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茶文化与石门茶叶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9433675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石门茶文化与石门茶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石门茶文化与石门茶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石门茶文化与石门茶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石门茶文化与石门茶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门茶文化与石门茶叶(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石门茶文化与石门茶叶石门县苑如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湖南北部,位于东经 110 2904 110 3230,北纬 291606 30。0849,东南毗连八百里洞庭湖,西接武陵山脉,和 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为邻,雄居县境北部的壶瓶山与湖北神 农架互为依托,享有“湘北门户”的美誉。境内多山,地域 广阔,有壶瓶山、东山峰、太青山、九峰山、观国山、云落 观、白云山等山系,有渫、道、沱等溪河,构成层峦迭峰、 溪河密布、沟壑纵横、水流湍急的阶梯状地貌,县境国土面 积3973平方公里,人口 70万,土家族占40%以上,自古“蛮 夷”世居,历代军家用武,各王朝统治者称之为“天荒”地 带,常以“不治治之”。上古时代

2、,虽无文字可考,然而石门瓜子峪青狮岭旧石 器遗址证明距今20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聚集,皂市新石器遗 址证明7000年前这里已有先民生息;石坪、麻堪、二都等 处殷商遗址、新关镇熊家岗出土的窑藏“虎钮鲤于、东汉鲤于, 达十五件之多,为全国之最。其中有战国鲤于,东汉鲤于,还有方顶 山出土的战国巴人剑等大量文物证明两千多年以前土家族先民在石 门境内就已有丰富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西周时石门属黔中郡,汉 代改属武陵郡,三国时属天门郡零阳县,西晋在石门置天门 郡澧阳县,南朝陈代改天门郡为石门郡,改澧阳县为石门县, 自晋太康四年(283 )石门作为天门郡治和澧阳县治,迄今1700年。在这块古老土地上,茶文化发展水

3、平十分引人注目,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源远流长的石门茶文化1.1石门一一中日茶禅文化、茶道文化发祥地 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这是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给石门夹山寺的题词。 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唐为普善寺,宋为灵泉寺,距县城 东南12公里,规模宏大,曾有正殿九进,唐懿宗、宗神宗、 元世祖下旨修葺,故有“三朝御修”之说,为当时澧水流域 的佛教中心。佛教自隋朝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与茶 结缘。唐代禅宗大行,禅宗讲究静修怦悟,正如禅宗推崇的 “拈花微笑”一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唐封演封氏见 闻录:“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

4、遂成风俗。”人们谈到茶禅文化 就会想到赵州和尚(从谂禅师)的禅林法语“吃茶去”,以 及乾隆将杭州三塔寺改为“茶禅寺”的典故。1992年,中国 国际茶文化节召开之际,参加会议的日木友人说:“石门夹 山寺是茶禅一味的发祥地。”事情缘由是:唐代高僧善 会祖师于唐咸通十一年(870 )来石门夹山寺首倡“猿抱于 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茶禅境地”。北宋徽宗政 和年间,圆悟禅师主持灵泉禅院,编著十卷佛果园悟禅师 碧岩录,圆悟禅师以其独特传法,形成该寺特有的碧岩禅 风,逐渐流传国内外,特别是日木和朝鲜。碧岩录成了 中国禅学临济宗经典,誉为“宗门第一书”,在日木一直畅 销不衰,石门藉教育学家中悦庐191

5、31917年留学日木时, 即见到日木大小店出售此书。园悟禅师在此期间潜心研习茶 道与禅宗的关系,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 终于悟出“茶禅一味”的真谛。当时日木高僧荣西(日木茶 道的“鼻祖”)的弟子村田珠光学成回国,圆悟禅师手书“茶禅一味”为认可证书,带回日木后挂于茶室,开创了日 木茶室悬挂墨宝的传统,此墨迹成了日木茶道界的稀世珍宝 (共真迹至今仍然珍藏在日木奈良大德寺)。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茶禅一味”墨宝一 帧赠给夹山寺,以示对夹山茶禅文化之源的推崇。1983年, 日木驹泽大学佛教史迹访华团到夹山寺题写“山河跋涉好 姻缘,灵纵今观夹山寺”的条幅。1992年3月,日木茶道专

6、 家多田侑史率团30人来到夹山寺,掬起一捧碧岩泉水一饮 而尽,情不自禁地说:“今生可以瞑日也! ”还用汉字写下 了 “鸟衔花落碧岩泉,猿抱于隐叠嶂后”的名偈,他说在日 木的茶道场所,都有这样的挂轴,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和 内涵。石门不仅孕育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一支茶禅文 化,而且直接影响了日木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一一日木茶 道。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在日木茶道文化概论称,圆悟 禅师的墨迹成了茶与禅正式结合的最初标志,成了茶道界至 高宝物;茶文化研究专家林治谈到:日木茶道“圣经”一南 方禄称,挂轴为茶道中最为重要者,乃客主得茶汤三味, 一心得道之物,皆缘于圆悟禅师。2003年4月,中国茶叶学 会、石门

