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9435666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LI Yidan;SUN Lei【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N2)、减施氮肥+纳米碳 粉(N1+C)和常规施肥+纳米碳粉(N2+C)4个处理,研究了纳米碳配施氮肥对东北黑 土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纳米碳的处理土壤pH值和含水 量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纳米碳的处理,较N2处理土壤pH值平均高2.89%、土壤含 水量平均高16.99%;添加纳米碳的处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 高于未添加纳米碳的处理,分别高8.49%、7.49%和23.41%,且养分含量均以 N1+C处理最高;土壤总PLFA含

2、量表现为N2+CN1+CN2CK,革兰氏阳性菌/ 阴性菌和细菌摩尔百分比表现为N1+CN2+CN2CK,真菌和放线菌摩尔百分 比表现为CKN2N1+CN2+C.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 明,添加纳米碳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N2+C处理的影响最显著. 可见,在农业生产中,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 结构具有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稻米 【年(卷),期】2019(025)001 【总页数】5页(P70-73,79) 【关键词】水稻;纳米碳;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 【作者】LI Yidan;SUN Le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 【中

3、图分类】S511.062纳米技术是指在微观的尺度上来研究相关物质的结构以及性质,纳米技术是一个多 学科的新型技术1。纳米碳材料作为纳米材料的代表,是一种低燃点和非导性的 改性碳,纳米碳不同于其他金属纳米材料,在土壤及环境物质循环中广泛存在,纳 米碳来源于农田,应用于农田可避免给土壤及植被带来不良影响2。据资料统计, 我国氮肥年生产量和耕地氮肥单位施用量均居世界首位,在19902000年这10 年间,我国耕地的氮肥施用量增长了40.8%3。化肥试验网的研究表明,化肥对 我国粮食单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7%,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为30%31%。 而农户为了提高水稻产量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

4、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生产 力下降、水体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等问题4。而纳米碳所具有的特 殊性能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而且在碳、氮循环中起着积极的作 用,因此已被建议应用到土壤环境领域,以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其生产力和肥料 利用率5。纳米材料近年来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逐步应用,尤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肥料利用率 和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6 - 7。王艳等8利用纳米 碳添加到肥料中生产出纳米增效肥料,结果发现,该肥料在减量30% 50%的情 况下,能促进大豆增产10% 20%。刘键等9 研究表明,施用纳米增效肥料可以 使萝卜、白菜、甘蓝、茄子、辣椒、西红柿、芹

5、菜和韭菜等增产20%40% ;并 促进蔬菜作物快速生长,可提早57 d上市;同等产量水平下可节肥30% 50% , 同时提高作物品质。张哲等10研究发现,纳米碳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同时在等量 磷钾肥条件下,70%氮量加纳米碳施肥的处理氮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提高了 11.57%。钱银飞等11 研究发现,参试的3种肥料在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 均能协调增加晚稻的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进而增产。增加纳米 碳肥料增效剂后还能减缓肥料释放速度,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分蘖以后的稻株叶面 积指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目前关于纳米碳材料对作物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纳米碳材料对作物生理

6、、毒理和 对农业节肥增效这几个方面,主要涉及到各类纳米碳材料存在下对作物种子的萌发、 幼苗根茎的生长、作物产量和品质、作物抗逆性以及养分吸收和肥效等方面的影响 12 -17,而有关纳米碳的添加对农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 少。因此,本研究选用水稻为指示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纳米碳与肥料配施 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养分含量、土壤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纳米碳在农田土壤改 良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图1添加纳米碳对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土壤类型为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27.7 g/kg、全氮1.74 g/kg、速效磷44.1 mg/kg、速效钾186 mg/

7、kg、pH值7.64。试验所用肥料种类为尿素(N 46%)、 氯化钾(K2O 60% )、重过磷酸钙(P2O546% )和纳米碳粉。纳米碳粉与肥料 质量以3:1000的比例均匀混和后使用。试验水稻品种为北稻5号。1.2试验设计采用盆栽试验,地点设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盆栽场18。试验共设4个处理: CK,不施氮肥;N2,常规施肥;N1+C,减施氮肥+纳米碳粉;N2+C,常规施 肥+纳米碳粉。常规施肥:施纯N 10 kg/667 m2 ;减量施肥:施纯N 7 kg/667 m2。磷肥用量(P2O5) 5 kg/667 m2、钾肥用量(K2O)3 kg/667 m2,磷、 钾肥按当地施肥习惯施用;所

8、有氮肥或纳米碳粉施用按当地一般氮肥施用方法施用。 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盆添土 10 kg,插秧3丛,每丛2株。塑料盆随机排列埋 入土中。试验于2016年5月18日插秧,10月26日收获并采取土样。1.3样品采集与测定水稻成熟后进行破坏性取样,即各处理取走全部地上部植株样后,把盆中的土壤全 部倒出,去除根系后把土壤混匀,过1.00 mm筛,取一部分鲜土冻干用于土壤磷 脂脂肪酸的测定,另取一部分风干后分别过1.00 mm筛用于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和 过0.25 mm筛用于测定土壤全量养分。土壤pH值、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采用土壤农化分析常 规方法测定19。土壤磷脂脂肪酸测定:鲜土

