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技术方案

上传人:mar****e6 文档编号:19433114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混凝沉淀技术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混凝沉淀技术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混凝沉淀技术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混凝沉淀技术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沉淀技术方案(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混凝沉淀技术方案(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设计说明长春市政设计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6月1. 概述编制依据和范围工程概况2. 方案论证3工艺流程4.工艺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工艺系统单元设计 主要设备一览表.5. 附属专业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建筑与结构设计电气及控制.6. 技术优点7. 投资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

2、书签1.概述编制依据和范围1.1.1编制依据(1) 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2) 预处理工艺选择上尽量适合当地情况,采用管理简单,运转可靠,降 低成本,节约运行费用的处理工艺;1.1.2编制范围编制范围为海水预处理系统工程中涉及的工艺和电控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水预处理系统的混合絮凝沉淀、加药部分的工艺建构筑物、设 备、电控、必要的辅助设施等的设计,不含污泥处理设施。工程概况1.2.1工程简介本工程为天津大港10万吨/日海水淡化厂预处理工程,预处理系统产水量为 12000m3/h。该厂位于天津市大港区,由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建设,其运营权为 30年,一期建设规模为日产淡水10万吨,主要用于大港

3、工业园区用水。1.2.2气候条件序号名称单位数值1年平均气温C2年极端最高气温C3年极端最低气温C41月平均气温C57月平均气温C6年平均降水量mm7年平均雾日数天8年平均大风日数天9年平均风速(SW)m/s10最大风速(NNW)m/s2111年平均气压毫巴12年平均蒸发量mm13地表面最大冻结深度m14年平均地面温度C15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C16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C17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C18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C19年平均地面下5cm 20cmC20地震设防烈度度721全年平均相对湿度%67227月平均相对湿度%8023最大积雪深度cm2624最大冻土深度cm1.2.3水量及水质原水水源:大

4、港电厂的循环冷却排放渠的水,预处理产水量为12000m3/h。1.2.3.1原水水质指标原水水质指标海水水质单位数值悬浮固体mg/L100浊度NTU100pHmg/L海水温度C438总溶解固形物mg/L3100038000油脂mg/L1铁(Fe)mg/L锰(Mn)mg/L铜(Cu)mg/L硼(B)mg/L铝(AL)mg/L硝酸盐(no3)mg/L磷酸盐(以P计)mg/L氯化物(CL-)mg/L22000二氧化硅(SiO2)mg/L硫酸盐(SO42)mg/L3000总碱度mmol/L4总硬度mmol/L701.2.3.2出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指标预处理产水水质单位数值浊度(90%的时间)NTU3浊

5、度(100%的时间)NTU5总铁(Fe)(采用铁盐絮凝剂)mg/L总铝(AL)(采用铝盐絮凝剂)mg/L2. 方案论证通过对上述原水水质与出水水质的分析,原水水质中的浊度为本方案的主要 去除指标。基于以上分析,本方案的主要处理工艺采用以“接触絮凝沉淀水处理技术” 为理论基础的混合絮凝沉淀工艺,下面对此处理技术进行简单论述。“接触絮凝沉淀水处理技术”是传统絮凝沉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根据微水 动力学原理、胶体物理化学理论,融合流体边界层及边界层分离、澄清池接触絮 凝理论,提出的混凝沉淀机理。本技术(混合、絮凝、沉淀)已经经过多年科学 实践及相关的实际工程论证,是行之有效的成熟的工艺技术。由本技术研

6、制开发 了直列式混合器、星形翼片絮凝设备、V形斜板沉淀设备等国内领先的新型设 备。直列式混合器在设计中引入了流体微水动力学原理来控制混合微观过程和宏 观过程,在相同的水头损失下,大大提高了直列式混合器混合效果。研究结果表 明:直列式混合器比一般混合器的混合效率和混合效果高一倍以上,且混合快 速,水头损失小、混合效果好,安装、维护简单。它的主要原理是使水流通过列 管时,在边界层的作用下,产生系列涡旋,并在其后的空间衰减,产生高频涡 流,从而使混凝剂复杂的水解产物与原水中的胶体颗粒得到充分混合。直列式混 合器采用玻璃钢材质,具有耐海水腐蚀性能强、外型美观,安装方便、混合快速 高效、低能耗等特点。星

