常认为不会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发生,如果污泥回流入水解酸化池,回流量能够保证,那,更加不会有丝状菌的膨胀发生了。4.还请检查曝气的分布是否均匀,有无死角,此也可能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原因。5.如果您处理的是工业废水,成分单一的话,产生丝状菌膨胀可能比较难

49、避免的。6.我想通过充分发挥水解池的作用,阶段缺氧,应该抑制丝状菌有利。7.B/C比不知如何,这可能是您出水超标的一个原因,还请尽量提升该值。8.氨氮的去除还请根据缺氧效果、底物是否充作处考虑,因为我不知道您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无法做出更深的判断了。 (180) 我们水厂是间歇进水的,而且目前只是一级处理,我想问一下您,在初沉池取出水水样作化验,还需要考虑初沉池的停留时间?如果不考虑,那们取水样最佳的地点和时间怎么选择? 1.阶段性检测结果是为阶段性操作提供依据的。2.没有必要去考虑停留时间。3.数据的采集要善于统计总结,最后指导生产工作。 4.取样位置通常是初沉池出水汇集后的出口处。 (1

50、83) 请问在显微镜下观察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时,是否能看到霉菌?需要多大倍数的显微镜才能看到霉菌? 当然可以,在普通低倍镜下就可以,可以参照俞毓馨等人编写的环境工程微生物检验手册。 (188) 请问活性污泥法中的污泥越来越少,曝气池进水COD约100200mg/l,污泥难生长,而且没投用的池死泥多,怎么办好呢? 一、采用间断曝气,间断少量排泥。没有运行的池就让它闲置。不要进水。二、1.如此进水,似乎污泥浓度也无法保证的。 2.还请尽量减少曝气时间,采用低溶解氧运行。 3.处理水量小的话,可以适当投加外加碳源。或者将附近的生活污水引入。 (192) 德国的一台机器很好,能够把水、油、泥分别分出来

51、,名字叫什么伟! 德国福绿韦的离心脱水机用于含油污泥效果很好。 (195) 5000m3/天棉纺印染废水,现正兴建,工艺为混凝初沉-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混凝沉淀-次氯酸钠脱色,水解酸化池为折流板式,污泥内部回流,接触氧化池污泥不回流,不知是否可行?是否有这样的实例? 1.水解酸化池不会流似乎可行,接触氧化池似乎要有排泥系统,否则生化池都没有排泥,符合变化过大时可能对出水水质造成影响。 (198) 请问你对生物槽假期管理有何高见,请指教! 1.不同工艺、及环保设施的自身情况。管理似有不同。2.低负荷保持是必要的。 (205) 我污水场采用A/O/O工艺,最近受到含硫污水的冲击,来水中H2S严重超

52、标,结果二沉池出水水质暗红,另外氨氮来水也超,是那个原因引起的色度,H2S或氨氮? 1.市政或工业区的污水厂,收到此种情况比较正常的。2.此类情况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是很大的,多半是新增企业的排放水或是其他企业的事故排水。3.严格进行源头控制,出台企业排水指标(污水厂受水指标)比较重要的,定期派员检查也可减少此类情况的产生。 (206) 间歇排泥对处理效果有影响吗?排泥会影响污泥龄变化,这会影响到工艺吗? 1.尽量连续排泥。 2.间断排泥时也请间隔不要太大,规律性要保证。如此对污泥龄、工艺的影响就比较小。 (211) 印染废水处理,好氧池和终沉池为什么生长大量的藻类植物,但出水很清。有可能氨氮超

53、标吗?怎样解决? 1.藻类本身和活性污泥是共生的,能够满足活性污泥的营养要求那么,基本上也满足了藻类的要求。2.大量的存在,多半是营养剂在放流水中过多所致。3.同样,出水浑浊的话藻类是不易生存的。 (214) 我所在的一个污水回用装置前端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进水COD=50,BOD=8,请问接触氧化法能够有效吗? 如此浓度,似乎不太好!(223) 活性污泥法,SVI低,MLSS在2g/l左右。进水氨氮2mg/l左右,最后出水氨氮5mg/l左右,其他指标正常。请问各位,要提高SVI和降低出水氨氮,该用什么办法呢? 提高食微比,可降低活性污泥浓度。(235) 我们的二沉池近日出现了反消化现象,有大