9、去除植物残体和根系后,过2.00 mm筛,冷冻干燥后直接进行PLFA分析,主要参照Ai等20-21的方法进行提取。 关键步骤包括:称取冷冻干燥后的土样3.0000 g,人工去除非土壤物质后放入聚 四氟乙烯管中,依次加入4 mL柠檬酸缓冲液、5 mL氯仿、10 mL甲醇避光振荡 2 h提取,并重复提取1次。提取液离心管中加入7 mL柠檬酸缓冲液、8 mL氯 仿,振荡混匀,远离热源,黑暗中静止过夜,使水相与有机相分开。过夜后取下层 溶液到玻璃管中氮气吹干,然后用甲醇、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在SPE柱中洗脱 分离得到磷脂,然后对磷脂用气相色谱仪(Agilent 6890N)配合MIDI微生物 鉴定系统

10、(Version 4.5、MIDI、Inc、Newark、DE)分析 PLFA 的组成。含 量用其脂肪酸甲酯的摩尔百分比表示。根据 WANG 等21-22的研究,i14 : 0、i15 : 0、i16 : 0、i17 : 0、a15 : 0、 a17 : 0、cy17 : 0、cy19 :0、16:1w9c、16:1w7c、17 :1w8c、18 :1w5c、 18 :1w7c、15 :0、17 : 0、17 : 1w6和17 : 1w7作为细菌的标记脂肪酸,其 中,i14: 0、i15 : 0、i16 : 0、i17 : 0、a15 :0 和 a17 : 0 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 标记脂肪酸;

11、cy17 : 0、cy19 :0、16:1w9c、16 :1w7c、17 :1w8c、18 : 1w5c和18 : 1w7c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的标记脂肪酸。16 :1v5c、18 : 3w6c(6,9,12)、18 : 1w9c和18 : 2w 6, 9c作为真菌的标记脂肪酸。16 : 0(10Me)、17:0( 10Me)和18:0( 10Me)作为放线菌的标记脂肪酸。1.4数据处理试验数据采用SAS 9.1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 据计算和图表制作,用Canoco 4.5作磷脂脂肪酸主成分分析。2结果与分析2.1添加纳米碳对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影响从图1可

12、以发现,添加了纳米碳的处理土壤pH值和含水量均显著高于N2处理, 分别高2.89%和16.99%,而添加纳米碳的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的施用显 著降低了土壤pH值,所有施氮处理土壤pH值均低于未施氮处理(CK),土壤 含水量CK和N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2添加纳米碳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由图2可知,在所有施氮处理中,添加了纳米碳的处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纳米碳的N2处理,分别高8.49%、7.49%和 23.41%, 而且其含量均以N1+C处理最高。N1+C和N2+C处理间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含 量差异不显著,而土壤速效钾含量N1+C处理显著高于N2+C。土壤全氮含

13、量表 现为N2+C N1+C N2CK, N2、N1+C和N2+C处理均显著高于CK ,而 这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图2添加纳米碳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图3不同处理土壤特征磷脂脂肪酸含量2.3 土壤各菌群磷脂脂肪酸含量的变化从图3可见,4个不同处理间土壤总PLFA含量表现为N2+C N1+C N2CK,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细菌摩尔百分比表现为N1+C N2+CN2CK,施肥处理较CK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真菌和放线菌摩尔百分 比表现为CKN2 N1+C N2+C,施肥处理较CK均有一定幅度的降低。2.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利用PCA对4个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

14、主成分分析,结果(图4) 发现,N2、N1+C和N2+C处理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K相比均发生了改变, N2+C处理与CK之间的距离最远,说明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 PC1和PC2分别占据了总变异的90.23%和0.67%。图4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特征磷脂脂肪酸主成分分析3结论与讨论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已被建议应用到土壤与植物营养领域5,而且在土壤 保水、保肥,以及作物代谢、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方面都具有良好效果16 , 23-24。 王飞等13 研究认为,纳米碳含有的特殊结构,具有催化性,添加到肥料中能够增 加肥料的释放程度,同时纳米碳材料的表面积极大、带有大量负电荷、易溶于水等

15、 特点,肥料中添加纳米碳可以使土壤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减少肥料的挥发与径流造 成的损失。同时有研究认为,纳米碳通过自身小的颗粒形态填充土壤之间的大孔隙, 使土壤有的大孔隙被小孔隙取代,减少水分流动和互相联通的孔隙,改变水流弯曲 度,从而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25-26。马筠等27研究认为,纳米碳进入 土壤后能溶于水,增加土壤的EC值,可直接形成HCO3 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对 养分的吸收。胡梓超等28研究了纳米碳对关中地区土壤水分养分和小麦生长的影 响,发现农田土壤条施纳米碳后,冬小麦根系层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深层土壤含水 量降低,且土壤水分分布波动减小;纳米碳在冬小麦各生育期内均可以有效提高小 麦