7、形翼片絮凝设备主要原理是利用边界层脱离理论和颗粒碰撞的惯性效应, 在絮凝池中沿水流方向设置隔板,垂直水流方向设置翼片,水流流经翼片和隔板 时将产生高频谱涡旋,增加颗粒碰撞次数,提高有效碰撞率。星形翼片絮凝设备 为药剂与水中的颗粒充分接触提供良好的微水动力学条件,在絮凝池末端可产生 密实的易沉淀的矶花颗粒。设计中按照不同的原水水质和用水规模,按照絮凝要 求进行水力分级和流态控制,控制水中微涡旋(耗能涡旋)在水中的产生、分布 密度及发生的频率,可得到理想的絮凝效果。由于强化了絮凝过程,在水质难处 理期,仍可达到理想的絮凝效果。对微污染水质,只要污染不是很严重,应用絮 凝沉淀工艺完全能够达到处理要求

8、。星形翼片絮凝设备采用改性PVC材质,具有 耐海水腐蚀性能强、外形美观、安装方便、絮凝效果好、低能耗、絮凝时间短等 特点。V 形 斜 板 沉 淀 设 备主要原理是综合利用沉淀机理和接触絮凝机理完成沉淀池中颗粒 的分离过程。本设备在充分利用沉淀机理的基础上,在设备内设置涡 旋强度控制区域,减弱沉淀池中沉淀设备下部一定位置水流中的大涡 旋强度,减少沉淀区水流的脉动。当水流在进入设备后,这种结构的 特殊性能进一步控制接触絮凝的过程,在不断改变流速流态的过程 中,提高矶花颗粒在设备内接触碰撞的几率,彼此吸附连接,只有尺 度和密度足以克服水流顶托力等相关因素的矶花颗粒才能沉落,在不 断下沉的过程中不断吸

9、附微小粒径的矶花颗粒,直至脱离沉淀设备。 当矶花的重力同水流顶托力及相关作用力维持动态平衡时,更增强了 接触絮凝沉淀作用,在设备内一定位置形成密实的、抗冲击能力强、 可自动更新且更新周期短的动态悬浮泥渣层,这样使悬浮泥渣层时刻 保持很强的过滤、吸附、纳污能力,沉淀效果更好。本沉淀设备材质 采用乙丙共聚,具有外形美观、表面光滑利于排泥、上升流速大、表 面负荷高、沉淀效果好、安装方便、耐海水腐蚀等特点。3. 工艺流程针对上述技术分析确定如下工艺流程:加混凝剂加助凝剂排放一直列式星形翼片-V形斜板沉渠水混合器-4絮凝池-f 淀池* 出水污泥处理系统排放渠的水经直列式混合器混合均匀后进入絮凝沉淀池,混

10、凝剂 投加在直列式混合器前端加药管处,沉淀池出水进入后续处理系统。助凝剂投加在絮凝池第一格内。排泥至污泥处理系统。本工艺流程具有以下特点:(1) 流程简单,处理效果好,可保证沉后出水浊度W3NTU;(2) 占地面积小,工程投资小,运行费用低;(3)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率高;(4) 自动化水平高,对操作人员水平要求不高,操作简单。4. 工艺设计工艺系统单元设计4.1.1混合絮凝沉淀池该工程总处理水量为12000m3/h,共分为6组。单组处理水量为 2000m3/h,平面尺寸为X22.50m。混合絮凝沉淀池由直列式混合器、星形翼片絮 凝池及V形斜板沉淀池等部分组成。以下对单组进行论述:(1)