7、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中国湖南石门夹山茶文化研 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石门是“中国茶禅之乡”。“茶 禅一味”,它起源于中国,发源于湖南石门,是以深奥的碧 岩录理论为基础,由圆悟惮师集宋之前茶禅精髓,在夹山 寺主持期间传颂的,为中日“茶禅一味”之源、茶道之源。1.2石门“宜红”茶的发祥地海国流芳千古事人生到此复何求清朝末年是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的鼎盛时期,其中红茶 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全国红茶有祁、宁、川、滇等8种名品, 而“宜红”是其中倍受国际市场青睐的名品之一,为广东客 商卢次伦在石门宜市(今壶瓶山镇)创办的“泰和合红茶 号”所产。卢次伦,号月池,广东香山县(今为中山县)人。光绪 十三年(188

8、7),卢次伦来到石门宜市,因看好山区茶叶品 质,创办“泰和合红茶号”,从祁红产地请来制茶技师指导 山区农民改制红茶,并在石门及湖北五峰、鹤峰、长阳四县 设于庄数十个收购红毛茶交总厂精制加工,又在津市、汉口 设分庄,办理转运和销售,用“宜红”为商标交汉口英国商 人,产量由最初的数千公斤,到高峰期(1899)15万公斤。 据卢次伦传记载,泰和合经营鼎盛时期,全茶号(包括 分庄和子庄)内外员工达6000人;转运茶叶的骡马500多 匹,船只100余艘,仰其生息者上万人。为运输方便,出巨 资疏通渫水中的险滩礁石100公里,铺设宜市至津市、宜市 至鹤峰、渔洋关青石板路350公里,至今能见到部分遗迹, 此外

9、还大兴义举,建义仓、兴义渡、办义学、施粥赈灾等, 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宜红”茶叶在国际茶市场上何等风光。 卢次伦自觉事业有成,曾赋诗云:“云蒸霞蔚催吟筹,七碗 生风兴自悠,海国流芳千古事,人生到此复何求”。1917年, 卢次伦60岁寿诞,长沙、临澧、石门及湖北鹤峰等县长亲 送匾祝贺。但至民国8年(1919),因社会动荡、盗匪横行 以及主销市场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退出中国茶叶市 场等原因,卢次伦关闭了总号和分庄、子庄。其中鹤峰于庄 为泰和合高级管事张佐臣低价买走,自立“圣记张永顺茶 号”,沿用“宜红”商标将茶销给俄罗斯、美国等外商,大 红大紫约20年。然而,“宜红”茶的发祥地在湖南石门县 是无

10、可争议的事实。2石门县茶叶品质超群探源2.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石门茶叶品质如此超群,与其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分不开。石门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热带、三峡武陵 山地栲类润楠林区,海拔7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带, 7001300米为常绿阔叶落叶林带,1300米以上为灌木丛草 甸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82%,茶区多分布在海拔5001400 米林区,茶、林相生相伴,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生态环境 优美。石门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 区。北有壶瓶山阻挡冷空气南侵,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光热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多云雾湿润的宜茶气候环 境。石门山区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形成独

11、特的土壤分布特点, 海拔500米以下为红壤,500800米为黄红壤,8001500 米为山地黄壤,15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土层深厚,土壤 中营养元素含量高,特别是山林野草落叶腐烂,表土蹭腐殖 质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县土壤有机 质含量达30克/千克以上,山林或茶园有机质达45克/千克, 土壤PH5一6.5之间,适合茶树生长。2.2茶区多处高山名山中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主要是高海拔茶山有机质含 量高,昼夜温差大,云雾多,多漫射光,茶叶持嫩性好,内 含物丰富,耐泡,有地域香。石门山系,为武陵山脉余支, 其西北山系以壶瓶山为祖,主峰海拔2098.7米,壶瓶山现 为国家级自然

12、保护区,被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联盟、 世界银行确定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 到96%。唐朝诗人李白流放夜郎,途经壶瓶山,写下了“壶 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据传古净乐国王至此修炼, 遗迹尚存。东北以太青山为集,特立于众山之巅,自古文人 骚客多喜登临此山,有“湘北诗山”的美誉,山中古胜名迹 多,有无生顶、天生池,五老峰、老君岩、紫极宫、三仙崖、 蛮王寨、乘龙寺、晒经台、炼丹炉、巡抚洞、李凝阳得道之 所等景点,诗人屈原“我所居之,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 蒙太空”的诗句,似乎为游历太青山之后所作。境中白云山 孤峰矗立,形如旗帜,常有白云笼罩,山顶有祖师殿、观音 阁、文昌阁