16、田间土壤剖面吸持养分的能力,且同一生育期内,纳米碳含量越高,土壤表层剖 面养分浓度越大,其中纳米碳质量含量为0 . 007 kg/kg和0 . 010 kg/kg的处理 在灌浆期510 cm 土壤深度内平均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 别增加了 25 . 0%、33.6%、43.7%、51.3%、6.6%和 17.5%。纳米碳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基本特性, 将纳米材料应用在土壤中,势必会对土壤结构、土壤中元素迁移及化学生物反应等 方面有一定影响29 - 30。本研究发现,添加纳米碳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并显著 提升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养分含量,同时增

17、加土壤总PLFA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 落结构,而且在土壤保水方面同样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纳米材料在土壤中的行为和迁移规律尚不清楚31。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Iijima S . 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J . Nature,1991,354 ( 6348 ) :56 - 58 .2 刘键,张志明,金攻.纳米碳长效环保复合肥料P.中国:CN101362659A , 2009 - 02 - 11.3 范丽丽.氮素添加纳米碳对盐碱地水稻生长及生理生态特性影响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12.4 闫湘,金继运,何萍,等

18、.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 ( 2 ): 450-459.5 孙长娇,崔海信,王琰,等.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18(1):18-25.6 方国东,司友斌纳米Fe3O4对红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2,4-D降解的影响J .中国农 业科学,2011,44 ( 6):1 165 - 1 172 .7 汪玉洁,陈日远,刘厚诚,等.纳米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J .植 物生理学报,2017 ,53 ( 6 ):933 - 942.8 刘凤艳,候碧辉,丁晓红.纳米碳促进大豆生长发育的应用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

19、学报,2011 , 37(2):314-320.9 刘键,张阳德,张志明.纳米生物技术促进蔬菜作物增产应用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09 , 48(1):123-127.10 张哲,范喜福,孙磊,等.纳米肥料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 50-52.11 钱银飞,邵彩虹,邱才飞,等.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报J .华北农学报, 2010,25(S):249-253.12 乔俊,赵建国,解谦,等.纳米炭材料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7 ,33 ( 2 ):162 - 170 .13 王飞,刘彤彤,郑成彧,等.不同氮素水平下添加纳米碳

20、增效剂对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5 ,31 ( 33 ):74 - 78.14 周蓓蓓,陈晓鹏,吕金榜,等.纳米碳对不同植被覆盖下黄土坡地降雨侵蚀的抑制效果J .农 业工程学报,2017 ,33 (2 ):116 - 124.15 李淑敏,马辰,李丽鹤,等.纳米碳对玉米氮素吸收及根系活力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 农业大学学报,2014 (7):14-18.16 王佳奇,李丽鹤,孟令波,等.纳米碳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根系形态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8 ):62 - 66.17 田艳飞,黄占斌,刘丹,等.纳米碳及其复合材料对油菜生长和土壤氮素保持

21、效应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2016 ,36 ( 9 ):3 339 - 3 345 .18 李一丹.纳米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13 ,19 ( 1 ):44 -46.19 南京农学院.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0 AI C,LIANG G,SUN J,et al . The alleviation of acid soil stress in rice by inorganic or organic ameliorants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micr

22、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J . Biol Fertil Soil,2015,51 ( 4 ) :465 - 477 .21 WANG X,SONG D,LIANG G,et al . Maize biochar addition rate influences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a fluvo - aquic soilJ . Appl Soil Ecol,2015,96:265 - 272 .22 宋大利.生物炭对华北潮土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重庆:西南

23、大学,2017 .23 KHODAKOVSKAYA M,DERVISHI E,MAHMOOD M,et al . Carbon nanotubes are able to penetrate plant seed coat and dramatically affect seed germination and plant growthJ . Acs Nano,2009,3 ( 10 ):3 221 .24 王小燕,王燚,田小海,等.纳米碳增效尿素对水稻田面水氮素流失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 ,27 ( 1 ):106 - 111.25 吕金榜,周蓓蓓,王全九,等.纳米Ti

24、O2对土壤水分运动及离子迁移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5 ,22 ( 5 ):58 - 61.26 谭帅,周蓓蓓,王全九.纳米碳对扰动黄绵土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J . 土壤学报,2014 , 51 ( 2 ):263 - 269.27 马筠,刘键,张志明.纳米增效肥料在冬小麦上的应用研究J .腐植酸,2009 ( 2 ):14 - 20.28 胡梓超,周蓓蓓,陈晓鹏,等.纳米碳对关中地区土壤水分养分和小麦生长的影响J .干旱地 区农业研究,2018 ,36 ( 1 ):1 - 9.29 刘秀梅,冯兆滨,张树清,等.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对褐潮土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及各粒 级复合体中C、N、P含量与分布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 ,13 ( 1 ):57 - 63.30 陈军辉,尹华强,刘勇军,等.纳米碳材料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J.化工环保,2004 , 24(S):120-122.31 PAN B,XING B .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manufactured nanoparticles in soils:a reviewJ. Eur J Soil Sci,2012,63 ( 4 ) :437 - 456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