54、量的黑色污泥上浮,槽口处, H2S 100PPM以上,当初设计时,装有抽浮泥的设备(AIR TO SKIMER)但是现在我一打开,池内翻腾的很厉害!不一会污泥就上浮了,请问这个设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呀,对于二沉池我们应如何管理? 1.我想二沉池污泥的反硝化上浮污泥应该棕黄色的。为此还请判断是否缺氧导致污泥上浮。2.您的刮泥装置我不太了解。3.二沉池这类问题,重点是控制曝气池的工作状态。 (237) 如何使表面曝气池(我们的是完全混合式的)的污泥增多,我想问问有什么直接有效时间短的好办法么?通常的方法是减少排泥,增加进水底物浓度。具体投加何种底物可以自己决定的。 (239) 啤酒废水设计.经过厌氧

55、处理后,出水COD=550mg/L,要求达标排放=90MG/L,请问采用哪种好氧工艺好呢 可以采用二段推流式接触氧化法处理,但是爆气系统必须选用微孔爆气,二沉池污泥应设回流系统。 供参考! (261) 我们厂出现大量的水蚤,你告诉了我生长的原因,但是该怎么解决啊?针对你说的在低浓度,低浊度环境下生长的条件,我们现在投加培养基,目前暂时减少了,但是这是治标不治本,还有就是我有个想法就是即使进水BOD很低,针对有好多营养物质养好多微生物来说,虽然污泥量不大,但是性状应该好才对,现在我们氧化沟的忤逆含有机物成分不到20%,是否是造低浊度生虫的主要原因,成我想如果重新培养污泥,虽然量没撒变化,但是只要

56、含有机成分比较多达到70%以上,这样,虫是否能从根本上被减少? 1.重新培养大可不必。 2.水蚤泛滥,有一定的周期及季节性,降低污泥浓度,可以没有问题的。 (263) 当水中含盐量在什么情况下,微生物的增长会受到抑制? 当水中含盐量在3%时候,微生物的增长会明显受到抑制。 一般控制Cl离子在1200mg/L以下,最好低于400600mg/L。 (275) 我接触到的这个污水厂采用的是CAST工艺,从培菌到现在大概运行了3个月,到目前为止,出水水质较好,除了N的去除率很低外,其余均能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我也试着通过改变运行程序来提高N的去除率,可未曾见效,希望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建议,不甚感谢! 我想

57、还是厌氧控制时间和底物浓度供给的问题上进行检查。具体方法,您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尝试!以充分发挥前置厌氧段的脱氮效果。 (277) 我们厂是双沟氧化沟工艺并且沟前有厌氧段加强除磷,就是所谓的加强型DE工艺.设计处理量2.5W/D,水温15,进水BOD,COD较设计值低50%左右,COD只有80,TN18,TP1.8.现在我们厂已经培养污泥有一个月了,我们的培养方法是:12月17号开始.8台转碟加四个水推一起曝气3-4小时,再静沉1.5小时排水,再进水1.5小时.再曝气3-4小时循环,两沟DO都在7-8ma/l左右随后做的SV30只有2%-3%,但MLSS计显示MLSS在增加,考虑是进水BOD低了

58、,12月29号我厂从成都污水处理厂购进脱水污泥培养基(其实就是脱水污泥+饲料),一天投6袋(35公斤),连续投了5天,做SV30还是只有2%-3%,做SVI只有50多,MLSS计显示MLSS1000多点,但是污泥始终浓度上不来,染货停止投培养基继续曝气到1月12号,1月11号疑为曝气过量,一沟开三台转碟,水推依然全开,DO保持在5-6ma/l,污泥暂时还没变化.请问是那里出了问题,怎样改进工艺?还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厂的厌氧段在满水实验后,里面的水就一直没动,现已经过了1个多月,水已变很黑,估计厌氧发酵阶段也过了,请问,如果把水放入氧化沟,是否对污泥培养有影响?谢谢! 1.我想你的问题,在本站前