11、 混合混合采用DN800的直列式混合器1台,整体由玻璃钢制作,安装在混合絮 凝沉淀池进水管上,采用法兰连接,水头损失不大于0.5m,混合时间3s,混凝 剂投加在直列式混合器前端加药管处。(2) 絮凝/过渡段絮凝池采用竖向流翻腾式絮凝池,池中设星形翼片絮凝设备,本设备整体由 改性PVC制成。絮凝池设计流速分为3级:一级流速0.12m/s、二级流速0.09 m/s、三级流速0.06 m/s,共分29格,絮凝时间12分钟,絮凝池尺寸5.56m X 22.50m X 6.20m。过渡段:在絮凝池后设置过渡段,平面尺寸为X22.50m,为了使水流在斜 板区配水均匀,采用配水花墙配水,配水花墙开孔采用 6

12、150的圆孔,过孔流速为0.06m/s,水力损失小,利于均匀布水。(3) 沉淀沉淀池采用异向流V形斜板沉淀池,池中设置V形斜板沉淀设备。本设备 系乙丙共聚材质,设备安装倾角为60度,上升流速2.0mm/s,沉淀池尺寸为 13.00m X22.50m X6.20m,采用12根玻璃钢穿孔集水槽集水,以保证出水均匀,再汇 集到总出水渠中。排泥:絮凝池、过渡段及沉淀池排泥均采用重力斗式排泥,采用 DN200排泥管,每根排泥管设手动衬胶蝶阀、气动衬胶蝶阀各一个, 快开排泥。4.1.2加药系统加药系统包括混凝剂投加、助凝剂投加两部分,加药间与药库合建,平面尺 寸为X 12.0m,含值班控制室。混凝剂储液池

13、布置在室外。A、混凝剂混凝剂采用液体铁盐或铝盐,设计投加量60120mg/L,浓度为10%。混凝剂储液池:储液池按10天加药量设计,共建两座,单座有效容积为115m3,单池尺寸为 6.0m X 6.0m X 3.5m。混凝剂液下泵:储液池内设置液下泵将混凝剂提升至混凝剂溶液池,设计 30min将溶液池注满,液下泵共设两台,每座储液池各设置一台,单台泵主要性 能参数为:Q=25m3/h,H=10m。混凝剂溶液池:溶液池按1天加药量设计,共建两座,交替使用,单座有效 容积为11.5m3,单池尺寸为2.3mX2.3mX2.5m。溶液池采用机械搅拌机进行搅 拌。混凝剂计量泵:采用7台隔膜计量泵(6用1

14、备)投加混凝剂,计量泵主要 性能参数:Q=170L/h,P=。投加点:混凝剂投加在直列式混合器前端加药管处。B、助凝剂助凝剂采用液体高分子聚合物,设计最大投加量100mg/L,储液浓度为3%。助凝剂储液池:储液池按10天加药量设计,共建一座,有效容积为20m3, 单池尺寸为2.6m X 2.6m X 3.3m。助凝剂螺杆泵:设置螺杆泵将助凝剂提升至助凝剂溶液池,设计30min将 溶液池注满,螺杆泵共设1台,单台泵主要性能参数为:Q=5m3/h,H=10m。助凝剂溶液池:溶液池按1天加药量设计,配置溶液浓度为2%。,共建两 座,交替使用,单座有效容积为15.1m3,单池尺寸为2.6m X 2.6

15、m X 2.5m。溶液 池采用机械搅拌机进行搅拌。助凝剂计量泵:采用7台隔膜计量泵(6用1备)投加助凝剂,计量泵主要参数:Q=240L/h,P=。投加点:助凝剂投加在絮凝池第一格内。主要设备一览表序号名称规格和型号单位数量备注混合絮凝沉淀池1手动衬胶蝶阀DN800台18中国名牌2直列式混合器LYH1-800台6中国名牌3星形翼片絮凝设备LYFS- II套6中国名牌4V形斜板沉淀设备LYVXB- Im21716中国名牌5集水槽LYJS-1根72中国名牌5设备托架项6中国名牌6手动衬胶蝶阀DN200, PN=台108中国名牌7气动衬胶蝶阀DN200, PN=台108中国名牌加药间1混凝剂计量泵Q=