13、等古迹。此三山为石门近代产名茶、优质茶的地 方,有“石门三山茶生金”之说。2.2优良的生态环境石门茶叶优良的品质缘于茶区优良的生态环境。石门茶 区均远离工业区,周围数十公里无污染和污染源,经权威部 门检测茶区水、土、大气达到了 GB30 9582的一级标准。 3现代石门茶叶3.1生产概况目前,石门县现有茶园面积8万亩,主要分布在壶瓶山、 太青山、白云山周围的十乡二场(全县共20个乡镇、区), 产茶地域占全县国土面积60%,茶区覆盖人口占全县总人口 40%,年产茶约5000吨,产值1.3。2002年,全县茶园和产 品均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1990全国第一个茶叶 绿色食品和生产基地落户石

14、门东山峰茶厂,20002007年, 白云山、东山峰、渫峰、泰和合、泰仙、安溪、太青恒胜等 茶叶生产基地、企业、产品获得有机茶认证,全县共有机认 证茶园740公顷,已有转换面积2000公顷,为湖南省有机 茶生产第一县。在有机茶园培管过程中,严格坚持不使用化 学肥料、化学农药及除草剂和生产调节剂,全部施用枯饼、 人畜粪、桔秸杆,将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 病虫措施相结合,确保有机茶品质。3.2扶持龙头,培植品牌1980年代以来,石门名茶发展经历了 “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时期,全县涌现出十多个省市级名茶,大多制作方 法雷同,有的有名无茶,影响了石门茶叶知名度。近十年来, 石门县委、政府

15、和全县人民重点打造“石门银峰”、“东山 秀峰”、“石门宜红”等品牌,掀开了现代石门茶叶发展的 新篇章。3.2.1石门银峰1989年,在湖南农大茶叶专家朱先明教授指导下研制而 成,多次获得省级名优茶评比活动金奖,2000年录入中国 名茶大观,获得IMO、OFDC有机茶认证,并由湖南省质量 技术监督局制定了湖南第一个茶叶产品地方标准(DB43/T145、1145、42000),获得原产地保护,2005 年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全县生产“石门银峰”系列产 品年产量400吨。该茶外形紧圆挺直,银毫满披,色泽翠绿 油润。内质嫩香显现、高长,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醇厚, 叶底嫩绿匀整。经湖南农业大学教育

16、部茶学实验室检测,石 门银峰水浸出物含量为42.19%,茶多酚26.87%,氨基酸为 2.36%,咖啡碱4.55%,儿茶素总量13.08%,灰分4.79%,铅 0.87毫克/千克,砷0.33毫克/千克。3.2.2东山秀峰1986年,在湖南省农业大学茶学系朱先明教授指导下创 制而成。多次获国家、省级名茶评比活动金奖,1990年东山 峰茶区被定为首批国家绿色食品基地,同年,“东峰”牌系 列产品被授予“中国公认品牌产品”称号,1997年、2006 年“东峰”牌茶叶商标,被授予湖南省著名商标的称号; 2005年,“东山秀峰”茶获湖南十大名茶称号;2006年, “东山秀峰”被国家外交部商务部批准作为中国

17、茶叶行业 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礼品之一。该茶为石门东山峰生态茶 业有限公司生产,年产量10吨。“东山秀峰”外形圆直, 色泽翠绿,锋苗显露,汤色清澈明亮,嫩香高长,滋味鲜醇 回甜,叶底嫩绿,经湖南农业大学教育部茶学实验室检测, 东山秀峰水浸出物40.68%,茶多酚31.0%,氨基酸2.16%, 咖啡碱4.47%,儿茶素总量13.57%,灰分4.84%,铅1.199 毫克/千克,砷0.2769毫克/千克。3.2.3石门怡红、石门高山乌龙茶“石门怡红”、“石门高山乌龙”茶均为常德石门恒胜 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恒胜茶业”)生产。2007年 恒胜茶业茶园基地和系列产品通过农业部COFCC有机认证

18、。 “石门怡红”有机茶年产量10吨,“石门高山乌龙”有机 茶年产量5吨。“石门高山乌龙茶”系采用海拔1000米的 太青山基地茶园原料,引进台湾清香型乌龙茶技术于2005 年创制而成,2006年制定石门乌龙茶企业标准。该茶外形圆 结紧实,色泽翠绿润,香气浓郁鲜锐,地域香特征明显,滋 味浓爽鲜锐,汤色金黄清澈,叶底肥嫩软亮,经湖南省农产 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验,“石门高山乌龙茶”水浸出物 50.2%,粗纤维7.6%,总灰分4.9%,铅(以Pb计)0.2毫克 /千克,铜(以cu计)3毫克/千克,所有农药项目未检出。“石门怡红”为恒胜茶业林柏胜于2007年研制而成,该产 品外形呈半球形颗粒,色泽乌润有光泽,内质香气似金银花 或桂花香,汤色红亮,滋味鲜醇回甘爽口,叶底红亮。2007 年5月,首次亮相长沙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即受到与会 专家关注,台湾茶叶学者和制茶专家品饮后,评价该茶“香 高味浓回甘滑口”可与台湾名茶“东方美人”(又称“ “椪 风茶”)媲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