59、面的交流中已有提及。您可以仔细的看一下。2.作为进水底物浓度如此之低,想要提高微生物浓度是不太可能的。3.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对生物系统进行排泥,如此进水底物浓度,我想你的活性污泥浓度1000PPM的数据存在误差,正常情况应该在800PPM以下。你的1000PPM的生物浓度中可能有比较多的惰性物质。4.在这里,我再次认为,过度曝气,进水底物浓度过低,是不利于微生物浓度的提高的,也就是说会延长培养时间。我想,你的氧化沟有推流装置,那么,大可降低曝气量,保证do在3ppm就可以了。5.到其他污水厂获得污泥饼,投入生化池,常被称为接种,而不是增加营养物质。同时适当投加即可,多次投加并无益处,因为,泥饼中

60、大部分是无机惰性物质,投入生化池.6.前段厌氧池水流不动,我不太理解,有水进入怎么会不动呢! (286) 我厂是二廊道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无脱氮除磷工艺,进水BOD80-110,出水进入河道,出水看上去很清,进河后,浅处也能见底,但河道水体呈浅褐色,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1.您的放流水达标排放并且,河道水体为活水的话。应该排除是您的废水厂排水造成的。2.可以考虑是否为其它企业所为! (288) 我们厂是双沟氧化沟工艺并且沟前有厌氧段加强除磷,就是所谓的加强型DE工艺.设计处理量2.5W/D,水温15,进水BOD,COD较设计值低50%左右,COD只有80,TN18,TP1.8.现在我们厂已经培养污

61、泥有一个月了,我们的培养方法是:12月17号开始.8台转碟加四个水推一起曝气3-4小时,再静沉1.5小时排水,再进水1.5小时.再曝气3-4小时循环,两沟DO都在7-8ma/l左右随后做的SV30只有2%-3%,但MLSS计显示MLSS在增加,考虑是进水BOD低了,12月29号我厂从成都污水处理厂购进脱水污泥培养基(其实就是脱水污泥+饲料),一天投6袋(35公斤),连续投了5天,做SV30还是只有2%-3%,做SVI只有50多,MLSS计显示MLSS1000多点,但是污泥始终浓度上不来,染货停止投培养基继续曝气到1月12号,1月11号疑为曝气过量,一沟开三台转碟,水推依然全开,DO保持在5-6

62、ma/l,污泥暂时还没变化.请问是那里出了问题,怎样改进工艺?针对我厂的问题,我提出了新的方案,先写给你看下:1.对我厂进水BOD低,现够进的通威饲料投加,增加营养,同时在进水时开启回流系统,进水时间一般在1.5小时,因为没有水能维持连续进水,同时开启回流污泥,因为检测发现回流污泥的BOD能打200多,可做碳源.2.曝气时间延长到5小时,但控制DO在3mg/l,这是针对以前曝气时间只有3小时,DO控制在7-8mg/L,后发现污泥培养初期,处于低负荷,DO高污泥会发生过氧化.3.二沉池刮吸泥机24小时开启,不在是原来出水时才开一会,因为发现最近二沉池表面气泡很多,怀疑底部发硝,所以开24小时4.对回流污泥,虽然书介绍了一些回流比的计算方法,但因为我无实践经验,现是根据曝气池MLSS来调,因为我厂的污泥浓度计在池下一米处,在曝气时和静止时变化比较大,我目前定的是MLSS达到3000mg/L,时关回流泵,对于排泥,我先觉得污泥都没培养成功,不准备排,我觉得培养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上SV30在20-30%左右,才考虑排泥. 针对您的方案,我基本同意,以下几点和您探讨:1.我不知道您的日进水量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