16、170L/h, P=台7进口产品2混凝剂计量泵附件套7中国名牌3混凝剂搅拌机桨板深度2000mm台2中国名牌4混凝剂液下泵Q=25m3/h,H=10m台2中国名牌5助凝剂计量泵Q=240L/h, P=台7进口产品6助凝剂计量泵附件套7中国名牌7助凝剂螺杆泵Q=5m3/h, H=10m台1中国名牌8助凝剂搅拌机桨板深度2000mm台2中国名牌5. 附属专业设计建筑与结构设计5.1.1设计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5)给水排水工程

17、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5.1.2钢筋砼及砖砌体工程水池采用抗渗砼施工,严格控制砼的级配,按当地质量主管部门的要求作好 配合比,防水层中掺入高效复合防水剂。基础采用条形基础,墙体采用红砖,强度等级按规范执行,技术要求见施工 图设计。5.1.3屋面工程所有新建厂房屋面均采用自由排水。5.1.4装饰工程所有建筑物地上内墙抹混合砂浆,刷内墙涂料两遍,外墙抹水泥砂浆,刷外 墙涂料两遍。地面均为水泥地面,有特殊要求者,按设计施工。5.1.5新建(构)筑物一览表新建(构)筑物一览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混凝剂储液池XB6.0m座2室外2加药间XB12.0m座1室外3混合絮凝沉淀池XXH6.20m座

18、6室外4电气及控制5.2.1控制原则正常情况下,现场设备设二级控制:就地手动、自动控制。上、下控制级之 间,下级控制的优先权高于上级。手动控制设有“就地/远程”两种方式,各设备 均可通过“就地/远程”选择开关切换实现手动操作。当中心自动控制设备发生故 障,不影响现场的运行。(1)设计依据:A、工艺及其它专业提供的电控设计要求;B、电控设计规程与规范;(2)设计范围:混合絮凝沉淀和加药工艺参数测量与自动控制;(3)手动控制当现场控制箱上的操作场所选择开关转换到“就地”位置时,设备将在现场 控制箱操作控制。(4)自动控制当现场控制盘上的操作场所选择开关转换到“远程”位置时,设备现场手动 失效,由中

19、心控制室进行自动控制。5.2.2多元加药与排泥自动控制系统说明(1)控制水平整个控制系统采用多元自动控制方式,而且所有设备的后备手动操作均设置 在设备现场。由多元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完成加药和排泥、计量泵的切换、搅拌机 的自动控制等功能;手动操作是由在设备现场的控制箱对每台受控设备进行控 制。(2)控制过程A、加药控制:多元加药自动控制具有自动/手动两种控制方式,手动状态下 可人工干预设置、修正加药量。多元自动加药具有多种药剂的自动控制投加程 序,在自动控制程序下,只需选择在线仪表的量程及是否参与控制,控制器就能 按程序自动运行,自动确定加药量,从而提高了药效,做到经济合理投加,降低了运行成本。多

20、元自动加药控制 根据工艺条件可实现溶液池的自动切换、加药备用管路的自动切换、溶液池药液 的自动配制等功能,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将自动对相应的故障设 备发出报警信号,来提示操作人员及时处理,并根据工艺设备的运行特点,可与工 艺设备的其他设备实现联动控制,实现加药控制系统无人值守。B、排泥控制:通过研究发现,流量、浊度、加药量的变化都能影响絮凝、 沉淀池的积泥分布及积泥量,并且浊度、加药量的变化与泥量的关系为非线性关 系;同时各个阀门排泥又直接影响池体中的悬浮泥渣层的建立,直接影响水质情 况。多元排泥控制器根据原水流量、浊度、加药量及工艺设备运行情况建立了完 善的控制模型,从而保障了工

21、艺设备高效稳定运行。自动排泥为非集中排泥,保 证了工艺系统运行更具平稳性,避免了系统的负荷冲击。由于此种控制下排出的 污泥含水率低,对污泥的后续处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污泥浓缩和脱水的效 率。运用人机界面显示,使操作、控制更加简单,设备连接方便,布线简单、施 工工作量少,维护管理方便。6. 技术优点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由于“接触絮凝沉淀水处理技术”中的混合、絮凝、沉淀部分都相应的采用 了高效的处理设备,使整体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相比具有混合高效、充分,絮凝 时间短的特点,仅需12分钟。沉淀池上升流速大,这样就缩短了水在处理构筑 物中的停留时间,使处理效率提高,池体占地面积较其它工艺小,在相同

22、水量的 情况下,由于经过高效的混合絮凝沉淀工艺,使得沉后出水非常理想,大大降低 混合絮凝沉淀池的土建投资,降低运行费用,较其它常规水处理工艺节省占地近 4050%,同时节省基建投资30%以上。处理水质好、水质效益可观“接触絮凝沉淀水处理技术”是以混合和絮凝过程有效控制设备形式,利用 湍流涡旋控制原理和边界层理论,使得混合效率高,药剂利用充分,絮凝形成的 矶花粒度好,尺度合适,密度大,沉淀既利用了浅池沉淀原理,又增加和强化了 接触絮凝沉淀及过滤网捕作用,小颗粒泄漏少,沉后水浊度低,经混合絮凝沉淀 工艺处理后,沉后出水浊度稳定在3NTU以下,满足预处理水质要求。抗冲击负荷能力强、适用水质广泛由于混

23、合充分、絮凝效果好及絮凝池、沉淀池均利用接触絮凝过滤网捕作 用,因此本技术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当水量、水质有些变化时,“接触絮凝沉淀 水处理技术”中的V形斜板沉淀设备加强了接触絮凝作用,使得沉淀池按 2.0mm/s的上升流速设计时尚有很大潜力,此时沉淀设备斜板区的絮体粒子动态 悬浮区充分发挥作用达到去除水中粒子的目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且此项工艺 设备对处理高浊水、微污染水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并在多个海水预处理项目中 得到广泛应用。制水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由于采用先进的混合、絮凝、沉淀设备,比常规工艺节省投药量;主体设备 采用优质材料加工而成,因此使用年限长,降低投资折旧率;混合、絮凝、沉淀 部

24、分机械设备少,节省大量电费;本工艺操作简单,可减少管理人员,降低运行 管理费;设备整体水头损失小,降低了水泵的经常运行费用。调试启动方便、操作简单本工艺设备运行初期不需复杂的启动调试,工艺设备安装完毕后,投药正 常,1小时即可得到理想的出水水质。施工简便、设备使用年限长本工艺池体为矩形,便于施工。主要设备采用优质材料加工制作,延长设备 的使用寿命。总之,本工艺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投资省,制水成本低等特点, 因此海水经过本处理工艺以后,出水水质保证在3NTU以下。7.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一序号名称规格和型号单位数量单价(万 元)总价(万元)备注一混合絮凝沉淀池1手动衬胶蝶阀DN800台18

25、中国名牌2直列式混合器LYH1-800台6中国名牌3星形翼片絮凝设备LYFS- II套6中国名牌4V形斜板沉淀设备LYVXB- Im21716中国名牌5集水槽LYJS-1根72中国名牌5设备托架项6中国名牌6手动衬胶蝶阀DN200, PN=台108中国名牌7气动衬胶蝶阀DN200, PN=台108中国名牌8小计二加药间1混凝剂计量泵Q=170L/h, P=台7进口产品2混凝剂计量泵附件套7中国名牌3混凝剂搅拌机桨板深度2000mm台2中国名牌4混凝剂液下泵Q=25m3/h,H=10m台2中国名牌5助凝剂计量泵Q=240L/h, P=台7进口产品6助凝剂计量泵附件套7中国名牌7助凝剂提升泵Q=5m3/h,H=10m台1中国名牌8助凝剂搅拌机桨板深度2000mm台2中国名牌9小计三总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